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繼九月份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亮相後,吳宇森新片《追捕》終於將在11月24日登陸全國院線。時隔多年,重回動作題材,按吳宇森的話說:「十幾年沒拿過槍,有點寂寞。」(文末福利)
作者| 錦衣夜行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1969年,吳宇森進入國泰電影公司任電影場記。1971年,籤約邵氏影業公司,進入張徹的片場,依然從場記做起。期間深得張徹喜愛,成為張徹得意弟子。
兩年後,年僅27歲的吳宇森終於獲得獨立導演電影的機會。吳宇森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名叫《過客》,因過於暴力而慘遭禁映,兩年後才得以上映。
1977年,喜劇《發錢寒》大賣。然而其後十年左右,吳宇森執導同類喜劇片的賣座能力漸漸下降,票房和口碑江河日下。如果喜劇片一直成功,他或許成為香港喜劇電影的執牛耳者。
▲電影《發錢寒》,能猜到照片中的女主角是誰嗎
▲電影《帝女花》,當年的吳宇森如此年輕
後來,吳宇森從嘉禾轉投新藝城電影公司,尋求自我突破,卻不料不受新藝城大佬們重用,被發配至臺灣。期間鬱郁不得志,幸得徐克仗義相助,臥薪藏膽推出翻身之作《英雄本色》,口碑票房雙雙爆棚,票房刷新了當時香港電影的紀錄,也從此開啟了他的暴力美學大師之路。之後的《喋血雙雄》又再次助推他走向巔峰。
然後,1990年的《喋血街頭》再次遭遇票房撲街。 隨後,依靠致敬特呂弗《祖與佔》的浪漫動作喜劇實現完美翻轉。直至1992年的《辣手神探》,將暴力美學的電影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1993年,吳宇森赴美發展。通過《終極標靶》《斷箭》《變臉》《碟中諜2》四連發,成功奠定了他在好萊塢一線導演的地位。其後《風語者》《記憶裂痕》兩連敗,則徹底終結了他十年好萊塢電影之路,尤其是前者險些導致米高梅公司破產。
2008年,攜好萊塢工業化製作經驗回國,拍攝歷史巨製《赤壁》,打破了當年內地票房紀錄,成為當年電影圈盛事,但口碑卻飽受異議。蟄伏五年後,推出高達4億投資的《太平輪》,但上下兩部總票房僅2億多,樂視賠得底朝天,吳宇森重病不起。
作為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翹楚,吳宇森電影之路起伏不定,充滿了變數,讓人噓唏不已,應了那句老話「自古雄才多磨難」。然回顧其五十年的電影之路,滑鐵盧之作多敗在題材選擇,尤其以他不擅長的戰爭題材失敗機率居多,且電影從拍攝到上映也多幾經波折。
究其原因,在於吳宇森不同於徐克、許鞍華等新浪潮受過西方成熟電影理論洗禮,他是直接成長於片場,師從邵氏時代武俠片宗師張徹,其固定成熟的暴力美學風格深受張徹影響,脫胎於張徹草莽江湖俠義精神、男性情誼,而與張徹類似,難以駕馭宏大題材的類型電影,敘事性相對較差。
如今時隔《太平輪》慘敗後的兩年,年過七旬的吳宇森再次推出新作《追捕》,總是有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況味,但對於喜愛他的影迷何嘗又不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此次《追捕》由林建嶽的寰亞電影投資發行,改編自日本犯罪小說《涉過憤怒的河》。回望日版《追捕》作為文革後第一部引進片,一經推出便成為現象級電影。
用當下流行的大數據來看它:觀影人次超過8億,如果把40年前一毛錢一張電影票按現在一張2D電影票來折算,票房逾百億。這是什麼概念,比《戰狼2》加《美人魚》還要多?足以證明這部電影當時多受歡迎。
吳宇森選擇拍《追捕》,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他對高倉健有情結,曾經沒有機會合作,如今就藉此來表示致敬。
當年,吳宇森本人對日版《追捕》喜歡至極,《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的風衣形象就是《追捕》中高倉健形象外化的體現。換句話說,沒有當年《追捕》的高倉健,就沒有《英雄本色》的小馬哥。
當然另一個原因,《追捕》本身也是一部情節緊促、充滿商業元素的高質量警匪片,一警一匪,匪徒逃亡、警察追捕,相互博弈、鬥爭鬥勇的貓鼠遊戲。這種劇情設置是吳宇森最擅長的雙雄戲,也是他最適合發揮暴力美學的經典載體。
新作《追捕》在人物設置方面,為了劇情的需要,主角由原本的日本檢察官設定改為中國國際律師,相比高倉健版杜丘的冷峻、冷硬人設,張涵予版的杜丘則多了幾分粗糲、瀟灑、風趣。
而警察矢村的設置仍然是日本人,保留人物的正義、老練、洞察力強,同時福山雅治版矢村更加耍酷、又有幾分儒雅,符合當下年輕人喜歡的人設形象,為其搭配了一個見習女警察角色,這樣的搭配在港產片中向來屢見不鮮,近期大熱的國產犯罪劇《白夜追兇》也是這樣的組合,使得矢村的立體感形象更加鮮明。
真由美由戚薇飾演,戚薇神似當年的中野良子,人設由原版牧場主的女兒設置變為醫藥研發師的女朋友,多了神秘、時尚、幹練。
為了強化劇情衝突,河智苑、吳飛霞(吳宇森女兒)女版雙雄殺手是新增的一對角色,兩人皆為孤兒,被大boss酒井義廣收養,為大boss做事。河智苑最終為了正義而反叛,這樣的人設也是港產片常見的套路。
大Boss的人設形象也相較原版更立體,在刻畫其研製人體實驗時的殘忍、狠辣多有著墨,同時又新增了兒子酒井宏這一角色,兩個角色之間的互動,將反派角色形象更加鮮明地呈現出來。
在影片整體敘事層面上,吳宇森版《追捕》保留了基本的敘事框架,即杜丘一邊躲避警察矢村的追捕,一邊堅持追查自己被誣告真相;杜丘在真由美幫助下一步步緊逼案件真相;矢村奉命追捕杜丘,在追捕過程中對案件質疑,最終與杜丘攜手直搗醫院的龍潭虎穴,伸張正義,杜丘沉冤得雪。
具體到敘事結構來看,吳宇森版《追捕》將整個劇情處理得更具個人化風格,更加突出杜丘和矢村的雙雄角色設定,兩人由起初對抗關係相殺相剋,到最後惺惺相惜、攜手殺敵,三番五次追捕對抗的劇情尤為激烈、想像力十足。
不得不說,這是最為典型的吳宇森式暴力美學的劇情設置,《喋血雙雄》《辣手神探》《變臉》即為典型,而即使《暗戰》《無間道》這樣的雙雄角色設置實際也深受吳宇森的影響。
在雙雄式劇情推進中,又將真由美、兩個女殺手作為輔線,來為結局醫院槍戰高潮戲的推進做敘事鋪墊,強化了劇情衝突。然而複雜的人物背景關係,則無疑是對導演功力的一大挑戰。
而日版《追捕》雖然也有杜丘和矢村逃亡追捕對決,但對於杜丘在山野、城市之間大逃亡的戲份,做了大幅度呈現,著墨刻畫了一個處處危機四伏、不斷逃亡求生的孤膽英雄形象。
在感情線上,日版在杜丘與真由美兩者關係推進上也做了大篇幅的描述;而吳版《追捕》則在杜丘與真由美兩者關係上處理得相對模糊,又在感情處理上增加了河智苑女殺手這條線。杜丘與河智苑女殺手是惺惺相惜還是情感糾葛,劇情交代上也值得讓觀眾細細玩味。
當然,作為改編自同一部原著小說的兩部不同特色的影片,吳宇森版《追捕》實際還是一部完全屬於吳宇森個人風格的作品,如果純粹以日版來衡量吳版的成功與否,終究有失偏頗。影片在拍攝期間動用了200支各式槍枝、6000發各類子彈、2000件服裝,足見吳導在槍戰動作場面上的用心。
對於喜愛他的影迷,在這部電影中處處能感受他本人強烈的暴力美學風格,其中成熟期的《喋血雙雄》《辣手神探》《變臉》乃至《英雄本色》的烙印明顯。
影片開頭,音樂響起那一刻,雙雄女殺手酒館殺敵的場面,以慢鏡頭復現了《英雄本色》中周潤發鳳臨閣的槍戰場面。女殺手背靠背交互開槍,則讓人回想起《喋血雙雄》中的經典動作。
杜丘與矢村四場追逐、較量的場面,以及兩人的手拷在一起合力開槍的場面調度及長鏡頭運用,則呈現了《喋血雙雄》《變臉》雙雄對決的精髓。草坪餐桌上吳飛霞女殺手躺在桌子滑行開槍場面,則是對《辣手神探》中周潤發高光時刻的再現。
另外,杜丘與矢村在鴿子屋旁角鬥的場面,同樣洋溢著吳宇森式情結。在吳宇森的作品中,鴿子這一元素總是與血漿、槍火、爆炸、追車一起作為標誌性元素輪番出現,尤其此次飆車漂移、摩託艇追逐等場面拍攝得也很有新意。
除了暴力槍戰場面外,影片酒會中一段時尚的日本交際舞也極盡浪漫,此前在《縱橫四海》、《太平輪》等影片也曾融入國交際舞,據說吳宇森年輕時候曾經很喜歡宮廷舞、探戈、華爾茲。
整部電影保持了吳宇森一貫強化的視聽風格,弱化現實與道德,芭蕾式雙槍韻律的動作設計,流暢如水的剪輯,升格鏡頭、長鏡頭運用,相比於早期吳宇森在慢鏡頭上的運用相對節制。
此次吳宇森版《追捕》與日版最大的不同實際是電影主題上的區別,吳宇森版主題還是強調他一貫的主題,男性情誼之間的惺惺相惜,以及浪漫江湖人物所展現的英雄豪情,主題基調中無時無刻不注入著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和浪漫氣質。
不得不說,吳宇森版《追捕》中傳遞出的關於人性的思考、關於英雄的義氣,總是一次次將我們拉回到曾經那個港片繁榮的崢嶸歲月。
對於時下喜歡爆款IP、流量小生、瘋狂喜劇的主流觀影群體而言,或許覺得《追捕》更多是在販賣情懷。但對於我們從小喜愛他的影迷而言,能看到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還能保持著對電影的熱忱和堅持,持續拍攝與市場潮流「不合時宜」的影片,也是一種幸事。
關於幾個幕後秘聞:
1. 此次吳宇森導演又是玩起了中港臺日韓五個地區演員陣容,國村隼早年與吳宇森合作過《辣手神探》,老牌動作影星倉田保昭早年常參與香港功夫片,池內博之拍攝過葉偉信的《葉問》,竹中直人拍攝過爾冬陞的《新宿事件》,木村拓哉原本要飾演矢村,李秉憲原本角色是池內博之飾演的角色,兩人皆因檔期問題未能參與拍攝。
2. 這部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命題作業,林建嶽和陳嘉上主動找到吳宇森達成合作。電影監製是陳慶嘉、陳嘉上兩兄弟,陳嘉上和吳宇森是首次合作,陳慶嘉曾經擔任過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的編劇,在《辣手神探》中亦有合作。
3. 電影編劇團隊啟用了陳慶嘉、陳嘉上等七位,數量僅次於《投名狀》。
4. 動作指導是日本谷垣健治,是甄子丹甄家班一員,亦是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中唯一的日藉動作指導。
5. 原創音樂依舊由巖代太郎製作,這是他繼《赤壁》《太平輪》後和吳宇森導演的第三次合作。
作者| 錦衣夜行;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皮皮丘;轉載請註明出處
影 迷 互 動 福 利
請大家文末留言,我們將根據留言質量和點讚數,送出十張騰訊視頻會員月卡,每張價值20元噢!
順便預告一下騰訊視頻近期上線的電影,如下:《戰狼2》《蜘蛛俠·英雄歸來》《殺破狼·貪狼》《極盜車神》《悟空傳》《看不見的客人》等。
陸 支 羽 電 影 隨 筆 集
《 小 醜 ,馬 戲 團 的 眼 淚 》
獨 家 籤 名 本 ,附 贈 精 美 書 籤
看 電 影 看 到 死 微 店 八 折 有 售
本書精選23位世界經典導演以及代表作品,包括費裡尼、伯格曼、阿巴斯、塔可夫斯基、阿莫多瓦、法斯賓德、今敏、小津、楊德昌、蔡明亮等等。具體詳情請參考《影迷們的眼睛,永遠都是睜開的》;各大電商網站均有售,也可以戳「閱讀原文」在微店上購買!
近 期 籤 售 路 線
青 島 - 成 都 - 重 慶
電影是藝術的最後一口氣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薦片|活色生香|花園 | 吉光片羽
看死觀影團|鯨魚放映室|看圖猜電影
影史札記|臺詞時刻|影人訪談|資源共享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歡請關注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
死在電影院 是影迷們最大的夢想
死在片場 是導演們最美的絕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