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拾遺,旁軸相機

2021-12-12 壹只魚

說起膠片機,現在很多00後左右的小朋友已經沒有膠片機的童年記憶了,會覺得這是一個新潮的物件,有點像時尚的輪迴吧,復古始終是主題。

從攝影誕生到現在到數位相機的普及,中間一百來年間的相機都是膠片相機,款型可就太多太多了,差異極大,畢竟一百年科技發展。

當然個人的能力有限,很多機器我是沒用過乃至沒聽過,就盡力談下了解的機器,其中的適合入門的機器,性價比高的機器,或者現在來看不太好用但足夠經典的機器。

打算分開寫一個專題,這篇為系列的第三篇,談一下旁軸相機

旁軸相機/

徠卡

前文提到過徠卡是135相機的奠基者,旁軸聯動相機的先驅。徠卡的名字相信不管玩不玩都會很熟悉。徠卡的最初的定位並不是奢侈品,而是真正適用性的相機,我對徠卡這個品牌的了解遠不如死大多忠粉們的多,就不細講太多了。

簡單的型號演變過程

徠卡III

徠卡II型是第一款機身自帶旁軸測距聯動的相機,只生產了一年時間,很快升級成了III型,

III型算是徠卡第一款真正經典,它以及它的改進型號,一直從34年生產到60年代,M3出來以後還生產了一段時間IIIG才結束這個系列

二戰電影裡各種出現相機的畫面,徠卡III型是最常見的

III型有後續改進型號,IIIA,IIIB,IIIC,IIID,IIIF以及末代的IIIG

IIIA把最高快門速度升級到到了1000

IIIB改進了取景窗口

IIIC把上部的取景器改成和機身壓鑄一體。IIIC的生產橫跨二戰,據說二戰末期的IIIC質量堪憂。

IIID,短暫的生產過很少數量,加裝了自拍器。

IIIF,二戰結束後的型號,新增閃光燈的支援,部分機型設有自拍裝置

IIIG,M3發售後才生產的螺口最終機型,增大了取景器,並且有了明亮的框線。

徠卡III為L39螺口,L39的鏡頭選擇還是挺多的,蘇聯日本廠商也生產了大量L39卡口的鏡頭。

III型個人覺得是最漂亮,最具復古味的徠卡機型(本來就古),機身比後面的徠卡M系列要小巧修長,但是談到使用來說,真的非常不推薦,取景和對焦獨立的設計,巨小的取景窗口,對戴眼鏡的人來說簡直是自虐,我的使用體驗一直是找洞中···

總體來說,適合收藏把玩。

記得群裡一哥們和我說,1000多就當買一個手辦啊,頓時醍醐灌頂,1000多塊的古董機械徠卡手辦,它不香麼。

最近一個新神劇裡不停提到了徠卡IIID相機


來分析下,取景器和機身非一體,背後取景器兩個分開圓型,1000的快門,是什麼型號答案已經很明顯了。不過好歹確實是臺III型,對神劇要求不能太高。


徠卡M3

最經典的徠卡機型,直接確定了未來M系列的標準,也應該是所有M系列做工做好的機器。

吊打了其他幾乎所有品牌的機器,在M3之前日系旁軸已經把徠卡III進行了各種優化魔改,但是M3一出,全方面完勝。同是歐洲品牌的康泰時福倫達更是毫無招架之力。

M3捨棄螺口成為第一款使用卡口的相機,M卡口,第一款使用過片扳手的機器。取景窗和測距窗合二為一,有著徠卡最大的0.92倍率的取景窗,帶有50,90,135的框線,取景窗的焦段為50,接近人眼,很多人對M3的熱愛遍源於這個取景窗。可以睜著雙眼取景。可以說,拋棄做工外形來說,M3也是當時最便捷的相機,所以當時很多新聞戰地記者使用它。

因為是50的取景窗,如果需要用35的鏡頭的時候,需要鏡頭上自帶一個廣角的鏡片,也就是眼睛

目前來說,徠卡M3年代也比較久遠,但是熱度依舊是所有徠卡膠片機型裡最熱門。對於現代徠卡用戶,M3才是開始的地方,而非III型。

缺點,年代太久,找成色保養好的需要費事點,算是為50而生,用廣角鏡頭麻煩

M2,算是M3的縮水版,

M4,M2的升級版

M5

第一臺加入TTL測光的徠卡,最不像徠卡的機型,M5上大量使用了有別於傳統徠卡的設計,導致M5評價兩極分化嚴重,比如過片扳手和速度盤一起,類似於佳能AE1的設計,速度盤突出機身一點,方便快速調整,取景器裡可以直接看到快門速度這些,優化了使用操作感受,但是外觀也變得一點不徠卡,結局是銷量慘澹,很多徠卡的粉絲們固執的認為,徠卡已經足夠優秀了,只需要在原本的框架下進行優化就可以了,冰不需要推翻原本的設計。

之後的徠卡再不敢跳出徠卡家族風格

CL

實際上就是徠卡和美能達合作研發,美能達生產的貼牌徠卡

這臺機器算是一臺簡化版的M5,機身小巧,因為對焦基線比較短,所以對焦精度不高,不建議用太大光圈的鏡頭,黃斑很容易變淡,但是取景器還是美能達祖傳的明亮,配備了40 2和90 4兩款鏡頭,機身自帶40 50 90的框線.這臺CL銷量出奇的好,大大超過M5,只生產了三年便被徠卡叫停

CL測光現存的大多已經壞了,沒壞也不太好用,而且後組長的鏡頭的時候會頂到測光杆

CL雖然是一臺廉價機型,但是實際拿在手裡的感覺並不廉價,玩過日系的旁軸很容易對比感受出來,質感滿滿。

目前鹹魚2000的價位,個人覺得作為旁軸入門機還是非常合適的。

M6

繼M3以後又一個經典機型,算是徠卡M5失敗以後的救命機型,吸取了M5的教訓,回歸到了他該有的樣子。徠卡生產歷史最久的機型,大盤小盤,各種小改不斷。

缺點,漆面容易起泡,逆光取景器容易炫光

做工比起以前機型有縮水。塑料件多起來了。

裝膠片速度和你女友化妝一樣慢

M7

電子快門,A檔有了,實用角度來說,M膠片裡最方便的一臺。

MP

M末代膠片機身,針對喜歡手動的用戶做的M6的升級版,改善了M6的取景器炫光,倒片旋鈕改回了M3設計

沒有可樂標了,低調的奢華有沒有,當然你可以淘寶買一個可樂標自己貼

M10

數碼最新款型號

奢侈品,面對用膠片徠卡的我從不在意,用M10的我向來都是求交朋友

買它

福倫達(德福)

日本確善能旗下福倫達和德國的福倫達是兩個不相干的品牌

談資歷來說,福倫達表示這群相機廠全是弟弟,200多年的品牌歷史無需置疑的相機最老品牌,只是現在的下場確實唏噓,品牌近代被確善能收購。

這裡先說德福,也就是原福和蔡司祿來旗下的福倫達,德福的機器就一個字,騷

在驚豔於福倫達的設計和做工的同時,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軸。調焦設置在左邊機頂的操作你能理解麼?因為要和右邊的過片旋鈕對稱,從人體工程學來講就是一坨,但是他好看呀···

說幾個經典135機型,120放到後面中畫幅篇裡提

福倫達的135系統有三個系列,vitssa,Vito,Prominent

其中最高端的是Prominent,也就是福倫達至尊,一臺神奇的把快門對焦系統設置在卡口上的相機,佩服當時福倫達工程師的技術實力和腦洞,我們現在微單上見到的天工自動環就是利用了類似的推動鏡頭前後移動原理實現對焦

這臺機身上搭載了鼎鼎大名NOKTON 50/1.5鏡頭,有興趣的可以查下價格。

Prominent的話,算是研發出來和徠卡III型競爭,把III型詬病的退片廢手和雙取景器兩個缺點給解決了,但是緊接著徠卡M3發布了,然後就沒然後了。即使後面推出了增大取景器的Prominent II型也於事無補。

機械控可以考慮收藏,其他就算了,不建議碰···

vitssa

著名天線機,又稱石庫門,這機器目前來說還是冷門,我最早接觸的手動膠片機就這貨,朋友十年前就收藏了好幾臺,顯眼的天線實在不注意都不行,左邊的天線按下完成過片和上弦動作,右手按快門拍攝,後背旋鈕對焦,不離開取景器雙手快速拍攝的設計,當然也因為過於精密的設計,故障率感人···

自帶的是ultron50 2的鏡頭的一體機

最後出了更換鏡頭的的型號,但是鏡頭就收不進去了,而且鏡頭和至尊不通用,就很尷尬

Vito

三個系列裡低端的系列,這個系列開啟無限套娃,就和現在的汽車一樣各種高低配,改進型,不同版本不同的鏡頭,帶測光的不帶測光的,摺疊的固定鏡頭的

選幾個比較高端點的機型

Vito III

定位並不低於至尊和VITSSA,完全脫離了前兩代的設計,一臺BESSAII的縮小135版本機器。鏡頭當然是ultron50 2

Vito BR

Vito B系列非常小巧精緻,有傳言是專門為女性設計的機型,這個系列版本繁多,BR是最後期帶測光的版本,鏡頭是2.8的光圈

Vitomatic IIIb

算是VitoB後續更高端的機型,鏡頭升級為ultron50 2,外形接近於VitoB

福倫達精緻型機器的巔峰。價格也很巔峰

蔡司

蔡司的contax的1到3型就不說了,基本上屬於很努力,性能也有超過徠卡,但自身也有不少問題,加上M3一出,寸草不生。

尼康旁軸最初便是模仿的康泰時系列,但是卡口並不通用

說一臺比較經典也很便宜的機型

蔡司女伯爵CONTESSA

緊湊型摺疊機型,帶機身測光,黃斑聯動測距,天塞的45 2.8鏡頭,漂亮的機身電鍍處理,剛推出就風靡一時。

缺點是豆大的取景器和徠卡III型有一拼

上面提到的這些機器,除了徠卡M3及其後續機型,都是些做工精緻,帶有歷史痕跡的工藝品,現在來看,把玩意義大於拍攝,亮騷的買來用作可以拍照的手辦這個定位就很不錯。

蔡司伊康ZM

非常近代的一臺機型,和徠卡M7同時代的。由蔡司設計,交由確善能代工的。

外觀有別徠卡的圓滑線條,ZM稜角分明充滿一股硬朗的味道,喜歡哪個風格看個人選擇了

巨大明亮的取景窗口,光圈優先,曝光補償,該有的功能都有,縱走式焦平面快門,快門比徠卡更高,當然聲音也大很多。

ZM作為近代機型絕對是好用的,但是得益於他是日福代工的,做工手感什麼的不用期待太多,和徠卡肯定有差距的

總的來說,蔡司粉和喜歡他外觀的,也只有蔡司的品牌價值能抗衡徠卡不輸了。

consina福倫達

consina把福倫達品牌收購後,重新把BESSA這個名字拿出來開發了135旁軸系列機器,卡口分別有L39口,M口和蔡司RF口

填補了下M口的低端市場,發布了一系列價格實惠素質在日系裡算不錯的M口鏡頭。

羅列一下

BESSA-L   無取景器 L39口

BESSA-T   無取景器 M口

BESSA-R   L39口

BESSA-R2  M口  35 50 75 90框線

BESSA-R2S尼康S卡口35 50 85框線

BESSA-R2C康泰時卡口35 50 85框線

BESSA-R2A M口 35 50 75 90框線

BESSA-R2M M口 35 50 75 90框線

BESSA-R3A M口 45 50 75 90框線

BESSA-R3M M口 45 50 75 90框線

BESSA-R4A M口 21 25 28 35 50框線

BESSA-R4M M口 21 25 28 35 50框線

祿來35RF R2貼牌 40 50 80框線

BESSA系列A結尾的是電子快門的機器,類似徠卡的M7,M結尾的機器是機械快門的機械,類似於MP

日福的機器有諸如做工手感差,膠皮不是真皮,容易掉塗層,快門聲音大,基線短對焦精度不夠高各種缺點,但是因為年代近,性能比較現代,使用比起老機器友好很多,諸如1倍的取景視率的優點也有不少。原本定位便是填補低端旁軸市場的,只是目前二手一路走高到讓人看不懂

祿來這臺貼牌的機器,定位類似ZM,據說質量要比福倫達的R要稍微好點。

巧思RF

柯尼卡公司近代生產的高端旁軸,巧思分兩個機型,一個是固定35鏡頭的巧思AF,一個是M口可換鏡頭的RF

RF算是日系旁軸的巔峰,該有的都有,做工精緻,鈦合金手感很好,後蓋裝片方便,安靜的快門,自動過片,4000的快門並且聲音很輕,操作上跟康泰時G2的設計(開關、快門、轉盤等)很相似,方便快捷。

徠卡用戶悠悠的吐出一句:

135旁軸玩到最後終究還會上徠卡

所以它的價格只有M6的一半

美能達CLE

美能達和徠卡合作CL後,徠卡很快停止了CL的生產,美能達於81年鼓搗出的一臺後續機型CLE

一樣的小巧體型,只是改用了電子快門,加入了

TTL測光,光圈優先啥的,而徠卡這些功能在很多年後的M6和M7身上才得以實現

有個被現在玩家詬病的情況是,CLE取消了50的框線,加入了28框架,嚴重製約到了其他鏡頭的使用,畢竟35和50才是大家最廣泛的兩個焦段,就很尷尬。

比較另類一點旁軸

哈蘇XPAN/tx-1

類似於CL,哈蘇富士合作研製,富士負責製造的機器。國際版為XPAN,日本國內銷售型號為富士TX-1

看看這機身設計,妥妥的富士血脈

使用135膠捲的120旁軸,實際是120的像場,鏡頭可以覆蓋6X12像場的鏡頭,所以拍攝是需要換算下焦段的,原配的45標頭實際焦段接近於135的30,是一個雙倍寬度的廣角視角,另外還有兩隻90和30配套鏡頭。

30鏡頭需要匹配原配的中灰漸變鏡和取景器,價格也是很多昂貴,加上我也並非廣角控,至今沒也沒見過實物。加上像場和體積的原因,這三隻鏡頭的光圈都比較小,對使用者的技術要求較高。

XPAN的產量不高,一代2萬樣子,二代5000樣子,估計TX-1的產量也差不多,加一起總量大概四五萬臺,獨二無二而稀少這也是他一路漲高的原因吧。

一代取景器裡沒有數據顯示,只能從背後的屏幕上讀取數據進行拍照,實在非常不方便,在二代得到改進。其他方面得益於他是一臺2000年左右的機型,測光可靠性都是非常有保證的

使用一卷36長的標準膠捲可以拍攝20張照片。

什麼樣的人適合他呢,超寬幅愛好者,電影感愛好者,或者不想上徠卡的人^_^

佳能VL

佳能58年發布的旗艦機型,佳能旁軸最高端的機型,總生產量大概5000臺,定位遠高於後面P和7型

L39卡口,佳能原本為他搭配50 1.2的鏡頭,35 50  RF三擋取景鏡焦段切換,摺疊式倒片旋鈕,金屬橫走快門帘(容易褶皺)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它對焦基線,很長

佳能黨搞一臺有點必要的,收藏意義更大

尼康SP

尼康於2005重新推出1957年生產Nikon SP的限量版本,總共生產2500臺,可見它對於尼康的意義

尼康旁軸真正的經典之作,雙取景器設計,左邊是無補償的廣角取景器,右邊是正常取景器,有28 35 50 85 105 135 6個線框。

後期加入了尼康金屬的鈦合金快門帘

佳能VL和尼康SP基本代表了日系廠商模仿德系旁軸的集大成者,單反的潮流已經勢不可擋

之後他們便把重心投入到了單反上,一年後尼康的大F便正是發布了,單反時代開啟。

我比較納悶的是,VL才一兩千快,SP鹹魚的價格基本和徠卡M3相當

柯尼卡III

同時代的固定鏡頭旁軸

無論做工質量,用料都非常棒,外形線條硬朗,使用的是48 f2/50 F1.8的巧思鏡頭,素質很好,鏡間快門的設計,1比1的取景器也是這是這個機器最大的亮點之一。

這臺機器到現在還很冷門,所以價格也不貴,差不多和旁軸七劍那些機器差不多,但是明顯做工上要高端不少,是日系固定鏡頭裡比較適合收一臺的機型,其他的就只有奧林巴斯SP讓我覺得還不錯了

缺點是沉,770克左右,沒有測光

現在鹹魚有定製機頂測光表,玩老相機還是有必要搞一個的。

60年代開始,日系單反全面鋪開,廠商的重心都從旁軸轉移到單反研製,可以更換鏡頭的旁軸基本都停止了更新

固定鏡頭的旁軸機器作為家用機型一直更新到70年代初。

這裡面一般分為兩種機型,

大光圈的黃斑測距聯動機型,一般是標頭大光圈,焦段各家都差不多

體積小巧,餅乾頭的估焦機器,一般2.8光圈樣子。當然這類機器裡某些高端點的型號也會有黃斑測距比如圖裡的ECR,另外還有奧林巴斯XA那些

網絡上曾經有一個很火的關於旁軸七劍的帖子,裡面提到的機器基本上都是不可更換鏡頭的日系旁軸,具體機型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看,我這裡就不重複了

70年代後期,估焦機進化成柯尼卡C35 EF那種塑料外形,接近著自動對焦的AF技術出現了在後續機型上,然後進一步完善縮小,就成了近代的全自動傻瓜相機,到後面專門的自動傻瓜機篇會具體說。

旁軸基本等同於手動對焦,被承認的AF旁軸膠片機只有康泰時G系列,也歸到自動膠片機篇來說好了。

謝謝你耐心看完這篇菜鳥文,有興趣的話請關注評論轉發,你的關注是我疫情期間碼字的動力。

相關焦點

  • 經典旁軸膠片相機—七劍篇
    對這個傳說,美能達從沒有提供過官方說法,留下很多懸念。奧林巴斯  Olympus 35SP奧林巴斯  Olympus 35RC其實,35RD的機身和鏡頭設計更多來源於OLYMPUS 35DC,只是為了適應新的功能而作了相應調整。從外觀上看,OLYMPUS 35RD前臉帶有1970年代奧林巴斯旁軸相機的典型特徵,那就是在左側LOGO附近橫置的自拍扳手,同其它奧林巴斯旁軸相機一樣,只要把扳手向下扳動90度,將扳手和機身上的紅點對齊即可為自拍機上弦。
  • 膠捲相機顏值大會 | 旁軸篇
    今天開始我們將進行一系列膠捲相機顏值大比拼,今天是旁軸篇,當然這僅僅是我一家之言,僅供娛樂,每個人審美都不同,有的朋友喜歡黑的,有的喜歡銀色的,我們應當尊重不同人的不同審美。美是沒有絕對標準的。貴的相機不一定好看,從旁軸相機來看,好不好看大概有下面這些粗略的框架。
  • 日系手動旁軸相機趣味選
    在世界相機史上,固定鏡頭旁軸相機始終是許多用戶喜歡的相機,我們上次介紹的中國兩部相機都是這個類型的相機,不過要說這類相機最出名的當屬50-70年代的日本相機。OLYMPUS-35 SP奧林巴斯1969年推出高級旁軸相機,42mm 1.7大光圈鏡頭格外搶眼。帶指針測光,造型得體。價格也很便宜,千元以內就能淘到一臺。
  • 小米相機 旁軸機身加無線鏡頭
    小米官微在微博宣布將在19舉行次時代新品發布會,然而發布會的海報卻讓人大跌眼鏡,其中的主角居然是一個無線鏡頭加一部旁軸相機,小米真的要開始做照相機了嗎?另外小米單眼相機微博上線並轉發該海報,但並未通過認證,海報的相機也並非單反。
  • 柯尼卡旁軸的崛起 | 早期柯尼卡相機
    在不斷淘汰的日系相機競爭中,堅持到90年代卻沒有成熟的單反體系,柯尼卡憑藉他們的膠捲業務和旁軸相機立足,之後柯尼卡和美能達合併,不久後就退出了相機市場。柯尼卡是戰前就存在的公司,原名小西六寫真工業,戰後開始使用KONICA作為相機的名稱,在進入民用照相機行業後,柯尼卡主打的是旁軸相機。
  • 【膠片的味道】旁軸相機讓你成為更好的街拍攝影師
    對街拍攝影來說,我堅信沒有所謂的「最佳」相機。每一臺不同的相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適合於不同的情況。我用過很多相機,包括卡片相機、一次性相機、數碼單反,以及旁軸相機等。目前我主要用旁軸相機街拍,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藝術視角上它對我都有很大幫助。儘管旁軸相機很貴,但我相信這是一筆值得的投資。在街拍中,旁軸相機有很多超越其他相機的優勢。在這裡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使用旁軸相機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街拍攝影師的5個理由。
  • 一機永流傳:十大經典135旁軸相機
    旁軸相機和單反有點不同,單反都是可以換鏡頭的,而旁軸要分可以換鏡頭和不能換鏡頭兩種,可以換鏡頭的又叫做RF相機,一般都是通過聯動測距的方式對焦,這種相機的數量比較少,種類也比較少。不能換鏡頭的也有講究,裡面也有一些配備了專業鏡頭的相機,80年代到90年代興起的高端便攜機也算其中,但是便攜機我們另開一個TOP10。
  • 數碼膠片機的味道 Pixii發布數碼旁軸相機
    法國初創品牌Pixii近日正式發布其首部相機產品,這是一款搭載徠卡M卡口的同名數碼旁軸相機Pixii,並可將智慧型手機作為相機的移動顯示屏和存儲器來使用。據了解,Pixii相機採用鋁合金機身,內置一塊12bit採樣率、支持全域電子快門的CMOS。新機基礎感光度為ISO200,可擴展至ISO100-6400。
  • "七劍"之一:日本奧林帕斯Olympus 35RD旁軸相機!
    多年之前,在色影無忌看到了一個帖子,是Photoman兄臺的《七劍》——七種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軸相機。
  • [攝影]晚來的首發-Nikon S2旁軸膠片相機
    入坑膠片攝影之後,就一直想入手一部旁軸相機專門用來掃街。作為多年的尼康粉,雖也考慮過徠卡M3、M6之類的主流機型。
  • 中國上海海鷗相機廠製造的海鷗KJ-1旁軸照相機!
    今天向各位介紹一款中國生產的旁軸相機,上海海鷗相機廠在1985年生產的海鷗Seagull KJ-1旁軸照相機。說起上海海鷗照相機,我估計只要玩過國產膠片相機的人,一定會知道!我的第一臺相機,就是家裡親戚從非洲帶回來的出口版海鷗203摺疊皮腔照相機。根據莊克明老師在其《中國照相機》一書中的介紹,這款海鷗KJ-1旁軸相機是上海照相機總廠1985年研製生產。在1987年7月全國照相機質量測評中獲同類產品一等獎,當時售價161 元。
  • 極為小巧的Hit微型旁軸相機!日本製造!
    最近介紹了不少常規相機,例如單眼相機、旁軸相機和摺疊皮腔機。今天換個風格,介紹一款非常規相機,日本生產的Hit微型相機。當然這款Hit相機嚴格意義上講,也應該屬於旁軸相機的範疇,只是尺寸上進行了縮小而已。那麼有多小呢?兩臺這款Hit微型相機,還不如我的一張招商銀行信用卡大!
  • 中畫幅旁軸新秀 富士發布GF670W相機
    近日,富士公司發布了新型中畫幅旁軸相機新品GF670W Professional,與現有的GF670類似,使用120/220格式膠片,擁有6×6、6×7雙格式拍攝功能,但用一支55mm f/4.5鏡頭替換了80mm f/3.5鏡頭。該機將在2010 Photokina 2010上展出,具體價格並未透露。
  • 膠捲新手的第一臺旁軸相機推薦
    我們已經分享了第一臺尼康,第一臺佳能相機,今天,我們來做一期比較有趣的第一臺旁軸相機。因為大家對徠卡都很有興趣,所以我做了這樣一期內容,同時也會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幾款比較適合新手入門的相機。福倫達的BESSA系列旁軸使用的是徠卡M卡口的鏡頭,和徠卡通用,這個相機系列在M口上一共出了7種機器,R2,純機械相機,沒有A檔。R2A,R3A,R4A,有A檔,機身性能一樣,取景倍率不同,其中R2A使用的最常用的0.7的倍率,框線範圍合適,是最適合新手使用的相機。
  • 德國製造的Certo Dolina II型摺疊式旁軸相機!
    今天向各位介紹的這款Dolina II旁軸相機,是德國Certo公司在1936年推出的。該機使用135膠捲,其最大的特點是在相機的頂部外置了一個黃斑測距的取景器。嚴格意義上說,這款Certo Dolina II旁軸相機,也可以歸類為摺疊式皮腔照相機,但我個人始終認為摺疊式皮腔照相機應該是指那些拍攝底片的畫幅至少應該是大於6x6釐米及以上畫幅的相機,起碼使用的應該是120膠捲,哈。所以今天介紹的這款Dolina II相機,我個人還是更傾向於將其算作旁軸相機吧。
  • 值得收藏的神器——旁軸七劍
    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軸相機有專門的商標Canonet,除去可換鏡頭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換鏡頭的鏡間快門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氣的旁軸相機,其中的最高級產品QL17從60年代到80年代,歷經三代,持續生產20年,算得上是旁軸相機中的常青樹。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產品,1982年停產,是佳能最後一種全機械手控旁軸相機。
  • 旁軸真的比單反輕嗎?(135向)
    總投票人數是1199人,其中只愛旁軸的佔了45%,算上都愛的話,這項調查裡傾向旁軸相機的高達77%,這包括了135和120相機。我們將根據這個調查以及多達99條留言內容製作一些內容。今天我們聚焦的內容是:旁軸相機比單眼相機更輕便。我們的問題是:旁軸相機真的比單眼相機更輕便嗎?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
  • 使用120膠捲的Bencini Koroll II型旁軸相機!義大利製造!
    義大利不管從什麼角度講,都算不上一個相機生產的大國,而且其生產的相機水準可謂參差不齊。既有Ducati那樣的高檔精品,也有一些簡易機型,例如我今天介紹的這款Bencini Koroll II型旁軸相機。
  • 有了它,Gopro秒變復古旁軸相機,還能用光學觀景窗構圖
    其實仔細想想,雖然感光組件與畫質不如單反與無反(Mirrorless)相機,但超廣角效果也可彌補這些相機的不足,事實上現在網絡也有不少使用GoPro 拍攝遊記的分享文,也算是妥善運用了 GoPro 的相機功能。
  • 富士X-Pro3無反相機模擬膠片+旁軸,街拍者復古之選
    富士第三代2600萬像素可換鏡頭無反相機X-Pro3整體保存了經典旁軸相機外觀和取景方式,機身框架由鎂合金製成,而頂蓋和底板(表面飾面)則由耐腐蝕的鈦製成(這個材料和工藝成本相當高)。最特別的是,它採用了隱藏式LCD取景屏。富士X系列相機總體採用特色鮮明的「經典」設計風格,其中尤其以效仿著名旁軸相機外形的X100和X-Pro系列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