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35mm老式膠片徠卡相機是目前全球最貴相機,約合人民幣1747.6萬元,為什麼徠卡的相機這麼貴,幾乎可以說是天價,但當你了解到它的歷史之後,你會發覺這其實也不無它的原因。
從1914年奧斯卡·巴納克發明第一架徠卡相機(Ur-Leica)至今,歷史上經典的鏡頭大多都是由Leica記錄的,他不僅是相機,更是近100年人類歷史的忠實記錄者!這也是它為什麼可以拍賣到約人民幣1700萬元的原因之一!
1914年,紐約 — 恩斯特·徠茲二世
在一戰爆發的幾個月前,徠卡公司的老闆恩斯特·徠茲二世帶著研究主任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製成的兩部徠卡相機(Ur-Leica)原型機中的一部,完成了愜意的赴美行攝之旅。在奧斯卡·巴納克將35mm電影膠片引入徠卡相機之前,主流相機還停留在需要腳架支撐的「木箱子」階段。
1920年,威茲勒的洪水 — 奧斯卡·巴納克
這座位於德國中西部、名叫威茲勒(Wetzlar)的小鎮,正是徠卡公司的所在地,也是德國精密光學儀器的重要基地。上個世紀初,這裡雲集了全世界最優秀的光學和精密儀器巨頭「徠茲」和「蔡司」。二戰時盟軍美國轟炸德國時,這裡是唯一被美軍指定保留的地方。
1931年,和徠卡在一起的自拍像 — 伊爾塞賓
美籍德裔女攝影家伊爾塞賓(Ilse Bing)這幅和徠卡相機在一起的著名自拍像,是她最為重要的圖像之一,而她也被譽為「徠卡女王」。
1934年,在工作室裡的奧斯卡·巴納克 – 尤裡烏斯·惠斯更
或許你猜不到,徠卡的發明是因為巴納克的哮喘。巴納克曾是卡爾蔡司的工程師,也是業餘攝影愛好者。在 Ur-Leica 誕生20年前,患有哮喘的他每周日背著笨重的相機穿梭在圖林根森林裡時,一個想法就出現在他的腦海中:難道這一切不能有所改觀嗎?之後巴納克受邀去了競爭對手恩斯特·萊茲的光學器材公司工作,1913到1914年間,他研製出了徠卡相機,一個可以放進上衣口袋的相機。
1934年,拿著徠卡相機的女孩 – 亞歷山大·羅德琴科
亞歷山大·羅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是蘇聯攝影大師,結構主義的創始人,也是最早一批狂熱的徠卡信徒。他相信「唯有相機能反映時代生活」,他衝鋒陷陣,滑下屋頂,爬上臺階,擠進人群,拿著他的徠卡顛覆世界。這張照片中女主人公優雅地坐在長椅上,毫無表情地凝望著,整個場景布滿了窗戶欄杆投下的網狀陰影,長椅令人不快地貫穿了畫面,這是違背傳統的戰時現代主義幾何構圖。她腿上被她拽在手裡的物體,正是與拍下這張照片一樣的徠卡相機。
1936年,LZ 129 興登堡飛船停泊於萊茵-緬因基地 – 保羅·沃爾夫和阿爾弗雷德·特裡希勒
1937 年去往新澤西的興登堡號飛艇著火時,美國攝影師布魯斯·大衛森(Bruce Davidson)的徠卡 M2 相機就在艙內。這位美國攝影師在民權運動中拍下了許多非常寶貴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國家戰士之死 – 羅伯特·卡帕
西班牙內戰的戰爭新聞採訪,令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永遠難忘,在一次戰鬥中,當一個士兵爬出戰壕,一顆子彈射中了他的頭部,幾乎同時,羅伯特·卡帕舉起了他的徠卡相機,拍下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後來成了人與戰爭的象徵,成為不朽之作。
1938年,馬爾內河岸邊野餐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幾乎是徠卡的代言人,布列松、徠卡、「決定性瞬間」已經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被問及對徠卡的看法時,布列松感覺「猶如一個溫暖的深吻,一發左輪手槍的射擊,一張心理醫師的躺椅」。這樣看來,花五千美元買個徠卡相機倒像是撿了大便宜。
1945年,勝利的旗幟 – 葉甫蓋尼·哈爾岱
這張照片是葉甫蓋尼·哈爾岱(Yevgeny Khaldei)1945年2月在蘇軍攻克柏林後用徠卡相機拍攝的,記錄了蘇聯士兵爬上德國國會大廈屋頂揮動蘇聯國旗的一幕。這張照片也是二戰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照片之一。
1945年,勝利之吻 – 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1945年「勝利日」時代廣場上那個輕柔的瞬間,還是徠卡——一位水手摟著一位護士,使她向後彎著腰,護士的手半推半就地抵在他胸前。相機後面的人正是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他回憶道:「當時我正一邊拿著我的徠卡相機跑在前面,一邊側過我的肩膀往回看。突然就在那一瞬間,我看見什麼白色的東西被抓住了。我回過頭,按下快門。」他連拍了四張,其中就有那張。「就是在幾秒鐘裡完成的。」他說。關於徠卡你需要了解的一切全都展現在那些「幾秒鐘」裡了。
1950年,公民警衛隊 – 尤金·史密斯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被認為是新聞攝影的大師。他創作的戰爭史上最讓人震動的照片,以及對社會不公平的寫照,深深地影響了美國民眾。當他剛剛成為《新聞周刊》的一員時,竟因為堅持使用 6×6 小型照相機照片,被這個刊物開除了。那些大雜誌都採用大型照相機,講究照片的精美以迎合讀者,而史密斯認為使用小型照相機有更大的探索自由,他不滿足於那種「景深極大,感情深度不足」的作品,寧肯失業也要進行「自由攝影」。
1952年,自拍像 – UMBO (AKA OTTO UMBEHR)
UMBO 把這張和徠卡一起的自拍照印在了他自己的名片上,而今天,這幅自拍像成為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1953年,艾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 – 馬克·呂布
作為布列松的忠實門徒,馬克·呂布(Marc Riboud)依靠徠卡 M 系列來完成「決定性瞬間」。
1953年,倫敦 – 英格·莫拉斯
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夫人,也是馬格南圖片社的重要成員之一,她喜歡把徠卡的相機帶繞在手腕上。
1954年,紐約 – 路易斯·斯泰特納
路易斯·斯泰特納(Louis Stettner)擁有永不停歇的精神,即使到今天他也沒有停下創作。他的作品傾向於渲染氣氛,而非講述故事,也因為這個原因,他的照片誠實、有趣,充滿驚喜。
1955年,詹姆斯·迪恩走過時代廣場 – 丹尼斯·斯達克
黃昏的雨中,穿著深色風衣的詹姆斯·迪恩走過紐約時代廣場積水的街道。微皺的眉頭,銜著的香菸,插在風衣口袋中的雙手,微微縮起的肩膀。二十四歲的迪恩,眼神透露出超越了他年齡的滄桑,沉默地注視著路旁的風景。丹尼斯·斯達克(Dennis Stock)用他的徠卡完美地抓住了這個瞬間。
1956-1957年,維也納哈維卡咖啡館裡的客人 – 弗蘭茲·休布曼
我們無法知曉鏡頭裡的人是誰,但是弗蘭茲·休布曼(Franz Hubmann)使用徠卡相機完美地抓拍住了這個瞬間,一位老者如此紳士地端起咖啡杯,用指尖捏著把手,仔細地品味。無需閃光燈,沒有多餘的動作,甚至連快門的聲音都難以覺察,這是徠卡能做到的一切。
1958年,侏儒 – 布魯斯·戴維森
在布魯斯·戴維森(Bruce Davidson)超過半個多世紀的職業攝影生涯中,他被譽為「美國最傑出的攝影師之一」。他同樣是馬格南圖片社的重要成員。這張照片是他跟隨一個馬戲團數周拍攝的,戴維森善於營造氣氛的拍攝風格,準確地描述了這位叫做 Jimmy 的侏儒心中的陰雲密布。
1960年,博杜安國王被偷走的劍 – 羅伯特·勒貝克
羅伯特·勒貝克(Robert Lebeck)15 歲應招加入納粹國防軍,並前往東部前線,1945 年被俘虜。遣返後,在蘇黎世和紐約學習人類種族學。他自學成為攝影師,並在 1952 年成為攝影記者,1960 年,因為攝影報導「非洲零年」而名聲大噪:在剛果慶祝獨立的儀式上,一個年輕的非洲男子,偷走了博杜安國王的劍,這張由徠卡相機抓拍的照片成為他的代表作。
1960年,切·格瓦拉 – 阿爾貝託·柯達
即便你並不關心攝影,你的腦海中依然會充滿徠卡相機的攝影作品。這張著名的切·格瓦拉頭像,出現在數百萬表達抗議的文化衫和學生宣傳牆上,用的就是徠卡 M2 相機。
1964年,肯亞的野馬 – 尤裡奇·馬克
尤裡奇·馬克(Ulrich Mack)作為記者前往非洲時拍下了這張照片,他讓自己置身於馬群之中,以從下往上的角度拍攝,強烈的明暗對比並未削減畫面中馬群揚起的塵土,讓整個圖片看起來充滿了動感。
1966年,拳王阿里 – 託馬斯·霍普克
託馬斯·霍普克(Thomas Hoepker)在倫敦為年輕的拳王阿里拍攝的這張相片,同樣是全球最著名的攝影作品之一。
1968年,綁繃帶的人 – 弗萊德·赫爾佐格
赫爾佐格(Fred Herzog)是攝影自由派以及色彩藝術化的先驅,這張溫哥華街頭的看似普通的一個場景,蘊含著驚喜和好奇。
1972年,越南的汽油炸彈攻擊 – 黃功吾
越南攝影師黃功吾(Nick Út)用徠卡拍下的戰爭恐怖慘象。圖片拍攝於1972年6月8號。
1974年,紐約城 – 艾略特·厄維特
作為一位常年用徠卡相機拍照的職業攝影師,厄維特(Elliot Erwitt)走過很多地方,甚至還當過隨軍記者,種種常人不具備的經歷使厄維特的作品有了更強大的感染力,往往能以旁觀者的角度,站在一個比較高的層面、用一種遊戲人間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觀者經常會同一種很超脫的幽默迎頭撞上。
1976年,聖克裡斯託巴爾島 – 勒內·布裡
瑞典攝影師勒內·布裡(René Burri)是二十世紀重要的政治與軍事攝影師,見證過很多歷史與文化的重要事件。他榮獲過徠卡名人堂攝影師的稱號,並得到了一臺特製的 Leica M Monochrom,上面刻有他的籤名和獎項。
1976年,遊泳池 – 馬丁·弗蘭克
馬丁·弗蘭克(Martine Franck) 是攝影大師布列松的第二任妻子,同時是馬格南攝影通訊社的少數女性成員之一。這張照片拍攝於 1976 年的夏天,她在受邀拍攝法國的假日時,突然留意到這個有趣畫面——做運動的人、曬太陽的人和躺在吊床上的人,加上地面的陰影,形成有趣的構圖,便拍下了這張照片。
弗蘭克對後期修改數碼照片的做法持很謹慎的保留態度。她拒絕通過數碼技術對經典報導攝影做任何修改,並且始終使用伴隨了她 35 年的徠卡相機,表達她對人類狀態的觀察:「對於我來說,攝影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證明我們生活時代的方式。」
1977年,英格蘭 – 詹尼·貝倫格·加丁
義大利攝影師加丁(Gianni Berengo Gardin)帶給我們的攝影,具有一種歷史淵源深厚的創意美,就像是面對遺蹟,失而復得,又行將消失。他在 24 歲時用徠卡相機拍下的第一張照片,即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1981年,滑鐵盧戰役紀念儀式 – 哈利·格魯亞特
哈利·格魯亞特(Harry Gruyaert),比利時攝影家,瑪格南圖片社成員。哈利·格魯亞特喜歡用徠卡拍攝彩色照片,1980 年代中後期,他在北非,尤其是摩洛哥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攝影語言,陽光與陰影,濃烈的色彩,厚重的明暗對比,形成強烈的戲劇效果。
1985年,名門望族 – 赫爾林德·科爾伯
赫爾林德·科爾伯(Herlinde Koelbl)是國際最著名的女攝影家之一,她的徠卡相機總會對準那些可以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爭議的題材。
1986-1988年,UNDER A GRUDGING SUN – 阿萊克斯·韋伯
韋伯(Alex Webb)的興趣專注於那些突出的色彩,這些色彩在他的照片裡形成了一種怪誕、荒謬又特殊的背景,幫助講述照片裡的故事。他在 2000 年獲得徠卡傑出獎章。
1994年,完美和平 – 凱·韋登霍芬
這幅照片出現在凱·韋登霍芬(Kai Wiedenhöfer)的第一本書裡,那是 1994 年加沙的海灘,在戰爭間隙,一個男孩在瞬間露出無憂無慮的笑容,讓攝影師看到了未來那完美和平的可能。
1995 年,人行道 – 傑夫·莫梅爾斯坦
傑夫·莫梅爾斯坦(Jeff Mermelstein)的這幅照片呈現了自然的光影和色彩,他在被拍攝者身後不露聲色,仔細地觀察以及預見被拍攝者的行為,並不時地記錄。
2000 年,無題 – 布魯斯·吉爾登
布魯斯·吉爾登(Bruce Gilden)曾說,「我以拍攝距離極其逼近而出名,並且,越來越近。」 他喜歡使用的是徠卡M6連動測距相機。
2006 年,好萊塢海灘 – 康斯坦丁·馬諾斯
康斯坦丁·馬諾斯(Constantine Manos)很多時候都喜歡使用徠卡相機在白天戶外的硬光下拍攝,畫面塊面構成強烈,很多開放式構圖讓畫面意猶未盡,同時有意減曝,使色彩濃鬱,明度對比強烈,氛圍營造很強烈。
2012 年,眩暈 – 弗朗索瓦·豐丹
豐丹(François Fontaine)如此形容這張照片:「充滿色彩以及幻影般的藝術感覺,蘊含迷人的魔力以及一絲緊張。」
一臺35mm老式膠片徠卡相機是目前全球最貴相機,約合人民幣1747.6 萬元;這臺天價老式膠片徠卡相機具體型號是徠卡Null,又稱0系列,在1923年僅僅生產25臺用於測試,現存僅僅只有12臺。
徠卡0是徠卡第一款市售35mm相機的鼻祖產品,徠卡Null拿出2年之後,徠卡發布第一款市售35mm相機。
它的最近一次的拍賣起拍價格是30萬歐元,相機估價為60萬到80萬歐元。然而,經過短短4分鐘競價,最後中標價格是180萬歐元,最終價格216萬歐元,換算下大概在27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1747.6 萬元,這也算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貴的一臺相機了。這個價格打破另外一臺徠卡0曾經在同一拍賣行132萬歐元的拍賣記錄。
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
明嘉影像新科店
地址:成都市青羊區西玉龍街55號
電話:028_86626910
樊禕_13882124450 陳兵_13308098449
數碼店
地址:人民南路四段一號(數碼廣場負一樓C1)
電話:028-68298329、 028-86313513
更多精彩請關註明嘉影像官方微信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