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徹與電影大工廠時代論壇昨開講

2021-01-09 央廣網

  昨天下午,電影大師班第二講張徹與電影大工廠時代論壇在世紀大上海電影院開講。陳觀泰、李仁港、徐克、王晶、魏君子等嘉賓借「張徹電影與大工廠時代」的話題,追憶動作片大師張徹及其武俠片類型的形成脈絡,探討當下亟須建立何種有風格有質量的商業類型片。部分觀看電影《馬永貞》的觀眾也參加了此次電影論壇。

  用電影製造英雄

  倡導「陽剛革命」紀念書籍即將上市

  張徹生於1922年,逝世於2002年,1966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票房收入首過百萬,被稱作「百萬導演」。1970年,張徹得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獲獎影片《報仇》。這部片子的精彩程度非同一般沒有時代背景、沒有地點,就是一個純粹的弟弟給哥哥復仇的故事,簡單而又充滿激情。

  大師班在座的嘉賓都認為,張徹電影中的主角都是英雄人物,而這些英雄人物最後都死了。陳觀泰感慨道,張徹不是在製造明星,是在製造英雄,他劇中的每個角色都有獨特的個性,「他用電影激勵我們:做人要靠自己的雙手,不要怕死,死要死的轟轟烈烈。」李仁港對張徹電影中的主角「為什麼最後都死了」有著自己的理解:「死不是最終的目的,張徹曾經說過,他電影的精華就在於報仇,英雄最後的死亡,是他經過這個角色,把他的人格呈現出最美的狀態。」李仁港認為,「我們通常會感動的不是鏡頭的美,而是人性達到了最高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更讓人感動。」

  倡導「陽剛革命」

  作為武俠片的奠基者之一,張徹以陽剛慘烈的暴力美學著稱,《獨臂刀》、《報仇》、《馬永貞》、《刺馬》、《少林五祖》屢屢開創動作題材潮流。張徹倡導的「陽剛革命」,以培養影壇男星為己任,開創了華語影片新氣象,打破上世紀60年代女星雌霸天下的局面。

  徐克談到,張徹導演的《獨臂刀》、《報仇》是他最喜歡的兩部片子,看了很感動,「現在很多武俠電影中的男演員做的一些動作給人的感覺很勉強,但是張徹電影中的男主角給大家的感覺就是得很有力量。」

  張徹的電影中的女主角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或許並不那麼深刻,多位嘉賓認為,張徹對於表現男性間友情的戲份遠多於男女間愛情,他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總是表現得壯志豪情,有所為有所不為。陳觀泰甚至覺得張徹導演「重男輕女」,但昨天在座的一位女性觀眾卻有著不一樣的想法,她認為張徹導演是出於愛護女性的角度才不讓女主角出來拋頭顱撒熱血。

  紀念書籍即將上市

  王晶昨天誇張地表示,每次看到張徹導演就像小粉絲看到了大明星。徐克眼中的張徹則是一名君子,從來不說虛話,即使是訓斥、諷刺的話,也都出自於本意,是一位值得敬佩和學習的好導演。陳觀泰回憶起以前,張徹經常為了員工的福利等問題與製片方發生摩擦。人前的張徹總是帶著笑容,從來看不到他憂愁的一面,他把所有的困難都一個人承擔下來。在座的導演都表示,自己拍的片子中都多多少少留有張徹導演的影子。

  昨天,除了討論張徹先生的電影和他的為人,魏君子還介紹了為紀念張徹先生逝世十周年出版的《武俠大宗師》的相關情況,喜愛張徹的朋友們很快就能看到這本書了。

相關焦點

  • 「新時代 藥師說」線上高峰論壇開講啦!雲南經驗分享精彩回放~~
    「新時代 藥師說」線上高峰論壇開講啦!為幫助臨床藥師在開展處方審核、調劑等藥學服務外,能夠參與臨床治療,為住院患者提供用藥醫囑審核,參與治療方案制訂、用藥監測與評估以及用藥教育等工作,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精心打造了「新時代 藥師說 線上高峰論壇」,將邀請全國百餘位專家蒞臨直播間,在線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分享。
  • 常熟法院2020年第一期青年法官論壇開講
    常熟法院2020年第一期青年法官論壇開講 2020-05-28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徹,香港電影的一代梟雄
    6月22日,有一些陰沉的一個周五,16年前的今天,著名香港導演張徹離開了我們。可能有些朋友對於導演張徹是陌生的,但是!你一定對吳宇森、李修賢、狄龍、姜大衛、午馬等這些華語電影(香港電影)中的「大咖」不陌生,他們可都是張徹導演的徒弟。
  • 獨臂刀張徹,香港電影暴力美學的開創者!
    在邵氏兄弟電影奠定在香港電影行業中的獨霸地位的過程中,四位大才的導演是功不可沒的。而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算是香港電影中對暴力美學的第一位開拓者,也是武俠電影的集大成者,導演張徹。張徹的貴人才子編劇倪匡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1967年上映,成為了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了硬派武俠張徹的江湖地位。
  • 獨臂刀張徹,香港電影暴力美學的開創者
    在邵氏兄弟電影奠定在香港電影行業中的獨霸地位的過程中,四位大才的導演是功不可沒的。而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算是香港電影中對暴力美學的第一位開拓者,也是武俠電影的集大成者,導演張徹。說到倪匡想來很多讀者不知道是誰,但是他的成名作正是《衛斯理》系列,在那個時代寫科幻,可想而知此人之大才。關於倪匡還有個很有名的故事,當時金庸正在寫《天龍八部》卻要出國數月,就讓倪匡代筆去寫兩章,出門前知道倪匡跳脫的個性,一再告誡他不要將書中人物寫死了。但是,金庸走後,倪匡就開始徹底放飛自我,把原本的劇情改的面目全非。你不是要我不要將人物寫死嘛?
  • 導演張徹年輕時拍電影的一些有趣的往事
    這種工作大概持續了二三年後,他便有意朝導演方面發展,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丁紅魁主演的費梅調電影《蝴蝶杯》,那是一九六三年。拍攝這部影片時有一個有趣的插曲,就是「邵式」總裁邵逸夫在看過《蝴蝶杯》的拷貝後,大感不滿,下令燒掉,然後命袁秋楓與張徹合導重拍。張徹受此「刺激」之後,發憤圖強,努力鑽研電影技巧,終於建立了他在動作片導演上的權威地位。
  • 港臺電影導演張徹,電影佳作比比皆是,值得欣賞
    港臺電影導演張徹,電影佳作比比皆是,值得欣賞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小編的百家號,如果大家喜歡影視知識,那麼今天你就賺了,這裡只分享有趣的影視知識,希望大家可以喜歡。這不僅是整體上與50年代的「黃飛鴻電影」的比較上,明顯地表現出電影技術水準的提高和商業意識的增強;不僅那些有追求的導演之間出現了風格及敘事方法的差異,而且導演張徹亦隨著市場趨向的改變而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拍攝路線,以適應市場之需,在競爭中保持不敗的勢頭。這一現象,從總體說,是有利於武俠電影的整體水平的提高的。
  • 我最推薦的張徹電影top10
    至於張徹到大陸拍的電影,我看了兩部,都不太喜歡,所以沒有考慮。希望大家看這個名單看的開心。1、刺馬《刺馬》不僅是我看的第一部張徹電影,更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張徹電影,甚至可以說是今年最喜歡的電影。張徹自己也說刺馬是他的最愛。刺馬 (1973)7.71973 / 香港 / 動作 劇情 / 張徹 / 狄龍 姜大衛2、大刺客在我有限的觀影經驗中,這大概是唯一一部還原了《史記· 刺客列傳》面貌的華語電影,也是少有拍出古代俠客風骨的電影。這部電影是張徹早年的電影,王羽主演。
  • 張徹武俠電影中的數字哲學
    文|啼豆張徹出生在浙江杭州,青年時到臺灣拍電影,後來輾轉到香港入主邵氏,開創新武俠電影一派,成了一代「武俠宗師」。自1949年開始拍攝第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以來,直至1993年的《神通》,張徹一生共拍攝了96部影片,基本上都是武俠片。
  • 劉家良與張徹的恩怨始末
    50年代,香港電影的蓬勃發展,其中的武打戲,更是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消遣生活的主要方式。當時經濟蕭條,很多習武之人為了謀生都聚集香港,打算憑藉自己的真功夫擔任武行,混口飯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朋友盛情相邀,劉湛也舉家從廣東新會搬遷至香港,進軍影視行業。
  • 品評張徹導演的電影美學
    儘管張徹導演英年早逝,不過他的電影都堪稱經典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香港邵氏電影從1966年開始的《西遊記》或者武俠片,都可以說是一種嘗試,而且每一部都有其獨有的邵氏風格和演員的人格魅力就說1978年的這部張徹導演的《殘缺》,不管從演技上,郭峰,陳觀泰,鹿峰等人都是武行出身,所有的肢體語言和人物性格特徵,堪稱逼真。
  • 【校友論壇】無錫一中上海校友會2015年「壹論壇」開講!
    近日,無錫一中上海校友會2015年首次「壹論壇」主題是《文化東西》,由三位校友演講,「列文哥哥」主持,以漫師兄彈幕。
  • 張徹巔峰時期的一部電影,公認的兩大邪片之一!
    文/慶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動作片風靡一時,張徹導演的作品深受大家喜愛。張徹導演作為武俠片大師,拍過不少較好又叫座的電影,但是他巔峰時期有兩部作品,被人們稱為邪片,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前天和大家介紹過《殘缺》這部電影,裡面充滿了暴力、殘疾、復仇等元素,不過整部電影還是挺積極向上的,最後圓滿的結局也是我們大家所希望的,喜歡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今天我們聊一聊《五毒》這部電影,聽五毒這個電影名字,就感覺這部片子一定很毒,有五種毒藥的電影還不毒麼?其實本片說的不是毒藥,而是五種狠毒的武功,它們分別是根據蜈蚣、蛇、蠍子、壁虎和蛤蟆五種動物的形態和特徵創立的功夫。
  • 電視劇電影舊版導演:張徹
    在整理《刺馬》老版資料時,驚奇地發現原來電影版與電視劇版《刺馬》,導演都是張徹!  張徹 (Chang,Che,張易揚)  中國臺灣影視導演、製片人。原名張易揚。原籍浙江青田,生於上海。1940年參加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從事戲劇工作,後就任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
  • 武俠宗師張徹的一至六代弟子大盤點
    除了他給影迷貢獻出的無數經典武俠電影,他還培養出了無數的電影後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影壇「伯樂」。張徹的弟子滿天下,當然他的這些弟子也從來沒有正式行過拜師大禮,但是坊間還是喜歡以師徒來形容他們的關係。因為的確這些人大部分是跟著張徹出道,之後才打出一片天地。
  • 武俠宗師張徹的一至六代弟子大盤點
    除了他給影迷貢獻出的無數經典武俠電影,他還培養出了無數的電影後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影壇「伯樂」。張徹的弟子滿天下,當然他的這些弟子也從來沒有正式行過拜師大禮,但是坊間還是喜歡以師徒來形容他們的關係。因為的確這些人大部分是跟著張徹出道,之後才打出一片天地。根據他的這些弟子出現的時間,大致把他們分成了六代。
  • 胡金銓、張徹發現了武俠片"動作"的真諦(圖)
        武俠片以淵源千年的俠文化為內功,用武舞合一的東方視覺奇幻為外力,「武打」和「俠義」是武俠片的兩大要義。熱血江湖,快意恩仇,從上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武俠片創作綿延不絕,已經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獨具特色的電影類型。電影研究學者、影評人魏君子認為,中國武俠電影從整體格局來看,基本分為胡金銓和張徹兩脈。
  • 武俠大宗師張徹到底有多喜歡數字?從一到九,差不多都拍了
    張徹作為武俠大宗師、暴力美學鼻祖,一生拍過將近100部電影,武俠片自然居多。不過最近發現張徹拍片有一個習慣,片名喜歡用數字,基本上從一到十,差不多都拍了,這到底有多喜歡數字啊?1、《獨臂刀》:獨我們可以理解成「一」,《獨臂刀》是張徹的成名作,捧紅了大弟子王羽,他自己也成為百萬導演。
  • 「電影大師」李翰祥和張徹:風格一陰一陽,為邵氏立下汗馬功勞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一個是黃梅調電影的宗師,一個是武俠動作電影的開山鼻祖;一個追求大氣唯美,一個演繹血腥暴力。可以說邵氏稱霸香港數十年,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功不可沒,但兩人向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和恩怨?
  • 「電影大師」李翰祥和張徹:風格一陰一陽,為邵氏立下汗馬功勞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一個是黃梅調電影的宗師,一個是武俠動作電影的開山鼻祖;一個追求大氣唯美,一個演繹血腥暴力。可以說邵氏稱霸香港數十年,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功不可沒,但兩人向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和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