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依然是吳宇森標誌性的雙雄設定。吳宇森告訴記者,之所以接下《追捕》,就是因為它與《喋血雙雄》非常相似,張涵予飾演的被陷害的人與福山雅治飾演的剛柔並濟的警探是吳宇森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一類人物形象。
吳宇森,1946年生人,中國香港導演、編劇、監製、演員。1986年執導槍戰片《英雄本色》奠定其暴力美學電影風格。1993年赴好萊塢發展,1997年憑藉動作片《變臉》獲全美華裔藝術基金會金環獎。2004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銅紫荊星章。2010年獲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第2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武士獎。2017年11月24日,執導動作片《追捕》在中國內地上映。
10月31日電影《追捕》發布會後,導演吳宇森如約出現在《綜藝報》記者面前。71歲的吳宇森已經連續參加了幾個小時的活動和多家媒體專訪,聲音略帶沙啞,臉色也難掩疲憊,但還是非常投入地接受了記者採訪,溫和而有耐心,讓人很難將他與快意恩仇的「暴力美學大師」的名頭聯繫在一起。
1946年出生於廣州的吳宇森是華語電影的殿堂級人物,也是華人導演在好萊塢的成功代表之一。自1973年首次執導電影以來,吳宇森不僅在電影類型上廣泛涉獵——喜劇片、武俠片、戲曲片、英雄片等層出不窮,而且在地域上橫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美國多地。在吳宇森賴以成名的槍戰動作電影中,糅合運用了慢動作、剪輯、構圖等電影手段,使得激烈殘酷的暴力場面獲得美學效果,開創了動作電影的「暴力美學」。2010年,吳宇森獲得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成為華人導演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攝影:王琳
不過,自2003年執導好萊塢影片《記憶裂痕》之後,吳宇森已經有14年沒有碰過槍戰動作片。他告訴記者,「趁現在還提得動槍,是時候拍回我個人風格的電影了。」
吳宇森個人風格的回歸之作即這部動作犯罪影片《追捕》,改編自日本小說《涉過憤怒的河》。日本同名影片曾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火遍中國大江南北。影片講述了面對陷害冤屈的國際律師杜丘與奉命查案的日本警長矢村聰發展出一段惺惺相惜的情誼,並最終查明真相的故事。新版《追捕》由寰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中影寰亞音像製品有限公司出品,張涵予、福山雅治、戚薇、河智苑領銜主演,即將於11月24日在國內上映。雙雄、雙槍、白鴿等吳氏風格元素將再次出現,「將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演繹到極致。」
這是吳宇森「硬漢」電影的回歸,也彰顯出這位摯愛電影的大導演雖已至古稀之年仍要「一年拍一部電影」的職業精神。
攝影:王琳
「十幾年沒拿過槍,有點寂寞。一個導演不應該離開自己的風格太久,所以這次回來放放鴿子,開開槍,重回刺激的感覺。」導演吳宇森坦言自己最熟悉也最擅長的還是槍戰動作類型。
上世紀80年代晚期是屬於吳宇森的時代,1986年的《英雄本色》,1987年的《英雄本色2》,1989年的《義膽群英》與《喋血雙雄》,直到1990年的《縱橫四海》,奠定了其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將他推到這一類型作品創作的巔峰位置。1993年遠赴美國好萊塢發展後,吳宇森又導演了《變臉》《碟中諜2》等多部大製作,成功躋身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
2006年回歸華語影壇發展之後,吳宇森先後執導了《赤壁》《太平輪》等大製作,但票房表現和口碑難孚眾望。吳宇森坦承,因為生病有兩三年時間沒有工作,沒有注意到中國電影市場和中國觀眾已經發生變化。
「那時我只是希望拍一部感動人心、技術上可以媲美好萊塢的電影,結果不光是不成功,甚至連宣傳的機會都沒有,我自己也是蠻失望的。」吳宇森說,拍《赤壁》和《太平輪》是希望讓團隊裡的年輕人學習到怎樣拍攝一部好萊塢式的大製作,讓他們學到技術性的東西。「既然這件事情已經做過了,電影市場又轉變得太快,我感覺還是恢復我個人風格的電影比較好!」
《追捕》依然是吳宇森標誌性的雙雄設定。吳宇森告訴記者,之所以接下《追捕》,就是因為它與《喋血雙雄》非常相似,張涵予飾演的被陷害的人與福山雅治飾演的剛柔並濟的警探是吳宇森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一類人物形象。
吳宇森幼年隨家人移居香港,家境貧寒生活於貧民區,常受到幫會分子的要挾勒索,見慣了流血暴力事件。青年時代的吳宇森最喜歡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傳統小說,古代的義氣、俠客精神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他本人注重友情,他的電影作品也一直著重於對男性之間友情的演繹。
在吳宇森的電影中,身懷道義的人物總是如孿生兄弟般成雙出現,相映生輝。《追捕》裡的杜丘和矢村聰,如同《英雄本色》裡的宋子豪和小馬,抑或《喋血雙雄》裡的小莊和李鷹,雖然身份不同,但共同的是注重情義、正義感強。
與雙雄設定一起回歸的,還有吳宇森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雙槍」鏡頭。「槍戰應該有音樂劇般的節奏感,我理解的英雄不應該用機關槍,而雙槍既有機關槍的節奏感,又有瀟灑的感覺。」吳宇森如此解釋自己對「雙槍」的偏愛。在《追捕》中,吳宇森讓「雙槍」玩出了新花樣,張涵予和福山雅治手被銬在一起,張涵予上子彈,福山雅治開槍,一氣呵成默契十足,兩人也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吳宇森的槍戰總在陽剛之中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追捕》中,吳宇森的「御用演員」白鴿除了美學需要以及象徵意義外,更具有「實用價值」:在一場張涵予和福山雅治的打戲中,因為群鴿飛過擋住視線,挽救了兩人的性命。
「這一版從角色設定、人物關係到劇情走向都與舊版很不一樣,加入了我個人風格的槍戰戲和動作戲,將會是一部很吳宇森的電影。」
《涉過憤怒的河》曾於1976年在日本拍攝為電影,這部由高倉健主演的影片於1978年引進中國,成為改革開放後登陸中國的第一部外國電影,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
「我以前看過很多高倉健的電影,也是他的影迷,後來聽說《追捕》在中國大陸也非常受歡迎。拍攝《追捕》讓我有機會向我尊敬的演員高倉健致敬,也讓我們可以重溫六七十年代那些優美的日本電影。」吳宇森說。
寰亞公司原本打算翻拍日版《追捕》,但沒有買到翻拍版權,於是就買下了小說《涉過憤怒的河》的版權。寰亞公司找到吳宇森時,已經有了基本的劇本構想,吳宇森看後認為可以發揮得更多一點,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個人風格元素。「70年代的《追捕》是個很不錯的電影,故事裡的衝突、趣味,還有裡面的愛情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只是當時的拍攝條件和技術沒有現在這麼先進,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吳宇森說。
新版《追捕》無論是動作、愛情、浪漫情懷等各方面都有強化。吳宇森表示,這版《追捕》不是日本同名電影的翻拍,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都已經完全不一樣,很多故事情節都重新設計過。比如男主角換成了一個中國人,身份是國際律師,而非日本檢察官。日版《追捕》中的警長遵循了小說的描寫,是個非常冷血的人,新版將其設定得更加人性化,讓他也呈現出弱點和內心脆弱的一面,這在當代觀眾看來會更加豐富立體。女主角真由美則變成一個中日混血的女孩,她的性格也與日版真由美有很大不同。日版《追捕》偏重於高倉健一個人的故事,新版則加入了更多男女主角的愛情,更為人性化。
吳宇森表示,他最擔心的就是觀眾拿日版《追捕》來做比較:一方面他們沒有獲得日版《追捕》的版權,新版《追捕》雖與日版改編自同一本小說,但主題和表達方式都有不同;另一方面新版《追捕》也必須有些不一樣的情節,創作上要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感受。「任何經典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不可複製,我們要做的是創新和挑戰。這一版從角色設定、人物關係到劇情走向都與舊版很不一樣,加入了我個人風格的槍戰戲和動作戲,將會是一部很吳宇森的電影。」吳宇森說。
日本電影產業不太景氣,很多從業人員都在拍電視劇和廣告,《追捕》一大半工作人員都來自好久沒拍電影的電視劇劇組。
「白鴿」「教堂」「火藥」等吳氏符號成功徵服了好萊塢,作為外籍導演的吳宇森能夠成功駕馭國際化的製作團隊,與李安導演一起成為華語電影人國際化發展的代表。1993年吳宇森以《終極標靶》進軍好萊塢,到2003年的10年間拍攝了8部作品,吳宇森成為為數不多的在好萊塢商業片領域風生水起的華人導演之一。
新版《追捕》中,吳宇森再次展現了他駕輕就熟的國際拍攝經驗。《追捕》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日本。吳宇森表示,小說中的故事如果發生在中國內地或者中國香港,觀眾是不會相信的,因為小說描寫的關於違禁藥品廠的故事不可能在這些地方出現,發生在日本觀眾會覺得真實一點。
劇組最初設計影片故事時,設定的拍攝地是東京,後來發現東京有很多限制,在一條熱鬧的街道上拍攝槍戰戲或者追車戲根本不會被批准。最終,《追捕》選擇在大阪拍攝。「大阪與東京不一樣,因為大阪是個做生意的城市,在大阪拍攝相對來說更容易一點。」吳宇森說。
影片工作人員有85%用的都是日本團隊,不過這也給拍攝帶來不小的困難:日本已經好久沒有拍過大製作電影,日本電影產業不太景氣,很多從業人員都在拍電視劇和廣告,《追捕》一大半工作人員都來自好久沒拍電影的電視劇劇組。
在吳宇森看來,日本、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電影產業的沒落是前車之鑑。他曾很擔心,在強勢的好萊塢電影面前,如果中國電影做不好的話,會像日本等國家的電影那樣慢慢流失觀眾。不過讓他驚訝的是,中國電影票房越來越亮麗,最近《戰狼2》票房大賣證明了很多事情,也讓中國電影人知道了觀眾真正喜愛看的是什麼電影。「對於我來說,還是要拍攝我心目中認為好的電影以及我覺得觀眾需要看的好電影,當然還要看拍攝的時代是不是契合他們的觀感。」
如同其他成功踏上國際舞臺的華人導演一樣,吳宇森的「力量」來自於他成長的文化氛圍。他表示,未來港片的發展還是看內地,香港沒有豐厚的歷史背景,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拍也沒有場地可以發展,在創作上、市場上都比較有限。未來港片也還會維持自身的風格,但不會像80年代那麼成規模。「老實說,現在也分不太清楚哪些是港片、內地片或者臺灣片——都是中國片,演員、題材大家一起用,也都是在內地拍攝,越來越融合了。」吳宇森說。
已經年逾古稀的吳宇森至今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工作熱情,在拍攝《追捕》時他曾經連續48個小時不眠不休。「我從小就養成一種責任心,要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得好,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導演的責任是很重大的,尤其像《追捕》這樣的電影,作為導演我要統領這麼大的團隊,有一刻鬆懈下來,整個電影都會受影響。另外我當然是真的喜愛電影,尤其是有靈感的時候更不願意放鬆下來。」吳宇森笑稱,不管付出多少時間自己都要儘量把電影拍好,「之後只要吃一頓好的我就很滿足了。」
對話《追捕》導演吳宇森:希望接下來一年完成一部影片
《綜藝報》:您會介意別人給你貼上「暴力美學大師」「子彈導演」等標籤嗎?
吳宇森:我沒有感覺到煩惱,反而覺得蠻親切、蠻好玩的,起碼這說明了別人對我的電影或者電影表現手法的觀感。不管別人怎麼評價我,我都能接受,也蠻感激外界對我的關心和喜愛。
《綜藝報》:除了回歸「暴力美學」的個人風格之外,《追捕》還有哪些不一樣的東西值得觀眾期待?
吳宇森:除了所謂「暴力美學」,《追捕》微觀的主題就是對人性和友情的刻畫。因為故事發生在日本,兩個主角當中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日本人,我希望透過影片傳達這樣一種信息:來自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甚至還有那麼一段歷史關係的人,彼此之間有很多的不諒解,但最後還是能夠成為朋友。當然我不想把這個電影太政治化,我只是覺得在本來水火不相容的情況下,雙方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然後成為朋友,這是我最大的嚮往。
《綜藝報》:張涵予、福山雅治、戚薇等幾名主演是怎麼選定的?
吳宇森:我沒想過將張涵予變成高倉健,因為高倉健有他獨特的性格魅力,要模仿他只會讓觀眾發笑。張涵予有他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魅力,所以就讓他來演繹另外一個杜丘。大家都知道張涵予是個硬漢,我希望能把張涵予拍得浪漫一點、感性一點,所以電影裡也加重了他的愛情戲份。
原著描寫的日本警長像條毒蛇,從內心到外表都非常冷酷。我覺得這樣的人太冷了,既不好看也不符合當代人審美取向。福山雅治溫文儒雅,有他柔性的一面,又是個非常有風度的人,正好符合我心目中剛柔並濟的警長形象。
戚薇是影片監製陳嘉上極力推薦給我的。她是電視劇演員,我從不看電視劇,所以對她的認識不多。看到她本人後,我發現她是個很有活力、蠻爽朗的人,也像真由美的野性豪放的性格。戚薇不光演得好,她的工作精神也讓我們很佩服,拍戲時受傷了還是堅持來片場,真的非常賣力。
《綜藝報》:您所接觸的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以及日本的電影工作人員有何不同?
吳宇森:日本工作人員做任何事情都比較專業、敬業,但他們會要求先有個完整的劇本和拍攝計劃,然後按照計劃去做事,很不希望臨時改動。但香港片一向是邊拍邊寫。以前有一個詞叫「飛紙仔」,編劇寫完今天的戲份傳真過來,劇組接到就開拍,演員以及任何劇組人員都習慣隨機應變。這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演員,就算你一邊寫一邊改一邊拍,他們依然希望能在兩三個星期之前改好讓他們看,因為他們拿到這場戲的劇本後要培養感情,練習對白,將所有的感情、情節入腦。
專業有專業的好處,日本的工作團隊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香港電影人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強,有些東西臨時改了或者覺得不太充足的時候,大家會馬上想辦法解決。相對來說,內地電影圈總體上稍微有點亂,還沒有達到全員專業的程度,需要時間去改變。
《綜藝報》:您感受到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吳宇森: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沒這麼蓬勃之前,我很害怕中國電影會像日本、中國臺灣或者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一樣慢慢流失自己的觀眾。現在我會擔心大家會不會因為《戰狼2》的賣座而一味去模仿它,這樣中國電影就會失去個性,其他類型電影的發展機會就會越來越少。我不希望看到中國電影變得只看票房數字,我們要鼓勵其他類型的電影,也要鼓勵觀眾接受各種類型的電影。
《綜藝報》:《赤壁》和《太平輪》「受挫」會對您多元化風格電影的嘗試帶來影響嗎?
吳宇森:不會,我還是沒有改變。只要是好題材、好故事,我都願意去嘗試,但是我不會現在流行什麼就去拍什麼,還是會拍我所認為的好的電影。
《綜藝報》:接下來在中國及好萊塢有什麼樣的拍攝計劃?
吳宇森:我會先回好萊塢拍部電影,因為好萊塢導演工會有要求,我一定要做夠一定數量的電影。
其實我回到內地之後推掉了很多電影,現在有一部蠻好的題材是我不能推掉的,但不是有些人猜測的科幻片,也是我個人風格的電影。再接下來,我會同時在內地籌備幾個影片,未來我的工作重心還是在內地,拍片速度會加快很多,希望達到一年完成一部影片。
揭秘天貓「雙十一」晚會背後的那家公司:華策如何玩轉平臺化戰略?
解密湖南衛視創新基地
「好聲音」糾紛再升級、「侶行」開啟分享會之旅、俞永福回應「離職說」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