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臥虎藏龍》和《英雄》都是華語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作品,這兩部電影題材類似,而且在國際上都有很大影響力,《臥虎藏龍》開創了大片的先河,而《英雄》 是國產商業片大道上一一座裡程碑。
但是最終李安的《臥虎藏龍》拿下了奧斯卡,張藝謀的《英雄》卻在奧斯卡鎩羽而歸。可是話說回來,國內有很多人都認為《英雄》比《臥虎藏龍》好看,為何最後衝擊奧斯卡,《臥虎藏龍》成功了,《英雄》卻失敗了呢?
就武打來說,《英雄》完爆《臥虎藏龍》。李連杰甄子丹的巔峰對決過多少年都值得拿出來回味一下。至於劇情什麼的,那都是錦上添花的,武打片首要是打,其他的排在後面。
《臥虎藏龍》是根據小說改編,電影情節緊湊,而且大大增加了李慕白的戲份,削減了那個看護大院的武師的戲份。我覺得這樣子改很好。玉嬌龍在電影裡,像一個倔強的孩子,父母的話不聽,師傅的話不聽,李慕白的話也不聽,不撞到南牆就一定要在江湖的路上闖下去。
而且在反叛的過程中,交織著玉嬌龍與碧眼狐狸師徒間的反噬,李慕白和俞秀蓮為禮法所拘的相愛不能享受,最後還有玉嬌龍江湖夢的幻滅。一部好的電影看到結尾,應該讓給人一種淡淡的悲傷,這種悲傷不知緣何而起,卻在劇終後久久不能散去。
像國外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國內的武俠大拿金庸的小說,即使是大團圓的結局,還是會給人惆悵的感覺。
至於《英雄》,感覺更像張藝謀張藝謀執導的聯歡晚會,壓根就是個聯歡晚會的節奏。老謀子自己也承認,講故事是他的短板。要麼平鋪直敘,平淡如水,要麼穿來插去,沒有邏輯。
前因後果是很重要的,我在看《金陵十三陵》的時候就想,蝙蝠俠前一秒還躲在衣櫃裡差點尿褲子,下一秒就站了起來揮著國旗當英雄了。就好像抗日神劇裡有個女的上個鏡頭還被小鬼子侮辱,下個鏡頭就掄起弓箭biu~biu~biu地射死了一片小鬼子。
《臥虎藏龍》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李安非常巧妙地結合了中美兩方的文化審美,可以說是:李安是以偏西方審美的角度,創作了一部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武俠,並且影片中是依靠鏡頭來表達這種理解,很直觀。說白了,西方人也很難理解中國文化中精神上的東西。
《英雄》這部影片,是老謀子完全以中國文化的角度在詮釋中國人理解的武俠,就是武俠的「俠」。這種純表現中國武俠意識流的內容,非常抽象,作為一個大小成長在國內的人來說,理解這些內容甚至是非常潛意識的,但是這對於西方人來說太難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