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人們所理解的相機還都是體積巨大的機器:又笨又重的木殼機身,固定的鏡頭,固定的快門速度,使用8 X 13cm 的大玻璃底片,還必須配備沉重的三腳架,極不利於攜帶。當時對攝影師來說,拍照是一項艱苦的體力勞動,而對普通人來說,則是一件繁瑣而昂貴的事情。而就在這時,徠卡(Leica)的神話正發源於德國中西部一座名叫威茲勒(Wetzlar)的小鎮。1913年的某一天,首席光學技師奧斯卡.貝納克(Oskar Barnack)先生在威茲勒的街頭,舉起手中自製的小相機按下快門,這是一臺他自己做著玩的小相機,但也是世界上一臺使用35mm電影底片拍攝24×36mm片幅的相機。
上圖就是 Barnack 在 1914 年用「Ur – Leica」拍攝的 Wetzlar 街景,至今看來仍清晰可見。
最初的相機是用來拍攝時測曝光度的,它把電影底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這是電影機片幅的兩倍,可提供質素和顆粒都可以接受的快速照片。這比當時已有的又大又笨的相機要先進的多,並且拍攝效果出色,其輕便的特點更令Barnack愛不釋手,並開始考慮研製便於攜帶的新一代相機。這臺採用42mm定焦鏡頭,1/40秒快門速度,可以拍攝40張底片的「測光機」成為世界上第一臺帶測距取景器的135相機。由此開始,它改變了相機的未來,也改變了攝影的未來;從此這個世界都被記錄在一個小小的方格裡,它在記錄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了世界。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裡, Leica 相機都是35mm相機的代表。歷史上, Leica 曾經受到各式各樣的衝擊,經歷各個時代,但是它依然憑著高品質的產品頑強地存活了下來。現在, Leica 相機的製造工廠已經遷到距離威茲勒幾十公裡外的索爾姆斯(Solms),威茲勒則持續生產 Leica 公司其它的光學產品。索爾姆斯是一個純樸幽靜的德國小鎮,風格古樸的屋頂參差密布在碧綠的山丘之間,整潔狹窄的街道兩旁是木造結構的樓房。平時這裡並沒有什麼遊客,當地甚至沒有一家對外營業的旅館,但是世界各地的旅客每周會有兩次群集於此,參加 Leica 工廠為期半天的參觀日活動。上圖為 Leica 工廠陳列室,歷史上徠卡所有機型的匯總,無論是最早的Ur-Leica還是M6旁軸以及R8單反在這裡都可以看到,不過你可能會發現,M7、MP、R9、R10卻不在這裡,因為這是歷史產品的展示,這些在產的產品自然還沒有資格擺上這面紀念牆。 Leica 一些特殊型號的機型,很多產品只是為特製或者極端稀少的紀念版。這裡展示的只是複製版本,真正的原版機型被 Leica 鎖在某個銀行的保險柜裡, Leica 為其投保的金額超過1億歐元,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值錢的膠片相機。而 Leica 不僅是一間生產相機的公司,更是一個力求創造永恆的價值與經典的品牌。許多人只看到 Leica 不菲的價格,卻不知道它背後的每一道精緻工藝所付出的心血與汗水。在全盛時期, Leica 公司擁有很長的生產線,涵蓋了35mm攝影器材前後期的各個領域;在自動相機以及數位風潮的衝擊下,至今 Leica 仍保留了最核心的產品和生產技術。 Leica 現有產品包括:
S:中畫幅數碼單反,可換鏡頭,支持自動對焦
SL:135全畫幅無反,可換鏡頭,支持自動對焦
M:旁軸相機,有全畫幅數碼版本,可換鏡頭,手動對焦
Q:全畫幅數位相機,固定鏡頭,支持自動對焦
T:APS-C畫幅無反相機,可換鏡頭,支持自動對焦
X:APS-C畫幅數位相機,固定鏡頭,支持自動對焦
C:數位相機,固定鏡頭,支持自動對焦
D-Lux:數位相機,固定鏡頭,支持自動對焦
V-Lux:長焦數位相機,固定鏡頭,支持自動對焦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無疑是 Leica 的M系列相機。雖然沒有強大的自動功能, Leica 幾十年來所生產的測距式相機一直活躍在攝影界,即使自動對焦時代流行配備快速馬達的單眼相機,還是無法取代職業攝影師手中小巧簡單的M(M代表德語Messsucher旁軸取景器的縮寫)系列相機。對攝影及器材愛好者來說, Leica M 的魅力仍然是其他品牌相機所無法企及的。很多人認為, Leica M 相機是地球上最接近「完美」的相機,原因很簡單,徠卡M在眾多相機裡有以下幾個絕對優勢:更高的穩定性和更低的故障率, 可以在-25℃∼60℃實現十萬次無故障快門。幾乎無聲的快門,旁軸結構使機身不會因為反光鏡運動造成震動。更出色的光學支持,擁有光學品質最頂尖的徠卡鏡頭群。快門時滯是所有相機裡最短的,在有經驗的攝影師手中幾乎可以保證「所見即所得」。在20世紀20-50年代,徠卡稱霸相機界,在錯失了單反的發展機遇之後,大眾市場被日系廠商壟斷,但徠卡依然是攝影界的傳奇。徠卡相機依然堅持著德國製造,選用過高品質的材料,全程大部分通過手工製作。徠卡引以為豪的鏡頭採用手工裝配,對機器生產的鏡片、鏡頭零件進行配對,組裝的時候再根據鏡片之間的微小差異,再進行人工微調,每一枚徠卡鏡頭,在拆卸後都無法復原到原來的光學性能,必須回原廠重新測試調整。為了能讓 Leica M 系列的品質都達到完美,需要更多的手工調整,因此 Leica 維持較小的生產規模。在品管控制上,它並沒有採取一般廠商的抽檢方式,而是逐一檢查以保證每一臺M型機身及每一款M型鏡頭都能通過測試。Leica 價格高昂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此,但也造就了 Leica 相機傳奇的品質保證。Leica M最大的秘密在一塊小小的快門帘幕上。早在第一臺Leica M型相機(M3,1954年製造)就已經使用這種膠質布幕快門,這看似平凡的快門卻能保證超過10萬次的快門釋放(如果經常使用和保養,你甚至不會知道真正的壽命),相當於單眼相機1/5的快門時滯和幾乎無聲的快門釋放。世界上可能沒有任何一個系列的相機,能像Leica旁軸相機一樣留給我們那麼多記憶中「偉大」的影像:從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y Cartier-Bresson)到羅伯.卡帕(Robert Capa),從二次世界大戰到波灣戰爭,從喜馬拉雅山到阿爾卑斯山,從熱帶到極地,從來沒有另外一臺相機為這個世界帶來如此豐富的影像。在使用單眼相機的時候,你可能聽過一個關於「手持最短快門時間是鏡頭焦距倒數」的定律。但是對於一臺旁軸相機來講,由於沒有反光板彈起落下的過程,也沒有收縮光圈 所有使用Leica M的攝影師可以指著一張完美無瑕的照片很輕鬆地告訴你,這幅照片是用1/4秒,1/ 2秒甚至更低的快門拍攝的。不僅是鏡頭,徠卡相機機身也有著堅固,耐用,性能好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徠卡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也是當時隨軍記者的重要工具。在世界各地環境惡劣的戰場上,一架輕便,堅固的徠卡相機成為了他們的最愛。
《戰士之死》,卡帕名作,捕捉了一位共和軍戰士剛剛中彈、倒下的瞬間。攝於西班牙內戰戰場,1936年。
而在一百年後的今天,Leica依然是「做工優秀」的代名詞。許多各種極限經歷後依舊正常運行的Leica相機故事比比皆是。最重要的是,除了作為相機,Leica還是一個永遠保值的藏品。
據Leica收藏者介紹,Leica每臺相機都擁有一個單獨編號,這個編號從第一臺開始至今都是連續的,極具收藏價值,是「相機王國裡的勞斯萊斯」。2018年3月10日,在奧地利維也納以拍賣古董相機聞名的WestLicht拍賣中心,舉行了第32屆相機拍賣會,一位匿名的亞洲私人收藏家以240萬歐元的天價(約18,732,000元人民幣)購得一臺徠卡原型機「Leica 0」(編號122),其中包含200萬歐元的落槌價以及40萬歐元的稅費。近百年來,世人見證著攝影技術的進化,而這些改革和升級也大多被烙上了 Leica 的印記,不能說 Leica 改變了整個攝影的發展,可它一定是加速了攝影時代的變遷。在那些看得到的製作工藝上和看不到的歷史背景裡,金錢只是衡量 Leica 價值的單位,卻絕不是體現它意義的標準!所以它才能驕傲的說出:「 WE DIDN』T INVENT PHOTOGRAPHY, BUT WE INVENTED PHOTOGRA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