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旁軸膠片相機—七劍篇

2021-02-14 愛喜子愛攝影

很久沒有更新,掉粉了(說的好像我有好多粉似的)。傷心中。。。只因最近上班太忙沒有精力,抱歉!在這裡放上一首歌,與同為加班狗的你共勉。

好了,說回正題,說回七劍。說到七劍,大家腦海裡一定是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不不不,我們今天說的不是這個,是相機!它們是這樣的:

佳能 Canon canonet GⅢ QL17
        

   歷史上佳能曾經有過漫長的旁軸相機生產記錄,其中最著名的應該算是1960年代可換鏡頭的Canon 7系列,世界上最大光圈鏡頭紀錄的保持者就是用於該系列相機的50mmF0.95標準鏡頭。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軸相機有專門的商標Canonet,除去可換鏡頭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換鏡頭的鏡間快門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氣的旁軸相機,其中的最高級產品QL17從60年代到80年代,歷經三代,持續生產20年,算得上是旁軸相機中的常青樹。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產品,1982年停產,是佳能最後一種全機械手控旁軸相機。


    Canon Canonet GIII QL17前臉左邊的金屬牌清晰表明它的身份,紅色GIII和黑色QL字樣表示這是第三代QL相機,而機頂的Canonet  QL17則是相機型號。「QL17」這幾個字母和數字本身有特殊的含義,其中字母QL是佳能獨有的「快速裝片」系統的英文縮寫(Quick Loading),而數字17則代表相機使用鏡頭最大光圈為F1.7。

    Canonet GIII QL17外觀相當漂亮,金屬加工非常精細,所有銘文刻字均採用凹刻填漆,並以不同顏色區分不同功能和作用,光是鏡頭上用於區分光圈快門等功能的不同顏色就達到六種之多,雖然用色繁多,但並不讓人感覺花哨。另外在機頂的閃燈熱靴座、倒片搖柄、快門鈕基座等處還採用了金屬拋光工藝,光可鑑人,討人喜歡。QL17機身有兩種顏色,常見的是銀白金屬色版本,黑身版較少見,在國外二手市場上價格昂貴。


    佳能的「QL」快速裝片系統是一個獨特且非常具有實用性的設計,這一設計曾經廣泛出現在佳能生產的單眼相機和旁軸相機上,它大大縮短了攝影師裝卸膠捲的過程,為抓拍寶貴瞬間贏得了先機。

與一般相機不同,QL17的卷片軸並沒有插縫和齒孔掛鈎,而是在卷片軸上分布有三個帶橡膠塊的彈簧棘爪,利用彈簧張力和橡膠摩擦力夾住膠片,只要將暗盒裝進片倉,並將片頭拉到指定位置,放下壓片板,合上後蓋,即可連續扳動卷片扳手過片,此時相機並不自動停片,而是可以連續卷片三次計數器顯示「1」後自動停止,膠片已經過卷到了第一張,即膠片編號「1」。並且,在機背卷片扳手下設置有兩個指示窗口,分別顯示膠片是否正常過片以及快門是否已上弦,這種過卷到「1」的方式類似於後來自動相機的裝片方式,只不過是由手動完成。

佳能這種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設計,在70年代無疑是裝片方式的革命,對於經常抓拍的攝影師來說,節約了大量寶貴時間。就算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種革命性設計理念令到最頂尖的旁軸機LEICA M7在裝片方便性和快捷性上也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Canonet GIII QL17採用了CANON 40mmF1.7的大口徑固定鏡頭,6片4組雙高斯結構,鍍有多層增透膜。快門系統採用COPAL鏡間快門,速度1/4—1/500秒,另有B門。就一般拍攝而言,快門速度範圍完全可以滿足需要,畢竟旁軸相機基本用於手持拍攝,設置更慢的快門檔位意義並不大,何況特殊拍攝時可使用B門。光圈設置範圍從F1.7至F16,無級調節,另有「A」檔(快門先決自動曝光檔),採用5葉片光圈。鏡頭拍攝距離0.8米—∞,調焦環工作角度45度,手感良好並帶有輔助手柄。QL17鏡頭成象銳利,層次豐富,就拍攝效果而言,並不亞於同時期單眼相機標準鏡頭。不過稍微遺憾的是,QL17的濾鏡口徑是特殊的48mm,這種規格的濾鏡在世面上已經徹底絕跡。

QL17取景器採用逆伽利略式,0.6倍放大率,黃斑式雙像重合對焦,帶有視差補償。取景透鏡經過良好矯正,基本沒有變形。與一般旁軸相機的視差補償不同,Canonet GIII QL17並不以大小不同的取景框表示視差,而是採用取景框整體移動的方式,即在調焦同時,視場內的取景框同步調整取景範圍。另外,在取景目鏡外框上還裝有電力檢測按鈕和指示燈。

取景視場右側有測光表顯示標尺,相機進行快門先決自動曝光方式工作時由cds測光元件帶動指針指示出光圈值。超出AE聯動範圍後測光表會鎖住快門,但在進行全手動曝光時,測光表並不工作。測光電眼安裝在鏡頭上方,測光範圍為EV3.5—EV17(ISO100),感光度調整範圍為ISO25—800。另外,QL17還帶有AE曝光鎖,半按快門即可鎖住測光值。

測光及自動曝光所需電力由一枚1.35V水銀電池提供,型號PX625,無電時QL17也可進行全手動曝光。由於水銀汙染環境,因此很多國家早已禁止生產,不過市面上可以找到該型號電池的替代品—1.5V電壓的氧化銀PX625A型電池。


1970年代的日本高檔旁軸相機已經普遍擁有了自動閃光功能,不過這種自動閃光系統比較原始,和後來的外接自動閃光燈、TTL自動閃光燈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閃光指數與對應拍攝距離來控制光圈大小,原理類似於很多閃光燈背後都附有的曝光表,只是將其自動化並裝入了相機。具體方法是,在有快門先決自動曝光功能的相機光圈環上一般另刻有幾檔閃光燈指數,如20、28、32等,進行閃光攝影時,只要將光圈環或閃光指數環對準對應的閃光燈指數,此時調整焦距,相機測光表將自動調整相機光圈大小,由此實現自動閃光攝影。

佳能的設計師將這種自動閃光方式進行了進一步發揮,配合Canonet GIII QL17相機發表了專用閃光燈CANOLITE D。這隻閃光燈前端也使用金屬外殼,外觀風格與QL17保持一致,大方而且漂亮。QL17相機和CANOLITE D閃光燈都採用雙觸點熱靴座,這在1970年代非常少見。進行閃光攝影時,這隻專用燈的閃光指數等信息可以通過第二觸點自動傳遞給相機測光系統,相機無需將光圈撥到對應閃光指數檔,只需要停留在「A」檔(自動檔),即可進行自動閃光。


        Canonet GIII QL17不但具備完善的全機械手動曝光功能,並且提供了那個年代旁軸相機前所未有過的自動化性能,體現著佳能一貫追求的儘可能提高拍攝速度和拍攝成功率的設計思路。我們完全可以從Canonet GIII QL17上感受到佳能當年在相機自動化上所作出的種種嘗試和努力,這也符合1970年代的攝影科技潮流,那就是不斷向著電子化、自動化邁進。

柯尼卡 Konica Auto S3  

   

其實說到AUTO S3首先應該追溯到1970年代柯尼卡最為成功和暢銷的旁軸照相機系列——KONICA C35系列,這個系列數量龐大、型號眾多,其中不乏在相機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機型,例如KONICA C35 AF,它是世界上第一臺實用化的自動對焦照相機。從1968年開始首次發售的KONICA C35以及後來的C35 automatic、C35 V都屬於小型135旁軸相機,機身小巧精緻,簡捷大方,都採用38mmF2.8的天塞型HEXANON鏡頭,程序式自動曝光,它們成象清晰,使用簡便,問世後十分暢銷。到1973年,柯尼卡推出C35系列的最高端型號—KONICA C35 FD。


KONICA C35 FD外形與先前的C35保持一致,但為了適應新的大口徑鏡頭,機身做了適當放大,尺寸為112×71×61mm。即便如此,C35 FD仍然保持著同時代大口徑旁軸相機中最為秀氣纖細的體形。

為提升相機檔次,C35 FD相對於C35進行了很大改動,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一架新相機。首先,鏡頭在焦距不變的情況下將光圈從F2.8提升到F1.8,光學結構也由4片3組天塞型更換為6片4組的雙高斯型。這一改動並不意味僅僅只是將光圈簡單放大,而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將38mm焦距鏡頭的孔徑和成象素質提升到了極致。C35 FD的這隻38mmF1.8 HEXANON鏡頭擁有高超的光學素質,從邊緣到中心的解析度分別達到驚人的每毫米64—82線對。在保持高解析度的同時,它同樣擁有出色的色彩傳遞性能,色彩還原真實飽和,具有非常好的平衡性。可以說,憑藉這隻出色的鏡頭,C35 FD一舉躋身當時最頂級的旁軸相機之列。無法想像,如果當年的技術條件可以設計出35mm焦距的大口徑鏡頭安裝在C35 FD上,那麼後來90年代初期才問世的KONICA Haxer是不是還會如此光彩奪目?


為提高曝光精確度,C35 FD將先前C35系列採用的程序式曝光更換為快門先決自動曝光。跟C35系列一樣,也不提供手動曝光功能。C35 FD鏡頭從外到內分布的三個調節環分別是快門速度環、帶手柄的調焦環,還有閃光指數設置環。C35 FD的快門速度範圍為1/8—1/500秒加B門,COPAL機械式鏡間快門。光圈為cds測光表控制的5葉片自動光圈,調整範圍F1.8—F16,無級自動調節。測光表聯動範圍EV4.7—EV17(ISO100),感光度調節範圍為ISO25—800。取景對焦為雙象重合式黃斑對焦,對焦範圍為0.9米—∞,取景框右側有測光結果顯示標尺,從F16至F1.8以及「過曝」、「不足」,由指針指示正確測光結果。這種顯示方式其實也是1970年代使用cds測光表的旁軸相機普遍採用的方式,取景器裡的遊標指針不但顯示測光結果,實際上還控制著相機的自動光圈。跟前述的Canonet GIII QL17不同,C35 FD雖然可以半按快門方式鎖定測光值,但卻沒有設置過曝和欠曝快門鎖,測光結果超出AE聯動範圍後仍能啟動快門,由此可能造成曝光失誤,這算是設計上的一個不足之處。


C35 FD的閃光系統跟Canonet GIII QL17類似,但又稍有區別。C35 FD熱靴座上沒有第二觸點,但是卻帶有一個小撥杆,在熱靴插上閃燈之後利用燈腳扳動此撥杆,此時取景框內會出現綠色指針,配合預先設定的閃光燈指數,綠色指針指向的就是閃燈攝影的實際拍攝光圈,此時光圈大小由拍攝距離與閃光燈指數共同決定,應用的原理與QL17完全一樣。


KONICA C35 FD不提供手動曝光功能,這在今天看來令人感到遺憾,可是在當初卻是相當前衛和新潮的設計,也許是因為柯尼卡那時已經預見到了電子化和自動化才是相機發展的未來方向吧。不過歷史和社會的發展總是呈現螺旋上升的態勢,柯尼卡沒有預見到的是今日的復古和懷舊也是潮流的一種。好在C35FD的快門是純機械結構,就算沒有電力也可以繼續工作,只不過光圈就只有最大一檔可以提供了。


說了這麼多C35 FD可能會讓人不明白,它跟AUTO S3究竟有什麼內在聯繫?其實C35 FD就是AUTO S3,也就是說其實是同一種產品使用了兩個不同型號。在日本國內銷售時型號為KONICA C35 FD,而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場上銷售時使用的型號則是KONICA AUTO S3。這樣的銷售策略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為了續寫AUTO S、AUTO S2在海外市場上的輝煌,儘管AUTO S3和另兩者其實並無任何繼承關係。

C35 FD機身分為黑白兩種顏色,白的精緻秀氣,黑的沉穩典雅,都非常具有吸引力,而銷往海外的AUTO S3隻提供黑色一種版本。C35 FD 的黑色外觀與眾不同,並不是通常的黑漆工藝,而是金屬陽極氧化發黑,堅固而耐磨。由於產量很少,C35 FD在今天顯得彌足珍貴,受到全世界相機收藏愛好者的熱烈追捧,在日本國內的中古相機店,成色標為「美品」的C35 FD開價都在4萬日元左右。說到這裡有一句題外的話,新中國的照相機生產史上也曾經有過一款非常經典的旁軸相機,它就是1979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獻禮作品而製造的「鳳凰 JG301」相機。這同樣是一款非常優秀的產品,可以說是中國曾經批量製造過的質量和性能最為優異的135相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實際上就是KONICA C35 FD的完全中國拷貝。


    在所有的C35 FD相機後蓋裡面都貼有一枚標籤,上面的圖案是小西六生產的櫻花牌彩色膠捲,其寓意大概就是只有C35 FD才能重現出櫻花膠捲的全部色彩魅力。

美能達  Minolta Hi-matic 7sⅡ

往往一提到美能達的135單鏡頭反光相機,就會讓人聯想到著名的「歐洲相機大獎」。的確是這樣,從1982年的第一界歐洲相機大獎評選開始,美能達的每一款帶有「7」字的135單眼相機無一例外都獲得過這個攝影器材領域裡的奧斯卡獎。7是美能達的幸運數字,因為歷史上每一款帶7的美能達相機都是一部流傳的經典,比如單反的XD7,還有這裡將要講述的旁軸HI-MATIC 7sII。


  6、70年代的美能達早已躋身日本五大名廠(N、C、P、M、O)之列,為進一步提升光學設計和製造水平,美能達在1970年代開始了與德國徠茲的合作,這種頂尖廠家間的相互滲透結出了豐碩果實,LEICA相機在自動化和電子化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而MINOLTA相機則在光學設計和製造水品上有了很大飛躍。比如LEICA R4單反機完全借鑑MINOLTA XD7的設計,而旁軸的LEICA CL相機則是不折不扣的美能達代理製造。 

  1973年問世的LEICA CL是一臺可換鏡頭的全機械手控旁軸相機,使用LEICA M卡口,配套的鏡頭為SUMMICRON 40mmF2和ELMAR 90mm F4。這臺相機有別於LEICA M系列,它機身小巧,便於攜帶,鏡頭保持徠卡一貫的光學素質,並且平價的市場策略大大降低了LEICA的進入門檻,問世以後大受歡迎,直接導致徠卡昂貴的嫡系LEICA M5銷售受到很大影響。為了保住M系列的高貴血統,短短三年後徠卡便終止了LEICA CL相機的生產和銷售,但是美能達卻從這次合作中深得徠卡的設計精髓,並在1980年設計出使用徠卡M卡口的光圈先決自動曝光旁軸相機MINOLTA CLE以及配套的包括28mmF2.8在內的三隻非常出色的MINOLTA M-ROKKOR鏡頭,就相機性能和光學素質而言,MINOLTA CLE比起LEICA CL來說完全可以用青出於藍勝於藍來形容。


  HI-MATIC固定鏡頭旁軸相機系列是美能達產品中品種和數量龐大的一個族群,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先後共發表幾十個品種。雖然HI-MATIC定位於普通消費和一般攝影愛好者,但其中卻不乏非常優秀的設計,比如1972年問世的電子快門程序式自動曝光相機HI-MATIC E率先在全世界使鏡間快門實現高達1/1000秒的自動曝光。由於性能超群,HI-MATIC E曾經被美國宇航局選中,這個有著傳奇經歷的HI-MATIC E旁軸相機採用的是一隻40mmF1.7 ROKKOR QF鏡頭。

     MINOLTA HI-MATIC 7sII相機發售於1977年,它的問世引發了後來很多攝影愛好者和相機收藏家的猜想。1960年代,美能達先後發表過HI-MATIC 7和7s兩款相機,從型號上看,7sII似乎應該是它們的直系後代,但是從相機性能和外觀上說,7sII和它的兩位前輩幾乎沒有任何聯繫,首先它的體積已經大幅度縮小,另外鏡頭焦距也從45mm縮短為40mm。全金屬機身僅有區區450克重量,比起笨重的前輩來,已經輕盈了很多。

     HI-MATIC 7sII是帶快門先決自動曝光功能的機械式旁軸相機,它線條柔和,做工細緻,雖然沒有花哨的裝飾和功能,但它散發的簡約之美卻也深入人心。7sII機身上除了機頂的快門鈕和底板上的倒片鈕之外再無別的按鈕,功能上它缺乏那個年代日系旁軸相機已經廣泛具備的電力檢測,也沒有裝備指數式自動閃光功能,甚至省略了美能達相機獨創的很有實用價值的「裝片指示針」,作為一臺高端旁軸相機,7sII提供的功能如此之少,頗令人費解。

    HI-MATIC 7sII配備6片4組雙高斯結構40mmF1.7 ROKKOR鏡頭。ROKKOR是美能達專用的鏡頭品牌,類似於尼康的NIKKOR、奧林巴斯的ZUIKO,但這個單獨的鏡頭品牌從1980年代初開始已經基本不再使用。7sII的鏡筒從外到裡依次排列快門速度環、調焦環和光圈環。快門速度範圍1/8—1/500秒加B門,調焦範圍0.9米—∞,光圈調節從F1.7—F16,整擋定位。在光圈環上另設有「AUTO」檔,將光圈環對準此擋位便是快門先決自動曝光模式。7sII快門速度環寬大,調節容易,調焦環帶有手柄,手感舒適,但是光圈環卻狹窄並緊靠機身,需要扳動鏡頭下方的撥杆才能撥動,非常不便。7sII鏡頭上的光圈、距離、速度等等刻度都是白色刻字,唯獨AUTO檔採用醒目的紅色字樣,聯繫到隱蔽的光圈環位置,可以看出美能達是將HI-MATIC 7sII設計成以快門先決自動曝光作為主要拍攝模式的旁軸相機。

     7sII裝備有cds電眼測光表,測光聯動範圍EV4.5—EV17(ISO100),測光顯示方式與其它幾款旁軸基本一樣,由指針指示正確光圈值,有「過曝」、「不足」顯示。半按快門為曝光鎖定。缺點是沒有設置超出AE聯動範圍後的快門鎖,可能造成誤拍。整機電力由一枚1.35V PX675(可用SR44電池代替)電池提供。取景器帶有視差調整,黃斑式雙象重合對焦。令人遺憾的是7sII取景器的光學透鏡加工明顯不如另幾款相機,存在較大變形。與Hi-Matic 7sII配套的專用閃光燈型號是MINOLTA Auto14。


        MINOLTA HI-MATIC 7sII相機機械結構上的出彩之處和設計上可圈可點的特點似乎並不多,但由於生產時間不長,產量也不大,世面上少見,以至於二手價格較高,尤其是黑機身版本。除數量因素之外,也還有一個重要的高價原因,那是因為收藏家和愛好者們普遍認為,HI-MATIC 7sII配備的40mmF1.7 ROKKOR鏡頭與LEICA CL的40mmF2 SUMMICRON鏡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參照了LEICA鏡頭的設計和工藝所製造。對這個傳說,美能達從沒有提供過官方說法,留下很多懸念。

奧林巴斯  Olympus 35SP


        OLYMPUS 35SP問世於1969年,是當時日本製造的最高級旁軸鏡間快門相機之一。上世紀60—70年代,奧林巴斯生產一系列旁軸鏡間快門相機,它們大多以35命名,並以數字35加兩位英文字母區別不同型號和品種。從外觀來看,35SP機身和鏡頭的造型直接借鑑了它的前代產品,六十年代生產的OLYMPUS 35LC以及35LE的式樣,而SP的型號則應該來自它所具有的點測光(SPOT)功能。


儘管相對前代產品來說,OLYMPUS  35SP的體積已經縮小了不少,但在七劍當中仍然是個頭最大的一種,它的體積為129X75X61mm,跟國產鳳凰205相機接近,但做工和質量比鳳凰相機就要精密細緻得多了。35SP造型簡潔流暢,雖然體形不小但持握的手感卻相當的好。奧林巴斯為這臺當時頂尖的旁軸相機配備了G. ZUIKO 42mmF1.7鏡頭,快門為SEIKO FLA(精工FLA)全機械鏡間快門,快門速度範圍為1—1/500秒加B門。35SP曝光方式相當特殊,配備有快門先決自動曝光、程序式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三種方式,cds控制的測光表提供視角為20度的區域測光和6度點測光,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內置點測光方式的旁軸相機。


    奧林巴斯的ZUIKO鏡頭多年來享有盛名,它的成象風格既不如NIKKOR那樣尖銳,也不象CANON的那麼柔和,而是在銳利的同時仍然講究細膩影調,色彩真實而不誇張,非常注重層次和細節的真實再現。80年代以前的ZUIKO鏡頭常常會在「ZUIKO」商標前加注單獨的字母,比如35SP的G. ZUIKO,這個單獨字母具有特殊含義,它代表鏡頭使用的鏡片數目。G. ZUIKO採用7枚鏡片,因為G在英文字母排序中的順序是第7。其它的ZUIKO鏡頭也以此類推,如F. ZUIKO是6枚鏡片,E. ZUIKO則是5鏡片。OLYMPUS 35SP的7片5組雙高斯鏡頭直接繼承自1960年代的奧林巴斯名機OLYMPUS 35LC和OLYMPUS 35LE。這隻42mm的7片5組鏡頭性能相當突出,解析度接近每毫米100線對,遠遠超過很多單眼相機鏡頭。稍微遺憾的是,由於當年彩色攝影並不普及,鏡頭鍍膜技術也不如今天進步,因此該鏡頭的光學特性和設計著重為黑白攝影考慮,因此在色彩傳遞性能上不如當代相機,但在1970年代早期,它已經足可以傲視群雄。
    

OLYMPUS 35SP的精工FLA(SEIKO FLA)機械式鏡間快門性能出眾,除了速度檔位齊全外,還能以快門先決自動和程序式自動方式工作。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35SP的機械控制程序式自動曝光不能象今天的電子相機那樣大範圍調整光圈和快門組合,而是只能以快門速度1/15秒——1/250秒配合自動光圈工作,此時的測光聯動範圍為EV 5.5—EV17(ISO100),全手動曝光時的測光聯動範圍為EV3—EV17(ISO100),以自動曝光方式工作時,測光結果超過聯動範圍將鎖住快門。35SP鏡頭上分別設置有快門環、光圈環以及調焦環,將光圈環置於「A」,手動設定快門速度為快門先決自動曝光,快門環和光圈環都置於「A」檔則為程序式自動曝光;兩者均手動設定為全手動曝光方式。另外,光圈環上還設有閃光指數檔位。配合不同閃光指數的閃光燈,可進行指數式自動閃光。


35SP的點測光表可說是首開旁軸相機先河,也因為這個原因,它的取景系統以及分光稜鏡變得很複雜。首先,由於測光組件的大型化,測光電眼就不能再設置在鏡頭上方,而是單獨放在置於前臉取景窗右側,並單獨設有光孔,大小由機身側面的感光度調節盤控制。另外,取景器內部的測光結果顯示也不象別的機種那樣以光圈值顯示,而是以EV值顯示,並以深淺不同的兩段顏色來提示攝影者相機是否處於低速快門。測光顯示標尺橫置於取景視野上方,並且在測距窗左側單獨開設有採光窗為標尺提供照明。由於取景系統的複雜化,原本在35LC和35LE相機上採用的取景框移動校正視差功能不得不取消,只能採用在取景框內標示出不同取景範圍的方式來表示視差。OLYMPUS 35SP默認測光方式為視角20度的中心區域測光,按下機背上的「SPOT」按鈕則是視角為6度的點測光,測光角度剛好涵蓋取景視場中央的對焦黃斑。與其它相機不同,在進行手動曝光方式拍攝時,35SP測光表仍然工作而不關閉,這種工作模式為職業攝影師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過事物總是一分為二,點測光在提高35SP曝光精確度的同時,也帶了一些小麻煩,因為測光電眼上移,那麼在使用具有阻光係數的濾光鏡時,就需要單獨重新計算曝光量,不能依據相機測光表數值進行拍攝。總體而言,35SP的操作簡單方便,充分考慮了專業應用,著眼點為高級攝影愛好者和職業攝影師,是一部1970年代非常優秀的旁軸相機。


1972年,35SP的改進型號OLYMPUS 35SPn問世,這部相機改進了35SP的外觀,卷片扳手和倒片鈕都更加大型化,手感和操控性有了很大改善,OLYMPUS商標也改用了新的設計,也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奧林巴斯的LOGO式樣。並且,35SPn增加了電力檢測功能,機背上分別增設電力檢測按鈕及指示燈。另外,35SPn還有一個重要變化是改進了鏡頭鍍膜工藝,以便適應逐漸增多的彩色攝影要求。到1973年,OLYMPUS 35UC相機問世,它雖然是35SPn的改進型號,但僅僅只在35SPn基礎上稍微改進了外觀,功能上並沒有新的增加和變動。整個OLYMPUS 35SP系列相機生產至1974年停止,其中35SP數量較多,而35SPn和35UC因為生產時間非常短暫(都只有一年左右),因此在二手市場難得一見。

奧林巴斯  Olympus 35RC

在面向攝影師和愛好者的OLYMPUS 35SP之後,奧林巴斯在1970年設計了這部輕巧的旁軸機,它雖然秀氣苗條但是諸多性能卻並不輸於很多同時期大型旁軸相機,因此問世以後廣受歡迎,是設計最成功的奧林巴斯旁軸相機之一。


從這部35RC相機開始,OLYMPUS啟用了新的LOGO樣式,新標誌更加美觀且更富時代感。另外,從這部相機開始,OLYMPUS旁軸相機的自拍扳手全部從鏡筒移到了相機左前臉上部、橫置於快門按鈕下的位置。自拍扳手設置在這個位置使得自拍操作方便了不少,並且,它也成為1970年代製造的奧林巴斯旁軸相機的重要標誌性特徵之一。35RC的外觀尺寸是109×70×51mm,重量約為410克,比起35SP 129×75×61mm的體積和600克的重量來說小巧輕盈了相當大的幅度。並且,由於對外觀進行了切角設計,視覺上還給人以特別輕薄之感。


為減小相機體積和提高便攜性能,必然要犧牲一些相機性能,35RC的鏡頭就不得不改為一隻口徑稍小的鏡頭,它採用的是42mmF2.8 E. ZUIKO鏡頭,與35SP相比,雖然從通光量來看只減小了一級半光圈,可是鏡頭的外觀和體積卻得到大大縮減。不過,E. ZUIKO鏡頭雖然光圈稍小,但並不意味性能低下,這隻5片4組「松納」結構的鏡頭光學描寫性能非常優秀,問世以來一直廣受好評,從光圈F5.6開始,它的解析度可以達到80線對/毫米以上。


    從外觀看,35RC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位於機頂的快門速度調節盤。它將旁軸相機通常設置在鏡頭上的快門速度環改成了撥盤,並設置於相機頂部,用大拇指就可以很容易撥動,這一特點無疑是非常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35RC的快門速度調節範圍為1/15—1/500秒加B門,省卻了1/8—1秒等幾檔不常用的慢門。另外,它的卷片扳手也改成了內藏式,從機頂移到了機背上部的位置,使用上非常方便,手感良好。


OLYMPUS 35RC具有快門先決和手動曝光兩種拍攝模式,由cds測光表控制的快門先決自動曝光AE聯動範圍為EV7—EV18(ISO100),膠片感光度設置範圍ISO25—800,超過AE聯動範圍將鎖住快門。光圈調整範圍F2.8—F22,四葉片菱形光圈,光圈環位於鏡頭根部。另外,35RC也擁有指數式自動閃光功能,對應閃光燈指數為GN10—40。最有意思的是,35RC相機設有一個旁軸相機非常罕見的功能——「相機開關」。只要將光圈環撥到「OFF」,相機不論處於自動曝光還是手動曝光狀態,都將鎖住快門停止工作,並且測光表電源也會隨之切斷。


35RC的取景器設計是一大亮點,它所具有的完善的信息顯示為那一時期別的旁軸相機所不具備。35RC的取景透鏡經過良好校正,明亮清晰沒有畸變,並且在取景框上下兩邊分別有快門和光圈信息標尺,上部快門標尺顯示快門檔位,下部標尺指示光圈檔位,分別由指針指示相機所處的快門和光圈狀態,非常直觀明了,並且不受相機工作狀態限制,即在手動檔和快門先決檔都可以有效顯示。取景視野中央為對焦黃斑,對焦距離為0.85米——∞。


跟其它奧林巴斯旁軸相機一樣,35RC也設有單獨的後背鎖。打開後背,可以看出,為縮小相機體積35RC下了不少工夫,它的輸片八牙輪也跟片框組合在了一起,相機的精密程度大大提高。由此聯想到它的內藏式卷片扳手,手感和人體工學都做得非常好,但是時間長了進灰的可能性也隨之提高,由此造成的磨損增加對卷片齒輪機構應該有著不小的影響。

奧林巴斯  Olympus 35RD

1974年,隨著OLYMPUS 35SP系列的停產,奧林巴斯旁軸相機的陣營裡就缺少了尖端的領軍人物。雖然奧林巴斯曾經在1971年生產過配備40mmF1.7 F. ZUIKO鏡頭的OLYMPUS 35DC相機,但這是一臺僅僅提供程序式自動曝光的家用級相機,離專業攝影師和高級攝影愛好者的性能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因此,面對市場需求,奧林巴斯在1975年發售了這部高性能的全機械手控加快門先決自動曝光的OLYMPUS 35RD旁軸相機。


OLYMPUS 35RD是奧林巴斯最後一款配備大口徑鏡頭的高級旁軸手控相機,相對於前代的高檔機35SP進行了較大幅度的瘦身,體積114×71×59mm,僅重500克。其實,35RD的機身和鏡頭設計更多來源於OLYMPUS 35DC,只是為了適應新的功能而作了相應調整。


從外觀上看,OLYMPUS 35RD前臉帶有1970年代奧林巴斯旁軸相機的典型特徵,那就是在左側LOGO附近橫置的自拍扳手,同其它奧林巴斯旁軸相機一樣,只要把扳手向下扳動90度,將扳手和機身上的紅點對齊即可為自拍機上弦。這種獨立的自拍機比起很多裝在鏡頭上的自拍機工作起來要可靠得多,並且位置也更理想,操作起來很方便。除了自拍扳手之外,35RD外觀設計跟同期旁軸相機基本一樣,並沒有花哨和標新立異的設計,反而顯得比較樸素。


OLYMPUS 35RD配備40mmF1.7鏡頭,這隻F. ZUIKO鏡頭繼承自35DC相機,為6片4組雙高斯結構,對焦距離0.85米——∞,它成象效果上乘,拍攝的黑白和彩色照片都能滿足專業要求。從外觀風格上看,35RD的鏡頭外形很象同時代的奧林巴斯單眼相機鏡頭,都是整體黑色,有粗大的調焦環,並在最靠近機身的位置設置一個銀白閃亮的調節環,在35RD相機上,這個位置設置的是光圈環。因為已經將調焦環設計得寬大易用,於是35RD省去了輔助的調焦手柄。快門速度環位於鏡頭最外端,調節範圍為1/2—1/500秒加B門,採用SEIKO(精工)快門。光圈設置範圍F1.7—F16,另有快門先決自動曝光檔(A檔)和指數式自動閃光檔。


和35SP不同,35RD簡化了測光系統,省去了點測光裝置,並由於不再設置點測光裝置,35RD的測光電眼回歸到了常規的鏡頭上方,這樣一來就方便了使用濾光鏡,cds測光表測光聯動範圍為EV2.5—EV17(ISO100),感光度設定範圍為ISO25——ISO800。


奧林巴斯旁軸相機的取景器設計始終保持著清晰明亮無畸變的特點,這在35RD上也得到了傳承,只不過可惜的是,曾經在35RC上出現的開創未來的設計,即在取景器內設置快門速度標尺,直讀快門速度的功能被取消。可能的原因不甚明了,因為從技術上說這並不應該存在難度,好在35RC上實現的手動檔光圈實時指示功能在35RD上得到了保留。不同於35RC的光圈指示,35RD並不採用調整光圈環時顯示指針同步連續顯示的方式,而是半按快門時顯示指針方才工作。因此,35RD不象35RC那樣電源始終處於連通耗電狀態,因此也就取消了35RC相機特有的「相機開關」裝置。


35RD有獨立的後蓋鎖,防止誤開後蓋對旁軸相機來說顯得很重要。因為,同期的OLYMPUS單眼相機並沒有採用這種獨立後蓋鎖裝置,只採用跟其它日本相機一樣的倒片鈕兼作後背鎖。35RD機身內部以及卷片和倒片裝置與35DC完全一致,尤其是卷片操作極為輕盈。


        OLYMPUS 35RD造型小巧俊朗,在七劍當中如同翩翩的少年。外觀造型體現了1970年代中後期的審美趨勢,相機繼承了奧林巴斯高端旁軸相機一貫堅持的自身特色和高性能光學表現,實在是1970年代旁軸相機的經典佳作之一。由於35RD從面市到停產僅僅兩、三年時間,因此存世稀少,是最受推崇和最難尋覓的日制旁軸相機之一。

百麗  Petri Color 35

PETRI Color 35問世於1968年,是日本當時最為袖珍迷你的全機械135旁軸相機,僅比當時全世界最小巧的135旁軸相機Rollei 35晚一年上市,兩年以後的1970年,奧林巴斯的口袋型相機35RC才誕生,不過同OLYMPUS 35RC相比較,PETRI Color 35的身材還是要纖小不少。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135相機的設計思路開始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相機控制高度自動化和性能專業化,這個發展方向必然導致相機結構複雜化和相機大型化,而另一個方向則是重視小型化和便攜性,因而出現了110、135半格等等更加微型化的相機,這一時期誕生的祿來35和百麗Color 35則將全幅135相機小型化做到了極致。


PETRI Color 35跟傳奇的德國Rollei 35有很多相似或相近之處,如大小接近的機身,同樣的全機械手控曝光方式等等,因此具有很多可比性。跟Rollei 35一樣,為實現相機小型化,PETRI Color 35機身結構進行了很多巧妙設計,比如都將鏡頭設計成了可縮回機身內部。限於當時技術條件,全機械相機要將鏡頭縮回機身,對於一部旁軸相機來說,必然喪失聯動測距性能,也就是說將無法進行精確對焦,只能進行目測估焦。同樣,Rollei 35也遇到相同問題,為將鏡頭縮回機身內部,也不得不取消精確調焦機構。

PETRI Color 35的鏡頭伸出縮回靠後背上的撥盤控制,這一撥盤同時還擔負調焦任務,估計好拍攝距離後觀看取景器,視野下方有橫列的距離標尺,以數字和符號標註出不同拍攝距離,並以聯動指針提示鏡頭焦點位置,此時眼睛不用離開取景器,即可邊撥動撥盤邊觀看聯動指針,將鏡頭焦點調整到目測出的適當距離。在同樣問題上,Rollei 35的解決方式是先目測距離,然後轉動鏡頭調焦環到相應刻度,最後重新取景構圖拍攝。顯然,PETRI Color 35在這一點上顯得過程簡練一些。


PETRI Color 35的鏡頭是4片3組天塞結構的C.C Petri 40mmF2.8鏡頭,這隻鏡頭成象銳利,色彩還原也不錯,不過比起Rollei 35的4片3組40mmF3.5 ZEISS Tessar(蔡斯·天塞)鏡頭還有些差距。在通常調焦環位置,PETRI Color 35設置的是可360度旋轉的感光度調節環,調節範圍ISO25—800,鏡頭上方有測光電眼。快門環和光圈環則被設計為大小適中的兩個撥盤,一前一後設置在機頂右側,這種撥盤方式非常象今天很多AF單眼相機的撥盤調節,可分別用食指和大拇指操作,相當順手。前面的是快門撥盤,速度範圍從1/15—1/250秒加B門,快門鈕位於撥盤中央。光圈調節從F2.8—F22,無極調節,光圈為四葉片,菱形光孔。

PETRI Color 35隻提供手控曝光一種拍攝模式,測光表與光圈快門聯動,取景器視野右側指針顯示測光結果,快門上弦後測光表開始工作,快門釋放後測光表電源切斷,非常省電,整機電力由一枚1.35V PX675水銀電池提供(可用SR44或LR44代替),並在機頂右側設有電力檢測按鈕。

使用PETRI Color 35的整個拍攝過程中,拍攝者眼睛可不離開取景器即可完成取景構圖、調焦、測光、拍攝的整個過程,而Rollei 35則需要分別構圖、估焦、測光到最後拍攝,每一步均是獨立步驟需要單獨完成,非常不便。


PETRI Color 35的卷片及倒片機構都設在常規位置,初次使用也不會有生疏感,卷片扳手是內藏式,工作角度不大,手感舒適,倒片搖柄設計精巧,半埋在機頂左側閃光熱靴前面,膠片計數器位於機背左側取景目鏡旁邊,這幾個設計都非常巧妙易用,為機器增色不少。膠片裝卸跟Rollei 35一樣,都需要扳動底板上的鎖鈕抽出後蓋,翻開壓片板,這應該也是出於減小體積的考慮。反觀Rollei 35,為壓縮體積,將卷片機構移到了左手位置,而倒片裝置則移到了相機底部,同樣,膠片計數器也移到了相機底板上。


       Rollei 35和PETRI Color 35這兩部迷你135相機都令人愛不釋手,都可以稱為135相機中的藝術品,從人機界面和操控性能來說,PETRI Color 35勝出Rollei 35不少,而Rollei 35多年來之所以成為傳世經典,不光因為它有著德國精密機械的傳統,還因為它所搭載的蔡斯鏡頭擁有卓越的光學性能。百麗相機如今已成歷史概念,Color 35更是因為產量稀少而更加彌足珍貴,如今在國外二手市場,同樣品相的PETRI Color 35價格遠遠高過Rollei 35。

相關焦點

  • 富士X-Pro3無反相機模擬膠片+旁軸,街拍者復古之選
    富士第三代2600萬像素可換鏡頭無反相機X-Pro3整體保存了經典旁軸相機外觀和取景方式,機身框架由鎂合金製成,而頂蓋和底板(表面飾面)則由耐腐蝕的鈦製成(這個材料和工藝成本相當高)。最特別的是,它採用了隱藏式LCD取景屏。富士X系列相機總體採用特色鮮明的「經典」設計風格,其中尤其以效仿著名旁軸相機外形的X100和X-Pro系列為代表。
  • 經典永恆 目前九款最值得購買的膠片相機
    不過,正如CD並未完全取代磁帶一樣,膠片相機仍會受到一批攝影發燒友的喜愛,並將一直持續下去。畢竟,膠片100多年的歷史不是數位相機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所能完全取代的。不可取代的膠片相機  膠片的寬容度,經典相機把玩的樂趣,大、中畫幅相機的巨大成像優勢,這是都是回歸膠片相機的理由!
  • 介紹幾款膠片時代經典相機
    在數位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的今天,還有很多攝影師還在拿著「古董」一樣的膠片相機在拍攝照片,這些拿著膠片相機的人走在大街上,有些不懂攝影的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他們
  • 文藝控們怎能不知道這⑦臺膠片相機
    通常像這種情況我都會給他們安利膠片相機,除了美能達X700和佳能AE-1作為入坑的首選以外,不妨可以考慮以下給大家推薦的這幾臺旁軸相機 最近很多人使用的幾款模擬膠片APP拍攝的效果已經能達到膠片的色彩很接近了,甚至有時候我都辨別不出原來是手機拍的
  • 一機永流傳:十大經典135旁軸相機
    老汙龜是主要玩旁軸相機的,所以給大家推薦了這10款傳世經典,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還是和前幾天一樣,大家覺得有其他經典,可以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徠卡M流行以後,CONTAX旁軸衰弱,但是尼康融合了徠卡的造型和CONTAX的原理,開發了SP相機,成為一代經典。
  • 洪湖大閘蟹與幾款經典膠片相機的故事,佳能AE1始終是最愛嗎?
    佳能AE-1,經典膠片相機,豆瓣四大名機之首華夏823,國產旁軸相機的精品之作,窮人的國產徠卡相機正在苦於不知道該怎麼表現這些大閘蟹的肥碩和鮮美時,忽然瞥見了書櫃裡面的幾臺老式膠片相機……由於大多數膠片相機都在湖北洪湖老家,所以這個書櫃裡面只有幾臺比較實用或者說排名較高的經典膠片相機
  • Leica M膠片旁軸相機的選型5要素
    而且喜歡旁軸的玩家至少會有兩臺LeicaM機:一臺無測光的古典機型,可用於裝X;一臺能測光的現代機型,常用於出片。為什麼?喜歡就不需要理由。關於Leica M膠片旁軸的選型,請你抽個空閒,捫心自問以下5個問題:v 我需要自動快門嗎?v 我需要機內測光嗎?
  • "七劍"之一:日本奧林帕斯Olympus 35RD旁軸相機!
    多年之前,在色影無忌看到了一個帖子,是Photoman兄臺的《七劍》——七種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軸相機。
  • 膠片復興元年2020(120相機及膠片推薦)
    2019年明顯感覺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開始玩起了膠片,莫不是膠片要火那麼讓我來介紹一些膠片以及膠捲的知識,給新手朋友來一個簡單科普膠片相機在體積重量、拍攝效率、對手持拍攝的支持性、對AF等電子性能的支持性方面,不僅完全沒法與數碼系統比,甚至遠遠落後這也是膠片相機小眾化原因
  • 中畫幅旁軸新秀 富士發布GF670W相機
    近日,富士公司發布了新型中畫幅旁軸相機新品GF670W Professional,與現有的GF670類似,使用120/220格式膠片,擁有6×6、6×7雙格式拍攝功能,但用一支55mm f/4.5鏡頭替換了80mm f/3.5鏡頭。該機將在2010 Photokina 2010上展出,具體價格並未透露。
  • 膠捲相機顏值大會 | 旁軸篇
    今天開始我們將進行一系列膠捲相機顏值大比拼,今天是旁軸篇,當然這僅僅是我一家之言,僅供娛樂,每個人審美都不同,有的朋友喜歡黑的,有的喜歡銀色的,我們應當尊重不同人的不同審美。美是沒有絕對標準的。貴的相機不一定好看,從旁軸相機來看,好不好看大概有下面這些粗略的框架。
  • 膠片相機與膠捲推薦指南
    QQ群:457661598在如今數位相機已經成為主流的當下,膠片與膠片相機已經漸漸的遠離了普通百姓家庭,也慢慢的被攝影愛好者們貼上了復古,文藝的標籤。這篇文章我主要推薦135和120兩種膠片和膠片相機,需要說明的是對於膠片相機,相機機身其實並不會影響照片的質量,相機機身其實只是一個暗盒而已,不同的相機機身只是在操作的舒適度和機身顏值方面存在差異,而真正影響到照片質量的是膠片和鏡頭。一.135相機推薦1.佳能AE-1和AE-1P
  • 中國上海海鷗相機廠製造的海鷗KJ-1旁軸照相機!
    今天向各位介紹一款中國生產的旁軸相機,上海海鷗相機廠在1985年生產的海鷗Seagull KJ-1旁軸照相機。說起上海海鷗照相機,我估計只要玩過國產膠片相機的人,一定會知道!我的第一臺相機,就是家裡親戚從非洲帶回來的出口版海鷗203摺疊皮腔照相機。根據莊克明老師在其《中國照相機》一書中的介紹,這款海鷗KJ-1旁軸相機是上海照相機總廠1985年研製生產。在1987年7月全國照相機質量測評中獲同類產品一等獎,當時售價161 元。
  • 那膠片相機要認真選了
    膠片相機不僅相機的造型文藝,而且還省去了大部分後期的煩惱,直接拍出來就已經是膠片的風格。但並不是全部膠片相機都是那麼好用,大部分都採用手動對焦,而且畫質效果也差距甚遠,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文藝範是怎麼選膠捲相機的。
  • 搞機 | 初試旁軸膠片Yashica 35G
    同時,因為不能像數位相機那樣即時成像,並不知道每次按下快門到底拍出來的是什麼效果,也對每次衝洗都充滿期待。雖然手上有了膠片單反Nikon FE2,但是心裡一直對旁軸膠片復古的機身無法釋懷,時不時的就會跑到ebay逛一圈。終於,前不久看到了一臺成色價格都不錯的,於是便果斷入手了這臺Yashica 35G。
  • 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KONICA C35 FD | 阿偉
    十分巧合地,當我選擇我的第一臺相機的時候,由於一直鍾情復古風相機,因此收到了淘寶膠片相機的推薦,我記得很清楚,那是臺奧林巴斯的OM1,雖然我最終沒有入手它,但不可否認他對引我入坑的作用。當時在B站看了一些視頻,覺得旁軸更對我胃口,因此便開始瘋狂差旁軸地資料,為的是找一臺便宜好看的相機。具體的過程我都忘了,總之我最後將目標鎖定在了柯尼卡C35 FD,這個傳說中的旁軸七劍之一的改名版。最後靠著馬雲的幫助(花唄分期),我買下我的第一臺相機,也是我第一臺膠片相機,對沒錯,我是在手機都1億像素的年代買了一臺膠片相機作為我的攝影入門相機。
  • 伊爾福推出復刻60年代膠片相機Sprite 35-II
    DoNews 12月3日消息(記者 丁凡)近日,英國膠捲製造商伊爾福推出了新款傻瓜式膠片相機Sprite 35-II,它採用了可換膠捲設計。據悉,Sprite 35-II是一款向上世紀60年代初Ilford Sprite 35相機致敬的產品,它復刻了後者操作模式。
  • ...攝影愛好者推薦一款相機:江西鳳凰光學製造的鳳凰205旁軸照相機!
    今天介紹的這款鳳凰205旁軸相機,是由位於江西上饒附近的江西光學儀器總廠出品的。不過該機實際上是在1983年6月由海鷗205改名而來的,按照莊克明老師《中國照相機》書中的介紹。該機當時的售價為215元。
  • 新手如何入門膠片攝影(附膠片相機推薦)
    身為學生黨的我,不得不說玩膠片確實比較耗費財力物力的,所以選擇一臺適合自己的膠片機尤為的重要。
  • 富士膠片發布全新無反數位相機FUJIFILM X-Pro3
    X系列的第一款可換鏡頭相機「FUJIFILM X-Pro1」於2012年2月發布,其後繼產品「FUJIFILM X-Pro2」於2016年3月發布,大大提高了圖像質量和性能。X-Pro系列受到許多專業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的青睞。經典的旁軸造型設計、出眾的便攜性和支持直觀操作的撥盤,使它們特別適合拍攝紀錄片和新聞紀實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