那一刀的風情——香港武俠電影的獨臂刀傳說

2020-09-05 四方文舍

1967年,一部《獨臂刀》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香港老派武俠電影的爛俗套路,成為了第一部百萬票房的電影。獨臂刀出鞘,不僅讓張徹、倪匡和王羽各自奠定了自己在行業領域內的地位,更是劃破了時代與時代的界限,開啟了香港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這一刀的風情,也在之後的的數十年間經久不息,成為武俠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

一刀傾城

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壇,被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的黃梅派佔據,女主角,尤其是打女形象往往是一部武俠電影是否賣座的保證,男性角色在影片中則淪為可有可無的陪襯。再加上劇本的俗套和觀眾的審美疲勞,影壇迫切地需要迎來革新。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張徹攜手倪匡的《獨臂刀》應運而生。影片的前半段靈感取材於金庸的《神鵰俠侶》,男主方剛自幼喪父,寄人籬下,在師門中格格不入,引來了暗戀他的師妹齊佩的不滿,便於同樣暗戀齊佩的兩名師兄對方剛百般欺辱,並在情緒失控下斬斷了方剛的左手。方剛和楊過、齊佩與郭芙、師兄與大小武,可謂是分毫不差。

但如果僅僅是因為與《神鵰俠侶》相似,沒有獨到之處,《獨臂刀》也不可能大獲成功。影片的後半段,方剛拿起父親留下的斷刀和殘譜,用自己的殘軀、殘刀和殘譜,在百般殘缺之中,練成了絕世武功,於師門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拯救師門於水火,隨後拒絕了師妹的道歉和求愛,攜帶愛侶飄然而去,留給人們一地的悵然和遐想。

與《神鵰俠侶》不同的是,《獨臂刀》將大量的筆墨放在了方剛在斷臂前後的性格與情感刻畫上,自幼喪父後的孤傲,斷臂後的自傷與孤憤,斷刀、殘譜的殘缺與情感糾葛,最終凝結成了一個複雜、矛盾但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江湖俠客,充分感染著每一位觀眾。

再加上緊湊的情節鋪排、出色的武打設計和合理的戲份銜接,使得《獨臂刀》一上映便大獲成功,不僅扭轉了此前影壇陰柔的審美,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電影,更是開闢了新派武俠電影的新時代。

自此之後,性格剛烈豪縱、個性獨立、重情重義的大俠男主成為了香港武俠電影的主流標杆,這傾城一刀轟然划過,捧紅了張徹、倪匡和王羽,也開闢了一個獨特的「獨臂刀「時代。

刀王問鼎

《獨臂刀》的空前成功讓邵氏看到了「獨臂」這一IP的價值和生命力,兩年之後,原班人馬再度集合,趁勝追擊,拍攝了《獨臂刀王》

《獨臂刀王》的故事緊接著《獨臂刀》的結尾展開。厭倦了江湖廝殺的方剛攜妻子小蠻隱居山林,但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江湖的恩怨與虛名,不是你想退就能退出的。方剛雖然隱退,但聲名在外,他一天不出山,刀王的稱號就永遠有疑問。

而對這刀王稱號如此執著的,則是作惡多端的霸王寨八大刀王,為了所謂的刀王名號,他們到處屠戮,在武林中掀起了一陣血雨腥風,並為了逼迫方剛出山,綁架了他的妻子小蠻。此時的方剛一忍再忍,退無可退,終於拿起了手中的刀,向多行不義的反派發起了挑戰。

和前作相比,《獨臂刀王》承接了《獨臂刀》中對於江湖命運的反思,但在故事上更加簡單,輔以更多的動作戲來突出衝突和劇情轉折。面對傳說中的八大刀王,方剛像我們現今網遊中的打Boss套路一般,一步一步消滅強敵,迎來最後的結局。這樣的劇情在如今看來毫無新意,但在當時來說,卻是一個 大膽而又新奇的設定。

攜《獨臂刀》餘威和影片本身的不俗品質,《獨臂刀王》再次大獲成功,收穫129萬港幣票房,斬獲1969年度的香港票房冠軍。同時,這部《獨臂刀王》對於香港影壇來說,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意義,那便是帶出了許多日後名震香港影壇的名字。


在《獨臂刀王》的配角列表中,不僅有田豐、劉家榮、劉家良、谷峰、唐佳等將畢生心血都獻給了武俠電影的著名武術指導,也有初出茅廬的午馬、狄龍、姜大衛等日後赫赫有名的武打明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狄龍與姜大衛,不過是只有寥寥兩三句臺詞的龍套。誰也無法想到,僅僅一年之後,他們就成了香港最炙手可熱的影壇明星。

刀聲再起

連續兩部作品都大獲成功,第三部續作呼之欲出,眼看「獨臂」武俠宇宙雛形已現之際,邵氏內部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動,執行長鄒文懷因為對薪資和福利的不滿離開邵氏,自立門戶成立了嘉禾電影,並將《獨臂刀》系列的主角王羽也一起帶走,《獨臂刀》三部曲也因此胎死腹中。

離開邵氏的鄒文懷和王羽顯然不願意放棄這塊辛苦打造的金字招牌,隨後和日本製片方合作拍攝了關公戰秦瓊一般的《盲俠大戰獨臂刀》,不僅影片質量值得商榷,差強人意外,還引得邵氏和嘉禾對簿公堂,爭奪獨臂刀的版權歸屬。

這次官司的結果以邵氏獲勝而告終,而此時的張徹心中,仍然對這一設定念念不忘。於是在兩年後的1971年,張徹啟用狄龍和姜大衛,拍攝了《新獨臂刀》。

既然名為「新獨臂刀」,且啟用了全新的演員,那麼必然和前兩作毫無關聯。本片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擁有鴛鴦刀絕技的少俠雷力初出江湖,快意恩仇,風頭正盛,引來了前輩龍異之的不滿。為此,他設下陷阱,逼迫雷力自斷右臂,退出江湖。

退出江湖的雷力隱姓埋名,在客棧中作跑堂小二,並意外與豪俠封俊傑結實,英雄惜英雄結為至交。但隨後,和雷力一樣古道熱腸的封俊傑在主持正義之時,再度陷入了龍異之的算計,慘死虎威山莊。為了給至交好友報仇,雷力獨臂持刀前往虎威山莊,最終手刃了龍異之。


和《獨臂刀》相比,《新獨臂刀》只剩下了獨臂,而不在有斷刀和殘譜的設定,其核心的思考和主題也從江湖宿命轉回到了男兒義氣,快意恩仇和俠義精神的探討之中,浪漫主義和男性熱血更加濃厚。

《新獨臂刀》上映後,取得了絲毫不亞於《獨臂刀》的成績,在李小龍如日中天之際,仍豪取139萬票房的佳績。與此同時,《新獨臂刀》還捧紅了姜大衛和狄龍這對經典的兄弟組合,相互患難,生死於共的兄弟情義也成了整個70年代張徹電影的主題。

餘音繞梁

四年之間,張徹的個人「獨臂刀三部曲」就此告一段落,不再拍攝任何續集,傾城一刀至此成絕響,但其餘音仍經久不息,衍生了大量的獨臂作品。

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便是曾經的「獨臂刀」王羽及其系列作品。此時的王羽來到了臺灣,先後拍攝了《獨臂拳王》、《獨臂刀大戰獨臂拳》、《獨臂王大戰血滴子》等作品,其背景時代放在了明清和民國時代,品質褒貶不一,但也算是「獨臂」武俠的延續和發展。

1976年,由古龍編劇、王羽和姜大衛共同主演的《獨臂雙雄》上映,兩代獨臂刀的扮演者在影片中的關係也是亦敵亦友,惺惺相惜。

戲中英雄識英雄,戲外英雄重英雄,江湖恩怨、兄弟情義,男兒恩仇,暴力與浪漫,轟轟烈烈的獨臂刀時代,就以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方式,畫上了句號。

斷刀無夢

歲月荏苒,時間來到了90年代,此時的香港影壇,一代宗師張徹息影,曾經鮮衣怒馬、風華正茂的王羽、姜大衛也都已經老去,不僅是曾經那個讓人嚮往的獨臂刀江湖,就連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也逐漸和我們漸行漸遠,在時光的流淌中慢慢淡去。


張徹

但仍有一些人,卻仍然放不下對這柄刀的執念,他們逆流而上,只為重現那一刀的風情,其中的代表者,則是李仁港和徐克

1994年,第一次獲得了獨立指導電影資格的李仁港拍攝了《94獨臂刀之情》,既然以情為主,自然免不了大量的感情糾葛。師兄弟三人的家國之情、人到中年的的姜大衛、劉松仁背負的不再是鮮明的少年意氣,而是家國恩怨和個人追逐的鏡花水月。

當上一代人的糾葛和充滿美好幻想的下一代人產生重疊與糾葛時,那些讓人黯然神傷的兒女情長,卻在白山黑水的背景下,被轟然放大,成就了一段飛蛾撲火般的浪漫武俠悲劇。


然而,本片在上映之時,卻反響平平,那股貫穿影片始終的蒼涼感也蔓延到了熒幕之外,讓人深感惋惜。

與《94獨臂刀之情》同樣讓人感到惋惜的,還有一年之後的《刀》。有鬼才之稱的徐克在這部電影中一改往日的深豔奇詭,將袒胸露懷的江湖男兒們,直撲撲赤條條地迎面而來。

影片雖然分别致敬了《獨臂刀》中的斷臂、殘譜、斷刀和《新獨臂刀》中的雙主角設定,但在風格上說,卻是徐克的一次宣洩和爆發。

在這個江湖中,沒有了浪漫的快意恩仇,更沒有機緣巧合的奇遇,有的只是殘酷和血腥的江湖搏殺與無限蔓延的仇恨。徐克將往日的鮮衣華服撕了個乾乾淨淨,用一種幾乎歇斯底裡的方式破壞著人們對江湖美好的一切遐想,不斷晃動的鏡頭和暴風驟雨般的武打設計讓人心悸,卻少有人認真去品味它獨有的魅力。

《刀》在上映之後,不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遭到了慘痛的失利,而隨著武俠的進一步沒落,武俠電影也陷入了一個 長久的沉寂當中。

自《刀》之後,斷刀無夢。

後記

雖然多年未聞刀聲,但只要武俠精神不死,浪漫主義不死,所有的武俠愛好者就有理由期待:終有一天,武俠會重新引來一個引路人,如同當年劃破香港影壇的獨臂刀一樣,帶領所有的武俠愛好者,走進一個新的時代。

相關焦點

  • 座頭市與獨臂刀的博弈,反射中國武俠的短板
    這使得《獨臂刀》的評價非常之高,成為香港第一部破百萬票房的電影,也因此續作不斷。以至於作為後輩李仁港的《94獨臂刀》、徐克的《刀》、陳可辛的《武俠》都是對《獨臂刀》的致敬,可見其地位之高。更有意思的是,在日版結局中,獨臂刀敗給了座頭市,港版結局中,座頭市敗給了獨臂刀。
  • 那一刀的風情
    武俠世界是一個古老的構想,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極度自由的想像,對審判不公和重塑規則的渴望。它拋開了律法的約束,轉而以正義感維繫社會的運轉。但正義是沒有準繩的,它很容易變成為無政/府主義者的人性癲狂。西漢時期最著名的俠客灌夫時任太僕,他酒後暴打了竇太后的弟弟,漢武帝怕太后誅殺他,便讓他出任燕國宰相。灌夫改不掉江湖習氣,因罪坐免,索性徹底做了個遊俠。
  • 一代獨臂刀王曾送48瓶XO給古龍陪葬,死是假的,牛是真的牛
    而主演獨臂刀的王羽,也成了香港第一個百萬影帝。第一個打破他記錄的人,是李小龍。天身一副好皮囊,長得帥,又能打,出生在上海,成名於香港,先居住在臺灣,年少成名,家裡本身就很有錢,恰恰遇到最好打的張徹,最會寫打的倪匡,三下五除二,在天時地利人和都特別好的情景下創造出了香港武俠電影紅了幾十年的大IP。香港電影有多喜歡《獨臂刀》?自從這部電影紅了以後,各種翻牌層出不窮。
  • 香港武俠電影「武俠造夢者」徐克十大經典電影
    《武術夢想家》徐克十大經典如果金庸是武術的夢織者那徐克是門?武術。盎司?聖潔的悲傷故事傳遍了徐克,發展到今天的驚人作品。電影迷的武術情結也在加深。這是徐克的十部經典武術電影的清單。黃飛鴻的野心香港武俠電影鋪設一代?英雄作為黃飛鴻系列的第一部分,不僅反映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
  • 「獨臂刀」上映50周年:為什麼殘俠更能打?
    這部華語影史上首次突破百萬票房,開啟武俠黃金時代的電影,如今卻幾近沉埋。這個節點上,甚至連一篇新聞簡報都未曾得見,不由讓人遺憾。與大部分武俠電影類似,《獨臂刀》劇情凝練,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引出血雨腥風的外延。方剛,大俠齊如豐僕人之子,自幼便在齊大俠撫養下長大,未來還要接班。
  • 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100部古裝武俠電視劇,好看的古裝武俠電視劇!!!
    ter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崑崙」 2113「海」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三個字符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白色的傳說蛇」, 「藍精靈」, 「武林歷史」, 「水月洞聽」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香港武俠電影音樂之父《小十一郎》·《幸福婚姻》·《大帝?
  • 1994年這部被人忽視的武俠片,姜大衛演出了最後的獨臂刀傳說
    至於香港,直到1994年,由李仁港正式拿到了版權,將正版的「獨臂」故事進行新編,這就是《94獨臂刀之情》。李仁港講故事的能力有些差,但他對於鏡頭語言的調用,則沒的說。《94獨臂刀之情》絢麗的畫面,精緻的動作場面,都拍攝的十分唯美。
  • 張鐵林在香港武俠電影中的那幾年
    不過,張鐵林在早些年還在香港有過一段光輝的演藝歷程,那是在90年代與徐克合作武俠電影的幾年。進入90年代之後,徐克憑藉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開啟了華語武俠電影的一個新篇章,也是在這時候張鐵林加入了徐克工作室。
  • 獨臂刀張徹,香港電影暴力美學的開創者
    在邵氏兄弟電影奠定在香港電影行業中的獨霸地位的過程中,四位大才的導演是功不可沒的。而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算是香港電影中對暴力美學的第一位開拓者,也是武俠電影的集大成者,導演張徹。後來到香港,以寫稿為生,做專業影評人。後機緣巧合通過緋聞情人女星李湄的推薦,於1962年加入邵氏,做編劇主任。上世紀60年代,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邵氏遂有意打造武俠江湖,而當時邵氏已經有一位專職武俠的導演胡金銓,其打造的女俠,儒俠深受大眾喜愛。
  • 經典武俠片《獨臂刀》隱藏的十大配角,有四位永遠離開了我們
    經典武俠片《獨臂刀》隱藏的十大配角,有四位永遠離開了我們1967年,一部武俠片《獨臂刀》橫空出世,享譽世界!從此,武俠片走出攝影棚,運用自然光拍攝,張徹也憑藉這部武俠片開啟了新派武俠模式,香港的武俠片自此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 獨臂刀張徹,香港電影暴力美學的開創者!
    在邵氏兄弟電影奠定在香港電影行業中的獨霸地位的過程中,四位大才的導演是功不可沒的。而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算是香港電影中對暴力美學的第一位開拓者,也是武俠電影的集大成者,導演張徹。後來到香港,以寫稿為生,做專業影評人。後機緣巧合通過緋聞情人女星李湄的推薦,與1962年加入邵氏,做編劇主任。上世紀60年代,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邵氏遂有意打造武俠江湖,而當時邵氏已經有一位專職武俠的導演胡金銓,其打造的女俠,儒俠深受大眾喜愛。
  • 香港武俠電影兩大導演正面硬懟,恩怨糾葛,堪比DC大戰漫威
    金庸、梁羽生,打開武俠世界大門後,華語影壇也迎來了真正的武俠時代。當時長城電影,鳳凰影業,新聯影業等所產出代表作品,彩色寬銀幕武俠片《雲海玉弓緣》《碧水寒山奪命金》等,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1966年《大醉俠》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一系列新風格武俠上乘佳作,讓邵氏站穩了腳跟。香港電影在武俠片領域無人能出其右。而邵氏能取得如此驕人戰績,多年來穩坐香港電影頭把交椅。
  • 香港十大經典武俠電影
    香港武俠電影作為香港電影中重要片種,雖然已經沒落,但返看那些老片,仍然讓人遐想翩翩。武俠江湖,江湖武俠,縱馬奔騰,豪情萬丈,恣意江湖,快意一生!,武俠電影的一座豐碑。英氣逼人的邱莫言遇上風情入骨的金鑲玉,終是嫵媚潑辣的老闆娘更勝一籌。玉樹臨風、正氣凜然的周淮安,被梁家輝演繹的入骨三分。天大地大我最大的曹少欽,甄子丹飾演的霸氣外漏。
  • 張徹,香港電影的一代梟雄
    6月22日,有一些陰沉的一個周五,16年前的今天,著名香港導演張徹離開了我們。可能有些朋友對於導演張徹是陌生的,但是!你一定對吳宇森、李修賢、狄龍、姜大衛、午馬等這些華語電影(香港電影)中的「大咖」不陌生,他們可都是張徹導演的徒弟。
  • 「獨臂刀」王羽去世系烏龍,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俠」王羽
    意思很明顯,是說曾經那個「獨臂刀」王羽,傳奇的一生,結束了。竟然又讓他從上海體育學院,跑去香港,進入珠海學院土木工程系就讀。然後,又跑去演起了武俠電影。1964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籌拍武俠片,邵氏也從此在香港武俠電影市場中攻下一席之地。
  • 隨便聊聊獨臂刀系列
    之前看徐克的《斷刀客》,聽說是向張徹導演的《獨臂刀》致敬之作,便一直記著要看獨臂刀。最近終於有空,把所有關於獨臂刀的都看了。一共5部:《獨臂刀》、《獨臂刀王》、《座頭市與獨臂刀》(又名《獨臂刀大戰盲俠》)、《新獨臂刀》、《94獨臂刀之情》。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從某種意義上,《火燒紅蓮寺》是記錄武俠電影上最早的作品,也代表著中國武俠早期的巔峰。除了《火燒紅蓮寺》,在香港武俠電影史上,另一個深受觀眾喜愛的武俠大IP非黃飛鴻系列莫屬。《獨臂刀》也引領武俠電影進入新武俠時代。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60年代邵氏電影異軍突起,新武俠電影初具成型進入60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邵氏武俠時代,胡金銓和張徹這兩位武俠電影大師開啟了邵氏的電影王國地位,《大醉俠》《獨臂刀》也引領武俠電影進入新武俠時代。在《獨臂刀》破天荒地取得百萬票房之後,張徹完成了《獨臂刀》三部曲,而諸如《金燕子》《大刺客》《報仇》進一步鞏固了張徹在影壇特有的地位。進入七十年代,張徹的《五毒》《殘缺》等作品出現了大量的翻跟頭、旗幟、板凳等元素的運用,機關的設置性也讓其武俠風格變得更加多元化。
  • 「那一刀的風情」,看西北刀客的快意恩仇!
    前幾天,在頭條看見一段九十年代初的電影《雙旗鎮刀客》的視頻剪輯。記憶中,這部影片我是看過的,還依稀有些印象。今天休息,便找出來重新看了一遍。這樣一部電影,按現在的說法絕對就是小製作,而且是極小的那種。 第一次看這片子的時候還很年輕,十七八歲吧,那時應該在省城讀書。當時覺得故事很簡單,也沒啥刺激眼球的製作場面,很普通的一部電影。 今天再看後,卻覺得影片畫風清純、質樸,情節流暢、緊湊。一股濃濃的中國「西部片」的味道。
  • 武俠迷陣地 經典武俠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出品日期:1967年  簡評:《獨臂刀》是香港著名導演張徹的經典作品,於1967年推出後一鳴驚人,被認為是當時港臺兩地新派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並對現代武俠片有著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簡評:武俠電影一代宗師胡金銓最經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