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是李安導演最為成功的一部武俠電影,他巧妙地將中西方元素融入其中,使得電影的受眾基礎更為廣泛。從文化傳播與推廣角度來看,這部影片確立中國武俠文化在國外觀眾心中的新認知,以獨特的視角去書寫別樣的江湖,角色之間爭鬥廝殺只是武俠文化的外殼,導演想要展現更多地是中國人在欲望與克制之間的掙扎與角逐。—《世界電影文化》
《臥虎藏龍》是李安依照自己對武俠文化的獨特理解而進行的一次創新性改編,在主題表達和場面設置上有著特殊的思考,這是一次對傳統武俠文化的挑戰,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影片必定是充滿爭議的。
此外,與之前的幾部電影比較,不難推敲出李安電影所特有的風格,即藉助中方與西方人在價值觀、思維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表現,以電影藝術化形式去表達出來。李安導演的電影風格是鮮明且有特色的,在尋求國際社會、觀眾的認同上佔有優勢,但在國內卻反響平平。
《臥虎藏龍》宣傳海報
然而不可否認地是,《臥虎藏龍》是一部優秀的影片,不僅得益於它所享有的多項國際大獎,而且值得稱讚的是這部影片的立意,以及導演在拍攝時融入多層文化元素,有利於推動中國武俠電影邁上國際化舞臺。
李安導演懂得利用自身優勢,去分析中西方文化衝突,在不同題材的電影拍攝中,將這一核心理念融入其中,他不但指導華語電影,甚至對於歐美文化影片有著一定的造詣。他的電影反映不同時期人性所面臨困境與選擇,在技術手法、美學風格和商業價值上獨樹一幟。
《臥虎藏龍》動漫版海報
就《臥虎藏龍》這部影片而言,國外影評人給予高度讚賞與褒獎,站在世界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的立場上,李安的電影風格是值得推崇的。武俠江湖中人情恩仇一直是華語電影的重要題材,在日漸現代化的城市中,人類對於歷史元素的重新架構應當重新定義,雖然傳統武俠江湖文化中必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優秀特質,但隨著中國電影文化、藝術的推廣和發展,業界人士既要紮根於中國優秀文化土壤中,也要有勇氣和信心去吸納世界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李安榮獲第85屆奧斯卡獎
文藝創作終將來源於現實並反映現實,電影文化是社會民眾生活的窗口,而生長於不同環境、時代中的導演,在創作風格和思路上必定有所不同。優秀的影片大多有相似的特點,中國電影藝術的未來發展之路,需要一批又一批像李安一樣的創新性導演。他探尋國際文化中的戲劇性衝突,採用多重元素揭示人性背後的愛恨糾葛,文化雖各有千秋,但情感卻是相通的。
鏡像語言和配樂要依託故事情節的鋪展而設計,角色形象與個性的展示也離不開劇本情節,主題表達則是電影劇本的核心依據。
武俠江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打鬥、廝殺和角逐,不同導演對於這一題材的理解不同,因此在鏡像語言的選取上各有考量,如展現兄弟情義、家仇國恨的武俠江湖,所側重的鏡像語言一定要符合東方男性粗獷、豪氣的形象,要極力地突出打鬥場面的激烈和悲慘,這是戲劇表達的其中一種形式。
玉府玉嬌龍同俞秀蓮正交談,李慕白前來拜訪
而李安導演所闡釋的則是一種儒雅、柔和與內斂的拍攝風格,江湖爭鬥的主角是人物本身,不單要場面有趣、真實,還要凸現人物形象的立體性和人物情緒的驟變性,以豐富的鏡頭語言加緊觀眾視聽期待,為情節的推進提供自然流暢的演繹模式。
《臥虎藏龍》中的鏡像語言是藉助遠近鏡頭、特寫鏡頭,以及鏡頭晃動來鋪墊的,在故事開始玉嬌龍深夜潛入貝勒爺府上偷取青冥劍一事,引發她與俞秀蓮之間的首次打鬥,只見她身穿黑衣、蒙面而來,飛簷走壁、七上八下,手持寶劍想要逃出府中,卻被緊隨身後的俞大俠給堵在牆裡。
導演採用遠鏡頭記錄玉嬌龍與俞秀蓮的身形移動,一前一後可謂激烈,並以全景採集整個拍攝空間,光線明暗交叉,拳腳相向、四目相對,兩人動作一氣呵成,同時搭配鏗鏘有力的打鼓聲,營造出緊張、熱烈的打鬥氛圍,激發觀眾的慣性好奇心。
玉嬌龍同李慕白在竹林裡打鬥的場面
玉嬌龍出塞去看望遠在新疆的父親時,突然遇到以羅小虎為首的劫匪群體,玉的梳子被羅小虎給搶走,不甘示弱的玉嬌龍騎馬苦苦追了半個沙漠遠,想要教訓一下劫匪們。這一鏡頭記錄的是神奇獨特的塞外沙漠景觀,在黃沙中兩人騎馬打鬥,導演意在營造狂野與自由的氛圍,為兩人衝動的情感增加野性之美。
玉嬌龍與李慕白竹林交手,白衣與綠竹形成強烈對比,增強視覺衝突感,但力度卻十分柔和,反襯中國武功的動靜之美。此外,巍峨的雪山、微紅的喀斯特地貌和茂密、深綠的森林,以及遠處忽明忽暗的白霧交相輝映,增強鏡頭的視覺美。
在中國影視文化中,以武俠江湖為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出,其中有一些優秀導演已自成一派,形成一套完整的武俠電影風格,如家喻戶曉的徐克導演。而且在傳統的小說中,金庸前輩的作品已經在無數書迷或影迷心中,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臥虎藏龍》的出現,刷新了對觀眾華語武俠江湖的認知,人間自有江湖,江湖中人人都是難以逃脫的俠客,爭鬥廝殺不只是為了場面好看,更深一層的含義還包括對人物情感衝突的重構和角色個性的全面展示。
玉嬌龍逃婚、喬裝打扮,想要浪跡天涯
影片的主人公分別是玉嬌龍、俞秀蓮和李慕白,這三人的性格塑造最為立體,為角色之間的交鋒提供了前提條件,同時這三人的人物活動串聯起整個故事的線索。
玉嬌龍是玉府的大小姐,吃穿用度自然是不用考慮,本應該是安分守己地過著富貴生活,可偏偏生性自由、傲嬌的她,非要闖入江湖爭鬥中,她製造衝突、麻煩,半夜闖進貝勒爺府中去盜取青冥寶劍,導致師娘碧眼狐狸原身暴露,從而引發一系列的江湖爭端。
玉嬌龍對待感情熱烈,在封建社會的特定環境下,掙脫女性枷鎖去尋求暴力般的自由,她不嫁名門望族,卻願同劫匪浪子羅小虎交歡,暗示她不圖名利、不服管教,過於追尋自我,最後卻敗在森嚴、殘酷的江湖面前。
李慕白緊握俞秀蓮的手,訴衷情和愁苦
俞秀蓮是鏢局的大掌柜,武功自是不在話下,和李慕白心有所屬,卻奈何世俗倫理的禁錮。俞秀蓮是李慕白好友兼恩人的未婚妻,俞理性、溫柔、知性,雖然身處江湖卻懂得人倫秩序,她善解人意、做事有條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處世態度。她的情感的隱忍且寬容,最後卻失去最重要的人。
而與之性格相似的李慕白,他的性格安靜、穩重,武功高強是其堅強外殼,可內心的欲望和追逐卻深深地捆綁了他。他識人有方,想要勸服玉嬌龍回歸正路,卻意外死在敵人手中。他們這層複雜的關係更是映襯出玉嬌龍的大膽、狂熱。
歷史背景是武俠電影的世界架構。李安導演能夠在遵從歷史的前提下,加入多種中國文化元素,為敘事結構增大了恢宏氣勢。
《臥虎藏龍》是發生在清末的故事,當時封建統治到達頂峰,清朝疆域版圖穩擴,對新疆的統治逐步加緊,在大背景下,是一些社會現實理念的融入,如男尊女卑、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金錢地位至上等觀念深入人心,禮教文化的束縛禁錮女人追求欲望的自由,壓制著人性的解放。
玉嬌龍與羅小虎在塞外緊緊擁抱
為了鋪墊故事場景,導演運用了多處文化符號:如中國打鼓配樂、街市文化中的雜耍、二胡、清代森嚴、高築的城牆,以及中國獨特的疆域景象。
對於西方文化符號的切入,主要是藉助拍攝技巧和角色個性的塑造來具體展現的,李安的這部影片有著較強的視聽覺鑑賞性,鏡頭設計運用西方晃動鏡頭語言,增強人物活動的質感。玉嬌龍的個性則融入了典型的西方思維,如愛好自由、追逐自由、不服禮教,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世原則,這是對傳統中式觀念的巨大衝擊。
關於《臥虎藏龍》這部作品,當時的國內影評人對這部作品反響一般,然而,在當時的國際影壇卻受到熱烈的肯定。原因在於時代在推進和發展,經濟發展、國家地位的提升,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可能性思考,站在新時代文化多樣性的交叉路口,李安導演能夠推陳出新,以獨特的架構去實現中西方元素融合的電影藝術,這又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努力呢!
《臥虎藏龍》這種中西方元素融合的武俠電影,必然有其拍攝手法上的缺陷,和發展已久的武俠電影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但對李安導演本人來說,《臥虎藏龍》的拍攝完成了他對江湖武俠文化的解讀,從《臥虎藏龍》這部影片中,觀眾看到了關於江湖更多的可能性。他用這部影片證明江湖武俠不僅是劍法心訣、飛簷走壁,更為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江湖背後一代武俠人士在現實社會和個人生活面前的無限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