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徠卡旁軸相機歷代型號

2021-02-14 天津攝影培訓

  提到「徠卡」相信朋友們一定不會陌生,現在的奢侈相機品牌,下面我們來看它的由來。

  徠卡(Leica)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國公司生產的照相機的品牌,由徠茨(Leitz)和照相機(camera)的前音節組成。公司的原名為恩斯特·徠茨公司

LEICA(徠卡) I mod.A-2 Elmar lens

  恩斯特·萊茨(Ernst Leitz)於1849年去職,為一位名叫凱勒(Keller)的配鏡師工作,在他於1869年去世後接任他。1911年,萊茨(Leitz)聘請了奧斯卡·巴納克(Oscar Barnack)離開蔡司。巴納克是個體弱多病的人。他喜歡攝影,但無法攜帶當天的重型設備。當他通過在不同的曝光量下曝光單個幀來充當35毫米膠片的曝光計的設備時,他開始意識到,即使放大很多,當今的膠片和光學器件也可以提供清晰的照片。

  一個想法誕生了,它改變了整個攝影行業,而在此之前或之後幾乎沒有什麼想法。他的第一個原型於1913年完成。萊茨不確定新設計的適銷性。萊茲(Leitz)在行銷相機方面已經經歷了一場災難,在世紀之交後推出了兩種型號的摺疊式平板相機,兩者均銷路不佳。儘管如此,並在1925年收到不建議銷售這種相機的建議後,相機才投入生產並開始銷售。

  1932年,蔡司通過推出Contax挑戰了Leitz。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相機是兩個專業的35mm測距系統,競爭非常激烈。戰爭結束後,作為戰爭賠償的一部分,所有德國專利都向公眾開放。這實際上使日本相機產業蓬勃發展,而複製量最大的設計之一就是徠卡(Contax很難製造)。

Leica 0 原型機

Leica A

Leica B (Compur)

Leica C

Leica II (Leica D)

Leica E

Leica III (Leica F)

Leica IIIa (Leica G)

Leica Reporter ( Leica FF and GG)

Leica IIIb

Leica IIId

Leica IIIc, Leica IIc, and Leica Ic

Leica IIIf, Leica IIf and Leica If

Leica IIIg, Leica IIg and Leica Ig

Leica Mifilmca

Leica 72

Leica Giant Display Cameras

Leica M3

Leica MP and Leica MP2

Leica M2 (Leica M2-R, M2S and M2M)

Leica M1

Leica MD

Leica M4 (Leica M4 MOT and Leica KE-7A)

Leica MDa

Leica M5

Leica CL

Leica MD-2

Leica M4-2

Leica M4-P

Leica M6

報名電話:13502139690

          022-83116619

費用:6880元/人

相關焦點

  • 膠片拾遺,旁軸相機
    打算分開寫一個專題,這篇為系列的第三篇,談一下旁軸相機旁軸相機/徠卡前文提到過徠卡是135相機的奠基者,旁軸聯動相機的先驅。徠卡的名字相信不管玩不玩都會很熟悉。徠卡的最初的定位並不是奢侈品,而是真正適用性的相機,我對徠卡這個品牌的了解遠不如死大多忠粉們的多,就不細講太多了。
  • 【影像典藏】機械的極致——徠卡Leica MP
    圖片選自:王琛視覺藝術中心古董相機典藏      王琛收藏的這款相機是繼徠卡M7之後的一臺膠捲相機——徠卡MP相機,這臺相機採用了復古的外觀,三套取景器,測光系統,傳統的快門速度,在M-A出現之前也被認為是最後的徠卡膠捲機。
  • 徠卡相機大全!
    M6配備了TTL測光系統,而且在取景器中亦有測光信息指示,他被譽為是「相機史上最強大的連動測距式機型」。1998年徠卡在M6基礎上分別生成了M6 TTL和M6 0.85這兩個型號的改良版本,M6 TTL主要是加載上了TTL閃光控制系統,而M6 0.85則是視窗取景倍率為0.85X的M6。
  • 一機永流傳:十大經典135旁軸相機
    就像120一定有哈蘇,旁軸絕對不可能沒有徠卡,如果哪個旁軸排行榜裡沒有徠卡,那我覺得八成是買不起徠卡的窮鬼做的。徠卡M流行以後,CONTAX旁軸衰弱,但是尼康融合了徠卡的造型和CONTAX的原理,開發了SP相機,成為一代經典。
  • 膠捲相機顏值大會 | 旁軸篇
    (1)黑漆一般比銀色和黑鉻更受歡迎(2)外觀越簡潔,越受歡迎(3)50-80年代的比50年代以前的好看一些,80年代以後造型比較前衛和之前完全不同要說旁軸的顏值標杆肯定是徠卡M相機了,而要說道徠卡M相機,其中又以M3和M2確立的基本框架最為經典。過片,快門盤,倒片,取景窗,自拍倒片框線撥杆……徠卡M3和M2的零件設計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 徠卡全畫幅數位相機 Q(Typ116)
  • 經典旁軸膠片相機—七劍篇
    測光電眼安裝在鏡頭上方,測光範圍為EV3.5—EV17(ISO100),感光度調整範圍為ISO25—800。另外,QL17還帶有AE曝光鎖,半按快門即可鎖住測光值。測光及自動曝光所需電力由一枚1.35V水銀電池提供,型號PX625,無電時QL17也可進行全手動曝光。
  • 【君峰·徠卡】是否有必要花費10萬元買一臺萊卡相機
    20世紀50年代,徠卡因為推出M系統相機(M-System)而一舉成名。 雖然徠卡在剛開始進軍數碼業務時遇到了困難,但它現在已有十多款數位相機面市,其中還包括一些傻瓜相機。但是,人們最夢寐以求的型號還是1932年引入旁軸機身的M系。 與通過反光鏡來觀察拍攝對象的數碼單眼相機不同,旁軸相機能夠提供更清晰的圖像,因為其鏡頭離相機的傳感器比較近。
  • 徠卡單眼相機簡介
    1965年,徠茲工廠發布了第一部單眼相機leicaflex,當時日本的尼康,佳能和賓的單眼相機已經非常出名,徠茲公司在60年代初期已到達巔峰
  • 深度解析徠卡膠片相機
    4.打開相機底蓋。5.掀開相機底蓋。6.取出片筒。有些底片的末端沒有固定好在底片筒的軸心上,列如使用分裝片就比較容易出現問題。此時請按下列步驟處理:(1)在全黑的暗房取下相機底蓋。(2)握住相機,將底部朝下。(3)按下快門,轉動上片杆數次後底片會滑落下,請注意那好相機以避免掉落。
  • 窮玩徠卡?
    徠卡於我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得,因為太多人的追捧,以及保值率,他的價格一直高高在上。最早相中的是c-lux,可是它就是臺換了標的松下,價格還貴了一倍,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之後看到了leica T,又種草了,一體式流水型的機身設計,真香。那本來可能是我第一臺擁有的Leica,本想臨走臺灣前購入,可惜找了幾家相機店都沒貨,也就作罷。
  • 徠卡M系列旁軸相機對焦指南
    徠卡M系列從膠片時代過渡到了如今的數碼時代,徠卡的技術一直在與時俱進
  • 徠卡M 實戰注意事項:Leica M操作技巧篇!
    徠卡最經典的機型就是M,這點我相信無可非議。相比其他機型,M 系列在使用操作上會有所不同,小編整理了一些實際操作時要注意的問題,希望能對大家的拍攝有所幫助。● 1. 鏡頭檢測安裝鏡頭後,相機會自動識別鏡頭型號,不過前提是鏡頭帶有6bit 記號,那問題就來了,徠卡的老鏡頭是沒有6bit 的,無法自動與相機交換信息怎麼辦呢?
  • 閒聊 | Leica/徠卡M9 掃街(下)
    街上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們能夠去拍攝的對象,用徠卡去創作自己想說的話、所看到的場景,仿佛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描繪一件藝術品、定格那份永恆的畫面。撫摸著手裡冰冰涼涼的M相機,很抱歉,它只能給您提供最好、最佳的攝影體驗,除此之外,它只是戰場上您手中的一件武器 ;如果攝影過程就比戰爭,那徠卡一定是最高端的科技武器,還有什麼不知足,果斷開槍吧!
  • M都那麼經典了,徠卡為什麼還要發力無反相機
    ,在真正向市場靠攏,它推出的中畫幅的單眼相機——S系列,已經更新了4代,推出的無反相機SL (Typ 601),SL2、Leica T (Typ 701)以及TL2和CL, 當然還有數位相機 Leica Q (Typ 116)以及Q2都證明了這一點。
  • 數碼膠片機的味道 Pixii發布數碼旁軸相機
    法國初創品牌Pixii近日正式發布其首部相機產品,這是一款搭載徠卡M卡口的同名數碼旁軸相機Pixii,並可將智慧型手機作為相機的移動顯示屏和存儲器來使用。據了解,Pixii相機採用鋁合金機身,內置一塊12bit採樣率、支持全域電子快門的CMOS。新機基礎感光度為ISO200,可擴展至ISO100-6400。
  • 值得收藏的神器——旁軸七劍
    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軸相機有專門的商標Canonet,除去可換鏡頭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換鏡頭的鏡間快門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氣的旁軸相機,其中的最高級產品QL17從60年代到80年代,歷經三代,持續生產20年,算得上是旁軸相機中的常青樹。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產品,1982年停產,是佳能最後一種全機械手控旁軸相機。
  • 經典德國相機徠卡篇之 LEICA M型鏡頭
    我上LEICA M6之後在選擇什麼焦段的鏡頭問題上也是絞盡腦汁,最後還是決定選擇了德制第三代1990年產與我的LEICA M6機身年代非常匹配的Summicron-M35/2.0七枚玉。 先看看Leica M 35mm鏡頭不同型號的年表和特徵。
  • Leica M5,一臺被嚴重低估的徠卡M系膠片相機 | 百年徠卡【07/100】
    這個機型在日本市場被戲稱為「便當盒」,尺寸也比較大,長高寬是155mm × 84mm × 36mm,比M3的138mm × 77mm × 33.5mm的身材整整大了一圈。相對的,M5比起其他M膠片機身,就要略重了100多克的樣子,沉甸甸的。但是M5的實際握持感很好,拿在手裡看著也很大氣。
  • 非徠卡的M口膠捲相機
    M口的系列相機和發展,今天我們來看看非徠卡品牌的M口相機,種類比起徠卡自然少了許多,且主要是以COSINA公司的福倫達品牌為主的。它也是所有M口相機中唯一的自動過片機,其他M口相機自動過片都需要外接配件。HEXAR RF使用非常優秀的亮線取景器,但他的取景器倍率比徠卡M要大,達到0.6,所以它的測距基線雖然比M長,但實際基線和0.7的徠卡差不多。框線和徠卡一樣是3組6條,6個焦段也一樣。由於旁軸相機結構的影響,它的TTL測光還是SPD中央重點,依然沒有實現多功能測光,多區域測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