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李翰祥和張徹:風格一陰一陽,為邵氏立下汗馬功勞

2020-12-24 騰訊網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一個是黃梅調電影的宗師,一個是武俠動作電影的開山鼻祖;一個追求大氣唯美,一個演繹血腥暴力。可以說邵氏稱霸香港數十年,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功不可沒,但兩人向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和恩怨?

01.黃梅調宗師--李翰祥

李翰祥是港臺電影黃梅調的宗師、風月片的鼻祖,《貂蟬》令李翰祥一戰成名,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導演,也令邵氏兄弟站穩香港,次年《江山美人》則再下一城,摘得亞洲影展的最佳影片。1963年,李翰祥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更是在臺灣連播三個月,狂攬800萬臺幣的電影票房,掀起了黃梅調電影潮流,然而李翰祥最為人稱道的卻是清宮片,李翰祥耗費諸多心血,嚴謹製作的清宮歷史傳奇《傾國傾城》和續集《瀛臺泣血》,其氣派和精細無與倫比,這也促使了李翰祥後來和內地合拍,講述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傳奇片《火燒圓明園》,以及展現了慈禧發跡的《垂簾聽政》。

李翰祥執導的清宮片《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製作精良,深受大家喜歡,得到大家的認可,因此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特別獎」,同時也摘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最佳美術指導兩個獎項。就在香港滿城都是黃梅調風月片的時候,跟李翰祥的陰柔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導演橫空出世,他執導的影片更是將邵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從立足香港到稱霸影壇發展,這個就是張徹和他的陽剛電影。

02.新武俠電影大師--張徹

張徹是香港新武俠電影的宗師,他的電影幾乎沒有所謂的兒女情長,連女性角色都少之又少,片中的悲劇英雄,往往死得悲壯,在片中流露出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悲情、暴力、血腥、盤腸大戰、死亡之舞就是張徹電影的標籤。

張徹一生拍攝了九十多部電影,不僅開闢了香港新武俠電影的先河,還打造了通俗文化潮流,培養了一大批動作明星。《獨臂刀》、《金燕子》、《獨臂刀王》、《鐵手無情》、《報仇》、《十三太保》、《馬永貞》、《刺馬》等經典武俠片,都是張徹的代表作,王羽、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傅聲、李修賢等都是張徹的得意弟子,就連現在蜚聲國際的大導演吳宇森,也是跟隨張徹出道,可以說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武俠片就是張徹的天下。

03.李翰祥與張徹初次碰撞,針鋒相對

美術出身的李翰祥,在香港成名時,張徹還是一個從臺灣來到香港的落魄青年,但其實在那個時候,兩人的恩怨就已經開始了。初到香港的張徹,應女友李湄之邀,赴港執導電影《野火》,卻遭到女友公司的眾多導演抵制,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為了謀生,張徹在報紙上寫影評,以男性視角痛斥當時陰柔的香港影壇,以李翰祥為代表的邵氏電影,被他罵得最慘。

張徹在報紙上對李翰祥的電影嚴厲批評,李大導可謂感受甚深,不過由於張徹的影評觀點獨到、文筆犀利,倒是引起了邵逸夫的關注。1962年,張徹加盟邵氏,最開始仍做老本行的編劇工作,而那時正值李翰祥最風生水起之時,李翰祥和張徹成了同事後,兩人交鋒就變得更加直接了。有一次由邵氏宣傳經理鄒文懷推薦,張徹為李翰祥寫了一個叫《一毛錢》的劇本,可能由於李翰祥當時心情不佳,看完便往鄒文懷桌子上一摔,並說了一句:「這叫什麼劇本」,就扭頭走了,結果可想而知,張徹從此更加筆耕不輟,每天對李翰祥的作品口誅筆伐、無情抨擊,這件事也開啟了李翰祥的文學生涯,美工出身的他,也開始往這家晚報投稿。

04.不同時間出走邵氏,又再次返回,互相制衡,成為六叔的棋子

張徹開始自己的武俠實驗班,並在1967年,武俠電影《獨臂刀》橫空出世,不僅使他晉身頂級導演之列,還由此打破了當時香港電影女星掛頭牌、男星當陪襯的格局,開創之後,男星當主角的港片主流趨勢也發生了變化,然而張徹功成名就的時候,李翰祥已出走邵氏。1963年,憑藉《梁山伯與祝英臺》一片,李翰祥步入了第一個電影事業的巔峰,「功高蓋主」的心理,加上電懋公司陸運濤的暗中挖角,李翰祥單方面毀約出走臺灣,令邵逸夫大為惱火,卻又無可奈何,此時張徹冒頭拍出不少高票房影片,令邵逸夫刮目相看,逐漸將其打造成為邵氏的首席大導演,張徹在邵氏的名望和地位一時無量。

1970年,邵氏高層鄒文懷因不滿邵逸夫做法,欲自立門戶,出走邵氏,而在一年前鄒文懷和張徹、王羽約定一起退出邵氏,但最後張徹反悔,不僅自己沒走,還勸王羽留下來。本以為鄒文懷走後,張徹可以取而代之,成為邵逸夫身邊最信任的人,卻沒想到老謀深算的六叔(邵逸夫),重新召回在臺灣創業失敗的李翰祥,無疑給張徹澆了一盆冷水,制衡之意再明顯不過。

1974年,張徹的地位呈下滑之勢,打算東山再起,於是帶著一班弟子,遠赴臺灣創立「長弓」公司,但由於經營不善,次年便宣告失敗,張徹再次返回邵氏,繼續和李翰祥做同事。

05.晚年悽涼,一個勞累致死,一個孤獨落魄

邵逸夫旗下的兩大導演,風格一陰一陽;一個重視藝術,一個重視商業;一個揮金如土,一個節約成本;雖然勾心鬥角,卻互相制衡,為邵氏在香港影壇的霸主地位保駕護航,兩個對照鮮明的人,從內地輾轉來到香港;從無名小卒到電影大師;從邵氏成名到遠走臺灣,再從臺灣重返邵氏;從晚年離開邵氏赴內地拍片,從在內地一聲驚雷到票房慘澹,最後日落西山,李翰祥和張徹的經歷極其相似。

1996年,熱衷影視圈的李翰祥,開始往電視劇領域創作,但在拍攝電視劇《火燒阿房宮》時,因勞累過度離世。跟李翰祥的經歷一模一樣,在1985年張徹應邀北山拍片,首部《大上海1937》,票房大賣,轟動內地,但第二部《過江卻沒有內地資金和發行支持,結果和一般小製作無異,張徹最終輸得一塌糊塗,晚年的張徹無子無女,駝背彎腰,至死住在邵氏的片場公寓,半世梟雄,悽然離世。

縱觀李翰祥和張徹的兩位大師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平,生活經歷極為豐富,自始至終懷著一顆對影視充滿熱情的心,兩人也分別在1997年和2002年,分別獲得了臺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這或許是對兩位電影大師最好的紀念。

相關焦點

  • 「電影大師」李翰祥和張徹:風格一陰一陽,為邵氏立下汗馬功勞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一個是黃梅調電影的宗師,一個是武俠動作電影的開山鼻祖;一個追求大氣唯美,一個演繹血腥暴力。可以說邵氏稱霸香港數十年,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功不可沒,但兩人向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和恩怨?
  • 邵氏電影這二位導演功不可沒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一個是黃梅調電影的宗師,一個是武俠動作電影的開山鼻祖;一個追求大氣唯美,一個演繹血腥暴力。可以說邵氏稱霸香港數十年,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功不可沒,但兩人向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和恩怨?
  • 邵氏四大導演之二:張徹,門徒眾多的武俠大師(下)
    吳宇森和張徹這句話一直鼓舞著吳宇森,後來吳宇森談到張徹時,經常說自己能在好萊塢成功,是因為他始終記得張徹的話:「以西方技巧傳達中國文化精神。」1972年,張徹以陳觀泰為主演拍攝電影《馬永貞》,講的是上海灘黑幫惡鬥的故事,雖說該片開創了上海灘黑幫電影的先鋒,但格局略顯小氣。
  •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那麼厲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師級導演
    邵氏電影能夠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佔據重要地位,還要依靠旗下的四大導演,他們才是邵氏電影的中流砥柱。八九十年代李翰祥和內地合作緊密,憑藉《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讓梁家輝成為香港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 邵氏電影帝國的世紀興衰
    光影一夢100年,清末出世,歷經清朝、北洋、抗戰和殖民地的邵逸夫,下南洋、闖香江,一生就是一個時代。邵氏兄弟公司的前身是上海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由邵氏四兄弟老大邵醉翁、老二邵邨人、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建立。而邵氏家族中日後引領江湖的,是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的邵氏兄弟(香港)公司,他利用香港特有的地理環境,吸納老上海的經驗與人才,興建了華語電影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製片機構。
  • 我對於一陰一陽謂之道的理解
    所以,今天我就自己的理解,又說一說這個陰陽,可能未必準確,但求一點記錄,以待日後印證。           何為陰           要明白一陰一陽之謂道,那自然要先認識這個陰,什麼是陰呢?比如女性在陰陽之中屬於陰、晝夜之中夜屬於陰、臟腑之中髒屬於陰、上下之中下屬於陰、左右之中右屬於陰,這些都屬於陰。因此,這個陰只是相對於陽而言的。           何為陽           既然陰是相對於陽而言,那麼,這個陽也一樣是相對於陰而存在、而言的。那麼,什麼又是陽呢?即不陰也,就是一切不屬於陰的物質或事物,都一律屬於陽。
  • 邵氏電影裡的香港往事
    文章這樣寫:「這些影片以真實的動作,立判生死的打鬥,代替過去虛假的、神怪的、舞臺化的武打和所謂『特技』……請大家共同來進入、享受,充滿了『動作』的——武俠世紀。」為什麼邵氏會從細膩柔媚的黃梅調轉投陽剛的武俠片?張徹的回憶錄由香港影評人石琪作序,他在序言中認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的「新武俠世紀」是一場「武革」。
  •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個什麼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裡邊問題就很多了。這個道,不是本體之道,是應用之道。
  • 導演張徹年輕時拍電影的一些有趣的往事
    不久,他又被「邵式」公司羅致,擔任編劇主任,主管劇本審查工作,編寫的劇本有李翰祥導演的《一毛錢》,何夢華執導的《血濺牡丹淚》,周詩祿執導的《雙風奇緣》等片。這種工作大概持續了二三年後,他便有意朝導演方面發展,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丁紅魁主演的費梅調電影《蝴蝶杯》,那是一九六三年。
  • 我最推薦的張徹電影top10
    聶政的臺詞如詩一般澎湃,充滿熱血:「這一把劍一腔熱血,不知道該交付與誰「「這樣的身軀、這樣的頭腦,終究與草木一般腐朽」「趁著年輕,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張徹在他其他的電影裡很少有這樣深切的討論人生討論理想,《大刺客》就好像是「一生一次的輝煌」一樣,在張徹的電影中後來再也沒有見到過類似的深沉題材。
  • 一陰一陽是太極,陰陽之外有正陰,謂之「道」
    那時候才剛接觸太極,但是練拳已有20年的楊師父極具個人特色的表述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太極是幫助身體內和諧一氣。以前聽這句話只覺得很有道理,不像近期,更有深切體會了。身體內和諧一氣,也就意味著一個人和自己相處得非常和諧、舒服、自在。我是今年才確實領悟到:世間所有的關係只有一種,那就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 邵氏經典《大海盜》:張徹、倪匡強強聯手,狄龍、姜大衛絕世雙生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電影公司從成立至今一共拍了近千部電影,準確的數字不得而知,迷影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有700多部。豔情、黃梅調、武俠、民間傳說、黑幫、邪典……邵氏電影包羅萬象,不同的人能找到不同的心頭好。
  • 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由於為人太過高傲,最終很悽慘
    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個人必須確定他死亡的消息是真的才敢動手,所以當他查探自己的消息的時候就是楊儀做準備的時候。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諸葛亮死後,楊儀按照他的吩咐進行了這些事情,無論是對於魏延的造反,還是司馬懿軍隊的進攻,諸葛亮都算得非常準確,所以最後楊儀把蜀國的軍隊帶回去了。
  • 邵氏兄弟電影目錄(1952-2003)
    1930年,邵逸夫與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1932年,上海局勢不穩,天一影片公司於1934年在香港設立分廠(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58年,邵逸夫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也是正式開設電影製作公司,同年在九龍清水灣籌建邵氏片場。邵氏兄弟電影是華語電影史不可繞過的重要一章,也留下了無數名篇名作。
  • 一代大俠狄龍:被邵氏拋棄,和姜大衛反目,後憑《英雄本色》翻紅
    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邵氏電影進入輝煌期,面向社會招收新演員。譚富榮,從小就學過詠春拳,一直視張徹為自己的偶像。張徹當時是紹氏電影公司的導演,後來的徐克、吳宇森都是他的徒子徒孫。狄龍等新一輩演員的出現,也讓張徹決定大膽起用新人。
  • 毛澤東曾向邵氏借電影 華國鋒親為主席找影片
    從1958年12月4日上映的《妙手回春》開始,「邵氏兄弟」的「SB」標誌正式出現在邵氏電影中。建立影城是邵氏發展的基礎,同時招攬人才也是當務之急。通過朋友的介紹,邵逸夫認識了鄒文懷並聘用其為宣傳主任。導演演員方面,邵逸夫則相繼聘請了張徹、李翰祥、楚原、井上梅次、林黛等,也培養了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劉永等明星。同時邵氏也開始為培養自己的人才而設立學習班。
  • 邵逸夫去世:邵氏出品的十部經典動作電影盤點
    邵逸夫爵士今日早些時候出現身體不適,經搶救無效,在家人的陪伴下於6點55分逝世。叱吒影視圈風雲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邵逸夫,已是華語電影圈內一個不滅的神話,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新崛起的電影人,給予他們百倍的創業信心與勇氣。「邵氏出品,必屬佳片」,而邵氏的動作電影更是佳片無數,張徹、楚原、劉家良等一批邵氏導演都曾為我們帶來無數經典佳作,有些電影甚至遠銷歐美影響深遠。
  • 劉家良與張徹的恩怨始末
    不久後,兩個人被邵氏電影公司花重金聘請,成為業內最好的武術指導。而在當時,提到邵氏電影公司中最好的導演,那麼一定非「香港電影一代梟雄」張徹莫屬。在劉家良和唐佳的盡心輔佐下,張徹導演的武俠作品幾乎部部大賣,甚至因電影《獨臂刀》票房收入首次在香港超過百萬,而得名「百萬導演」,風光無限。要知道以香港當時的物價水平,100萬的票房收入足以在香港的繁華地區買下10多棟房子,邵氏公司賺的是盆滿缽滿。在劉、唐二人與張徹密切搭檔的那幾年時間裡,幾個人互相成就,可謂是水不離波,秤不離砣,成為香港影壇的一段佳話。
  • 品評張徹導演的電影美學
    儘管張徹導演英年早逝,不過他的電影都堪稱經典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香港邵氏電影從1966年開始的《西遊記》或者武俠片,都可以說是一種嘗試,而且每一部都有其獨有的邵氏風格和演員的人格魅力就說1978年的這部張徹導演的《殘缺》,不管從演技上,郭峰,陳觀泰,鹿峰等人都是武行出身,所有的肢體語言和人物性格特徵,堪稱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