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頭市與獨臂刀的博弈,反射中國武俠的短板

2020-08-26 AKA電影沙龍

兩位殘疾人的故事

若是要給6,70年代的港武俠電影找一個代表人物,王羽的獨臂刀絕對可以排的上前三甲的位置。

《獨臂刀》

殘譜,殘刀,殘人。

繼承了武俠風骨的導演張徹大膽創新,打破傳統俠客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王者風範,重塑了了一個即便身體殘缺也重情重義獨臂刀客。

極為考究的構圖

即便當時的服飾和武打動作都十分粗糙,故事簡單老套,人物形象卻無比豐滿。

俠的精神也被很好的體現出來,給了不少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使得《獨臂刀》的評價非常之高,成為香港第一部破百萬票房的電影,也因此續作不斷。

以至於作為後輩李仁港的《94獨臂刀》、徐克的《刀》、陳可辛的《武俠》都是對《獨臂刀》的致敬,可見其地位之高。

徐克《刀》

而同時期的日本,卻也有這麼一位身體殘疾的「俠客」——座頭市。

1962年,三隅研次把廟堂之上的武士世俗化。

用一個愛喝酒,愛賭博,一身壞毛病卻嫉惡如仇,心地善良的盲人劍客,來弘揚小人物的偉大,諷刺武士道精神中的虛偽。

勝新太郎

而勝新太郎飾演的盲俠座頭市,則是一個曖昧而又矛盾的人物,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他更像是一個市井無賴,多了幾分人情味。

盲俠座頭市

電影中座頭市出手打鬥的場面不多,只有三次拔刀,一是表演刀法,二是殺死刺客,三是一場惺惺相惜平手之鬥。

拔刀斬

雖然風格完全不同,性質也相差甚遠,但獨臂刀和座頭市兩位殘疾人似乎在冥冥中有著不可描述的聯繫。

這也就促成了座頭市系列電影的第22部電影《座頭市大戰獨臂刀》的誕生。

不倫不類的鬥獸之作

老虎和獅子到底誰厲害?

這個問題前人探討了無數次,都不了了之,卻依然沒有打消後人「鬥獸」 的心態。

所有人想看看不同領域的強者打在一起會產生怎麼樣的化學反應,座頭市系列便首當其衝做了這個吃螃蟹的人。

《座頭市系列》

《座頭市》的成功影響了一大批導演,當三隅研次本人已經開始煩的時候,這個系列已經被拍到了第七部(共有26部)。

到了最後,似乎是實在沒有題材了,便開始就地取材。

當黑澤明拍出賣座的《用心棒》,便誕生了《座頭市大戰用心棒》。

《座頭市大戰用心棒》

張徹的《獨臂刀》賣座,於是又加拍了《座頭市大戰獨臂刀》。

《座頭市大戰獨臂刀》

不言其他,來談一談這部頗為詬病的《座頭市大戰獨臂刀》

這部上映於1971年的電影又名《座頭市大破唐人劍》,在當時可謂是紅極一時的兩位熒幕大俠跨洋會師,來了一場生死決戰。

故事以獨臂刀赴日訪友開始,偶遇中國遺孤,並與座頭市結識。

兩人因言語不同鬧出不少矛盾,最後因矛盾無法消除,不得不拔刀相向,生死一搏。

是不是聽起來莫名其妙,這兩個人的相遇連時間線都是不對等的。

座頭市裡介紹是江戶時代(1603-1867)。

而獨臂刀裡的王羽一看髮髻就是宋朝的(960年—1279年)。

頗有默契的對話

把座頭市這個底層小人物和獨臂刀這個瀟灑的大俠安排到一起,就像是民工和戲子,美感雙雙破壞。

更有意思的是,在日版結局中,獨臂刀敗給了座頭市,港版結局中,座頭市敗給了獨臂刀。

不過既然為為了炒作而炒作的商業爽片,拋開還說的過去的打戲,幾乎沒有任何內涵。

至於日版和港版的雙結局,更像是為了「中日和平」而刻意為之的無聊手筆。

從招式看高下

兩人初次較量時各自用刀劈了一個飯糰。

座頭市的動作形態考究,招式精美,再加上用畫外音來表現刀速的效果,飯糰劈的巧妙。

而王羽則還是傳承了張徹風格中的大開大合,沒有多餘的招式,掄刀一劈,飯糰兩半。

一做對比,本該「旗鼓相當」的對弈變成了「座頭市技高一籌」。

在武打設計上,座頭市是實戰派,講究刀光劍影間的生死一瞬,現實也是如此,沒有電影中那麼多花哨的打鬥戲份,一刀既定生死。

而獨臂刀則是貫徹邵氏武打的精髓,一招一式都打的清楚明白,如提線木偶般略帶僵硬。

在最後的決戰時刻,王羽為了演出獨臂刀大俠的既視感,不得不強行做出實戰中極為忌諱的蹦跳。

王羽蹦跳式的武打

於是就顯得這個大俠格外「業餘」,座頭市卻又無比吃力。

相較而言,座頭市又贏了一局。

那麼撇去視聽語言的輔助,受過劍道訓練的勝新太郎不論是動作還是步伐都別具力度,符合實戰的規律。

這不像70年代電影中,傳統武俠中動輒飛天遁地的舞蹈式打鬥,不僅假,且美感不足,質感也稍欠火候。

在人物形象設計上,座頭市瞎的很真實,會有許多小動作,要不停地試探周遭的環境,拿個東西還要摸索半天。

而他那張彌勒佛一般憨厚和善的面孔又極具欺騙性,一邊喝酒談笑風生一邊瞬間拔刀斬下敵人雙手。

這種佛祖一怒的表現充滿了反差和戲劇性。

但王羽飾演的獨臂刀已經被神話了,刀刃還沒碰到敵人,對手就已經倒下,那麼按這個道理來說,他應該天下無敵了。

總結,座頭市完勝。

文質之辯

孔子有云: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指的是指人性的優點,諸如恭、慎、勇、是實感。

「文」指的是人文教化,傳統的禮樂之道,是美感。

這裡的座頭市與獨臂刀就像是「質」與「文」的關係,當兩者之間發生衝突之時,孔子的選擇是「質」。

你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大部分武俠片都陷入一種舞蹈式打鬥的窠臼中,飛簷走壁,輕功點水,分外繚亂。

兩個人一開打就是如同芭蕾舞一般轉圈圈,再跳來跳去,最後打個平手。

美是美了,可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如座頭市一個真實的拔刀動作來的震撼。

而在這方面,日本武士的電影似乎更用心,不管是《七武士》,《用心棒》還是《座頭市》,他們刻畫的打鬥場面非常簡單,就是一群刀法參差不齊的武士在互相劈砍。

刀法好的殺的人多一點,死的晚一點,刀法爛的相反,不像中國的大俠,往往以一敵百,以一敵千。

追求技術,追求美感是好事,可電影不是選美,一旦喪失了分寸,衝的太猛,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真正給予觀眾心靈上震撼的,從來不是威亞鋼絲與綠幕特效結合的視覺刺激,而是尊重實感,和對分寸度量的考究。

那麼從文化上看,日本很多武士電影都帶有極強的諷刺意味,像是《羅生門》、《蜘蛛巢城》、《亂》。

它們直接表現人性中的背叛,黑暗,貪婪,謊言,電影中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是壞人。

《亂》

英雄也是有私心的,他也需要錢,需要寄人籬下討生活,就算是心愛的女人被抓了,也不能莽然施救。

這樣的電影,更多是從小人物的命運中折射大時代悲涼與險惡。

俠與武的結局

探討武俠和武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個人主義和團隊精神。

不可否認,中國的武俠往往是以一人之力敵百萬雄兵,憑喜好做事,縱橫捭闔,馳騁天下。

即便是大規模的打鬥,往往力挽狂瀾決定結局的,都是其中一人。

張無忌以一人之力抵擋六大門派

金庸的小說最能體現這一點,楊過,張無忌此類英雄,一旦少了他們,天下就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了。

而日本的武士則不同,他們往往群體組織,多人作戰(七武士),為同一個集團的利益而戰鬥。

群體中的每個人各司其職,最後的成功失敗,都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七武士》

這種武士道精神壯大了日本的民族意識,成為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主要因素。

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卻遠遠沒有中國武俠的博大精深。

中國地大物博,多民族統一,具有驚人的包容性和多樣性,這使得俠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發展。

從一開始的遊俠,武俠,到後來的怪俠,道俠等,各不相同卻俠氣依舊。

他們扶危濟貧,為國為民,是一種優良精神品質的化身,人人皆可為俠,人人皆可為公。

但當21世紀的新浪潮湧來。

日本的武士道走出了國門,被改編成遊戲電影,文化輸出成功,受到世界認可。

名聲大造的武士遊戲《只狼》

而中國的武俠卻仍受困於國內,一部李安的《臥虎藏龍》也是孤木難支,再無後續。

隨之而來的轉變,是雄性氣息的衰退,是網絡電影和青少年文化的崛起。

中國的武俠也變成了自帶柔光濾鏡靚男美女,成為了小鮮肉們撈金的鐵飯碗。

俠之大者早已不見。

剩下不多的,只有一聲聲時代的嘆息和不知路在何方的惆悵。

相關焦點

  • 座頭市與獨臂刀兵刃相見的背後,是大國間文化的博弈
    而此時的中國香港,同樣發掘民族歷史的優良傳統,大力發展武俠電影。《三少爺的劍》產出了《龍門客棧》,《三少爺的劍》,《天涯明月刀》一類的武俠佳作。同一時間,兩塊土地上的電影文化空前繁榮。而就在此刻,戰後娛樂文化的博弈如藤蔓般悄然爬上牆頭,開始各顯神威。01兩位殘疾人的故事若是要給6,70年代的香港武俠電影找一個代表人物,王羽的獨臂刀絕對可以排的上前三甲的位置。
  • 隨便聊聊獨臂刀系列
    之前看徐克的《斷刀客》,聽說是向張徹導演的《獨臂刀》致敬之作,便一直記著要看獨臂刀。最近終於有空,把所有關於獨臂刀的都看了。一共5部:《獨臂刀》、《獨臂刀王》、《座頭市與獨臂刀》(又名《獨臂刀大戰盲俠》)、《新獨臂刀》、《94獨臂刀之情》。
  • 那一刀的風情——香港武俠電影的獨臂刀傳說
    獨臂刀出鞘,不僅讓張徹、倪匡和王羽各自奠定了自己在行業領域內的地位,更是劃破了時代與時代的界限,開啟了香港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這一刀的風情,也在之後的的數十年間經久不息,成為武俠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 自此之後,性格剛烈豪縱、個性獨立、重情重義的大俠男主成為了香港武俠電影的主流標杆,這傾城一刀轟然划過,捧紅了張徹、倪匡和王羽,也開闢了一個獨特的「獨臂刀「時代。
  • 二十六部《座頭市》電影 只有這個人讓他輸過一次,獨臂刀都不行
    座頭市這個老瞎子在日本可謂是家喻戶曉,其巔峰時期的受歡迎程度相當於星爺或成龍的電影之於國內。當然,提到座頭市就不能不說其扮演者勝新太郎,這個專為座頭市而生的演員,出演過二十六部座頭市的影片,形象深入人心。同樣飾演過座頭市的著名演員北野武也不得不嘆:「勝新太郎和座頭市就是一個人,任何人都不能取代他。」
  • 《座頭市》|不死的傳奇
    該片為濫觴,大映公司以每年二至三部的速度生產續集,1971年大映破產後,勝新在其自組的「勝口」電影公司繼續發表續作,甚至還拍出了關公戰秦瓊式的《座頭市對用心棒》(「用心棒」來自黑澤明的劍戟片名篇)和《座頭市大戰獨臂刀》(「獨臂刀」為香港導演張徹的功夫片《獨臂刀》)。1989年勝新親自執導了堪稱「決定版」的《座頭市》,為座頭市拉下了帷幕。期間座頭市共被拍攝了26部,每一集都由勝新扮演盲俠。
  • 「獨臂刀」上映50周年:為什麼殘俠更能打?
    回想起來,上一次武俠電影能有如此盛況,恐怕要追溯到好些年前。這個曾經最能代表中國文化,難以複製的類型分支,如今卻愈發淡出觀眾視野。追根溯源,1927年的《兒女英雄》,算得上中國武俠電影開山之作。與大部分武俠電影類似,《獨臂刀》劇情凝練,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引出血雨腥風的外延。方剛,大俠齊如豐僕人之子,自幼便在齊大俠撫養下長大,未來還要接班。
  • 閒情‖刀光夕陽下孤獨的背影——座頭市之歌
    【勝新太郎飾演的座頭市形象】但座頭市這個瞎子與眾不同,因為他不僅是一個靠按摩為生的瞎子,還是一個武藝高強的劍客。到底有多強呢,可以自行去腦補,你覺得有多強,他總比你要強一點,在他的世界裡,也就是在「座頭市」系列的電影裡,他是無敵的。哪怕三船敏郎的「用心棒」、王羽的「獨臂刀」、「帶子狼」客串的武士也不行。同時,他還是一個有原則的「混混」,出身黑道,但卻從不欺負弱小,愛幫助女人,特別是漂亮女人。愛賭錢,會耍老千,掙了錢就會有各種原因花在漂亮女人身上。雖然在女人身上心腸出奇的軟,但出手卻毫不含糊。
  • 北野武系列(二)你為什麼迷戀座頭市
    在中國的高手對決中,往往飛簷走壁,千百回合,難分難解,其中身形招數,各有門派,絕對是文學作品中的著墨之最、武戲中的起迭高潮,因此能打出《天龍八部》王語嫣憑目見招數拆解回合的大奇觀,打出西門吹雪與葉孤城決戰紫禁之巔從月升交手至西沉的名場面。與中國的武俠不同,日本的格鬥場面,無論武士與浪人,從蓄勢開始至鬥爭結束,往往在眨眼間。以靜制動,以快打慢,一招制敵,乾淨利落。
  • 《座頭市》——北野武的花與劍
    《座頭市》是一部常個性、率直、自由、精巧的動作電影/武俠電影/黑幫電影,多樣化的類型在本片中融為一體。《座頭市》的故事取材自日本民間傳說故事,座頭市是個傳說式的人物,他雙眼失明,劍術高超,愛打抱不平,倚強扶弱,類似關羽、嶽飛這些歷史人物,座頭市正面的人物形象深入日本人的民族記憶,賦予了他不可侵犯的神性。
  • 【昆汀影評】我最喜歡的中國武俠電影導演
    繼《大刺客》、《獨臂刀王》《神刀》和《金燕子》之後,邵氏兄弟又相繼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武俠經典之作。  當王羽前往日本後與日本巨星勝新太郎演對手戲,在第一部日港跨界電影《座頭市與獨臂刀》中飾演盲人劍客佐藤先生時,他在武打電影上的成功達到了頂峰。
  • 【光影傳奇】功夫打星之「獨臂刀」王羽
    1967年,張徹導演開拍日後被稱作「新武俠影片」開山之作的《獨臂刀》,力邀王羽擔綱主演,使其一舉成名。在演藝的過程中,王羽學習了中國功夫和日本空手道,更增添了硬漢的本錢,而張徹看中他的獨特氣質,交予他飾演的角色都是抑鬱嚴峻的男子漢,片片鮮血四濺、盤腸大戰,盡顯英雄本色。
  • 中國與日本如何在武打片中「互拍」
    日本人對中國,有極為複雜和矛盾的態度,他們崇拜輝煌時代的中華文明,恐懼現實中的中國,同時,又對落後的中國充滿不屑。有的時代,日本人甚至以真正的華夏文明繼承者自居。正像宗道臣自傳中寫的,日本人在柔道比賽中,對勝者極其崇拜,而對負者毫不同情。日本人會說:20年後,學太極拳來日本,少林寺拳法在日本這樣的狂言。同時又極為崇拜在中國被群氓們圍攻的李小龍,稱其為武之聖者。
  • 座頭市!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一部日本動作電影《座頭市》。基本信息:《座頭市》是由北野武編導,北野武、淺野忠信、大楠道代、夏川結衣、岸部一德等主演的動作影片。該片講述了一位雙目失明的神速拔刀術武士座頭市的種種英雄事跡。
  • 《座頭市》中猝不及防的殺戮和幽默
    作為一個武俠迷,看慣了邵氏老電影一招一式的纏鬥,被北野武出其不意、乾脆利落、一招斃命的「逆手一文字」驚豔到了,當即收藏。在之後的日子裡,反覆欣賞,久看不膩,甚至因此去搜集了各種版本的「座頭市」。但是比較下來,都沒有北野武拍的給我的震撼大,唯一能與之相仿的,只有2008年曾利文彥導演的《女座頭市》,但是由於北野武的《座頭市》珠玉在前,《女座頭市》只能算作致敬之作了。
  • 李仁港導演野心之作,卻終成武俠影迷,喉嚨裡咽不下去的一根刺
    從此之後,《獨臂刀》這個IP就一直續集不斷,人物也不斷增加,還和日本東寶的座頭市玩過一波串聯,拍出了《獨臂刀大戰座頭市》。 電影故事雖發生在民國,但講的卻是傳統武俠門戶之爭下的恩怨情仇。
  • 座頭市 | 一位能與鐵血戰士單挑的日本古老武士
    最近一部特攝短片又一次掀起了大家的懷古情懷,那就是《座頭市VS鐵血戰士》2017年是『座頭市』的原作子母澤寬逝世50年(維基上顯示是在1968年去世)、座頭市的演員勝新太郎逝世20年、電影『鐵血戰士』在日本上映30周年。
  • 一代獨臂刀王曾送48瓶XO給古龍陪葬,死是假的,牛是真的牛
    而主演獨臂刀的王羽,也成了香港第一個百萬影帝。第一個打破他記錄的人,是李小龍。一部電影,一個IP,紅了三個人,也奠定了張徹香港武俠電影宗師的名號。在當時的香港電影界,武俠題材正當紅,所以金庸古龍兩大家的作品最受歡迎。
  • 《臥虎藏龍》是中國武俠電影唯一的遮羞布
    說起來武俠電影在中國的濫觴也很久遠,在頂峰時期,也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為什麼要說《臥虎藏龍》是中國武俠電影的則遮羞布呢?在中國影迷的心中,《新龍門客棧》才是最好的武俠電影,誠然,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我要說的是,《新龍門客棧》是香港電影高峰期快餐形式下製作出的無法複製的神作,同樣充滿了不少缺點。
  • 經典武俠片《獨臂刀》隱藏的十大配角,有四位永遠離開了我們
    經典武俠片《獨臂刀》隱藏的十大配角,有四位永遠離開了我們1967年,一部武俠片《獨臂刀》橫空出世,享譽世界!從此,武俠片走出攝影棚,運用自然光拍攝,張徹也憑藉這部武俠片開啟了新派武俠模式,香港的武俠片自此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 香港武俠電影兩大導演正面硬懟,恩怨糾葛,堪比DC大戰漫威
    金庸、梁羽生,打開武俠世界大門後,華語影壇也迎來了真正的武俠時代。當時長城電影,鳳凰影業,新聯影業等所產出代表作品,彩色寬銀幕武俠片《雲海玉弓緣》《碧水寒山奪命金》等,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1966年《大醉俠》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一系列新風格武俠上乘佳作,讓邵氏站穩了腳跟。香港電影在武俠片領域無人能出其右。而邵氏能取得如此驕人戰績,多年來穩坐香港電影頭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