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技巧 | 英雄情結浪漫本色,這是屬於吳宇森的暴力美學

2020-09-07 美藝尚影電影留學

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來說,你可能沒有看過《縱橫四海》《喋血雙雄》,但至少說起《赤壁上》,還是有很多人會有印象,它的導演就是被稱為「暴力美學大師「的吳宇森。

吳宇森

吳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國香港導演、編劇、監製、演員。

01個人歷程

1968年擔任劇情片《死節》的編劇,從而進入電影圈。

1973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鐵漢柔情》。1977年開始以喜劇片為發展主線。1983年加入新藝城電影公司。

1986年執導的槍戰片《英雄本色》奠定其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並獲得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1988年創辦了香港電影導演會。

1990年憑藉動作片《喋血雙雄》獲得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1993年赴美國好萊塢發展。1997年憑藉動作片《變臉》獲得全美華裔藝術基金會金環獎。

2000年執導的諜戰片《碟中諜2》獲得全球電影年度票房冠軍。2004年獲得香港政府頒發的銅紫荊星章。2006年回歸華語影壇發展,並擔任動作片《天堂口》的監製。

2009年6月,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金爵獎;同年憑藉戰爭片《赤壁》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境外華裔導演獎。2010年獲得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得第2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武士獎。

2016年執導動作片《追捕》

吳宇森所創造的巔峰,至今沒有一個香港導演企及,說到「暴力美學」,在西方,人人都第一想到的是昆汀·塔倫蒂諾,而在香港大家第一提到的就是——吳宇森。

不只是在國內,在國外吳宇森的「暴力美學」也是被世界公認的,他在電影中使用的許多想法和角度都被當今世界各地的電影製片人效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學習。

02吳宇森的「暴力美學」

1、鴿子象徵

看過幾部吳宇森的片子之後會發現吳宇森非常喜歡鴿子的形象。

為什麼會經常又鴿子的慢動作呢?其實這種並列是對象徵主義的刻意運用。他想強調人物靈魂的純潔,也想強調傳統基督教中人們與上帝之間的精神聯繫。

這些鴿子出現在他的許多電影中。1989年發行的是他最令人滿意的作品。在這部電影中,吳宇森首先創造了兩個同樣邪惡的角色。教堂裡最激烈的兩場槍戰是如何表現出他們內心的善良和正義的?

吳宇森(John woo)想了很長時間,最後做了一個終極的詩意表達——在周潤發(zhou runfa)職業殺手的職業生涯之後,一隻白鴿經過了這位女士的雕像。探員李英被擊中後,白鴿飛過了白蠟燭。直到今天,吳宇森仍然無法掩飾他的興奮之情。從那以後,鴿子成為了他電影中最常見的客串演員,他也成為了浪漫的象徵。

2、耗時長,快速剪輯

那除了鴿子,還有什麼使他的電影充滿魅力呢?從《約翰維克》到《殺死比爾》再到《黑客帝國》,許多我們喜愛的電影的動作風格都要歸功於吳宇森。

在這些電影中吳宇森將精心構圖的長鏡頭融合在一起,讓你感覺戰鬥是真實的,而快速剪輯的鏡頭則強化了打鬥場面。同時做到這兩點使他的電影從一幀到另一幀都很有趣。

這一點在他的香港動作片中就得到了最好的運用。

3、慢鏡頭

他的另一個標誌性拍攝手法就是慢鏡頭。慢鏡頭看起來很俗氣,但是吳宇森卻用它將自己的角色塑造的更加真實。

在吳宇森的電影中有很多打鬥的場景,他們的行動十分激烈。但是恰恰是中間穿插的慢鏡頭讓我們有時間停下來欣賞細品一下周邊的環境,這時你會發現,原來這部電影還有這麼多有意思的地方。

吳宇森將慢動作與快節奏的動作場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樣使整部電影都很有藝術性,就像《碟中諜2》一樣。

這些就是「暴力美學大師「的吳宇森,他的電影中慣用的手法。幾十年過去了,吳宇森還在孜孜不倦的發掘男神最英雄最光輝的一面,同樣不變的,還有那隻鴿子。

就像吳宇森曾對自己的電影生涯作出這樣的評價:我每十年就有個轉變。開始的十年是拍香港式的喜劇,第二個十年拍英雄片,第三個十年都是拍好萊塢電影,現在第四個十年,我就拍我們中國的電影。

而作為後輩的我們,小編認為,我們除了學習吳宇森的拍攝手法以外,更需要學習的是他的魄力和精神。不管是夢中的院校還是做好自己的作品集,首先就是要給自己制定一個小目標。

相關焦點

  • 吳宇森 | 浪漫式「暴力美學」
    這段時間也在不停地找他的電影,還有關於他的書籍。真的疲憊~   這是一位比較高產的導演,並且他的電影讚譽挺高的。吳宇森在這些年裡,動作片無疑是他最為亮眼的成就,他通過影片的創作形成了強烈的個人影片風格,他也因此而成為全世界知曉的華人導演,給全世界展現了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電影中的暴力元素。
  • 以《英雄本色》為例,淺析吳宇森鏡頭下的暴力美學
    看完後鼻子很酸,但是卻有種說不出的舒爽感,不知道是被兄弟情義所感染,還是被英雄的豪氣薰陶,總言之情緒上得到了釋放。不得不說,《英雄本色》絕對是吳宇森導演的翻身之作,通過他的鏡頭,呈現出來的人物英雄情懷,兄弟情義都能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就是我們理想中的英雄豪氣。
  • 「昆汀最愛的導演:吳宇森」暴力美學英雄夢,廉頗老矣能飯否?
    吳宇森和他的御用演員---白鴿這個世界公認的「暴力美學大師」;其實「暴力」就是從他開始變成「美學」的。而這部影片的出現,奠定了他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當然,該片不僅是吳宇森的人生轉折點,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座豐碑。影片一舉成為當年香港票房冠軍,並斬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獎,掀起了一股「英雄熱」。
  • 專訪吳宇森:英雄不復當年 但依然本色
    《太平輪》本身在藝術創作上,無疑有著太多「隱患」,吳宇森的浪漫情結引導他將這段歷史的沉重,落點於愛情的悲戚,削弱了沉甸甸的兩岸記憶。而資本的掣肘和無形的壓力,也或多或少傷害著藝術的完整性。接下來,吳宇森不僅要拍攝《追捕》,再續古典雙雄情結,而且還要與老友徐克合作一部叫做《本色》的武俠電影,為當年情,再度添上新鮮。表面看起來,69歲的吳宇森已顯老態,說話緩慢,常常會不自覺地警覺,「我是不是太囉嗦了?」他早已不是那個被大家喚作「法國飛」的鬼馬又時髦的獅子山下港仔,也沒有了快意恩仇殺出重圍的英雄「火氣」。
  • 吳宇森的經典暴力美學電影,如果只知《英雄本色》就太low了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現在又有向美國轉移的態勢)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遊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而吳宇森作為暴力美學大師,其「英雄系列」影片更是代表了他獨特的審美風格。
  • 《縱橫四海》:沒有周潤發、張國榮,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就沒內核?
    本文將從敘事方式、場面調度、吳宇森式暴力美學來解析,看《縱橫四海其中3段偷盜為對應情境,使段落之間碎而不散;2段為動作戲,槍戰為主,也是吳宇森一貫的暴力美學;剩下3段是三人情感的變化。從整體上看分布較平均,為了在類型融合的情況下,不顯雜亂地揭示&34;之主題,吳宇森巧妙運用了色彩、構圖與鏡頭角度、對空間的調度等手法。
  • 豆瓣8.5分《變臉》丨吳宇森的好萊塢代表作:暴力美學與哲學思考
    也是從《英雄本色》開始,吳宇森的電影真正奠定了自己獨特的暴力美學風格。在這之後,他繼續在香港指導了《縱橫四海》《喋血雙雄》等經典電影,依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暴力美學槍戰電影,成為了香港黃金時代的一大標誌。「教堂白鴿,風衣雙槍,槍聲與鴿子齊飛,火藥與鮮血一色」等電影畫面也成為許多人難以忘懷的回憶。1993年,吳宇森正式赴美國好萊塢發展,直到2006年才回歸中國影壇。
  • 專訪 | 吳宇森:這一次白鴿來給《追捕》 「雙雄」勸架
    1993年,吳宇森赴美發展。不得不說,這是最為典型的吳宇森式暴力美學的劇情設置,《喋血雙雄》《辣手神探》《變臉》即為典型,而即使《暗戰》《無間道》這樣的雙雄角色設置實際也深受吳宇森的影響。當然,作為改編自同一部原著小說的兩部不同特色的影片,吳宇森版《追捕》實際還是一部完全屬於吳宇森個人風格的作品,如果純粹以日版來衡量吳版的成功與否,終究有失偏頗。
  • 周潤發、吳宇森在好萊塢的首次合作,暴力美學猶在,卻敗給了時代
    吳宇森、周潤發這對黃金搭檔,在港片銀幕之上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八十年代中後期的港片銀幕中,吳宇森導演的「暴力美學」風格,搭配上周潤發強悍的角色塑造能力,造就了《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辣手神探》等經典作品的誕生。而隨著這些電影作品的備受好評,吳、周二人也在90年代中期,相繼走入了好萊塢的大銀幕。
  • 關於江湖與英雄的青春記憶:暴力美學大師吳宇森電影排行榜
    吳宇森是華語電影的標杆式的人物,華語電影暴力美學大師。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掀起的英雄片風潮,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 永遠都會記得少年時躲在家裡裡一群兄弟們喝酒吃肉看《英雄本色》錄像時的熱血澎湃,在那個年代,吳宇森的電影就是英雄主義的象徵!
  • 吳宇森的堅守,殘酷又浪漫.(內含福利)
    17年前,吳宇森在《喋血雙雄》裡也借周潤發和朱江說過同樣的話:「這個世界變了,你和我都不再適合江湖」。 這無疑是個不宜懷舊的年代,但我們卻忍不住要懷念。 今年是吳宇森進入電影江湖的第50個年頭,11月成了名副其實的「吳宇森」月,4K修復版《英雄本色》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重壓下上映5天就獲得近3000萬票房。
  • 吳宇森:十幾年沒摸槍,有點寂寞
    1993年,吳宇森赴美發展。這種劇情設置是吳宇森最擅長的雙雄戲,也是他最適合發揮暴力美學的經典載體。不得不說,這是最為典型的吳宇森式暴力美學的劇情設置,《喋血雙雄》《辣手神探》《變臉》即為典型,而即使《暗戰》《無間道》這樣的雙雄角色設置實際也深受吳宇森的影響。
  • 暴力非絕對醜陋,背後的悲劇是一種詩意美——吳宇森《喋血雙雄》
    喋血雙雄》標誌著吳宇森導演&34;式電影風格的逐步成熟,他與西方暴力美學電影理念不同,其電影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義與真情,使得暴力不再是血腥地可怖,反倒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美國人從他們對暴力美學的眼光去審視這兩部作品,可見這部影片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
  • 和吳宇森齊名的「暴力美學」導演去世,沒有他就沒有周潤發
    在那之後,另外一部《聖戰風雲》演員有李修賢和關之琳,以及美國演員彼得拉比斯,外景則遠赴波瀾拍攝,但反響並沒有前三部好。和麥嘉、徐克等人相比,林嶺東其實一直在給新藝城打工,到九十年代初新藝城解體,林嶺東又投靠到金公主,其實原本新藝城也隸屬金公主。
  • 暴力美學不只是吳宇森,張徹才是鼻祖,了解一下他的十部經典作品
    昨天跟大家聊《英雄本色》,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風格應該讓無數人為之傾倒。作為運用暴力美學的大師,吳宇森80年代就以此風格打造了許多經典槍戰片,但是如果要說道香港影壇暴力美學鼻祖,張徹沒人不服,看一看他的十部經典電影。
  • 【爆神片】《奪面雙雄》:吳宇森暴力美學集大成之作
    尼古拉斯·凱奇 / 瓊·艾倫 /亞歷桑德羅·尼沃拉 / 吉娜·格申 / 多米尼克·斯萬 / 尼克·卡薩維茨類型: 動作 / 科幻 / 驚悚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 / 拉丁語上映日期: 1997-06-27(美國)片長: 138分鐘趕快戳視頻↓↓↓《奪面雙雄》上映於1997年,是吳宇森闖蕩好萊塢之後拍攝的第三部影片
  • 從香港到好萊塢再到內地,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還能圈粉又圈錢嗎?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60後,甚至他們的前輩,四十年前都曾為高倉健版的《追捕》傾倒過;而對80後來說,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更是無數人年少時期最深刻的電影記憶。當60後與80後的情懷符號疊加在一起,註定會引起巨大關注,吳宇森版《追捕》就是這樣一個產物。
  • 慈悲心腸、暴力手腕——焦雄屏對話吳宇森
    吳導演童年看過的電影《綠野仙蹤》,與後來拍攝的《變臉》有什麼關聯?為什麼他會被稱作最能適應好萊塢的華人導演?他如何看待關於暴力美學的坊間評論?言談之中,張徹、徐克、周潤發、梅爾維爾、湯姆·克魯斯、昆汀·塔倫蒂諾等舊雨新知紛紛亮相,也串聯成一份珍貴的影壇風雲記錄。 [友情提示]
  • 為什麼吳宇森電影中總有白鴿?
    熟悉吳宇森作品的影迷都知道,在他的電影中始終有一個「白鴿」情結。
  • 處處暴力血腥還能倍受追捧?看完這些電影,你就會明白!(上)
    一說到暴力美學,大家都會想到昆汀、吳宇森等人,吳宇森更是被認為是暴力美學宗師,可以說吳宇森就是香港電影當中暴力美學的代表,想要了解香港電影中暴力美學就必須了解吳宇森電影。說到香港電影與暴力美學,我們絕對繞不開吳宇森,在大家的固定認識裡,暴力與美學仿佛是兩個極端,暴力怎麼能與美聯繫到一起呢?暴力美學的是個廣義的、泛審美的概念,並非嚴格的美學概念。所謂「暴力」,香港電影的黑幫電影、警匪片和槍戰片中暴力的成分很多,而且受到武俠片中俠義精神和江湖義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