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一個是黃梅調電影的宗師,一個是武俠動作電影的開山鼻祖;一個追求大氣唯美,一個演繹血腥暴力。可以說邵氏稱霸香港數十年,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功不可沒,但兩人向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和恩怨?
01.黃梅調宗師--李翰祥
李翰祥是港臺電影黃梅調的宗師、風月片的鼻祖,《貂蟬》令李翰祥一戰成名,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導演,也令邵氏兄弟站穩香港,次年《江山美人》則再下一城,摘得亞洲影展的最佳影片。1963年,李翰祥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更是在臺灣連播三個月,狂攬800萬臺幣的電影票房,掀起了黃梅調電影潮流,然而李翰祥最為人稱道的卻是清宮片,李翰祥耗費諸多心血,嚴謹製作的清宮歷史傳奇《傾國傾城》和續集《瀛臺泣血》,其氣派和精細無與倫比,這也促使了李翰祥後來和內地合拍,講述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傳奇片《火燒圓明園》,以及展現了慈禧發跡的《垂簾聽政》。
李翰祥執導的清宮片《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製作精良,深受大家喜歡,得到大家的認可,因此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特別獎」,同時也摘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最佳美術指導兩個獎項。就在香港滿城都是黃梅調風月片的時候,跟李翰祥的陰柔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導演橫空出世,他執導的影片更是將邵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從立足香港到稱霸影壇發展,這個就是張徹和他的陽剛電影。
02.新武俠電影大師--張徹
張徹是香港新武俠電影的宗師,他的電影幾乎沒有所謂的兒女情長,連女性角色都少之又少,片中的悲劇英雄,往往死得悲壯,在片中流露出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悲情、暴力、血腥、盤腸大戰、死亡之舞就是張徹電影的標籤。
張徹一生拍攝了九十多部電影,不僅開闢了香港新武俠電影的先河,還打造了通俗文化潮流,培養了一大批動作明星。《獨臂刀》、《金燕子》、《獨臂刀王》、《鐵手無情》、《報仇》、《十三太保》、《馬永貞》、《刺馬》等經典武俠片,都是張徹的代表作,王羽、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傅聲、李修賢等都是張徹的得意弟子,就連現在蜚聲國際的大導演吳宇森,也是跟隨張徹出道,可以說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武俠片就是張徹的天下。
03.李翰祥與張徹初次碰撞,針鋒相對
美術出身的李翰祥,在香港成名時,張徹還是一個從臺灣來到香港的落魄青年,但其實在那個時候,兩人的恩怨就已經開始了。初到香港的張徹,應女友李湄之邀,赴港執導電影《野火》,卻遭到女友公司的眾多導演抵制,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為了謀生,張徹在報紙上寫影評,以男性視角痛斥當時陰柔的香港影壇,以李翰祥為代表的邵氏電影,被他罵得最慘。
張徹在報紙上對李翰祥的電影嚴厲批評,李大導可謂感受甚深,不過由於張徹的影評觀點獨到、文筆犀利,倒是引起了邵逸夫的關注。1962年,張徹加盟邵氏,最開始仍做老本行的編劇工作,而那時正值李翰祥最風生水起之時,李翰祥和張徹成了同事後,兩人交鋒就變得更加直接了。有一次由邵氏宣傳經理鄒文懷推薦,張徹為李翰祥寫了一個叫《一毛錢》的劇本,可能由於李翰祥當時心情不佳,看完便往鄒文懷桌子上一摔,並說了一句:「這叫什麼劇本」,就扭頭走了,結果可想而知,張徹從此更加筆耕不輟,每天對李翰祥的作品口誅筆伐、無情抨擊,這件事也開啟了李翰祥的文學生涯,美工出身的他,也開始往這家晚報投稿。
04.不同時間出走邵氏,又再次返回,互相制衡,成為六叔的棋子
張徹開始自己的武俠實驗班,並在1967年,武俠電影《獨臂刀》橫空出世,不僅使他晉身頂級導演之列,還由此打破了當時香港電影女星掛頭牌、男星當陪襯的格局,開創之後,男星當主角的港片主流趨勢也發生了變化,然而張徹功成名就的時候,李翰祥已出走邵氏。1963年,憑藉《梁山伯與祝英臺》一片,李翰祥步入了第一個電影事業的巔峰,「功高蓋主」的心理,加上電懋公司陸運濤的暗中挖角,李翰祥單方面毀約出走臺灣,令邵逸夫大為惱火,卻又無可奈何,此時張徹冒頭拍出不少高票房影片,令邵逸夫刮目相看,逐漸將其打造成為邵氏的首席大導演,張徹在邵氏的名望和地位一時無量。
1970年,邵氏高層鄒文懷因不滿邵逸夫做法,欲自立門戶,出走邵氏,而在一年前鄒文懷和張徹、王羽約定一起退出邵氏,但最後張徹反悔,不僅自己沒走,還勸王羽留下來。本以為鄒文懷走後,張徹可以取而代之,成為邵逸夫身邊最信任的人,卻沒想到老謀深算的六叔(邵逸夫),重新召回在臺灣創業失敗的李翰祥,無疑給張徹澆了一盆冷水,制衡之意再明顯不過。
1974年,張徹的地位呈下滑之勢,打算東山再起,於是帶著一班弟子,遠赴臺灣創立「長弓」公司,但由於經營不善,次年便宣告失敗,張徹再次返回邵氏,繼續和李翰祥做同事。
05.晚年悽涼,一個勞累致死,一個孤獨落魄
邵逸夫旗下的兩大導演,風格一陰一陽;一個重視藝術,一個重視商業;一個揮金如土,一個節約成本;雖然勾心鬥角,卻互相制衡,為邵氏在香港影壇的霸主地位保駕護航,兩個對照鮮明的人,從內地輾轉來到香港;從無名小卒到電影大師;從邵氏成名到遠走臺灣,再從臺灣重返邵氏;從晚年離開邵氏赴內地拍片,從在內地一聲驚雷到票房慘澹,最後日落西山,李翰祥和張徹的經歷極其相似。
1996年,熱衷影視圈的李翰祥,開始往電視劇領域創作,但在拍攝電視劇《火燒阿房宮》時,因勞累過度離世。跟李翰祥的經歷一模一樣,在1985年張徹應邀北山拍片,首部《大上海1937》,票房大賣,轟動內地,但第二部《過江卻沒有內地資金和發行支持,結果和一般小製作無異,張徹最終輸得一塌糊塗,晚年的張徹無子無女,駝背彎腰,至死住在邵氏的片場公寓,半世梟雄,悽然離世。
縱觀李翰祥和張徹的兩位大師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平,生活經歷極為豐富,自始至終懷著一顆對影視充滿熱情的心,兩人也分別在1997年和2002年,分別獲得了臺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這或許是對兩位電影大師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