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坑膠片攝影之後,就一直想入手一部旁軸相機專門用來掃街。
作為多年的尼康粉,雖也考慮過徠卡M3、M6之類的主流機型。經過考慮還是想試試沒有被JS炒熱的尼康旁軸。
剛開始想的是尼康旁軸的巔峰之作SP,最後機緣巧合入了它的前作S2。
S2的產量是所有尼康旁軸中最大的(大概5w6多臺),所以較大的保有量也相對來說容易入手。雖然沒有SP那麼強大,但仍是一部非常不錯的相機。
背景:
尼康成立之初先是給佳能的機身造鏡頭,後來也和大多數日系相機廠一樣是從模仿德國相機起步的。尼康模仿的主要對象是Contax的旁軸相機,當然也不單純模仿,尼康也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突破和創新(導致Contax的rf系列鏡頭並不完全兼容尼康的S系列旁軸)。經過Nikon I、M、S等系列推出之後,S2是尼康1954年12月(原本應該更早,但徠卡4月推出了M3導致又回爐重造了一次)推出的S系列第二代改進機型。
配置:
創下了尼康歷史上的多個第一次,包括:
1)首次採用36 * 24標準膠片格式,
2)增加了過片扳手 ,效果類似於大F那種可以多撥非常方便,
3)橫走式布簾快門,最高速度達到了1/1000s,
4)採用了1:1放大取景器,
5)閃關燈熱靴,
6)鏡頭覆蓋28mm-135mm
另外S2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可配備馬達過片的相機。
外觀:
拿到的機器總體來說成色非常好,沒有太多使用的痕跡,原裝的皮套也很完整,估計存放時間有50年以上。
皮套後背有一個夾層,裡面的名片顯示了原主人的信息。
正面是大大的鞋廠Logo,夾著的左右兩邊是黃斑窗和取景窗,黃斑清晰。
正面右側可看到標誌性的對焦齒輪,這也是尼康或者Contax系列旁軸被吐槽最多的地方,網上不少人覺得用著割手,但我實際體驗下來也沒有那麼不堪,用手指滾動還是比較輕盈的。由於S系列對焦過程中,鏡頭是整體轉動,因此在無限遠焦距的時候鏡頭是默認被鎖定的,在齒輪旁邊設置了一個解鎖裝置,可在撥動齒輪的時候就解除對焦的鎖定的。
頂部有70's以前傳統Nippon Kogaku標,非常喜歡這個設計
回片的把手很好用,和單反操作體驗無異,下面的轉盤應該是用來設置閃關燈同步的,但由於很難再找到配套的閃光燈,估計幾乎沒有什麼用處了。
計數器採用了外置刻度的方式,在過片過程中可以同時看到4個地方在同時轉動:「計算器」、「快門」、「快門速度盤」和」回片把手「。
看快門盤應該是早期版本,後期版本採用了黑盤。快門盤是兩段式的,把」高速「和」低速「進行了區分,其中1/30已下的快門需要波動下面的轉盤設置,同時當下盤設置為1/30時就執行上盤的速度。
左側有閃光燈的連接埠
右側比較簡單
鏡頭是50mm F2 HC多層鍍膜版本,很幸運也帶了原廠遮光罩,雖然光圈不如常見的50 1.4大,但整體素質也不差且非常小巧。
還有一片很通透的天光鏡
背部取景窗,線框只有50,其他都需外接取景器。不過50也是目前我使用頻率最高的焦段了,未來升級希望能夠買到傳說中的50mm 1.1。
底部,由於是全機械結構,因此iso設置只是起提示的作用。
和大F類似,通過底部的一個鎖止機構,通過」脫褲子「的方式打開倉蓋換卷。
布簾,後期的SP已經改為了鈦簾。
使用心得:
合適的場景使用合適的器材,旁軸相機在掃街方面擁有單反不可比擬的優勢,包括機震小、黃斑對焦快、侵入感低等。相比徠卡M系列尼康有一套自己的操作邏輯,這套邏輯特立獨行(主要表現在對焦的時候要整個鏡頭轉動上面,同時需要提前調整好光圈),雖然這種操作邏輯沒有像徠卡一樣受到青睞,但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只要稍加練習也能形成類似徠卡鏡頭上通過月牙環快速對焦的效果。
具體的方式可以就是通過撥動那個極具爭議的對焦齒輪來實現:撥1下齒輪對焦距離在7m,撥2下大概在3m,撥3下大概在1.5m,依此類推。
這樣就可以在拍攝前快速預估被攝物體的距離進行預對焦,然後拍攝時再通過觀察黃斑微調,做到快速拍攝。
總結:
個人認為S2是一部尼康粉不能錯過的機器,擁有一如既往過硬的做工,純機械的設計理論上可以當傳家寶。在性能上也完全能夠稱得上主流,可以高效的勝任各種紀實拍攝。同時在相機發展歷史上也曾經和徠卡M3系列PK,擁有顯著的歷史地位,值得收藏。
樣片:
主要是自己衝掃的一些黑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