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頭市與獨臂刀兵刃相見的背後,是大國間文化的博弈

2020-12-23 AKA電影沙龍

前言

時間回到60年前。

日本的武士浪人電影正處於如火如荼的鼎盛時期。

以黑澤明為首的一眾導演用60公分的武士刀斬碎當時社會人性的黑暗。

《七武士》

誕生了如《七武士》,《用心棒》,《戰國英豪》,《椿三十郎》等品質極佳的電影。

而此時的中國香港,同樣發掘民族歷史的優良傳統,大力發展武俠電影。

《三少爺的劍》

產出了《龍門客棧》,《三少爺的劍》,《天涯明月刀》一類的武俠佳作。

同一時間,兩塊土地上的電影文化空前繁榮。

而就在此刻,戰後娛樂文化的博弈如藤蔓般悄然爬上牆頭,開始各顯神威。

01兩位殘疾人的故事

若是要給6,70年代的香港武俠電影找一個代表人物,王羽的獨臂刀絕對可以排的上前三甲的位置。

《獨臂刀》

殘譜,殘刀,殘人。

繼承了武俠風骨的導演張徹大膽創新,打破傳統俠客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王者風範,重塑了了一個即便身體殘缺也重情重義獨臂刀客。

極為考究的構圖

即便當時的服飾和武打動作都十分粗糙,故事簡單老套,人物形象卻無比豐滿。

俠的精神也被很好的體現出來,給了不少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使得《獨臂刀》的評價非常之高,成為香港第一部破百萬票房的電影,也因此續作不斷。

以至於作為後輩李仁港的《94獨臂刀》、徐克的《刀》、陳可辛的《武俠》都是對《獨臂刀》的致敬,可見其地位之高。

徐克《刀》

而同時期的日本,卻也有這麼一位身體殘疾的「俠客」——座頭市。

1962年,三隅研次把廟堂之上的武士世俗化。

用一個愛喝酒,愛賭博,一身壞毛病卻嫉惡如仇,心地善良的盲人劍客,來弘揚小人物的偉大,諷刺武士道精神中的虛偽。

勝新太郎

而勝新太郎飾演的盲俠座頭市,則是一個曖昧而又矛盾的人物,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他更像是一個市井無賴,多了幾分人情味。

盲俠座頭市

電影中座頭市出手打鬥的場面不多,只有三次拔刀,一是表演刀法,二是殺死刺客,三是一場惺惺相惜平手之鬥。

拔刀斬

雖然風格完全不同,性質也相差甚遠,但獨臂刀和座頭市兩位殘疾人似乎在冥冥中有著不可描述的聯繫。

這也就促成了座頭市系列電影的第22部電影《座頭市大戰獨臂刀》的誕生。

02不倫不類的鬥獸之作

老虎和獅子到底誰厲害?

這個問題前人探討了無數次,都不了了之,卻依然沒有打消後人「鬥獸」的心態。

所有人想看看不同領域的強者打在一起會產生怎麼樣的化學反應,座頭市系列便首當其衝做了這個吃螃蟹的人。

《座頭市系列》

《座頭市》的成功影響了一大批導演,當三隅研次本人已經開始煩的時候,這個系列已經被拍到了第七部(共有26部)。

到了最後,似乎是實在沒有題材了,便開始就地取材。

當黑澤明拍出賣座的《用心棒》,便誕生了《座頭市大戰用心棒》。

《座頭市大戰用心棒》

張徹的《獨臂刀》賣座,於是又加拍了《座頭市大戰獨臂刀》。

《座頭市大戰獨臂刀》

不言其他,來談一談這部頗為詬病的《座頭市大戰獨臂刀》

這部上映於1971年的電影又名《座頭市大破唐人劍》,在當時可謂是紅極一時的兩位熒幕大俠跨洋會師,來了一場生死決戰。

故事以獨臂刀赴日訪友開始,偶遇中國遺孤,並與座頭市結識。兩人因言語不同鬧出不少矛盾,最後因矛盾無法消除,不得不拔刀相向,生死一搏。

是不是聽起來莫名其妙,這兩個人的相遇連時間線都是不對等的。

座頭市裡介紹是江戶時代(1603-1867)。

而獨臂刀裡的王羽一看髮髻就是宋朝的(960年—1279年)。

頗有默契的對話

把座頭市這個底層小人物和獨臂刀這個瀟灑的大俠安排到一起,就像是民工和戲子,美感雙雙破壞。

更有意思的是,在日版結局中,獨臂刀敗給了座頭市,港版結局中,座頭市敗給了獨臂刀。

不過既然為為了炒作而炒作的商業爽片,拋開還說的過去的打戲,幾乎沒有任何內涵。

至於日版和港版的雙結局,更像是為了「中日和平」而刻意為之的無聊手筆。

03從招式看高下

兩人初次較量時各自用刀劈了一個飯糰。

座頭市的動作形態考究,招式精美,再加上用畫外音來表現刀速的效果,飯糰劈的巧妙。

而王羽則還是傳承了張徹風格中的大開大合,沒有多餘的招式,掄刀一劈,飯糰兩半。

一做對比,本該「旗鼓相當」的對弈變成了「座頭市技高一籌」。

在武打設計上,座頭市是實戰派,講究刀光劍影間的生死一瞬,現實也是如此,沒有電影中那麼多花哨的打鬥戲份,一刀既定生死。

而獨臂刀則是貫徹邵氏武打的精髓,一招一式都打的清楚明白,如提線木偶般略帶僵硬。

在最後的決戰時刻,王羽為了演出獨臂刀大俠的既視感,不得不強行做出實戰中極為忌諱的蹦跳。

王羽蹦跳式的武打

於是就顯得這個大俠格外「業餘」,座頭市卻又無比吃力。

相較而言,座頭市又贏了一局。

那麼撇去視聽語言的輔助,受過劍道訓練的勝新太郎不論是動作還是步伐都別具力度,符合實戰的規律。

這不像70年代電影中,傳統武俠中動輒飛天遁地的舞蹈式打鬥,不僅假,且美感不足,質感也稍欠火候。

在人物形象設計上,座頭市瞎的很真實,會有許多小動作,要不停地試探周遭的環境,拿個東西還要摸索半天。

而他那張彌勒佛一般憨厚和善的面孔又極具欺騙性,一邊喝酒談笑風生一邊瞬間拔刀斬下敵人雙手。

這種佛祖一怒的表現充滿了反差和戲劇性。

但王羽飾演的獨臂刀已經被神話了,刀刃還沒碰到敵人,對手就已經倒下,那麼按這個道理來說,他應該天下無敵了。

總結,座頭市完勝。

04文質之辯

孔子有云: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指的是指人性的優點,諸如恭、慎、勇、是實感。

「文」指的是人文教化,傳統的禮樂之道,是美感。

這裡的座頭市與獨臂刀就像是「質」與「文」的關係,當兩者之間發生衝突之時,孔子的選擇是「質」。

你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大部分武俠片都陷入一種舞蹈式打鬥的窠臼中,飛簷走壁,輕功點水,分外繚亂。

兩個人一開打就是如同芭蕾舞一般轉圈圈,再跳來跳去,最後打個平手。

美是美了,可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如座頭市一個真實的拔刀動作來的震撼。

而在這方面,日本武士的電影似乎更用心,不管是《七武士》,《用心棒》還是《座頭市》,他們刻畫的打鬥場面非常簡單,就是一群刀法參差不齊的武士在互相劈砍。

刀法好的殺的人多一點,死的晚一點,刀法爛的相反,不像中國的大俠,往往以一敵百,以一敵千。

追求技術,追求美感是好事,可電影不是選美,一旦喪失了分寸,衝的太猛,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真正給予觀眾心靈上震撼的,從來不是威亞鋼絲與綠幕特效結合的視覺刺激,而是尊重實感,和對分寸度量的考究。

那麼從文化上看,日本很多武士電影都帶有極強的諷刺意味,像是《羅生門》、《蜘蛛巢城》、《亂》。

它們直接表現人性中的背叛,黑暗,貪婪,謊言,電影中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是壞人。

《亂》

英雄也是有私心的,他也需要錢,需要寄人籬下討生活,就算是心愛的女人被抓了,也不能莽然施救。

這樣的電影,更多是從小人物的命運中折射大時代悲涼與險惡。

05俠與武的結局

探討武俠和武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個人主義和團隊精神。

不可否認,中國的武俠往往是以一人之力敵百萬雄兵,憑喜好做事,縱橫捭闔,馳騁天下。

即便是大規模的打鬥,往往力挽狂瀾決定結局的,都是其中一人。

張無忌以一人之力抵擋六大門派

金庸的小說最能體現這一點,楊過,張無忌此類英雄,一旦少了他們,天下就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了。

而日本的武士則不同,他們往往群體組織,多人作戰(七武士),為同一個集團的利益而戰鬥。

群體中的每個人各司其職,最後的成功失敗,都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七武士》

這種武士道精神壯大了日本的民族意識,成為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主要因素。

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卻遠遠沒有中國武俠的博大精深。

中國地大物博,多民族統一,具有驚人的包容性和多樣性,這使得俠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發展。

從一開始的遊俠,武俠,到後來的怪俠,道俠等,各不相同卻俠氣依舊。

他們扶危濟貧,為國為民,是一種優良精神品質的化身,人人皆可為俠,人人皆可為公。

但當21世紀的新浪潮湧來。

日本的武士道走出了國門,被改編成遊戲電影,文化輸出成功,受到世界認可。

名聲大造的武士遊戲《只狼》

而中國的武俠卻仍受困於國內,一部李安的《臥虎藏龍》也是孤木難支,再無後續。

隨之而來的轉變,是雄性氣息的衰退,是網絡電影和青少年文化的崛起。

中國的武俠也變成了自帶柔光濾鏡靚男美女,成為了小鮮肉們撈金的鐵飯碗。

俠之大者早已不見。

剩下不多的,只有一聲聲時代的嘆息和不知路在何方的惆悵。

相關焦點

  • 座頭市與獨臂刀的博弈,反射中國武俠的短板
    這使得《獨臂刀》的評價非常之高,成為香港第一部破百萬票房的電影,也因此續作不斷。以至於作為後輩李仁港的《94獨臂刀》、徐克的《刀》、陳可辛的《武俠》都是對《獨臂刀》的致敬,可見其地位之高。《座頭市大戰用心棒》張徹的《獨臂刀》賣座,於是又加拍了《座頭市大戰獨臂刀》。
  • 二十六部《座頭市》電影 只有這個人讓他輸過一次,獨臂刀都不行
    日本影視界有兩位虛構的殘疾人物名氣甚大,一位是亦正亦邪、獨臂獨眼的「劍魔」丹下左膳,另一位就是憨態可掬、快刀無雙的盲人按摩師座頭市。
  • 座頭市 | 一位能與鐵血戰士單挑的日本古老武士
    最近一部特攝短片又一次掀起了大家的懷古情懷,那就是《座頭市VS鐵血戰士》2017年是『座頭市』的原作子母澤寬逝世50年(維基上顯示是在1968年去世)、座頭市的演員勝新太郎逝世20年、電影『鐵血戰士』在日本上映30周年。
  • 《座頭市》|不死的傳奇
    該片為濫觴,大映公司以每年二至三部的速度生產續集,1971年大映破產後,勝新在其自組的「勝口」電影公司繼續發表續作,甚至還拍出了關公戰秦瓊式的《座頭市對用心棒》(「用心棒」來自黑澤明的劍戟片名篇)和《座頭市大戰獨臂刀》(「獨臂刀」為香港導演張徹的功夫片《獨臂刀》)。1989年勝新親自執導了堪稱「決定版」的《座頭市》,為座頭市拉下了帷幕。期間座頭市共被拍攝了26部,每一集都由勝新扮演盲俠。
  • 細數日本長崎避免被原子彈襲擊的三次機會,背後全是大國博弈
    編輯:李小白 原子彈,一個既可以毀滅敵人,也可以毀滅人類自身的可怕武器,他的問世是人類的福音,因為正是有了他,大國之間總能保持克制,我們迎來了難得的相對和平時代。但同時它的存在也是人類的隱患,因為他足以把人類從地球上抹去。
  • 日本電影:《座頭市》北野武
    座頭市杖劍諮詢微信:Cossack858544605日本劍戟片格鬥鏡頭集錦 - 盲劍俠座頭市庫克瑞-戶外產品編號:KUP141002A產品參數:產品參數:全長:44cm刃長:31cm柄長:13cm刀重:705g刃材:彈簧鋼硬度:HRC56—60售價:
  • 【武士映畫】《座頭市物語》:刀鞘中的武士
    拔刀術之所以又被稱作居合,是因為這種劍術誕生於劍客的坐姿之中,而居合之意正是「從無防備立刻轉入戰鬥」。所謂「刀鞘中的勝利」,既反映了拔刀術劍的本質,同時又象徵了拔刀術的武道精髓。江戶時代的劍豪柳生宗矩著有兵法書《殺人刀》《活人劍》,而拔刀術倡導的正是柳生宗矩的活人劍思想。不拔刀勝於拔刀,能做到這一點才是拔刀劍客的極致。  顯然,座頭市使用拔刀術不是巧合。
  • 從幽默文化到暴力美學,深度解讀北野武電影《座頭市》
    在《座頭市》中,北野武展示了多種戲劇形式,賦予了影片特有的鏡頭幽默和文化內涵。 第一,「狂言」表演。座頭市和同伴贏了錢去找樂子,喜劇演員用嫻熟的技法一個人便完成了聲情俱茂的表演,得到滿堂喝彩。這裡演員表演的就是狂言,是一則簡短的喜劇,一般是在能、歌舞伎表演之前烘託氣氛,也就是起到「墊場」的作用。
  • 【厚德】-虎紋斑斕重型博弈刀
  • 獨臂刀張徹,香港電影暴力美學的開創者!
    一部《獨臂刀》讓張徹成為百萬導演02張徹的貴人才子編劇倪匡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1967年上映,成為了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了硬派武俠張徹的江湖地位。而《獨臂刀》的編劇正是後來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說到倪匡想來很多讀者不知道是誰,但是他得成名作正是《衛斯理》系列,在那個時代寫科幻,可想而知此人之大才。關於倪匡還有個很有名的故事,當時金庸正在寫《天龍八部》卻要出國數月,就讓倪匡代筆去寫兩章,出門前知道倪匡跳脫的個性,一再告誡他不要將書中人物寫死了。
  • 北野武系列(二)你為什麼迷戀座頭市
    與此相同的,港片黑幫、西部牛仔、印度暴徒在不同地域文化下仍傳達出一樣的「痛快」。男生不是沒有理由的天生愛它,反而有充分的理由被吸引徵服。於絕大多數生活成長在一個相對安全文明的環境中的人而言,我們從小被家庭、學校及社會文化教養,哪怕不及「克己復禮」的程度,亦被教導「拳頭」「少管所」「不良青年」等字眼決計要避若瘟神,決不可見越雷池。
  • 胡蝶傳說 之二十 獨臂刀王
    彭大刀亦知「獨臂刀王」的名頭並非輕易得來,自然更不敢輕敵,於是對孟青山的這一刀,便使出了生平絕學「追魂一刀」來,——」追魂一刀,刀不留魂!「  孟青山靜靜的站著,仍是一動未動。  刀光閃過,彭大刀輕輕落在地上,對面的老者仍是手握刀柄,靜靜地站著,仿佛從來沒有動過。
  • 《座頭市》中猝不及防的殺戮和幽默
    傳統的腰掛懷舊與新奇的雙重體驗北野武很討厭在電影中表現日本的傳統,他曾經說過: 「每當有人稱我為『亞洲導演』,我總覺得這個稱號充斥著歧見,我真希望在我們的電影裡,能去掉典型的亞洲特徵、文化"他以往的電影中極力淡化日本本民族的特點,但在2002、2003年他接連拍了兩部反映日本傳統文化的電影,一部是《玩偶》,一部就是《座頭市》。在《座頭市》中他刻意描繪還原了古老的街市、酒館、民舍、賭坊、妓館、說唱藝人、藝妓、武士等極具日本特色的場景和人物。他還原的態度如此的認真,可以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江戶時代日本的風味。
  • 破解敘利亞危機迷局:血腥內戰背後的大國博弈
    敘利亞雖為小國,但自古以來就是大國博弈、逐鹿中東的重要目標。長期以來,敘利亞與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之間關係莫逆,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眼中釘。一些海灣國家則試圖通過改變敘利亞國內的教派權力格局,使伊朗什葉派政權進一步陷入孤立。敘利亞總人口的約15%為信仰什葉穆斯林的阿拉維派,阿薩德家族便來自這一派穆斯林。
  • 獨臂刀張徹,香港電影暴力美學的開創者
    邵氏武俠的奠定者張徹張徹的貴人才子編劇倪匡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而《獨臂刀》的編劇正是後來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說到倪匡想來很多讀者不知道是誰,但是他的成名作正是《衛斯理》系列,在那個時代寫科幻,可想而知此人之大才。關於倪匡還有個很有名的故事,當時金庸正在寫《天龍八部》卻要出國數月,就讓倪匡代筆去寫兩章,出門前知道倪匡跳脫的個性,一再告誡他不要將書中人物寫死了。
  • 永遠的」座頭市」----勝新太郎
    勝新太郎主演的「座頭市」系列便是其中之一,堪稱日本劍戟片的代表。「座頭市」題材的電影一共被拍攝了26部(此外還有5部電視劇集),成為了日本僅次於山田洋次《寅次郎的故事》的長壽電影劇集。勝新太郎扮演的座頭市,在日本整整影響了一代人,甚至成了一個民族的記憶。1997年勝新太郎因喉癌逝世,享年66歲,超過1萬人湧入東京參加他的葬禮,送他們的民族英雄座頭市最後一程。
  • 早期武俠電影巨作:女俠李飛飛、火燒紅蓮寺、獨臂刀,俠女
    二,新派武俠的開山之作《獨臂刀》。1965年,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決定將武打片從傳統戲曲中脫離出來,幾經嘗試,張徹在1967年拍攝傳世之作《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獨臂刀》劇照。)
  • 一代獨臂刀王王羽:比李小龍還紅,和林青霞談戀愛
    曾江他老婆焦嬌就是《獨臂刀》裡的女主角。香港電影有多喜歡《獨臂刀》?自從這部電影紅了以後,各種翻牌層出不窮。包括張徹自己後來又拍了一部《新獨臂刀》,主演正是男男cp鼻祖,邵氏最紅的兩位,他的愛徒狄龍姜大衛。
  • 小國的悲哀:敘利亞的無奈選擇,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而更多的國家——諸如敘利亞——還長期陷於戰亂之中,乃至只能眼看著自己的領土被瓜分、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而無能為力。 但在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內戰直到今天都未曾平息,大量平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而他們的國家甚至還淪為了大國博弈的戰場。
  • 賈逸可 | 斬獲七個國際電影獎《塞壬與座頭市》配樂心得
    畢業後我們在義大利相見的第二年,我把他寫到了《橙色靴子國》的歌詞裡,而他當時正在構思一個短片,找到我來配樂。其實我一直非常欣賞閃俠,自然一口答應了。期待又有興許的惶恐,因為他屬於那種可以和你一起大俗,又能一秒由大俗無縫跨越到大雅。一直給我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