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武俠、功夫兩大類型,拍出中國首部禁片,他是華語電影的先驅

2021-01-08 神奇的絡腮湖

武俠片、功夫片可謂是華語大銀幕上,備受觀眾們喜愛的兩大商業片類型。

提起武俠片,影迷們會想起徐克,想起楚原,想起胡金銓、張徹;而說到功夫片,李小龍、劉家良、成龍、洪金寶、李連杰、甄子丹這些名字,也會成為觀眾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

在華語電影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功夫片、武俠片一步步走向輝煌。而在武俠、功夫大銀幕上,也誕生了不少經典作品,成就了不少才華出眾的電影人。

如今的影迷們,對於輝煌時期的功夫、武俠作品如數家珍,但卻鮮有人知「功夫」、「武俠」這兩大電影題材源起何處,興於何時。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武俠片、功夫片的開闢者,中國電影的先驅人——張石川。同時聊一聊,他的製片理念對華語電影發展的深遠影響。

「張石川的製片模式」與「嘉禾的子公司制度」

張石川出生於1890年,他的人生,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電影的萌芽與崛起。

1905年,中國電影迎來了它的誕生契機。這一年,京劇老生譚鑫培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一段《定軍山》的影像。之後,這段影像在大觀樓影戲院放映,並引起了一陣轟動。

1905年的這段戲曲短片《定軍山》,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而中國電影也在此刻,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定軍山》公映之後,中國的電影市場在萌芽中逐步發展。1909年,美國商人賓傑門·布拉斯基看準了中國的電影市場契機,在上海成立了「亞細亞影戲公司」,該公司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外投製片機構」。

而張石川也在1912年,加入「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首批開拓者。

值得一提的是,張石川進入「亞細亞影戲公司」的背後,還有一段有趣的軼聞。

據說,「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立之初,想針對中國市場拍攝特定的電影作品。然而當時的中國民眾看「影畫戲」,都是不給錢的。畢竟,當時勞苦大眾的手中,也沒有什麼閒錢。

於是,「亞細亞影戲公司」想針對當時的封建貴族,進行電影作品拍攝,打開「封建貴族階層」的電影市場。

1911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無聲短片《西太后》。然而這部作品上映後不久,中國便爆發了「辛亥革命」,中國的封建王朝也隨之成為了過去。「亞細亞影戲公司」的「貴族市場」布局方案,也隨之走向失敗。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賓傑門·布拉斯基放棄了在中國拍電影的念頭,將「亞細亞影戲公司」賣給了兩名英國商人依什爾、薩弗。

「依什爾」和「薩弗」認為,《西太后》的公映失敗,是因為「亞細亞影戲公司」不了解中國的時事國情,於是想聘請一名「中國顧問」。而當時22歲的「洋行買辦」張石川,成為了「亞細亞影戲」兩位新老闆的目光焦點。

早年的張石川,對電影並不了解。16歲起,張石川便跟著舅舅外出經商,因為經常與「洋行」打交道,張石川也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洋涇浜英語」,之後進入洋行,成為了買辦。

因為英語說得好,解決了交流障礙。張石川被「亞細亞影戲」聘請為顧問。而商人出身的張石川,心中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張石川向「亞細亞影戲」提出要求,希望能成立一家外包公司,專門負責「亞細亞影戲」的電影編導、拍攝工作。這個要求也得到了「亞細亞」的同樣。

於是在1913年,張石川與鄭正秋、杜俊初等人,合資成立了「新民公司」,它也成為了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公司。

而這種由「亞細亞影戲」負責投資、發行,由「新民公司」負責拍攝、製作的電影生產模式,也被之後的香港電影人模仿、學習。

嘉禾為李小龍、許冠文、洪金寶、成龍等人建立子公司的做法,其實就是在模仿「亞細亞影戲」與「新民公司」之間的合作製片模式。

「新民公司」成立之後,張石川、鄭正秋等人在1913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黑白無聲故事片——《難夫難妻》。

這部《難夫難妻》只有40分鐘,講述了一對互不相識的男女,因為家族的包辦婚姻,成為了夫妻的故事。

當時的中國經歷了「辛亥革命」,「民主、民權、民生」的思想在大眾之中呼聲極高。這部諷刺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難夫難妻》,在上映後引發了一片觀影熱潮。中國的電影市場,也在該片之後逐漸成型。

民國奇案與中國首部禁片

《難夫難妻》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但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了德國膠片行業的停產。沒有了膠片,「亞細亞影戲公司」宣布了歇業,而張石川、鄭正秋的「新民公司」也隨之解散。

因為沒有自主生產膠片的能力,中國電影的發展在1914年之後,進入了短暫的停頓。

1919年之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膠片行業再度復甦,而中國電影也隨之回歸。這時,一起民國奇案的發生,促使中國電影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20年,上海發生了「閻瑞生案」。該案件產生的社會影響極大,京劇演員夏月珊、夏月潤,將此案件改編成了文明戲《閻瑞生》,在上海開演後廣受好評。

而此時身在上海的三名學生徐欣夫、顧肯夫、陸潔認為,「閻瑞生案」的故事曲折、離奇,適合拍成電影作品。

於是三人集結了幾名同學,成立了「中國影戲研究社」,將文明戲《閻瑞生》翻拍成了電影《閻瑞生》。而這部時長100分鐘的《閻瑞生》,也成為了中國首部黑白無聲故事長片。

《閻瑞生》在1921年上映後,引發了一陣放映熱潮。據1927年的《中國影戲大觀》記載,該片在上映第一個禮拜就淨賺了4000大洋,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取得顯著成績的商業片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姜文拍攝的《一步之遙》就是改編自這起「閻瑞生案」,而馬走日的原型,就是閻瑞生。

1921年《閻瑞生》的熱映,讓此時的張石川看到了「犯罪電影長片」的市場潛力。於是在1922年,張石川與鄭正秋、周劍雲、鄭鷓鴣、任矜蘋五人,聯合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犯罪電影《張欣生》。

《張欣生》上映後,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首部被禁映的電影作品,而「明星影片公司」的成立,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中國電影時代。

這部《張欣生》和《閻瑞生》一樣,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犯罪題材電影作品」。然而在《張欣生》中,張石川為了還原案發時的場景,設計了大量的暴力、血腥鏡頭。

該片上映後,引發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之後被「當時的上海政府」下令禁映。

《張欣生》被禁映之後,「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對其他類型的電影題材進行嘗試,而武俠片、功夫片的雛形,也在隨之出現在了華語電影的黑白大銀幕之上。

功夫片的誕生與武俠片的崛起

《張欣生》被禁映之後,張石川開始對其他類型的電影作品進行嘗試。1927年,張石川迎來了自己電影事業的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張石川策劃、拍攝了兩部意義獨特的電影作品《山東馬永貞》與《車遲國唐僧鬥法》。

這部《山東馬永貞》,改編自申報上的一則新聞,山東騎師馬永貞,在上海與人發生矛盾,最後在打鬥中斃命。

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張石川將馬永貞的身份修改成了一名拳手,而電影的故事也變成了,馬永貞在擂臺上打敗英國大力士,因此與人結仇,之後被人暗算身亡,其妹馬素貞為兄報仇,手刃仇敵。

《山東馬永貞》可以說是華語功夫片的鼻祖。該片之後,在擂臺上打敗外國高手的橋段設計,也成為了功夫片裡的保留戲碼。

這部《山東馬永貞》的故事設計雖然新奇,但因為早期的拍攝條件有限,影片中的擂臺打鬥場面也十分拙劣。而電影上映後的市場表現,也十分一般。

《山東馬永貞》雖然開闢了「功夫片」這一特殊題材,但因為票房表現一般,張石川也放棄了對「功夫」題材的深挖,反而是將精力轉移到了「武俠片」的拍攝之上。

1927年,張石川與鄭正秋合作,把《西遊記》裡「車遲國鬥法」一段的故事,拍成了電影《車遲國唐僧鬥法》,並利用二次曝光、繪畫接頂的方式,製作出了中國最早的電影特效。

《車遲國唐僧鬥法》劇照

《車遲國唐僧鬥法》上映後備受好評,張石川想繼續拍攝《西遊記》系列,但小說裡的場景過於奇幻,簡陋的技術無法對故事進行還原。

為難之際,張石川決定退而求其次,放棄「神話小說」的拍攝,轉型「武俠小說」的拍攝。武俠小說的場景雖然也是天馬行空,但比起神話故事,還是簡要了不少。

於是在1928年,張石川、鄭正秋對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進行改編,拍攝了電影《火燒紅蓮寺》。而這部片子,也成為了華語電影發展史上的首部武俠電影。

這部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憑藉御氣飛劍、隔空發功的奇幻特效場景,震撼了當時的一大批觀眾。而華語電影的武俠片時代,也因為這部《火燒紅蓮寺》正式開啟。

《火燒紅蓮寺》之後,武俠片的風潮開始興起。此時的「明星影片公司」也為《火燒紅蓮寺》先後策劃、拍攝了18部續集。

1928年到1931年之間,類似於《火燒紅蓮寺》的作品層出不窮。1931年,國民政府下令,查禁包括《火燒紅蓮寺》在內的所有宣揚怪力亂神的電影作品。原因是這類作品以怪力故事宣揚迷信思想。

而民國時期的這股武俠熱潮,也隨著一紙禁令,在1931年歸於平靜。

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武俠片大熱之際,一名叫做洪深(字伯駿)的編劇和一名叫做洪濟(字仲豪)的導演,進入「明星影片公司」工作,跟隨張石川、鄭正秋學習武俠片的拍攝。

洪深和洪濟是一對親兄弟。20世紀初,張石川的「明星影片公司」在上海名聲大振,洪氏二兄弟也想在「明星影片公司」大展拳腳。

1931年,國民政府發布「武俠禁令」之後,洪深跟隨張石川、鄭正秋等人轉型愛情故事片的拍攝。而洪濟則受到好友邵逸夫邀請,前往新加坡發展,並繼續進行武俠片的拍攝。

50年代,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洪濟也跟隨邵逸夫,來到香港,並大力推行功夫片、武俠片的拍攝。

而進入70年代之後,洪濟的孫子也開始憑藉武俠片、功夫片,在華語影壇嶄露頭角,他就是洪金寶。

張石川電影人生的落幕

30年代初,國民政府禁止了「武俠片」的拍攝,張石川通過技術革新,很快找到了新的電影發展方向。

1927年,美國的《爵士歌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的誕生。《爵士歌手》之後,有聲電影的製作技術開始在全球擴散。

1930年,張石川也開始向有聲電影看齊,帶領「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歌女紅牡丹》。該片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上映後引發了一陣觀影狂潮。

而「明星影片公司」也借勢轉型有聲電影的製作。

30年代前中期,「明星影片公司」憑藉有聲電影的技術,快速壯大、發展。1935年,「明星影片公司」還與香港的「大中華影業」合作,以有聲電影的方式,拍攝了《火燒紅蓮寺》的第19部續作。

這次合作拍攝的經歷,也讓武俠片的拍攝技術,留在了香港影壇。

1937年抗戰爆發,「明星影片公司」在戰火中被毀,張石川的電影之路也由此走向低谷。

戰亂期間,張石川曾先後在「中華聯合製片股份公司」、「國華影片公司」擔任導演工作,並相繼拍攝了《三笑》、《花濺淚》、《燕歸來》等作品。但因為此時正值戰亂,這些有聲電影的社會傳播度,也遠不及張石川早期的那些默片作品。

1948年,張石川拍攝了電影《亂世中的女性》之後,便選擇了結束自己的導演之路,不再拍攝電影作品。

1953年,身患重病的張石川在上海去世,這位引領中國電影發展的時代先驅,也就此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從1913年拍攝中國首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到1948年退出影壇。張石川不僅在華語影壇開闢了「武俠片」、「功夫片」的電影類型,同時也開創中國電影史上一個又一個的「第一」。

而他對電影的製片理念,對技術的突破與革新,更是對之後香港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十大華語功夫武俠電影排行榜
    功夫武俠電影不算是華語電影獨特的一部分,但絕對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雖然華語影壇上了拍了無數部功夫武俠電影,但優秀的也不算太多,這裡我們挑出十部最優秀最有代表的功夫武俠電影。▼第七名 《少林寺》《少林寺》就是一座豐碑,演員都是練家子,動作都是真打,邊拍邊設計武打動作。80年代萬人空巷,票房更是一絕。▼第六名 《臥虎藏龍》《臥虎藏龍》是華語電影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至今還沒有後續出現。李安把王度廬的武俠小說改編得成為教科書式的榜樣,華麗的動作設計,明暗雙線敘事,拍出一部武俠電影中沒有出現過的手法。
  • 【綜述】武俠仙神、妖魔志怪:中國魔幻電影進化史
    西學東漸:魔幻電影在東方的興起提起魔幻電影,觀眾總會想到《哈利·波特》、《指環王》等西方魔幻作品,然而這個類型的片種漂洋過海來到東方之後被打上了特殊的標籤,和武俠電影一樣,是中國電影一道獨特的印記,就像美國的西部片一般,因其自身的民族化特點已成為民族類型電影的標識之一。
  • 中國第一部新派武俠電影
    從少林寺以後,中國的武俠電影開始崛起。香港武俠電影要比內地武俠早20年。從70年代香港武俠電影在東南亞國家都是特別出名的。李小龍把功夫電影帶進了好萊塢。而歐美國家都知道了功夫電影這個詞組。最早的央視版的水滸傳,是請的香港袁和平動作設計團隊設計的動作。裡面的動作行雲流水,實打實的功夫。
  • 《功夫宗師霍元甲》打戲大受好評,成為武俠題材網絡電影的標杆之作
    整部電影打戲節奏明快,充滿真實格鬥感的刺激打鬥讓人看了不自覺跟著屏住呼吸。無論是喜宴上霍元甲一拳取命的狠戾,還是七武樓裡孤身挑戰七大最強武館高手的車輪式對決,長槍短匕、大刀翻舞、聽聲辯位……每一段打戲都盡顯中國功夫的美感與力量感。《功夫宗師霍元甲》通過鏡頭化的視聽效果與戲劇化的情節,深刻地展示出中國武俠文化的精髓與內涵。
  • 梁家輝不會功夫,拍武俠電影卻是一流,作品不只《新龍門客棧》
    之後,李連杰又接連出演了兩部《黃飛鴻》和《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等武俠經典;到1993年,又主演了《太極張三丰》《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等片,掀起了一股強烈的武俠電影熱潮。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是華語武俠電影的裡程碑大作
  • 中國武俠功夫電影十大經典瞬間
    中國武俠功夫電影十大經典瞬間 快意恩仇行俠仗 義, 每一部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個江 湖!第 十 名:《英雄》,演員:李連杰、甄子丹。 經典瞬間:棋館打鬥《英雄 》之中無名和長空的打鬥是電影開始的第一場打鬥 。武打的動作設計精彩 , 節奏把握獨特。激烈的打鬥,老者撫琴,刀光劍影,雨水棋盤。琴聲、雨滴聲 、 劍聲,更配有京劇演唱聲,十分精彩。
  • 片單 華語大導們都有武俠夢 有人拍出經典有人淪為笑談
    他的特點自然是有趣,各種動作設計、道具運用都獨具匠心,這就是動作場面調度的理念。這種變化,是香港武俠從硬橋硬馬到綜合雜耍的一個轉折點。劉家良電影中的俠客不出兩種:一種是愣頭青小子,一種是功夫高的老江湖,前者愛打抱不平,後者則喜歡戲弄流氓惡霸。青年小子經過磨練,一般都成為後者,所以他的武俠,就是江湖中耳濡目染、學習和成長的故事。
  • 《黃飛鴻:男兒當自強》可能是中國最好的功夫電影
    (二)功夫電影發展歷程簡述電影學者賈磊磊曾把中國武俠電影分為,神怪傳奇、人物傳記、古裝刀劍、功夫技擊、諧趣喜劇、魔幻神話六種亞類型,並指出這些電影亞類型的出現具有一定的時序性。點燃了華語電影圈古裝大片的熱情。隨後,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不過,這一時期,香港電影中的功夫片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除了成龍有著穩定的產量和一定水準的質量外,無論是觀眾還是創作者對功夫電影的熱情都在消減。
  • 他是海歸、他是香港奇幻武俠電影的先驅,他是鬼才導演徐克
    徐克可是在西方被稱為中國的「卡梅隆」,更是香港奇幻武俠電影的先驅,有著無比強大的想像力,被譽為鬼才導演,外號徐老怪,就是這樣一個重量級導演也沒摘過電影獎項的桂冠。一起來看大導徐克的成長史,或許能明白一個好導演是如何煉成的。1950年2月12日,徐克出生於越南西貢市,祖籍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 這就是中國首部,也是香港首部華語超級英雄電影《全城戒備》
    現在美國最火爆的電影就是漫威的超級英雄科幻電影,近幾年每出一部就能引起全球影迷熱捧,票房屢創新高,成為好萊塢最賺錢的電影類型,漫威也成了最賺錢的電影品牌。好萊塢代表著世界電影的最高水準,所以也是全球電影同行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包括中國和印度,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好萊塢水準的特效大片,這股學習的熱潮還會繼續下去。2010年8月6日全國上映的《全城戒備》,是全球首部華語變異人題材的動作電影。本片由陳木勝執導,郭富城、舒淇、吳京、張靜初、鄒兆龍元華等主演。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作為中國電影的代名詞,功夫武俠電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從1928年風靡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到200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臥虎藏龍》,再到近些年的《葉問》系列,功夫武俠電影走過了近百年曆程,更是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見證。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作為中國電影的代名詞,功夫武俠電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從1928年風靡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到200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臥虎藏龍》,再到近些年的《葉問》系列,功夫武俠電影走過了近百年曆程,更是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見證。
  • 外國友人都有個功夫夢!淺談《功夫熊貓》大火背後隱藏的武俠情懷
    例如祖籍廣東的世界武道先驅李小龍,享譽世界,他自創截拳道,開辦「振藩國術館」並教授外國人學習武術,以至於功夫這一獨特的中國文化在外國友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圖片:李小龍在好萊塢大道上的星徽)李小龍的存在是中國武術大範圍走向國外的開端,他的影響之深。現在在好萊塢大道上還鋪著李小龍的星徽,而他在世時所拍攝的多部功夫電影也被後世津津樂道,反覆觀看。
  • 還有誰能拿著華語功夫電影的旗子?
    一個多年前,當李小龍以不懈的努力將中國功夫電影推向國際時,他成為第一個在好萊塢中扮演主角的中國人演員。在李小龍獲得這個榮耀的同時,它也深刻地影響獲得了後代的華語功夫電影。許多華語電影巨星也把李小龍看作偶像,包括「喜劇之王」周星馳和「宇宙最強」甄子丹。
  • 他才拍了三部電影,就打造出自己獨特的武俠世界.
    首先,他是個武俠作家和武術研究者其《逝去的武林》可以說是開創了新一代中國武俠紀實文學的先河。 緊接著創作的《道士下山》更是使這一另類的紀實硬派武俠小說重新佔據了文學市場的一隅之地。 這部小說被譽為光怪陸離的民國武俠史,其詭譎筆法更有還珠樓主《蜀山劍俠》的風範。
  • 功夫還數中國強 最好的25部華語功夫電影
    而自稱是「會拍電影的武術家」的李小龍,最可以代表其武功最高境界,堪稱「截拳道教科書」的,當數《猛龍過江》,片中李小龍與羅拔、黃仁植的兩段武打,展示出其驚人的速度和力量感,兩截棍教訓眾流氓一場戲,既讓人驚豔又詼諧幽默,尤其是片尾與羅禮士的對決,已成為功夫電影的圖騰式的象徵。
  • 半個世紀前,他是華語武俠片「一哥」,李安稱他是「武俠中的武俠」
    今天漫談君跟大家聊聊這位曾經的華語影壇武俠動作片的「一哥」——王羽Jimmy Wang王羽縱橫影壇近半個世紀,出演了數十部名垂影史的經典武俠動作片,是當之無愧的華語影史第一位武俠電影明星。代表作有《獨臂刀》《大刺客》《獨臂刀王》等。
  • 功夫電影:海外觀眾了解中國的窗口
    作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先鋒,功夫電影是中國電影在海外最響亮的一張名片,在海外有影響力的華語明星也多數因其功夫片代表作而聞名。華語電影走出去的先鋒功夫電影享譽全球始於李小龍,他融合詠春拳和西方拳擊創造的截拳道,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功夫熱潮,「功夫」甚至被收進了英語詞彙中而廣為流傳。
  • 趙文卓老了,翻拍的霍元甲黃了,中國功夫真的落寞了嗎?
    1938年的《方世玉打擂臺》是在香港拍攝的首部功夫片。1949年,第一部黃飛鴻系列電影問世,打破此前香港武俠電影照搬京劇舞臺表演的舊套路,中國功夫片進入了新時代。1972年,李小龍的《精武門》和《猛龍過江》問世,將功夫片的影響力推向巔峰。李小龍的功夫片將武術與民族主義通過電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的功夫精巧、靈活、充滿想像力,同時也成功塑造了一個完美的現代中國武俠形象。
  • 十部拳拳到肉的華語經典功夫電影
    作為將傳統功夫片推向世界舞臺的一代功夫大師,李小龍在本片中將其個人魅力發揮到了極致。他將截拳道的實戰技術,與表演性質的動作相結合,展現驚人威力的同時,又不失精緻與美感。尤其是片中被對手抱腿後,李小龍的空翻腿擊動作極具想像力,闡釋了中國武術以小勝大的靈活性,透著股精妙的巧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