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相機生產大國日本曾經製造過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擁有的七種135機械式旁軸照相機。這一系列的七種135手動旁軸取景鏡間快門相機可以說得上是日本曾經製造過的該類型相機的顛峰之作。它們分別是佳能Canonet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達HI-MATIC 7sII、奧林巴斯35SP、奧林巴斯35RC、奧林巴斯35RD、百麗Color 35。
一.速度之美-佳能 Canonet GIII QL17
歷史上佳能曾經有過漫長的旁軸相機生產記錄,其中最著名的應該算是1960年代可換鏡頭的佳能7系列,世界上最大光圈鏡頭紀錄的保持者就是用於該系列相機的50mmF0.95標準鏡頭。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軸相機有專門的商標Canonet,除去可換鏡頭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換鏡頭的鏡間快門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氣的旁軸相機,其中的最高級產品QL17從60年代到80年代,歷經三代,持續生產20年,算得上是旁軸相機中的常青樹。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產品,1982年停產,是佳能最後一種全機械手控旁軸相機。
佳能Canonet GIII QL17前臉左邊的金屬牌清晰表明它的身份,紅色GIII和黑色QL字樣表示這是第三代QL相機,而機頂的Canonet QL17則是相機型號。「QL17」這幾個字母和數字本身有特殊的含義,其中字母QL是佳能獨有的「快速裝片」系統的英文縮寫(Quick Loading),而數字17則代表相機使用鏡頭最大光圈為F1.7。
二.櫻花勝雪-柯尼卡 AUTO S3
其實說到AUTO S3首先應該追溯到1970年代柯尼卡最為成功和暢銷的旁軸照相機系列—柯尼卡C35系列,這個系列數量龐大、型號眾多,其中不乏在相機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機型,例如KONICA C35 AF,它是世界上第一臺實用化的自動對焦照相機。從1968年開始首次發售的柯尼卡 C35以及後來的C35 automatic、C35 V都屬於小型135旁軸相機,機身小巧精緻,簡捷大方,都採用38mmF2.8的天塞型HEXANON鏡頭,程序式自動曝光,它們成象清晰,使用簡便,問世後十分暢銷。到1973年,柯尼卡推出C35系列的最高端型號—柯尼卡C35 FD。
可能有人會不明白,它跟AUTO S3究竟有什麼內在聯繫?其實C35 FD就是AUTO S3,也就是說其實是同一種產品使用了兩個不同型號。在日本國內銷售時型號為柯尼卡C35 FD,而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場上銷售時使用的型號則是柯尼卡AUTO S3。
說到這裡有一句題外的話,新中國的照相機生產史上也曾經有過一款非常經典的旁軸相機,它就是1979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獻禮作品而製造的「鳳凰 JG301」相機。這同樣是一款非常優秀的產品,可以說是中國曾經批量製造過的質量和性能最為優異的135相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實際上就是KONICA C35 FD的完全中國拷貝。
在所有的C35 FD相機後蓋裡面都貼有一枚標籤,上面的圖案是小西六生產的櫻花牌彩色膠捲,其寓意大概就是只有C35 FD才能重現出櫻花膠捲的全部色彩魅力。
三.影子徠卡-美能達 Hi-Matic 7sII
六七十年代的美能達早已躋身日本五大名廠(N、C、P、M、O)之列,它製造的135相機設計新穎、功能實用,深受消費者和攝影發燒友喜愛。為進一步提升光學設計和製造水平,美能達在1970年代開始了與德國徠茲的合作,這種頂尖廠家間的相互滲透結出了豐碩果實,LEICA相機在自動化和電子化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而美能達相機則在光學設計和製造水品上有了很大飛躍。比如徠卡R4單反機完全借鑑MINOLTA XD7的設計,而旁軸的徠卡 CL相機則是不折不扣的美能達代理製造。
美能達HI-MATIC 7sII相機發售於1977年,它的問世引發了後來很多攝影愛好者和相機收藏家的猜想。1960年代,美能達先後發表過HI-MATIC 7和7s兩款相機,從型號上看,7sII似乎應該是它們的直系後代,但是從相機性能和外觀上說,7sII和它的兩位前輩幾乎沒有任何聯繫,首先它的體積已經大幅度縮小,另外鏡頭焦距也從45mm縮短為40mm。全金屬機身僅有區區450克重量,比起笨重的前輩來,已經輕盈了很多。
四.強捍王者-奧林巴斯 35SP
其實形容奧林巴斯的旁軸相機僅僅只用一門三傑這個詞似乎有點不公平,作為旁軸相機生產大戶,奧林巴斯的經典作品實在太多,曾經創造過135旁軸相機歷史上的很多第一,如日本第一臺快門先決自動曝光鏡間快門相機奧林巴斯Auto Eye,第一臺135半幅旁軸相機奧林巴斯PEN,以及史上第一臺裝備有點測光表的旁軸鏡間快門相機奧林巴斯35SP等等,奧林巴斯一門三傑的故事就首先從奧林巴斯35SP講起。
奧林巴斯35SP問世於1969年,是當時日本製造的最高級旁軸鏡間快門相機之一。上世紀60-70年代,奧林巴斯生產一系列旁軸鏡間快門相機,它們大多以35命名,並以數字35加兩位英文字母區別不同型號和品種。從外觀來看,35SP機身和鏡頭的造型直接借鑑了它的前代產品,六十年代生產的奧林巴斯35LC以及35LE的式樣,而SP的型號則應該來自它所具有的點測光(SPOT)功能。
儘管相對前代產品來說,奧林巴斯35SP的體積已經縮小了不少,但在七劍當中仍然是個頭最大的一種,它的體積為129×75×61mm,跟國產鳳凰205相機接近,但做工和質量比鳳凰相機就要精密細緻得多了。35SP造型簡潔流暢,雖然體形不小但持握的手感卻相當的好。奧林巴斯為這臺當時頂尖的旁軸相機配備了G. ZUIKO 42mmF1.7鏡頭,快門為SEIKO FLA(精工FLA)全機械鏡間快門,快門速度範圍為1-1/500秒加B門。35SP曝光方式相當特殊,配備有快門先決自動曝光、程序式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三種方式,cds控制的測光表提供視角為20度的區域測光和6度點測光,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內置點測光方式的旁軸相機。
奧林巴斯的ZUIKO鏡頭多年來享有盛名,它的成象風格既不如尼康那樣尖銳,也不象佳能的那麼柔和,而是在銳利的同時仍然講究細膩影調,色彩真實而不誇張,非常注重層次和細節的真實再現。80年代以前的ZUIKO鏡頭常常會在「ZUIKO」商標前加注單獨的字母,比如35SP的G. ZUIKO,這個單獨字母具有特殊含義,它代表鏡頭使用的鏡片數目。G. ZUIKO採用7枚鏡片,因為G在英文字母排序中的順序是第7。其它的ZUIKO鏡頭也以此類推,如F. ZUIKO是6枚鏡片,E. ZUIKO則是5鏡片。奧林巴斯35SP的7片5組雙高斯鏡頭直接繼承自1960年代的奧林巴斯名機奧林巴斯35LC和奧林巴斯35LE。這隻42mm的7片5組鏡頭性能相當突出,解析度接近每毫米100線對,遠遠超過很多單眼相機鏡頭。稍微遺憾的是,由於當年彩色攝影並不普及,鏡頭鍍膜技術也不如今天進步,因此該鏡頭的光學特性和設計著重為黑白攝影考慮,因此在色彩傳遞性能上不如當代相機,但在1970年代早期,它已經足可以傲視群雄。
五.秀氣美眉-奧林巴斯35RC
在面向攝影師和愛好者的奧林巴斯35SP之後,奧林巴斯在1970年設計了這部輕巧的旁軸機,它雖然秀氣苗條但是諸多性能卻並不輸於很多同時期大型旁軸相機,因此問世以後廣受歡迎,是設計最成功的奧林巴斯旁軸相機之一。
從這部35RC相機開始,奧林巴斯啟用了新的LOGO樣式,新標誌更加美觀且更富時代感。 為減小相機體積和提高便攜性能,必然要犧牲一些相機性能,35RC的鏡頭就不得不改為一隻口徑稍小的鏡頭,它採用的是42mmF2.8 E. ZUIKO鏡頭,與35SP相比,雖然從通光量來看只減小了一級半光圈,可是鏡頭的外觀和體積卻得到大大縮減。不過,E. ZUIKO鏡頭雖然光圈稍小,但並不意味性能低下,這隻5片4組「松納」結構的鏡頭光學描寫性能非常優秀,問世以來一直廣受好評,從光圈F5.6開始,它的解析度可以達到80線對/毫米以上。
六.俊朗少年—奧林巴斯35RD
1974年,隨著奧林巴斯35SP系列的停產,奧林巴斯旁軸相機的陣營裡就缺少了尖端的領軍人物。雖然奧林巴斯曾經在1971年生產過配備40mmF1.7 F. ZUIKO鏡頭的奧林巴斯35DC相機,但這是一臺僅僅提供程序式自動曝光的家用級相機,離專業攝影師和高級攝影愛好者的性能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因此,面對市場需求,奧林巴斯在1975年發售了這部高性能的全機械手控加快門先決自動曝光的奧林巴斯35RD旁軸相機。
奧林巴斯35RD配備40mmF1.7鏡頭,這隻F. ZUIKO鏡頭繼承自35DC相機,為6片4組雙高斯結構,對焦距離0.85米-∞,它成象效果上乘,拍攝的黑白和彩色照片都能滿足專業要求。
七.濃縮精華-百麗 Color 35
時至今日還知道「PETRI」這個相機品牌的普通百姓已經不多,不過它仍就留存在收藏家的記憶中和藏品櫃裡。PETRI牌照相機從未進入過中國大陸市場,而在港臺地區,它的中文名字非常好聽,叫做「百麗」。
百麗Color 35問世於1968年,是日本當時最為袖珍迷你的全機械135旁軸相機,僅比當時全世界最小巧的135旁軸相機祿來35晚一年上市,兩年以後的1970年,奧林巴斯的口袋型相機35RC才誕生,不過同奧林巴斯35RC相比較,百麗Color 35的身材還是要纖小不少。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135相機的設計思路開始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相機控制高度自動化和性能專業化,這個發展方向必然導致相機結構複雜化和相機大型化,而另一個方向則是重視小型化和便攜性,因而出現了110、135半格等等更加微型化的相機,這一時期誕生的祿來35和百麗Color 35則將全幅135相機小型化做到了極致。
百麗Color 35跟傳奇的德國祿來 35有很多相似或相近之處,如大小接近的機身,同樣的全機械手控曝光方式等等,因此具有很多可比性。跟祿來35一樣,為實現相機小型化,百麗Color 35機身結構進行了很多巧妙設計,比如都將鏡頭設計成了可縮回機身內部。限於當時技術條件,全機械相機要將鏡頭縮回機身,對於一部旁軸相機來說,必然喪失聯動測距性能,也就是說將無法進行精確對焦,只能進行目測估焦。同樣,百麗35也遇到相同問題,為將鏡頭縮回機身內部,也不得不取消精確調焦機構。不過好在那個年代的攝影者普遍攝影基本功紮實,這個問題似乎並不算很嚴重,要到了今天一部相機還這樣設計估計就有點行不通了。
百麗Color 35的鏡頭是4片3組天塞結構的C.C Petri 40mmF2.8鏡頭,這隻鏡頭成象銳利,色彩還原也不錯,不過比起祿來35的4片3組40mmF3.5 ZEISS Tessar(蔡斯·天塞)鏡頭還有些差距。
後記
七劍的故事就此講完,它們的歷史完全可以代表1970年代旁軸鏡間快門相機的整個發展進程。由於同一時期感光材料工業尚無法提供品質穩定可靠的高感光度膠片,大量攝影師主要使用中速甚至ISO25這樣的低速膠片進行拍攝,因此現實情況要求相機廠家不得不設計和研發配備大口徑、高解像力鏡頭的旁軸相機以滿足攝影師的拍攝要求。七劍的出現體現著那一時期135旁軸相機發展歷程中的潮流趨勢以及1970年代光學機械製造技術所能達到的空前高度。七劍是攝影師手中的七種利器,更是七部傳世的經典。
關注相機狂人獲取更多器材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