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學不只是吳宇森,張徹才是鼻祖,了解一下他的十部經典作品

2021-01-09 漫話港影百年

昨天跟大家聊《英雄本色》,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風格應該讓無數人為之傾倒。作為運用暴力美學的大師,吳宇森80年代就以此風格打造了許多經典槍戰片,但是如果要說道香港影壇暴力美學鼻祖,張徹沒人不服,看一看他的十部經典電影。

左起:李修賢、午馬、陳觀泰、張徹、姜大衛、吳宇森、狄龍

1、1967年《獨臂刀》

主演:王羽、潘迎紫、焦嬌、田豐

《獨臂刀》是張徹得成名之作,故事老套的武打片泛濫成災,很需要新派武俠電影血液的融入,張徹攜手倪匡打磨了《獨臂刀》,劇情雖然與以往武俠電影類似,甚至還借鑑了金庸人物楊過斷臂的情節,但是本片最大的區別在於不僅僅是功夫動作,大量篇幅對主人公的心理路程都有深邃的展現。

《獨臂刀》當年叫好又叫座,票房豪取百萬,不僅奠定的張徹武俠電影的地位,也贏得了百萬導演的稱號。同時也讓讓以往以女性題材為主的文藝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男性主導的陽剛武俠類型電影開始大行其道。

2、1966年《邊城三俠》

主演:王羽、羅烈、鄭雷

這是張徹執導的第一部武俠電影,驚喜和瑕疵都在其中,當然對於喜歡張徹電影得朋友,故事和情節的些許硬傷都是可以忽略的。三大弟子袒胸露肌,陽剛之氣四溢,大寫的兄弟之情其實已經可以從中看出日後張徹電影得特徵,同時這也可以算是對拍攝《獨臂刀》的一次武俠片試驗。

3、1969年《保鏢》

主演:姜大衛、狄龍、李菁、井莉

《保鏢》依然保持了張徹一貫武俠片的風格,男人戲,慢鏡頭打鬥血漿噴射場面,不過《保鏢》有一點比較特殊,向來只注重陽剛英雄之氣的張徹難得加入了重要的女性角色雲飄飄,還有一條向定、洛逸、雲飄飄的情感糾葛線,也讓結局多了一絲悲情。

4、1972年《馬永貞》

主演:陳觀泰、姜大衛、田青

陳觀泰的馬永貞原本是小角色,來到十裡洋場的大上海結識了歌女,認識了黑道的好兄弟譚四。想憑藉自己的一雙拳頭打出一片天,奈何江湖險惡,死在小角色手上 。值得一提的是姜大衛拍攝此片時已經是影帝,也甘願為陳觀泰跨刀出演譚四,奈何姜大衛的魅力太盛,有姜大衛在陳觀泰的角色倒是遜色不少。

5、1973年《刺馬》

主演:狄龍、姜大衛、陳觀泰、井莉

2007年有陳可辛的《投名狀》,票房不佳卻橫掃各大頒獎禮。同樣的故事,1973年張徹就拍過了《刺馬》,鐵三角組合狄龍、姜大衛、陳冠泰聯手演繹「裸男」的悲壯。本片處處都能見到秀線條、秀肌肉的張家班弟子們,武打設計也奇特,結尾部分狄龍的噴血打鬥就讓我們見識了張徹對於血腥場面的鐘愛。

6、1974年《五虎將》

主演:狄龍、姜大衛、陳冠泰、李修賢、王鍾

本片召集了張徹門下五大弟子,一同聯合抗匪。這算是相當華麗的陣容,狄姜cp組合加上陳冠泰等都演出了各自不同角色的特徵,每個弟子都戲份相當,其實對於年輕的觀眾,劇情什麼的都不重要,看五個坦胸露腹的美男子好像更有意思。

7、1971年《新獨臂刀》

主演:姜大衛、狄龍、谷峰、王鍾

1971年姜大衛接王羽的班出演《新獨臂刀》,故事還是那個故事,都是經典,迷妹還是更喜歡《新獨臂刀》。大概只是因為有姜大衛和狄龍,絕代雙驕的二人演繹著那個時代的花樣美男,把兄弟之情硬是讓觀眾感受到基情。

8、1978年《五毒》

主演:郭追、孫建、江生、羅莽

《五毒》雖然沒了姜大衛 、狄龍,但是還有張徹的第四代弟子們。像郭追、孫建、江生、羅莽等新人就集結在一起出演該片。《五毒》曾被美國雜誌評選世界最怪誕的電影第11位,除了一樣硬橋硬馬的動作設計,本片的氣氛和布景都比較精良,各種殺人工具也讓人眼前一亮,也讓影片更具詭異的感覺。

9、1978年《殘缺》

主演:陳觀泰、鹿峰、郭追、羅莽

張徹在臺灣的長弓電影公司倒閉後,又帶著一幫新弟子回到香港繼續拍片,上面的《五毒》就是打響名號的其中一部。這一部《殘缺》也是《五毒》的基本班底。比不了狄龍,姜大衛這般俊姿,但是他們都是武行,在張徹的片子裡可以盡情的「真刀真槍」打鬥場面堪稱經典。同時,還有陳觀泰的助陣,也是值得推薦的一部。

10、1984年《上海灘十三太保》

主演:狄龍、姜大衛、梁家仁、王羽、李修賢、劉德華等

張徹的《上海灘十三太保》匯集了張家班的幾代弟子,獨臂俠王羽在,還有最得意的狄姜二人組,陳冠泰也加盟其中,如果傅聲不是英年早逝,劉德華的角色其實就是他的。對於這樣的豪華陣容,不容多加論斷,有幸一看就是一種幸福。當然,張徹的弟子們在1989年還合力出演了《義膽群英》,紀念師傅從影四十周年。

張徹不僅培養了一大幫弟子,也首創了暴力美學,這對於後來許多電影都有啟發和借鑑。吳宇森就是受其影響較大的一位,人人都知道吳宇森的《喋血雙雄》、《英雄本色》,殊不知玩暴力美學的鼻祖誠然是張徹,以上的十部佳作你一定會喜歡

相關焦點

  • 吳宇森 | 浪漫式「暴力美學」
    他所導演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等動作片,都具有吳宇森式的電影風格,動作片把他對於英雄的刻畫,以及對於男性之間的情義和英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吳宇森的電影中將「暴力美學」展現的近乎完美,讓暴力展現電影的美,通過美來重新定義暴力。黑幫大哥,殺手,槍,教堂,白鴿,兄弟,親情都是吳宇森暴力美學的語言。
  • 以《英雄本色》為例,淺析吳宇森鏡頭下的暴力美學
    在我看來,暴力美學與其它方式根本不同在於它的呈現方式上,它在提供極大包容性同時,還滿足觀眾在情感上宣洩,獲得極大的愉悅感,甚至可以引發思考。吳宇森對暴力美學有著自己的理解,他的作品能讓人感官得到滿足的同時,還能給人以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接下來我將著重分析吳宇森鏡頭下的暴力美學。
  • 張徹江湖地位有多高,弟子吳宇森是暴力美學教父,李修賢發掘星爺
    如果是吳宇森是「暴力美學」的集大成者,那麼他的恩師張徹就是「暴力美學」的鼻祖,吳宇森曾說「我只是將恩師鏡頭下的刀劍換成了槍械。」他是「暴力美學」鼻祖,一代武俠宗師,他的出現扭轉了港片的「性格」,將陽剛武俠搬上了銀幕,開創了此後長期以男星為首的港片主流趨勢。
  • 吳宇森的經典暴力美學電影,如果只知《英雄本色》就太low了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現在又有向美國轉移的態勢)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遊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而吳宇森作為暴力美學大師,其「英雄系列」影片更是代表了他獨特的審美風格。
  • 【爆神片】《奪面雙雄》:吳宇森暴力美學集大成之作
    尼古拉斯·凱奇 / 瓊·艾倫 /亞歷桑德羅·尼沃拉 / 吉娜·格申 / 多米尼克·斯萬 / 尼克·卡薩維茨類型: 動作 / 科幻 / 驚悚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 / 拉丁語上映日期: 1997-06-27(美國)片長: 138分鐘趕快戳視頻↓↓↓《奪面雙雄》上映於1997年,是吳宇森闖蕩好萊塢之後拍攝的第三部影片
  • Face/off 變臉:吳宇森暴力美學動作片,永不過時的經典!
    偶然間又聽到這部電影,勾起關於變臉的回憶,就來介紹一下吧~電影講述FBI探員亞瑟追捕恐怖殺手凱斯特長達8年之久,凱斯曾殺害他的兒子,兩人因此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一次,為了調查致命炸彈的放置地點,亞瑟自願取下自己的臉皮,換上昏迷中凱斯特的臉,混入監獄與其匪黨搭上線,以套出炸彈的放置地點。但是,他恢復了意識!
  • 拍攝技巧 | 英雄情結浪漫本色,這是屬於吳宇森的暴力美學
    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來說,你可能沒有看過《縱橫四海》《喋血雙雄》,但至少說起《赤壁上》,還是有很多人會有印象,它的導演就是被稱為「暴力美學大師「的吳宇森。不只是在國內,在國外吳宇森的「暴力美學」也是被世界公認的,他在電影中使用的許多想法和角度都被當今世界各地的電影製片人效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學習。
  • 《縱橫四海》:沒有周潤發、張國榮,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就沒內核?
    本文將從敘事方式、場面調度、吳宇森式暴力美學來解析,看《縱橫四海其中3段偷盜為對應情境,使段落之間碎而不散;2段為動作戲,槍戰為主,也是吳宇森一貫的暴力美學;剩下3段是三人情感的變化。從整體上看分布較平均,為了在類型融合的情況下,不顯雜亂地揭示&34;之主題,吳宇森巧妙運用了色彩、構圖與鏡頭角度、對空間的調度等手法。
  • 周潤發、吳宇森在好萊塢的首次合作,暴力美學猶在,卻敗給了時代
    吳宇森、周潤發這對黃金搭檔,在港片銀幕之上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八十年代中後期的港片銀幕中,吳宇森導演的「暴力美學」風格,搭配上周潤發強悍的角色塑造能力,造就了《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辣手神探》等經典作品的誕生。而隨著這些電影作品的備受好評,吳、周二人也在90年代中期,相繼走入了好萊塢的大銀幕。
  • 豆瓣8.5分《變臉》丨吳宇森的好萊塢代表作:暴力美學與哲學思考
    也是從《英雄本色》開始,吳宇森的電影真正奠定了自己獨特的暴力美學風格。在這之後,他繼續在香港指導了《縱橫四海》《喋血雙雄》等經典電影,依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暴力美學槍戰電影,成為了香港黃金時代的一大標誌。「教堂白鴿,風衣雙槍,槍聲與鴿子齊飛,火藥與鮮血一色」等電影畫面也成為許多人難以忘懷的回憶。1993年,吳宇森正式赴美國好萊塢發展,直到2006年才回歸中國影壇。
  • 關於江湖與英雄的青春記憶:暴力美學大師吳宇森電影排行榜
    吳宇森是華語電影的標杆式的人物,華語電影暴力美學大師。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掀起的英雄片風潮,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 永遠都會記得少年時躲在家裡裡一群兄弟們喝酒吃肉看《英雄本色》錄像時的熱血澎湃,在那個年代,吳宇森的電影就是英雄主義的象徵!
  • 昆汀·塔倫蒂諾與他的暴力美學
    無論是哪一種,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正是這些暴力在電影中的體現,從而產生了暴力美學。美國獨立電影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是暴力美學的大師,其作品風格突出,個性鮮明。暴力美學是個新詞,直到20世紀90年代後才開始流行起來,最初是香港的影評人在報刊影評中使用的,它主要是指電影中對暴力的形式主義趣味。暴力美學作為昆汀電影的藝術標誌,在他多部電影中反覆運用。
  • 和吳宇森齊名的「暴力美學」導演去世,沒有他就沒有周潤發
    然而林嶺東很清楚,自己的舞臺其實還是在香港,他拍攝的《高度戒備》和《目露兇光》都延續了自己的風格,也鞏固了他在「暴力美學」上和吳宇森齊名的地位。然而,2003年開啟兩岸合拍片的大潮,和黃百鳴、徐克在內地風生水起不同,死守在香港的林嶺東持續減產,2007年在徐克和杜琪峯的幫助下,他才聯合執導了《鐵三角》,之後的《謎城》和《沖天火》成績都不是很理想,誰能想到,《沖天火》竟是他最後一部在大銀幕上亮相的作品?
  • 盤點十部暴力美學電影,國產上榜一部,你看過幾部?
    飛刀哥和摔跤哥都只是出來打醬油,有點不過癮,倒是那隻狗挺上鏡的。流浪歌手確實非常帥,要是我拍基督山伯爵,肯定會選他。3、《勇闖奪命島》;1.氣氛至上的作品。賣拷貝的弱點,諸如過於注重動作戲場面、鏡頭切換過多、敘事混亂等等都被從頭至尾的火爆氣氛掩蓋了。2.一群海軍陸戰隊員居然制定出了這麼破綻百出的計劃,而且還打不過一個只接受了三星期特勤訓練的念書人。
  • 「昆汀最愛的導演:吳宇森」暴力美學英雄夢,廉頗老矣能飯否?
    知名導演:吳宇森吳宇森:世界影史暴力美學無法跨越的巔峰吳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國香港導演、編劇。吳宇森和他的御用演員---白鴿這個世界公認的「暴力美學大師」;其實「暴力」就是從他開始變成「美學」的。
  • 從香港到好萊塢再到內地,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還能圈粉又圈錢嗎?
    作為香港電影黃金時代代表人之一、暴力美學的開創者,吳宇森本身也具有與《追捕》類似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烙印著幾代人的青春,和那個令人回味無窮的錄像廳時代,不過,屬於吳宇森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上個世紀的事了
  • 幼年混跡娛樂圈, 和吳宇森北野武齊名, 暴力美學我只服他!
    說起暴力美學電影,就一定要談到北野武、吳宇森和昆汀塔倫蒂諾。北野武以其暴力黑幫為主題的《花火》而為人稱道,吳宇森的《喋血雙雄》和《英雄本色》三部曲也在詮釋著自己的暴力美學,不同於西方電影,裡面更多了些東方獨有的江湖道義和兄弟情誼,仿佛給處於灰色地帶中的英雄形象寫了一首讚歌。那麼昆汀呢?
  • 暴力美學鼻祖張徹的江湖地位有多高?看看下面幾位導演你就明白了
    張徹的電影其實比較簡單,充滿了暴力浪漫色彩,所傳達的就是各種兄弟情。張徹作為武俠宗師、暴力美學鼻祖和香港電影一代梟雄,他的江湖地位有多高?看看他培養了多少大導演?當年張徹和不少導演聯合執導,讓他們用自己的班底,然後再由自己看樣片,看看怎麼樣,決定要不要重拍。這樣不僅節省了自己的時間,而且還可以培養新導演。
  • Supreme為何崇尚暴力美學?下一個聯名是星爺和全員惡人鼻祖?
    但略有些「悲哀」的是,恐怕今時今日,鮮少有人因為它的品牌內涵、它所傳達的小眾文化以及它骨子裡的硬核屬性和崇倡的另類美學從而喜歡上它。畢竟,從Supreme牽手LV的那一刻起,這個品牌究竟還「滑不滑板」,還有沒有「文化底蘊「這些事,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至少對於「消費者」來說,是這樣的。
  • 慈悲心腸、暴力手腕——焦雄屏對話吳宇森
    為什麼他會被稱作最能適應好萊塢的華人導演?他如何看待關於暴力美學的坊間評論?言談之中,張徹、徐克、周潤發、梅爾維爾、湯姆·克魯斯、昆汀·塔倫蒂諾等舊雨新知紛紛亮相,也串聯成一份珍貴的影壇風雲記錄。 [友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