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部《獨臂刀》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香港老派武俠電影的爛俗套路,成為了第一部百萬票房的電影。獨臂刀出鞘,不僅讓張徹、倪匡和王羽各自奠定了自己在行業領域內的地位,更是劃破了時代與時代的界限,開啟了香港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這一刀的風情,也在之後的的數十年間經久不息,成為武俠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
一刀傾城
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壇,被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的黃梅派佔據,女主角,尤其是打女形象往往是一部武俠電影是否賣座的保證,男性角色在影片中則淪為可有可無的陪襯。再加上劇本的俗套和觀眾的審美疲勞,影壇迫切地需要迎來革新。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張徹攜手倪匡的《獨臂刀》應運而生。影片的前半段靈感取材於金庸的《神鵰俠侶》,男主方剛自幼喪父,寄人籬下,在師門中格格不入,引來了暗戀他的師妹齊佩的不滿,便於同樣暗戀齊佩的兩名師兄對方剛百般欺辱,並在情緒失控下斬斷了方剛的左手。方剛和楊過、齊佩與郭芙、師兄與大小武,可謂是分毫不差。
但如果僅僅是因為與《神鵰俠侶》相似,沒有獨到之處,《獨臂刀》也不可能大獲成功。影片的後半段,方剛拿起父親留下的斷刀和殘譜,用自己的殘軀、殘刀和殘譜,在百般殘缺之中,練成了絕世武功,於師門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拯救師門於水火,隨後拒絕了師妹的道歉和求愛,攜帶愛侶飄然而去,留給人們一地的悵然和遐想。
與《神鵰俠侶》不同的是,《獨臂刀》將大量的筆墨放在了方剛在斷臂前後的性格與情感刻畫上,自幼喪父後的孤傲,斷臂後的自傷與孤憤,斷刀、殘譜的殘缺與情感糾葛,最終凝結成了一個複雜、矛盾但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江湖俠客,充分感染著每一位觀眾。
再加上緊湊的情節鋪排、出色的武打設計和合理的戲份銜接,使得《獨臂刀》一上映便大獲成功,不僅扭轉了此前影壇陰柔的審美,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電影,更是開闢了新派武俠電影的新時代。
自此之後,性格剛烈豪縱、個性獨立、重情重義的大俠男主成為了香港武俠電影的主流標杆,這傾城一刀轟然划過,捧紅了張徹、倪匡和王羽,也開闢了一個獨特的「獨臂刀「時代。
刀王問鼎
《獨臂刀》的空前成功讓邵氏看到了「獨臂」這一IP的價值和生命力,兩年之後,原班人馬再度集合,趁勝追擊,拍攝了《獨臂刀王》
《獨臂刀王》的故事緊接著《獨臂刀》的結尾展開。厭倦了江湖廝殺的方剛攜妻子小蠻隱居山林,但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江湖的恩怨與虛名,不是你想退就能退出的。方剛雖然隱退,但聲名在外,他一天不出山,刀王的稱號就永遠有疑問。
而對這刀王稱號如此執著的,則是作惡多端的霸王寨八大刀王,為了所謂的刀王名號,他們到處屠戮,在武林中掀起了一陣血雨腥風,並為了逼迫方剛出山,綁架了他的妻子小蠻。此時的方剛一忍再忍,退無可退,終於拿起了手中的刀,向多行不義的反派發起了挑戰。
和前作相比,《獨臂刀王》承接了《獨臂刀》中對於江湖命運的反思,但在故事上更加簡單,輔以更多的動作戲來突出衝突和劇情轉折。面對傳說中的八大刀王,方剛像我們現今網遊中的打Boss套路一般,一步一步消滅強敵,迎來最後的結局。這樣的劇情在如今看來毫無新意,但在當時來說,卻是一個 大膽而又新奇的設定。
攜《獨臂刀》餘威和影片本身的不俗品質,《獨臂刀王》再次大獲成功,收穫129萬港幣票房,斬獲1969年度的香港票房冠軍。同時,這部《獨臂刀王》對於香港影壇來說,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意義,那便是帶出了許多日後名震香港影壇的名字。
在《獨臂刀王》的配角列表中,不僅有田豐、劉家榮、劉家良、谷峰、唐佳等將畢生心血都獻給了武俠電影的著名武術指導,也有初出茅廬的午馬、狄龍、姜大衛等日後赫赫有名的武打明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狄龍與姜大衛,不過是只有寥寥兩三句臺詞的龍套。誰也無法想到,僅僅一年之後,他們就成了香港最炙手可熱的影壇明星。
刀聲再起
連續兩部作品都大獲成功,第三部續作呼之欲出,眼看「獨臂」武俠宇宙雛形已現之際,邵氏內部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動,執行長鄒文懷因為對薪資和福利的不滿離開邵氏,自立門戶成立了嘉禾電影,並將《獨臂刀》系列的主角王羽也一起帶走,《獨臂刀》三部曲也因此胎死腹中。
離開邵氏的鄒文懷和王羽顯然不願意放棄這塊辛苦打造的金字招牌,隨後和日本製片方合作拍攝了關公戰秦瓊一般的《盲俠大戰獨臂刀》,不僅影片質量值得商榷,差強人意外,還引得邵氏和嘉禾對簿公堂,爭奪獨臂刀的版權歸屬。
這次官司的結果以邵氏獲勝而告終,而此時的張徹心中,仍然對這一設定念念不忘。於是在兩年後的1971年,張徹啟用狄龍和姜大衛,拍攝了《新獨臂刀》。
既然名為「新獨臂刀」,且啟用了全新的演員,那麼必然和前兩作毫無關聯。本片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擁有鴛鴦刀絕技的少俠雷力初出江湖,快意恩仇,風頭正盛,引來了前輩龍異之的不滿。為此,他設下陷阱,逼迫雷力自斷右臂,退出江湖。
退出江湖的雷力隱姓埋名,在客棧中作跑堂小二,並意外與豪俠封俊傑結實,英雄惜英雄結為至交。但隨後,和雷力一樣古道熱腸的封俊傑在主持正義之時,再度陷入了龍異之的算計,慘死虎威山莊。為了給至交好友報仇,雷力獨臂持刀前往虎威山莊,最終手刃了龍異之。
和《獨臂刀》相比,《新獨臂刀》只剩下了獨臂,而不在有斷刀和殘譜的設定,其核心的思考和主題也從江湖宿命轉回到了男兒義氣,快意恩仇和俠義精神的探討之中,浪漫主義和男性熱血更加濃厚。
《新獨臂刀》上映後,取得了絲毫不亞於《獨臂刀》的成績,在李小龍如日中天之際,仍豪取139萬票房的佳績。與此同時,《新獨臂刀》還捧紅了姜大衛和狄龍這對經典的兄弟組合,相互患難,生死於共的兄弟情義也成了整個70年代張徹電影的主題。
餘音繞梁
四年之間,張徹的個人「獨臂刀三部曲」就此告一段落,不再拍攝任何續集,傾城一刀至此成絕響,但其餘音仍經久不息,衍生了大量的獨臂作品。
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便是曾經的「獨臂刀」王羽及其系列作品。此時的王羽來到了臺灣,先後拍攝了《獨臂拳王》、《獨臂刀大戰獨臂拳》、《獨臂王大戰血滴子》等作品,其背景時代放在了明清和民國時代,品質褒貶不一,但也算是「獨臂」武俠的延續和發展。
1976年,由古龍編劇、王羽和姜大衛共同主演的《獨臂雙雄》上映,兩代獨臂刀的扮演者在影片中的關係也是亦敵亦友,惺惺相惜。
戲中英雄識英雄,戲外英雄重英雄,江湖恩怨、兄弟情義,男兒恩仇,暴力與浪漫,轟轟烈烈的獨臂刀時代,就以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方式,畫上了句號。
斷刀無夢
歲月荏苒,時間來到了90年代,此時的香港影壇,一代宗師張徹息影,曾經鮮衣怒馬、風華正茂的王羽、姜大衛也都已經老去,不僅是曾經那個讓人嚮往的獨臂刀江湖,就連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也逐漸和我們漸行漸遠,在時光的流淌中慢慢淡去。
張徹
但仍有一些人,卻仍然放不下對這柄刀的執念,他們逆流而上,只為重現那一刀的風情,其中的代表者,則是李仁港和徐克。
1994年,第一次獲得了獨立指導電影資格的李仁港拍攝了《94獨臂刀之情》,既然以情為主,自然免不了大量的感情糾葛。師兄弟三人的家國之情、人到中年的的姜大衛、劉松仁背負的不再是鮮明的少年意氣,而是家國恩怨和個人追逐的鏡花水月。
當上一代人的糾葛和充滿美好幻想的下一代人產生重疊與糾葛時,那些讓人黯然神傷的兒女情長,卻在白山黑水的背景下,被轟然放大,成就了一段飛蛾撲火般的浪漫武俠悲劇。
然而,本片在上映之時,卻反響平平,那股貫穿影片始終的蒼涼感也蔓延到了熒幕之外,讓人深感惋惜。
與《94獨臂刀之情》同樣讓人感到惋惜的,還有一年之後的《刀》。有鬼才之稱的徐克在這部電影中一改往日的深豔奇詭,將袒胸露懷的江湖男兒們,直撲撲赤條條地迎面而來。
影片雖然分别致敬了《獨臂刀》中的斷臂、殘譜、斷刀和《新獨臂刀》中的雙主角設定,但在風格上說,卻是徐克的一次宣洩和爆發。
在這個江湖中,沒有了浪漫的快意恩仇,更沒有機緣巧合的奇遇,有的只是殘酷和血腥的江湖搏殺與無限蔓延的仇恨。徐克將往日的鮮衣華服撕了個乾乾淨淨,用一種幾乎歇斯底裡的方式破壞著人們對江湖美好的一切遐想,不斷晃動的鏡頭和暴風驟雨般的武打設計讓人心悸,卻少有人認真去品味它獨有的魅力。
《刀》在上映之後,不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遭到了慘痛的失利,而隨著武俠的進一步沒落,武俠電影也陷入了一個 長久的沉寂當中。
自《刀》之後,斷刀無夢。
後記
雖然多年未聞刀聲,但只要武俠精神不死,浪漫主義不死,所有的武俠愛好者就有理由期待:終有一天,武俠會重新引來一個引路人,如同當年劃破香港影壇的獨臂刀一樣,帶領所有的武俠愛好者,走進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