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晚來的首發-Nikon S2旁軸膠片相機

2021-12-12 Chiphell

入坑膠片攝影之後,就一直想入手一部旁軸相機專門用來掃街。
作為多年的尼康粉,雖也考慮過徠卡M3、M6之類的主流機型。經過考慮還是想試試沒有被JS炒熱的尼康旁軸。
剛開始想的是尼康旁軸的巔峰之作SP,最後機緣巧合入了它的前作S2。
S2的產量是所有尼康旁軸中最大的(大概5w6多臺),所以較大的保有量也相對來說容易入手。雖然沒有SP那麼強大,但仍是一部非常不錯的相機。

背景:
尼康成立之初先是給佳能的機身造鏡頭,後來也和大多數日系相機廠一樣是從模仿德國相機起步的。尼康模仿的主要對象是Contax的旁軸相機,當然也不單純模仿,尼康也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突破和創新(導致Contax的rf系列鏡頭並不完全兼容尼康的S系列旁軸)。經過Nikon I、M、S等系列推出之後,S2是尼康1954年12月(原本應該更早,但徠卡4月推出了M3導致又回爐重造了一次)推出的S系列第二代改進機型。

配置:
創下了尼康歷史上的多個第一次,包括:
1)首次採用36 * 24標準膠片格式, 
2)增加了過片扳手 ,效果類似於大F那種可以多撥非常方便,
3)橫走式布簾快門,最高速度達到了1/1000s, 
4)採用了1:1放大取景器, 
5)閃關燈熱靴,
6)鏡頭覆蓋28mm-135mm
另外S2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可配備馬達過片的相機。

外觀:
拿到的機器總體來說成色非常好,沒有太多使用的痕跡,原裝的皮套也很完整,估計存放時間有50年以上。
皮套後背有一個夾層,裡面的名片顯示了原主人的信息。
正面是大大的鞋廠Logo,夾著的左右兩邊是黃斑窗和取景窗,黃斑清晰。
正面右側可看到標誌性的對焦齒輪,這也是尼康或者Contax系列旁軸被吐槽最多的地方,網上不少人覺得用著割手,但我實際體驗下來也沒有那麼不堪,用手指滾動還是比較輕盈的。由於S系列對焦過程中,鏡頭是整體轉動,因此在無限遠焦距的時候鏡頭是默認被鎖定的,在齒輪旁邊設置了一個解鎖裝置,可在撥動齒輪的時候就解除對焦的鎖定的。
頂部有70's以前傳統Nippon Kogaku標,非常喜歡這個設計
回片的把手很好用,和單反操作體驗無異,下面的轉盤應該是用來設置閃關燈同步的,但由於很難再找到配套的閃光燈,估計幾乎沒有什麼用處了。
計數器採用了外置刻度的方式,在過片過程中可以同時看到4個地方在同時轉動:「計算器」、「快門」、「快門速度盤」和」回片把手「。
看快門盤應該是早期版本,後期版本採用了黑盤。快門盤是兩段式的,把」高速「和」低速「進行了區分,其中1/30已下的快門需要波動下面的轉盤設置,同時當下盤設置為1/30時就執行上盤的速度。
左側有閃光燈的連接埠
右側比較簡單
鏡頭是50mm F2 HC多層鍍膜版本,很幸運也帶了原廠遮光罩,雖然光圈不如常見的50 1.4大,但整體素質也不差且非常小巧。
還有一片很通透的天光鏡
背部取景窗,線框只有50,其他都需外接取景器。不過50也是目前我使用頻率最高的焦段了,未來升級希望能夠買到傳說中的50mm 1.1。
底部,由於是全機械結構,因此iso設置只是起提示的作用。
和大F類似,通過底部的一個鎖止機構,通過」脫褲子「的方式打開倉蓋換卷。
布簾,後期的SP已經改為了鈦簾。

 
使用心得:
合適的場景使用合適的器材,旁軸相機在掃街方面擁有單反不可比擬的優勢,包括機震小、黃斑對焦快、侵入感低等。相比徠卡M系列尼康有一套自己的操作邏輯,這套邏輯特立獨行(主要表現在對焦的時候要整個鏡頭轉動上面,同時需要提前調整好光圈),雖然這種操作邏輯沒有像徠卡一樣受到青睞,但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只要稍加練習也能形成類似徠卡鏡頭上通過月牙環快速對焦的效果。
具體的方式可以就是通過撥動那個極具爭議的對焦齒輪來實現:撥1下齒輪對焦距離在7m,撥2下大概在3m,撥3下大概在1.5m,依此類推。
這樣就可以在拍攝前快速預估被攝物體的距離進行預對焦,然後拍攝時再通過觀察黃斑微調,做到快速拍攝。

總結:
個人認為S2是一部尼康粉不能錯過的機器,擁有一如既往過硬的做工,純機械的設計理論上可以當傳家寶。在性能上也完全能夠稱得上主流,可以高效的勝任各種紀實拍攝。同時在相機發展歷史上也曾經和徠卡M3系列PK,擁有顯著的歷史地位,值得收藏。

樣片:
主要是自己衝掃的一些黑白卷

 

相關焦點

  • 經典旁軸膠片相機—七劍篇
    QL17機身有兩種顏色,常見的是銀白金屬色版本,黑身版較少見,在國外二手市場上價格昂貴。    佳能的「QL」快速裝片系統是一個獨特且非常具有實用性的設計,這一設計曾經廣泛出現在佳能生產的單眼相機和旁軸相機上,它大大縮短了攝影師裝卸膠捲的過程,為抓拍寶貴瞬間贏得了先機。
  • 【膠片的味道】旁軸相機讓你成為更好的街拍攝影師
    每一臺不同的相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適合於不同的情況。我用過很多相機,包括卡片相機、一次性相機、數碼單反,以及旁軸相機等。目前我主要用旁軸相機街拍,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藝術視角上它對我都有很大幫助。儘管旁軸相機很貴,但我相信這是一筆值得的投資。在街拍中,旁軸相機有很多超越其他相機的優勢。在這裡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使用旁軸相機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街拍攝影師的5個理由。
  • 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NIKON F-401S | lone
    說起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不得不提起我的父親。
  • 器材初級指南|膠片相機
    有關膠片攝影的教程也非常多,不過大部分的教程都是對膠片的誤解,僅僅只是掃描店裡的一個濾鏡。如果嚴肅的來說,膠片攝影的流程還是很嚴謹的。當然,圖一個樂也很重要,如果你選擇膠片攝影,你可以得到什麼?大部分的膠片相機都保留了很多機械的部分,當然也有純機械純電子的相機。所以,它需要你掌握一定的攝影知識才能拍出曝光正常對焦清晰的照片,而不是像數位相機,幾乎是可以全自動或者靠後期去彌補。當你熟練掌握膠片相機時,你的拍攝技術已經足夠應付大部分的拍攝需要了。
  • 理光RX-50 出乎意料好用的膠片旁軸相機
    理光RX-50 出乎意料好用的膠片旁軸相機
  • 富士X-Pro3無反相機模擬膠片+旁軸,街拍者復古之選
    富士第三代2600萬像素可換鏡頭無反相機X-Pro3整體保存了經典旁軸相機外觀和取景方式,機身框架由鎂合金製成,而頂蓋和底板(表面飾面)則由耐腐蝕的鈦製成(這個材料和工藝成本相當高)。最特別的是,它採用了隱藏式LCD取景屏。富士X系列相機總體採用特色鮮明的「經典」設計風格,其中尤其以效仿著名旁軸相機外形的X100和X-Pro系列為代表。
  • 帶你感受膠片攝影的魅力
    數位相機既可以瀏覽拍攝的照片,又可以隨意刪除,非常方便。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人用膠片來拍攝呢?只因為膠片的色彩更加濃鬱,色彩更飽和對比度更高,寬容度更高,成片有顆粒,照片呈現獨有復古感。這份獨有的質感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攝影師,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新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膠片攝影已經是一種非常熱門的攝影方式了。
  • 回溯舊時光 膠片相機入門指南(上)
    相信不少朋友在選擇膠片相機時,都會迷茫很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膠片機的購買選擇吧!要入門膠片的話,首先要選擇一臺合適的相機(當然前提是有了一定的攝影基礎),跟數位相機不同,不同的膠片機用途、功能、操作可就大不一樣了。
  • 介紹幾款膠片時代經典相機
    在數位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的今天,還有很多攝影師還在拿著「古董」一樣的膠片相機在拍攝照片,這些拿著膠片相機的人走在大街上,有些不懂攝影的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他們
  • 新手如何入門膠片攝影(附膠片相機推薦)
    身為學生黨的我,不得不說玩膠片確實比較耗費財力物力的,所以選擇一臺適合自己的膠片機尤為的重要。
  • 【攝影】膠片世界裡的華理
    歡迎大家把每一瞬間的感動投稿商之潮~那麼今天故事要開始嘍~自從踏入膠片攝影的坑後,出門的次數明顯增多,有空就想尋找新的拍攝地點。每天身處家和單位,這兩個地方拍的照片是目前所佔比例最高的。最近把在華東理工大學兩個校區拍過的膠片,整理了一下,來看看膠片世界裡的華理又有一些什麼不同。所有膠片都在下方標出來了膠捲類型和相機類型。
  • ...攝影愛好者推薦一款相機:江西鳳凰光學製造的鳳凰205旁軸照相機!
    今天介紹的這款鳳凰205旁軸相機,是由位於江西上饒附近的江西光學儀器總廠出品的。不過該機實際上是在1983年6月由海鷗205改名而來的,按照莊克明老師《中國照相機》書中的介紹。該機當時的售價為215元。
  • 膠片拾遺,旁軸相機
    從攝影誕生到現在到數位相機的普及,中間一百來年間的相機都是膠片相機,款型可就太多太多了,差異極大,畢竟一百年科技發展。當然個人的能力有限,很多機器我是沒用過乃至沒聽過,就盡力談下了解的機器,其中的適合入門的機器,性價比高的機器,或者現在來看不太好用但足夠經典的機器。
  • 膠片復興元年2020(120相機及膠片推薦)
    2019年明顯感覺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開始玩起了膠片,莫不是膠片要火那麼讓我來介紹一些膠片以及膠捲的知識,給新手朋友來一個簡單科普膠片相機在體積重量、拍攝效率、對手持拍攝的支持性、對AF等電子性能的支持性方面,不僅完全沒法與數碼系統比,甚至遠遠落後這也是膠片相機小眾化原因
  • 膠片入坑看這裡~關於「膠片攝影」都幫你整理好啦!
    雖與數位相機相比,購買膠捲、衝洗、掃描等這一系列的過程會讓大家覺得拍攝膠片很麻煩,並且無法即拍即看,但這或許也是膠片攝影魅力的地方。「經歷半年多才拍完的一卷膠片,當衝掃出來的時候,像是打開了一個回憶的盒子。」
  • 膠片的味道|膠片攝影入門必看,你所不知道的膠片知識
    雖然我的攝影之路是從數位相機走起的,而在拿起膠片機的那一刻,我才開始理解ISO、曝光、光圈,開始用心去拍正確的照片。膠片攝影目的不同,使用的膠捲各異。最主要的幾個分類是黑白卷、彩色正片和彩色反轉片(負片)。最常見的膠片尺寸是35mm。許多單眼相機(SLR)和旁軸相機都使用這種膠捲。這樣的底片成卷裝,每卷可成像24或36張。
  • 文藝控們怎能不知道這⑦臺膠片相機
    通常像這種情況我都會給他們安利膠片相機,除了美能達X700和佳能AE-1作為入坑的首選以外,不妨可以考慮以下給大家推薦的這幾臺旁軸相機 最近很多人使用的幾款模擬膠片APP拍攝的效果已經能達到膠片的色彩很接近了,甚至有時候我都辨別不出原來是手機拍的
  • 經典永恆 目前九款最值得購買的膠片相機
    不過,正如CD並未完全取代磁帶一樣,膠片相機仍會受到一批攝影發燒友的喜愛,並將一直持續下去。畢竟,膠片100多年的歷史不是數位相機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所能完全取代的。不可取代的膠片相機  膠片的寬容度,經典相機把玩的樂趣,大、中畫幅相機的巨大成像優勢,這是都是回歸膠片相機的理由!
  • 重回膠片時代 十部高性價比膠片相機推薦
    但即便如此,膠片與數碼也絕非不能共存,恰恰相反,兩者是能夠完美互補的。對於數碼攝影來說,它所提供的是一種精準、高效的拍攝方式,而相比之下膠片攝影則能夠給予我們更多驚喜感。於是,聰明的攝影師懂得如何使用這兩種拍攝方式,並取得平衡。除此之外,膠片攝影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我們放慢節奏,享受拍攝過程中的樂趣。看到這裡你是否又重新燃起了對膠片攝影的衝動,亦或是想要購買一部膠片機來嘗嘗鮮呢?
  • 堅持用手動膠片相機學習攝影的十個理由
    在這個時代,提出以手動膠片相機為學習攝影的最佳選擇,有人認為是天方夜譚,也有不少攝影愛好者認同。  我在這裡介紹熱愛數碼攝影的你們,推薦新手以手動膠片相機學習的理由,以及我的看法: 讓你放慢腳步 (Slow you down)  這也是不少習慣數位相機的攝影者,回到膠片攝影的主因。攝影科技讓攝影更普及,但也讓我們於較少限制下,拍下更多不必要、重覆、甚至劣質的照片,浪費更多時間在選擇、後制、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