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吳宇森是「暴力美學」的集大成者,那麼他的恩師張徹就是「暴力美學」的鼻祖,吳宇森曾說「我只是將恩師鏡頭下的刀劍換成了槍械。」
張徹是誰,我想很多年輕的觀眾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他被譽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他是「暴力美學」鼻祖,一代武俠宗師,他的出現扭轉了港片的「性格」,將陽剛武俠搬上了銀幕,開創了此後長期以男星為首的港片主流趨勢。
張徹的江湖地位有多高?他導演的電影是票房的保證,更是邵氏公司的頭號招牌導演,他麾下的張家班曾是香港最牛的電影班底,一生帶出六代數十位弟子,吳宇森、午馬、王羽、狄龍、姜大衛、陳觀泰、李修賢都是他的徒弟,個個爭氣而且能導又能演,為此後的香港影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張徹的眾多弟子中,要說真正繼承恩師衣缽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那就要說是吳宇森了。無論是拍攝手法、人物刻畫方式還是鏡頭語言處理等,吳宇森的影片裡都透露著張徹的風骨。
吳宇森被譽為「暴力美學」的教父,早年經張徹介紹進入邵氏公司並擔任擋車的副導演。此後多年吳宇森為張徹鞍前馬後,《馬永貞》《刺馬》等影片背後都有吳宇森的一份功勞。
張徹的電影風格給予吳宇森深遠的影響,當吳宇森要離開時,張徹還特地寫信給嘉禾老闆鄒文懷向他推薦吳宇森,還說這個年輕人不錯。《英雄本色》讓吳宇森一舉成名,此後的多部影片也延續了張徹的「暴力美學」,而《喋血街頭》也是由《刺馬》改編,為了致敬恩師。
午馬是張徹的第一代弟子(一代弟子只有4人),在香港影壇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能導能演也讓他成了張徹弟子中的佼佼者。早年午馬跟著張徹做助理導演,也偶爾在電影中飾演一些小配角,漸漸的成了張徹手下執行力最強的副導演,學習了不少電影知識。
此後午馬離開張徹開始獨立,編導過不少經典影片,同時午馬也開始走向銀幕挑戰各種角色。看過午馬很多影片,他更擅長飾演一些道士和捉鬼大師,比如《殭屍叔叔》裡的和尚一休大師,比如《鍾馗嫁妹》中的鐘馗,又比如《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這個角色也讓他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也成了午馬的代表角色。
提到張徹弟子,狄龍和姜大衛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一個是一身正氣的大俠,一個是叛逆不羈的浪子,卻可以在張徹的武打片中完美契合,兄弟情至真至純,既可以為對方生,亦可以為對方死,這份盪氣迴腸與悽美哀絕非得由他們演繹才對味。
二人是張徹最看重的弟子,也是最能體現張徹「暴力美學」兄弟情內核的黃金搭檔。張徹為狄龍和姜大衛拍了近30部雙生戲,更將二人視為一生中選的最為成功的雙雄搭檔。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後來的二人不管是生活還是銀幕上,漸行漸遠,即使偶爾有相交時也決絕別過頭。
李修賢是張徹的第三代弟子,曾受恩師提攜進入演藝圈,李修賢首部影片是在《雙俠》中給師兄姜大衛和狄龍做配角。開啟演藝生涯的李修賢在此後逐漸迎來巔峰,不過在影迷看來,李修賢最大的貢獻不是拿到了金像獎影帝,而是提攜了周星馳,讓喜劇之王更快的嶄露頭角。
李修賢作為張徹麾下「五虎將」之一,是最不受恩師疼愛的,李修賢在影壇有今天的地位, 張徹沒幫過太多忙,都是他自己建立的。不過最不喜歡的卻最孝順,張徹離世的時候,是姜大衛和李修賢出錢出力一手操辦葬禮。蔡瀾曾對李修賢讚賞有加,「契仔之中,最有心,最孝順,為張徹做最多事的是李修賢。
王羽和午馬一樣,同是張徹的第一代弟子。王羽在武俠影片中從來不用替身,為邵氏和自己開創了一條古裝武俠片的大道,他主演的《獨臂刀》刷新了香港票房新紀錄,讓張徹成為百萬導演。至此王羽也成了新武俠世紀的第一位武俠電影紅星,也是李小龍之前香港明星中片酬最高、票房最好的武打明星。
70年代初,王羽離開邵氏後轉戰多家公司,幾年後在臺灣創辦公司後轉為幕後。據說王羽還是臺灣竹聯幫的骨幹成員,曾參與多起案件。王羽從影三十年,先後拍了60部武打片,參與製作和監製的電影共計有80多部,臺前幕後都做過,還拿過影帝,王羽做演員到這份上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在1989年,張徹的弟子們為了紀念恩師從影40周年,姜大衛和李修賢策劃,吳宇森、午馬執導,陳觀泰、狄龍等人鼎力加盟共同參演了《義膽群英》,看看影片的陣容有多強大,就知道張徹在香港影壇的地位有都高了,「徒孫」周星馳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