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大宗師張徹到底有多喜歡數字?從一到九,差不多都拍了

2021-03-01 電影聚焦

許冠文作為香港影壇冷面笑匠,地位有多高自然不用說,可是他曾說張徹這個名字在電影圈就像上帝一樣,由此可以想像張徹的地位有多高。張徹作為武俠大宗師、暴力美學鼻祖,一生拍過將近100部電影,武俠片自然居多。不過最近發現張徹拍片有一個習慣,片名喜歡用數字,基本上從一到十,差不多都拍了,這到底有多喜歡數字啊?

1、《獨臂刀》:獨我們可以理解成「一」,《獨臂刀》是張徹的成名作,捧紅了大弟子王羽,他自己也成為百萬導演。不過更大意義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影響香港電影幾十年,後來徐克的《刀》以及李仁港的《94獨臂刀之情》皆向其致敬。

後面又推出了《獨臂刀王》《新獨臂刀》,三部影片放在一起的話,個人最喜歡狄姜的《新獨臂刀》,既有暴力美學,又有浪漫主義,整個過程可以說酣暢淋漓。

2、《雙俠》:全程下來沒有一個女性角色,就連跑龍套的都沒有,張徹決議將陽剛之氣進行到底。一開始姜大衛飾演的邊幅是一個亦正亦邪的高手,大家都想拉他入夥,不過小姜一看到他的真愛狄龍站在正義一方,自然毫不猶豫選擇正義一方啦!無奈這群隊友太蠢,最後害的智勇雙全的他掛掉了,不過死也要有尊嚴,於是他選擇站著死。

3、《邊城三俠》:張徹第一代弟子有四人,王羽、羅烈、鄭雷和午馬。午馬基本上是幕後,是張徹最好用的副導演,這一次是另外三位弟子齊上陣,戲份比較均衡,基本上都照顧到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張徹第一部武俠作品,陽剛之氣還沒有完全凸顯,還給他們三人各自安排一條感情戲,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完整和細膩的。

4、《四騎士》: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和王鍾四人是退伍的軍人,一開始還充滿著希望,後面那種無家可歸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之後一路虐到底。最大的福利自然是軍裝控了,四個帥氣弟子性格各異,瀟灑的龍哥、頹廢的姜大衛、浪漫的陳觀泰以及穩重的王鍾。雖然結尾團滅有點不符合邏輯,不過看到他們四個也就忍了。

5、《五虎將》:這裡的五虎將可不是劉備的,而是張徹的五大弟子,在四騎士上面再加一個李修賢,湊成五虎將。整個故事圍繞他們五人聯合起來打土匪的過程,充滿了悲劇色彩,最後就王鍾一個人活了下來,其他人全死了。本片有點七武士的味道,後來港版的《忠義群英》也是如此。

除了《五虎將》之外,還有《五毒》,昆汀特別喜歡本片,而且在外媒評論的cult片榜單上也有其名,是張徹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角是江生、郭追、羅莽等第四代弟子。關於「五」這個數字,還有《五遁忍術》和《少林五祖》,畢竟張徹弟子多。

6、《七金屍》:關於數字「六」的沒有,估計是大導演張徹還沒有來得及拍攝吧。大家現在普遍認為洪金寶的《鬼打鬼》是靈幻動作片鼻祖,其實認真算起來的話,張徹這部《七金屍》才是真正的鼻祖,將西方吸血鬼和東方的湘西趕屍相結合,只可惜有些細節沒有處理好,導致票房慘敗,這也是後來幾年為什麼沒有人碰殭屍題材的原因。若是你喜歡殭屍片,喜歡姜大衛的話,還是可以一看的。

7、《八道樓子》:本片是張徹到臺灣省組建長弓電影公司所拍攝的,班底依然是姜大衛、狄龍、陳觀泰,不過也加入了傅聲、戚冠軍他們,兩代弟子一起為我們重現了當年這群無名英雄在八道樓子的傳奇事跡,再次讓我們了解他們的愛國情懷,毫無例外,我們的狄姜雙生又死在了一塊。

在《八國聯軍》中,傅聲和戚冠軍聯合主演,順便張徹還安排甄妮和傅聲搭檔,不得不說張徹對傅聲也真是寵愛。只可惜這個可愛的功夫小子不幸英年早逝,若不然一定是一代功夫巨星。

8、《九子天魔》:前一段時間梁家輝的《阿修羅》中有三個頭,其實張徹早在《九子天魔》中玩了九個骷髏頭。本片雖然是張徹執導,他的弟子程天賜、江生聯合主演,不過卻不是邵氏出品,而是香港長河影業公司。整體來說人物造型,演員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就是劇情稍微差了點,不得不感嘆進入八十年代的張徹確實老了。

除此之外,還有《十三太保》和《上海灘十三太保》,一個是唐朝時期,一個是抗戰時期的上海灘。其中《十三太保》記憶最深的就是小姜被五馬分屍的悲慘,到了《上海灘十三太保》則是從頭打到尾,2009年的《十月圍城》就有它不少影子。如今張徹老爺子早已去世,當年的陽剛之氣在現在的華語電影圈一點也找不到,全都被小花和小鮮肉充斥,懷念曾經那個充滿陽剛之氣的江湖!

相關焦點

  • 張徹武俠電影中的數字哲學
    文|啼豆張徹出生在浙江杭州,青年時到臺灣拍電影,後來輾轉到香港入主邵氏,開創新武俠電影一派,成了一代「武俠宗師」。自1949年開始拍攝第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以來,直至1993年的《神通》,張徹一生共拍攝了96部影片,基本上都是武俠片。
  • 武俠宗師張徹的一至六代弟子大盤點
    文|啼豆邵氏導演張徹在影壇的地位毋庸置疑,沒有他也就沒有華語影壇半個多世紀的瑰麗武俠世界。除了他給影迷貢獻出的無數經典武俠電影,他還培養出了無數的電影後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影壇「伯樂」。張徹的弟子滿天下,當然他的這些弟子也從來沒有正式行過拜師大禮,但是坊間還是喜歡以師徒來形容他們的關係。因為的確這些人大部分是跟著張徹出道,之後才打出一片天地。根據他的這些弟子出現的時間,大致把他們分成了六代。
  • 武俠宗師張徹的一至六代弟子大盤點
    文|啼豆邵氏導演張徹在影壇的地位毋庸置疑,沒有他也就沒有華語影壇半個多世紀的瑰麗武俠世界。除了他給影迷貢獻出的無數經典武俠電影,他還培養出了無數的電影後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影壇「伯樂」。張徹的弟子滿天下,當然他的這些弟子也從來沒有正式行過拜師大禮,但是坊間還是喜歡以師徒來形容他們的關係。因為的確這些人大部分是跟著張徹出道,之後才打出一片天地。
  • 武俠宗師張徹最紅的幾位弟子,一人一部代表作,王羽的有點意外
    提到香港電影武俠導演的話,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鬼才徐老怪,天馬行空的創意,俠義恩仇的江湖,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經典。不過時間再往前推動的話,有一位武俠宗師比徐克的地位還要高,他就是張徹大導演。曾經和胡金銓大師齊名,兩人共同開創了香港電影武俠新時代。
  • 片單 華語大導們都有武俠夢 有人拍出經典有人淪為笑談
    武俠夢,到底純粹與否?都是大導演,為何有人鑄就經典,有人滿盤崩壞,有人成為宗師,有人淪為笑談?▌張徹:義膽群英 ▌ 張徹可以算是華語武俠片的第一位教父,門下弟子多達五代,幾乎囊括了邵氏最優秀的男演員。
  • 邵氏四大導演之二:張徹,門徒眾多的武俠大師(下)
    《刺馬》也是張徹電影裡道長最喜歡的一部,人物塑造相當成功,感情拍得細膩傳神,幾位主演的表現都可圈可點,特別是狄龍和井莉尤其出彩,後來陳可辛翻拍的《投名狀》,演員更多,場面更大,但卻少了種韻味,相比之下,個人更喜歡《刺馬》,不過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它的武打場面顯得太過單調和粗糙。
  • 張徹與電影大工廠時代論壇昨開講
    陳觀泰、李仁港、徐克、王晶、魏君子等嘉賓借「張徹電影與大工廠時代」的話題,追憶動作片大師張徹及其武俠片類型的形成脈絡,探討當下亟須建立何種有風格有質量的商業類型片。部分觀看電影《馬永貞》的觀眾也參加了此次電影論壇。
  • 一代武俠宗師,晚年卻敗給了東方神秘力量
    張徹本人在後續採訪中談到:我堅持原則反對反串,用男人來演男主角的《蝴蝶盃》,便賣座不佳,但當時對「黃梅調」 無辦法,要等我拍動作片,比較能拿點主意,才能明揭「陽剛」之說。由此可見,張徹本人是清醒的認識到當年電影界陰盛陽衰的。
  • 「電影大師」李翰祥和張徹:風格一陰一陽,為邵氏立下汗馬功勞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一個是黃梅調電影的宗師,一個是武俠動作電影的開山鼻祖;一個追求大氣唯美,一個演繹血腥暴力。可以說邵氏稱霸香港數十年,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功不可沒,但兩人向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和恩怨?
  • 「電影大師」李翰祥和張徹:風格一陰一陽,為邵氏立下汗馬功勞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一個是黃梅調電影的宗師,一個是武俠動作電影的開山鼻祖;一個追求大氣唯美,一個演繹血腥暴力。可以說邵氏稱霸香港數十年,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功不可沒,但兩人向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和恩怨?
  • 劉家良與張徹的恩怨始末
    看過黃飛鴻系列的人大都熟悉,江湖人稱「豬肉榮」的林世榮,是黃飛鴻最得意的弟子。因為他覺得自己沒上過學,除了有一身功夫外,身無長處,只有靠在劇組磨鍊的經驗,求得一席之地。此後的十幾年,劉家良一直兢兢業業地在各大劇組負責後臺劇務,跑些龍套,一直沒得到發展的機會。那時的功夫片講究套路和形式,乍一看打得天花亂墜,但實際上對於影片中的武打演員來說,連切磋都算不上,只是隔空比劃。
  • 我最推薦的張徹電影top10
    至於張徹到大陸拍的電影,我看了兩部,都不太喜歡,所以沒有考慮。希望大家看這個名單看的開心。1、刺馬《刺馬》不僅是我看的第一部張徹電影,更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張徹電影,甚至可以說是今年最喜歡的電影。後來張徹再也不拍這樣的電影,大概也是因為他聽說觀眾不喜歡這樣的電影的關係,張徹是一位商業片導演,事實也證明,這部片子票房也不如獨臂刀來的成功。
  • 張徹,香港電影的一代梟雄
    6月22日,有一些陰沉的一個周五,16年前的今天,著名香港導演張徹離開了我們。可能有些朋友對於導演張徹是陌生的,但是!你一定對吳宇森、李修賢、狄龍、姜大衛、午馬等這些華語電影(香港電影)中的「大咖」不陌生,他們可都是張徹導演的徒弟。
  • 武俠大宗師 無兄弟 不武俠
    應用介紹:  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武俠夢,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武俠大宗師》園你一個武俠夢!《武俠大宗師》歷時一年時間,傾力打造、精心打磨為了給玩家一個極致酷炫的遊戲體驗。獨有的無限情緣、神通、論劍等玩法,還有300多種技能的搭配組合,在視網膜級視覺享受的過程之餘,更有超強的武俠策略玩法同你研習。
  • 香港武俠電影兩大導演正面硬懟,恩怨糾葛,堪比DC大戰漫威
    金庸、梁羽生,打開武俠世界大門後,華語影壇也迎來了真正的武俠時代。當時長城電影,鳳凰影業,新聯影業等所產出代表作品,彩色寬銀幕武俠片《雲海玉弓緣》《碧水寒山奪命金》等,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之後受內地大環境影響,幾大根正苗紅的影業公司被市場所淘汰,才讓邵氏趁虛而入,一家獨大。1966年《大醉俠》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一系列新風格武俠上乘佳作,讓邵氏站穩了腳跟。香港電影在武俠片領域無人能出其右。
  • 半個世紀前,他是華語武俠片「一哥」,李安稱他是「武俠中的武俠」
    今天漫談君跟大家聊聊這位曾經的華語影壇武俠動作片的「一哥」——王羽Jimmy Wang王羽縱橫影壇近半個世紀,出演了數十部名垂影史的經典武俠動作片,是當之無愧的華語影史第一位武俠電影明星。代表作有《獨臂刀》《大刺客》《獨臂刀王》等。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從1928年到1935年,導演張石川執導了19集之多。此後在四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經歷半個世紀的《火燒紅蓮寺》的翻拍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從某種意義上,《火燒紅蓮寺》是記錄武俠電影上最早的作品,也代表著中國武俠早期的巔峰。除了《火燒紅蓮寺》,在香港武俠電影史上,另一個深受觀眾喜愛的武俠大IP非黃飛鴻系列莫屬。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不過在這部影片大受市場認可後,隨後幾十年這個系列《火燒紅蓮寺》也經歷了很多的續作以及大量的翻拍。從1928年到1935年,導演張石川執導了19集之多。此後在四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經歷半個世紀的《火燒紅蓮寺》的翻拍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 沒蹭過金庸武俠IP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早年的小說家有這種連載寫書的本領,而到了今天,武俠不在了,這種本事也基本上失傳了。金庸金庸武俠電影始於邵氏,但不是張徹,而是一代武俠電影宗師胡鵬。影片由金庸親自擔任編劇,粵語片明星謝賢和南紅坐鎮, 演員陣容多達上百人。被李化搬上銀幕的金庸作品還有1961年的《鴛鴦刀》,以及1964年的《雪山飛狐》。從1958到1965,金庸有7部小說被搬上銀幕,共誕生了17部粵語影片。由於史料缺失,我們難以推斷這些最早的金庸武俠影片在坊間的反應。
  • 半世紀前,他是華語武俠片「一哥」,李安稱他是「武俠中的武俠」
    代表作有《獨臂刀》《大刺客》《獨臂刀王》等。曾有「華語影壇第一代功夫皇帝」美譽。,在市場上大賣超過百萬。據鄭佩佩說,那時候王羽一直在打架,但——「張徹非常非常喜歡他」。武俠大宗師張徹一直欣賞叛逆的孩子,比如第二代愛將姜大衛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