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他是華語武俠片「一哥」,李安稱他是「武俠中的武俠」

2020-12-27 騰訊網

10月10日,一則「烏龍」讓現年76歲的華語武俠片巨星王羽再次登上了熱搜。演員馬海倫的一條微博,震驚了很多人。

沒想到不到幾個小時,王羽的女兒王馨平親自出來闢謠,向媒體澄清父親依然健在,否認了網上謠傳的父親去世的消息。

而演員馬海倫那邊,則聲稱消息是他人所傳,頗有點「甩鍋」的態度,這烏龍可真夠大的。

幸好只是虛驚一場,得知王羽先生依然健在,才讓影迷們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

今天漫談君跟大家聊聊這位曾經的華語影壇武俠動作片的「一哥」——

王羽

Jimmy Wang

王羽縱橫影壇近半個世紀,出演了數十部名垂影史的經典武俠動作片,是當之無愧的華語影史第一位武俠電影明星。代表作有《獨臂刀》《大刺客》《獨臂刀王》等。

曾有「華語影壇第一代功夫皇帝」美譽。

1964年,邵氏公司開拍《虎俠殲仇》,公開徵選男主角,王羽順利當選。為了要演好片中「雷虎」這個角色,在武師的指導下,悉心苦練武藝,因此在該片的演出頗獲好評。

王羽隨後主演的《江湖奇俠》,也由於他的身手矯健,出演危險動作時不用替身,迅速躋身邵氏古裝武俠片一線演員行列。

王羽在電影中塑造的少年俠客形象,扮相既儒雅剛烈,又極具少年氣,加上五官周正,且眉宇之間頗具英氣,仿佛畫中人一般,給觀眾如夢似幻的感覺,成功塑造出人們期望中的大俠形象。

真正讓王羽一躍成為巨星的,則是1967年的經典之作《獨臂刀》

本片創下香港電影票房的新紀錄,突破百萬元大關。王羽在片中用僅有的左手拿著父親臨終前所留下的斷刀,使出一套刀出人亡,出神入化的獨特刀法,為師門報仇,令觀眾看得大呼過癮。

《獨臂刀》的橫空出世,結束了當時以女性為主、男性演員只是陪襯的黃梅調電影潮流,一改當時影壇瀰漫的靡靡之音。

本片將男性陽剛武俠片推上市場主流地位,張徹+王羽的經典組合,一度成為銀幕上血性、肅殺的代名詞。而「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名頭也越來越響。

隨著《獨臂刀》的大火,王羽也由此成為大俠的代名詞。他在戲裡行俠仗義、為民除害,在戲外則瀟灑肆意,我行我素。一部《獨臂刀》,即令王羽片酬高漲,成為李小龍返港前的功夫武俠巨星,獨臂刀王的形象深入人心。

《獨臂刀》的新派武俠風格獨樹一幟,在市場上大賣超過百萬。《獨臂刀》也由此成為了第一部票房破百萬的香港武俠電影。導演張徹則搖身一變成了「百萬導演」,和王羽一樣直接封神。

導演張徹認為,王羽並非英俊小生,也正因如此,使得他能擺脫胭脂味,加上身材高大,完全能表達導演所期望的「陽剛味」

王羽同時又兼具刻苦耐勞,反應又快之特質,使得他成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俠小生。此外,王羽還和羅烈、午馬、鄭雷成為張徹第一代弟子,王羽算是真正的大師兄。

23歲的王羽憑藉《獨臂刀》一舉成名,迅速躋身一線武打巨星行列。據鄭佩佩說,那時候王羽一直在打架,但——「張徹非常非常喜歡他」

武俠大宗師張徹一直欣賞叛逆的孩子,比如第二代愛將姜大衛也是如此。

戲裡的王羽喜歡行俠仗義,戲外的王羽為人也極重義氣。1971年,王羽與邵氏的合約期將滿,因不滿續約條件,他跟隨鄒文懷轉投嘉禾。但與邵氏的合約仍未過期,他就去夜盜合同

有感邵逸夫太吝嗇,王羽順道偷出一百多份,幫大家出氣。邵逸夫擔心演員藉機離開,便瞞下此事,以「加工資」的名義重新和一眾演員們籤約。

既有真性情,又有俠義心腸,經常幫別人出頭——現實中的王羽仿佛如同電影裡的大俠,他自稱「可能是經常飾演大俠的關係,遇到不公平的事,我總愛替人抱不平,甚至與人打起架來,也是十常八九的事」。

70年代初李小龍爆紅,一時風頭無兩。王羽雖受到衝擊,但仍維持了可觀的作品數量。70年代中葉,王羽離開嘉禾,在臺灣創辦公司,自己當上了老闆。

赴臺灣發展後的王羽,帶上老搭檔徐增宏拍了許多經典之作,其中包括《龍虎鬥》《黑白道》《追命槍》《獨臂拳王》等佳作。

從80年代開始,王羽減少了電影演出,更多擔任的是幕後工作,監製了不少電影。其中包括《火燒島》。

王羽的感情生活也是人們談論的焦點。他結過兩次婚,但結局均以離婚收場。

上世紀70年代,事業有成的王羽與大他8歲的著名女星林翠(曾江妹妹)結婚,林翠曾是導演秦劍的前妻。王羽和林翠共生下三個女兒,其中包括著名歌手王馨平。這段婚姻只維持了幾年,兩人便選擇了離婚。

1981年,王羽再次迎娶21歲嬌妻王凱貞。1997年兩人因經濟問題正式離婚,但卻鬧得沸沸揚揚,原因竟是王羽不肯離婚。

有媒體報導,在上世紀7、80年代,王羽甚至還與臺灣最紅的兩位女星「二林」(林青霞、林鳳嬌)傳過緋聞,也算是一段閒話了。

1997年後王羽退出影壇,直到陳可辛力邀其出山出演《武俠》,這部距離《獨臂刀》足有44年的武俠片再次展現了他強大的氣場和不俗的身手,殊不知當時的王羽已經68歲了。

去年(2019)他還獲得金馬獎的終身成就獎,王羽因身體不適,未能親臨現場,由女兒王馨平代為領獎。

對於從小看王羽電影長大的一代,導演李安稱他是「武俠中的武俠」

說起王羽和金馬獎的緣分,他一生曾3次獲金馬獎的表演提名,第一次是1978年的《手足情深》,最終敗給了《汪洋中的一條船》的秦漢。

第二次是2011年的《武俠》,出演大反派獲得最佳男配角提名,最終敗給了《賽德克·巴萊》的徐詣帆。

第三次是2013年憑藉與張孝全合演的《失魂》再次獲得影帝提名,最終敗給了《郊遊》的李康生。

《失魂》是王羽迄今為止接拍的最部一部電影,此後,王羽出現健康狀況問題的消息便屢屢見諸報端,讓人擔心他的身體。

去年金馬獎上女兒王馨平透露父親在加護病房挑戰病魔,並成功脫險的消息,更是讓人捏了一把汗。

不知不覺,這位華語影壇曾經的動作片「一哥」已經76歲了,成龍大哥也66歲了,《急先鋒》裡大哥依然希望嘗試親身上陣,但結果卻讓人看得愈發心酸……

而王羽代表的那個武俠片輝煌時代,也早已成為了歷史。我們懷念的那個武俠功夫片時代,也將會永遠存留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

相關焦點

  • 半世紀前,他是華語武俠片「一哥」,李安稱他是「武俠中的武俠」
    今天漫談君跟大家聊聊這位曾經的華語影壇武俠動作片的「一哥」——王羽,出演了數十部名垂影史的經典武俠動作片,是當之無愧的華語影史第一位武俠電影明星。他在戲裡行俠仗義、為民除害,在戲外則瀟灑肆意,我行我素。一部《獨臂刀》,即令王羽片酬高漲,成為李小龍返港前的功夫武俠巨星,獨臂刀王的形象深入人心。
  • 武俠迷陣地 經典武俠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少林寺》是中國技擊武俠電影中的一部經典之作,它最大的特點是由過去的演員學武打發展為武術運動員直接上銀幕。自《少林寺》轟動世界之後,以國內實景、國內武術運動員所拍攝的武打片雖廣受歡迎,但沒有一部能超過《少林寺》所帶來的影響。影片不僅使中國武俠電影走向了世界,而且也使武俠電影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得以傳播。它作為電影史上一頁重要的篇章而永遠的載入了中國武俠電影的史冊之中。
  • 首部在坎城獲獎的華語電影,開創武俠片竹林戲傳統,後被李安致敬
    說到「誰是第一個走出國門,引起世界關注的導演」,估計很多人會想到李安、張藝謀或者陳凱歌,再或者是王家衛、吳宇森等等,其實這些回答都是不準確的。最早將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是香港導演胡金銓,在外國人眼中,他有著十分崇高的地位。
  • 聽「碧眼狐狸」侃武俠電影
    東方網4月8日消息:當鄭佩佩出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典禮上時,記者一眼便認出了這位《臥虎藏龍》中的「碧眼狐狸」。50多歲的鄭佩佩爽直開朗、平易近人,全然沒有半點「碧眼狐狸」的影子。從60年代主演武俠大師胡金銓、張徹的8部經典作品開始,鄭佩佩就一直享有「武俠影后」的美譽,80年代在內地推出的「精武三部曲」第三部《霍東閣》中,她扮演陳真的姐姐,嫉惡如仇、身手不俗,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幸出演《臥虎藏龍》的鄭佩佩,前不久也參加了奧斯卡頒獎儀式,對李安未能獲最佳導演獎的原因,她認為:主要是對手太強,史蒂文·索德伯格以兩部影片獲提名,加重了獲獎的砝碼。
  • 乾貨 | 中國武俠電影之父是他?!看看他是怎麼做美術的
    當下許多電影人或研究者也有些多少把他給淡忘了,對他的研究也不屬於熱門。通常我們會稱胡金銓為華語電影大師,認為其影片中所營造的唯美境界,成為胡氏電影藝術中的獨特風格,尤其是為數不多的幾部武俠片,經常為後人所膜拜。
  • 武俠巔峰,他是《臥虎藏龍》的李慕白,他就是周潤發
    ,並且在2000年的時候,與李安導演合作了第一部武俠電影《臥虎藏龍》。記得我那時還是個學生,那時的電影院什麼的在我們的城市還是不夠普及,我第一次了解到《臥虎藏龍》是在班級裡聽到了有同學在放一首李玟的歌曲,從來沒有聽過,但是覺得唱的溫婉悠長,十分好聽。這才知道是《臥虎藏龍》的主題曲,然後過了很久才在電視中看到了這部武俠片。
  • "白髮魔女"賺票房輸口碑 華語武俠片"花拳繡腿"?
    武俠片,已經越來越淪為形式主義的包裝外殼,那些曾經打動觀眾的江湖情懷,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李安曾說,武俠片不但是中國電影獨有的特殊類型,且是個不死的類型,經常是行到窮處,又見峰迴路轉。我們很想相信這是真的,但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誕生至今,武俠片正在變得垂垂老矣,毫無生氣。
  • 《刺客聶隱娘》美則美矣,但依然是沒有「俠」的武俠片
    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掀起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的創作浪潮;不久後,武俠電影隨著大批電影人由上海流往香港。在此之後的半個多世紀,武俠電影就與香港劃上了等號。按照陳墨先生的觀點,香港武俠電影的流變可以十分清晰地劃分為四個階段:上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以胡鵬為代表的「黃飛鴻時代」;19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以張徹、胡金銓、李小龍為代表的「彩色武俠時期」;19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以袁和平、成龍為代表的武俠喜劇動作片;以及1990年代初,以徐克為代表的,武俠數位化、特技化時代。
  • 武俠不再
    不過具體地說這次嘮嗑的題目,卻是讓人傷心的,叫《武俠不再》。不過,由於篇幅所限,估計本次只能先聊前面兩個字「武俠」,然後下一次聊天再聊「不再」,我會儘自己所理解,說一說武俠電影的沒落以及沒落的一些原因。其實,華語電影語境中的武俠片,就是日本以黑澤明、小林正樹為代表的劍戟片,就是美國約翰韋恩、伊斯特伍德為代表的西部片,都是以「江湖」為敘事背景,展現俠客在刀尖上遊走,實施自然正義的快意恩仇。
  • 片單 華語大導們都有武俠夢 有人拍出經典有人淪為笑談
    武俠夢,到底純粹與否?都是大導演,為何有人鑄就經典,有人滿盤崩壞,有人成為宗師,有人淪為笑談?▌張徹:義膽群英 ▌ 張徹可以算是華語武俠片的第一位教父,門下弟子多達五代,幾乎囊括了邵氏最優秀的男演員。
  • 中國武俠電影「變形記」
    在「武俠片」中得以認識並了解中國的世俗傳統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部影片中,鄭正秋與張石川把當時較為狹隘的江湖風情理想,上升到了樸素的家國情懷,並隨之影響了一代電影人。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香港經濟騰飛,文娛產業的蓄勢待發。以張徹,胡金銓、楚原為代表的新武俠電影登上電影史舞臺。
  • 中國上個世紀最經典的十大武俠電影,九零後的都看過!
    《七劍》:徐克導演的作品,七劍是一個很宏大的故事,整部電影成功的就在於它塑造了一個寫實的殘酷的江湖,好像這個江湖在遠方但是又好像預言著生活中很多東西。武打動作設計很漂亮,武器也很亮眼。《黃飛鴻之壯志凌雲》:李連杰版的黃師傅雖然年輕,但也不乏堅強的意志。牙擦蘇,梁寬,嚴振東等人演的都非常出彩。
  • 香港武俠電影興衰史:曾經華語電影的一塊金字招牌,現已名存實亡
    張徹與胡金銓可謂是香港武俠電影的開山鼻祖,或許你沒有看過《獨臂刀》,這是劇中由王羽飾演的方剛經典影視形象,但是在後期的武俠電影中,你看到的所有獨臂高手都是致敬的這部電影。而胡金銓的《俠女》更多的是藝術成分,把整個華語電影拉高一個檔次。
  • 融合中西方文化符號,通過《臥虎藏龍》,看李安對江湖武俠的解讀
    導語:中西方文化的真實碰撞,當理智碰上情感,看李安如何在江湖恩仇中尋找真正的自我、參透人生真諦《臥虎藏龍》是李安導演最為成功的一部武俠電影,他巧妙地將中西方元素融入其中,使得電影的受眾基礎更為廣泛。—《世界電影文化》《臥虎藏龍》是李安依照自己對武俠文化的獨特理解而進行的一次創新性改編,在主題表達和場面設置上有著特殊的思考,這是一次對傳統武俠文化的挑戰,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影片必定是充滿爭議的。此外,與之前的幾部電影比較,不難推敲出李安電影所特有的風格,即藉助中方與西方人在價值觀、思維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表現,以電影藝術化形式去表達出來。
  • 喜歡武俠片,你要知道他 不看武俠片,也要知道他
    ,《龍門客棧》裡正邪兩個集團的分明對立,以石雋為代表的儒俠樣貌,上官靈鳳的俠女形象,還有東廠奸宦臉妝上被塗了個象徵反派的白色等,在一脈相承至今的武俠片裡都有跡可循。除了人物典型,在武俠片裡,客棧常被作為抽象的江湖,黑白兩道所競逐交手的實境場地,這個武俠電影史裡一條不明文的規定,也是來自胡金銓。
  • 香港電影:徐克與他的「武俠情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徐克拍攝了電影行業生涯中的第一部作品《蝶變》。縱觀徐克近四十年擔任導演與監製的六十餘部電影作品,江湖情懷貫穿於他創作生涯的探索與發展,融合與立異,回勇與飛躍三個階段。然而徐克在經歷過創作的探索階段後,影片內容層面的創新已不足以滿足他對武俠故事中視覺感官呈現的期望。他開始運用大量特效包裝作為畫面的外衣,使其融入影片內核中以實現神怪武俠電影中視覺與內容的對位。
  • 開闢武俠、功夫兩大類型,拍出中國首部禁片,他是華語電影的先驅
    武俠片、功夫片可謂是華語大銀幕上,備受觀眾們喜愛的兩大商業片類型。提起武俠片,影迷們會想起徐克,想起楚原,想起胡金銓、張徹;而說到功夫片,李小龍、劉家良、成龍、洪金寶、李連杰、甄子丹這些名字,也會成為觀眾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在華語電影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功夫片、武俠片一步步走向輝煌。
  • 《三少爺的劍》票房折戟,武俠電影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嗎?
    從1928年中國電影歷史上的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到六七十年代香港邵氏武俠片的熱潮,武俠電影在長達半個多世紀裡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但經過七八十年代的輝煌之後,武俠電影在新世紀逐漸走向沒落。2011年﹐中國市場一共有18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元,其中武俠電影有9部。但時過境遷,截至2016年11月30日﹐今年的票房排行榜前20名中﹐只有《葉問3》佔據第16位,而其票房造假事件也讓影片本身黯然失色。臺灣的一位知名編劇在接受數娛夢工廠採訪時評價說:「現在的武俠戲大都只靠噱頭,也就是特效電腦動畫,而忽略了劇情和俠義精神。
  • 那一份永不泯滅的武俠情結(二)
    對於這種傳統特色的刻意保存和延展,曾經驚嘆於徐克武俠電影的部分觀眾可能會覺得李安過於拘泥守舊。但如果把《臥虎藏龍》視為李安對武俠片的一種懷念和致敬,其中忠奸分明、人物個性具體簡單的特點,確也正是60年代的古典武俠類型電影最珍貴的地方。  每一部武俠電影,都會塑造起一個江湖。李安的江湖是建立在傳統的武俠文本之上的。
  • 絕對不能錯過的6部經典華語武俠片!刀光劍影、俠骨柔情
    ​如今說起武俠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沒落」。的確,在當今的大眾文化消費中,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武俠電影都正在逐漸失去它的商業價值,但「武俠」的情懷卻一直深藏在國人的心中,如今的仙俠與玄幻也只是在形式上對武俠的升級。而武俠片作為中國所獨有的電影類型,亦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下面就帶大家一起追溯情懷,回顧一下華語片中最具影響力的6部武俠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