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氏兄弟電影奠定在香港電影行業中的獨霸地位的過程中,四位大才的導演是功不可沒的。而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算是香港電影中對暴力美學的第一位開拓者,也是武俠電影的集大成者,導演張徹。
張徹出生在一個浙江軍閥家庭,從小就立志從政的他早年在上海從事「文運會」而結識蔣經國,後來去到臺灣以後就得到提拔,官拜國民黨少校。只是頻頻在官場上失利,讓其萌生退意。後來到香港,以寫稿為生,做專業影評人。
後機緣巧合通過緋聞情人女星李湄的推薦,於1962年加入邵氏,做編劇主任。上世紀60年代,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邵氏遂有意打造武俠江湖,而當時邵氏已經有一位專職武俠的導演胡金銓,其打造的女俠,儒俠深受大眾喜愛。
也是機緣巧合,胡金銓被臺灣挖角,而作為編劇主任的張徹結識了他的貴人—倪匡。一舉上位成為導演。
邵氏武俠的奠定者張徹
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1967年上映,成為了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了硬派武俠張徹的江湖地位。而《獨臂刀》的編劇正是後來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說到倪匡想來很多讀者不知道是誰,但是他的成名作正是《衛斯理》系列,在那個時代寫科幻,可想而知此人之大才。關於倪匡還有個很有名的故事,當時金庸正在寫《天龍八部》卻要出國數月,就讓倪匡代筆去寫兩章,出門前知道倪匡跳脫的個性,一再告誡他不要將書中人物寫死了。
但是,金庸走後,倪匡就開始徹底放飛自我,把原本的劇情改的面目全非。你不是要我不要將人物寫死嘛?倪匡就直接把小說中的阿紫弄瞎了。金庸隨後質問倪匡,倪匡還信誓旦旦的說:「又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
倪匡在武俠電影劇本方面的成就極高,隨後的張徹的《刺馬》也是出自其手,但是他寫完一部劇本後,拿錢走就撒手不管了,導演你愛改就改,對此毫不在意。對於百萬票房的《獨臂刀》倪匡接受採訪時笑言,只有片頭「獨臂刀倪匡」五個字是他寫的。而在這部百萬票房以後,倪匡也開始了和張徹長達十年的合作。
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黃霑和蔡瀾
張徹電影中的大俠英俊的古裝裝扮盡顯其陽剛氣質,而其眉宇間常需要有抑鬱之色,所以在張徹手下的演員皆是兼具硬漢和小生的氣質。從獨臂刀的王羽,到狄龍,姜大衛,李修賢皆是如此。
年輕時期的姜大衛
姜大衛出生演藝世家,和他的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開始出道。而姜昌年後來取了個藝名「秦沛」,也是香港影視界有名的演員,而有趣的是,他們的母親在離婚後改嫁,又生了一個孩子,取名爾冬陞。三兄弟皆在演藝圈,卻又全然不同姓的也是一段有趣的佳話。
爾冬陞,姜大衛,秦沛三兄弟
而張徹的硬派武俠講究的拳拳到肉,暴力美學也直接影響了隨後的一批香港導演,吳宇森就直言張徹的電影對他的暴力美學的道路影響最大。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張徹絕對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稱為香港電影的一代梟雄。他對後世香港電影人的影響和對香港電影的貢獻是無可匹及的。也是當之無愧的邵氏兄弟電影的招牌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