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片、功夫片可謂是華語大銀幕上,備受觀眾們喜愛的兩大商業片類型。
提起武俠片,影迷們會想起徐克,想起楚原,想起胡金銓、張徹;而說到功夫片,李小龍、劉家良、成龍、洪金寶、李連杰、甄子丹這些名字,也會成為觀眾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
在華語電影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功夫片、武俠片一步步走向輝煌。而在武俠、功夫大銀幕上,也誕生了不少經典作品,成就了不少才華出眾的電影人。
如今的影迷們,對於輝煌時期的功夫、武俠作品如數家珍,但卻鮮有人知「功夫」、「武俠」這兩大電影題材源起何處,興於何時。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武俠片、功夫片的開闢者,中國電影的先驅人——張石川。同時聊一聊,他的製片理念對華語電影發展的深遠影響。
「張石川的製片模式」與「嘉禾的子公司制度」
張石川出生於1890年,他的人生,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電影的萌芽與崛起。
1905年,中國電影迎來了它的誕生契機。這一年,京劇老生譚鑫培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一段《定軍山》的影像。之後,這段影像在大觀樓影戲院放映,並引起了一陣轟動。
1905年的這段戲曲短片《定軍山》,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而中國電影也在此刻,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定軍山》公映之後,中國的電影市場在萌芽中逐步發展。1909年,美國商人賓傑門·布拉斯基看準了中國的電影市場契機,在上海成立了「亞細亞影戲公司」,該公司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外投製片機構」。
而張石川也在1912年,加入「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首批開拓者。
值得一提的是,張石川進入「亞細亞影戲公司」的背後,還有一段有趣的軼聞。
據說,「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立之初,想針對中國市場拍攝特定的電影作品。然而當時的中國民眾看「影畫戲」,都是不給錢的。畢竟,當時勞苦大眾的手中,也沒有什麼閒錢。
於是,「亞細亞影戲公司」想針對當時的封建貴族,進行電影作品拍攝,打開「封建貴族階層」的電影市場。
1911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無聲短片《西太后》。然而這部作品上映後不久,中國便爆發了「辛亥革命」,中國的封建王朝也隨之成為了過去。「亞細亞影戲公司」的「貴族市場」布局方案,也隨之走向失敗。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賓傑門·布拉斯基放棄了在中國拍電影的念頭,將「亞細亞影戲公司」賣給了兩名英國商人依什爾、薩弗。
「依什爾」和「薩弗」認為,《西太后》的公映失敗,是因為「亞細亞影戲公司」不了解中國的時事國情,於是想聘請一名「中國顧問」。而當時22歲的「洋行買辦」張石川,成為了「亞細亞影戲」兩位新老闆的目光焦點。
早年的張石川,對電影並不了解。16歲起,張石川便跟著舅舅外出經商,因為經常與「洋行」打交道,張石川也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洋涇浜英語」,之後進入洋行,成為了買辦。
因為英語說得好,解決了交流障礙。張石川被「亞細亞影戲」聘請為顧問。而商人出身的張石川,心中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張石川向「亞細亞影戲」提出要求,希望能成立一家外包公司,專門負責「亞細亞影戲」的電影編導、拍攝工作。這個要求也得到了「亞細亞」的同樣。
於是在1913年,張石川與鄭正秋、杜俊初等人,合資成立了「新民公司」,它也成為了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公司。
而這種由「亞細亞影戲」負責投資、發行,由「新民公司」負責拍攝、製作的電影生產模式,也被之後的香港電影人模仿、學習。
嘉禾為李小龍、許冠文、洪金寶、成龍等人建立子公司的做法,其實就是在模仿「亞細亞影戲」與「新民公司」之間的合作製片模式。
「新民公司」成立之後,張石川、鄭正秋等人在1913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黑白無聲故事片——《難夫難妻》。
這部《難夫難妻》只有40分鐘,講述了一對互不相識的男女,因為家族的包辦婚姻,成為了夫妻的故事。
當時的中國經歷了「辛亥革命」,「民主、民權、民生」的思想在大眾之中呼聲極高。這部諷刺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難夫難妻》,在上映後引發了一片觀影熱潮。中國的電影市場,也在該片之後逐漸成型。
民國奇案與中國首部禁片
《難夫難妻》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但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了德國膠片行業的停產。沒有了膠片,「亞細亞影戲公司」宣布了歇業,而張石川、鄭正秋的「新民公司」也隨之解散。
因為沒有自主生產膠片的能力,中國電影的發展在1914年之後,進入了短暫的停頓。
1919年之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膠片行業再度復甦,而中國電影也隨之回歸。這時,一起民國奇案的發生,促使中國電影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20年,上海發生了「閻瑞生案」。該案件產生的社會影響極大,京劇演員夏月珊、夏月潤,將此案件改編成了文明戲《閻瑞生》,在上海開演後廣受好評。
而此時身在上海的三名學生徐欣夫、顧肯夫、陸潔認為,「閻瑞生案」的故事曲折、離奇,適合拍成電影作品。
於是三人集結了幾名同學,成立了「中國影戲研究社」,將文明戲《閻瑞生》翻拍成了電影《閻瑞生》。而這部時長100分鐘的《閻瑞生》,也成為了中國首部黑白無聲故事長片。
《閻瑞生》在1921年上映後,引發了一陣放映熱潮。據1927年的《中國影戲大觀》記載,該片在上映第一個禮拜就淨賺了4000大洋,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取得顯著成績的商業片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姜文拍攝的《一步之遙》就是改編自這起「閻瑞生案」,而馬走日的原型,就是閻瑞生。
1921年《閻瑞生》的熱映,讓此時的張石川看到了「犯罪電影長片」的市場潛力。於是在1922年,張石川與鄭正秋、周劍雲、鄭鷓鴣、任矜蘋五人,聯合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犯罪電影《張欣生》。
《張欣生》上映後,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首部被禁映的電影作品,而「明星影片公司」的成立,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中國電影時代。
這部《張欣生》和《閻瑞生》一樣,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犯罪題材電影作品」。然而在《張欣生》中,張石川為了還原案發時的場景,設計了大量的暴力、血腥鏡頭。
該片上映後,引發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之後被「當時的上海政府」下令禁映。
《張欣生》被禁映之後,「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對其他類型的電影題材進行嘗試,而武俠片、功夫片的雛形,也在隨之出現在了華語電影的黑白大銀幕之上。
功夫片的誕生與武俠片的崛起
《張欣生》被禁映之後,張石川開始對其他類型的電影作品進行嘗試。1927年,張石川迎來了自己電影事業的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張石川策劃、拍攝了兩部意義獨特的電影作品《山東馬永貞》與《車遲國唐僧鬥法》。
這部《山東馬永貞》,改編自申報上的一則新聞,山東騎師馬永貞,在上海與人發生矛盾,最後在打鬥中斃命。
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張石川將馬永貞的身份修改成了一名拳手,而電影的故事也變成了,馬永貞在擂臺上打敗英國大力士,因此與人結仇,之後被人暗算身亡,其妹馬素貞為兄報仇,手刃仇敵。
《山東馬永貞》可以說是華語功夫片的鼻祖。該片之後,在擂臺上打敗外國高手的橋段設計,也成為了功夫片裡的保留戲碼。
這部《山東馬永貞》的故事設計雖然新奇,但因為早期的拍攝條件有限,影片中的擂臺打鬥場面也十分拙劣。而電影上映後的市場表現,也十分一般。
《山東馬永貞》雖然開闢了「功夫片」這一特殊題材,但因為票房表現一般,張石川也放棄了對「功夫」題材的深挖,反而是將精力轉移到了「武俠片」的拍攝之上。
1927年,張石川與鄭正秋合作,把《西遊記》裡「車遲國鬥法」一段的故事,拍成了電影《車遲國唐僧鬥法》,並利用二次曝光、繪畫接頂的方式,製作出了中國最早的電影特效。
《車遲國唐僧鬥法》上映後備受好評,張石川想繼續拍攝《西遊記》系列,但小說裡的場景過於奇幻,簡陋的技術無法對故事進行還原。
為難之際,張石川決定退而求其次,放棄「神話小說」的拍攝,轉型「武俠小說」的拍攝。武俠小說的場景雖然也是天馬行空,但比起神話故事,還是簡要了不少。
於是在1928年,張石川、鄭正秋對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進行改編,拍攝了電影《火燒紅蓮寺》。而這部片子,也成為了華語電影發展史上的首部武俠電影。
這部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憑藉御氣飛劍、隔空發功的奇幻特效場景,震撼了當時的一大批觀眾。而華語電影的武俠片時代,也因為這部《火燒紅蓮寺》正式開啟。
《火燒紅蓮寺》之後,武俠片的風潮開始興起。此時的「明星影片公司」也為《火燒紅蓮寺》先後策劃、拍攝了18部續集。
1928年到1931年之間,類似於《火燒紅蓮寺》的作品層出不窮。1931年,國民政府下令,查禁包括《火燒紅蓮寺》在內的所有宣揚怪力亂神的電影作品。原因是這類作品以怪力故事宣揚迷信思想。
而民國時期的這股武俠熱潮,也隨著一紙禁令,在1931年歸於平靜。
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武俠片大熱之際,一名叫做洪深(字伯駿)的編劇和一名叫做洪濟(字仲豪)的導演,進入「明星影片公司」工作,跟隨張石川、鄭正秋學習武俠片的拍攝。
洪深和洪濟是一對親兄弟。20世紀初,張石川的「明星影片公司」在上海名聲大振,洪氏二兄弟也想在「明星影片公司」大展拳腳。
1931年,國民政府發布「武俠禁令」之後,洪深跟隨張石川、鄭正秋等人轉型愛情故事片的拍攝。而洪濟則受到好友邵逸夫邀請,前往新加坡發展,並繼續進行武俠片的拍攝。
50年代,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洪濟也跟隨邵逸夫,來到香港,並大力推行功夫片、武俠片的拍攝。
而進入70年代之後,洪濟的孫子也開始憑藉武俠片、功夫片,在華語影壇嶄露頭角,他就是洪金寶。
張石川電影人生的落幕
30年代初,國民政府禁止了「武俠片」的拍攝,張石川通過技術革新,很快找到了新的電影發展方向。
1927年,美國的《爵士歌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的誕生。《爵士歌手》之後,有聲電影的製作技術開始在全球擴散。
1930年,張石川也開始向有聲電影看齊,帶領「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歌女紅牡丹》。該片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上映後引發了一陣觀影狂潮。
而「明星影片公司」也借勢轉型有聲電影的製作。
30年代前中期,「明星影片公司」憑藉有聲電影的技術,快速壯大、發展。1935年,「明星影片公司」還與香港的「大中華影業」合作,以有聲電影的方式,拍攝了《火燒紅蓮寺》的第19部續作。
這次合作拍攝的經歷,也讓武俠片的拍攝技術,留在了香港影壇。
1937年抗戰爆發,「明星影片公司」在戰火中被毀,張石川的電影之路也由此走向低谷。
戰亂期間,張石川曾先後在「中華聯合製片股份公司」、「國華影片公司」擔任導演工作,並相繼拍攝了《三笑》、《花濺淚》、《燕歸來》等作品。但因為此時正值戰亂,這些有聲電影的社會傳播度,也遠不及張石川早期的那些默片作品。
1948年,張石川拍攝了電影《亂世中的女性》之後,便選擇了結束自己的導演之路,不再拍攝電影作品。
1953年,身患重病的張石川在上海去世,這位引領中國電影發展的時代先驅,也就此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從1913年拍攝中國首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到1948年退出影壇。張石川不僅在華語影壇開闢了「武俠片」、「功夫片」的電影類型,同時也開創中國電影史上一個又一個的「第一」。
而他對電影的製片理念,對技術的突破與革新,更是對之後香港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