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即歷史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為我的偶像毛曉彤拍一套照片,感謝各位新朋友的加入,更感謝各位老朋友多年的支持
昨天我們介紹了徠卡M口的系列相機和發展,今天我們來看看非徠卡品牌的M口相機,種類比起徠卡自然少了許多,且主要是以COSINA公司的福倫達品牌為主的。
如果說徠卡M是機械的殿堂,那麼非徠卡M就是電子的世界了。
徠卡在1954年為M口申請了20多年的專利保護,不再像L39那樣是開放系統,因此在1980年這個專利保護失效前,只有中國仿造的紅旗20一款相機較為系統使用了徠卡M口,蘇聯方面也沒有仿造M口的相機。
紅旗20外觀和徠卡神似,細節上差別很大,看起來更像日系相機,日本人認為它的外觀其實更接近M5。但是紅旗20的曝光操作的確是徠卡式的,符合徠卡M的基本使用習慣。
除了機身外,還製造了35/1.4,50/1.4和90/2三枚配套鏡頭,這些鏡頭的製造難度都不亞於這臺相機本身。
這個系列相機產量非常低,現在只是偶爾在拍賣會才會現身了,而且價格不菲。
真正算得上商品意義的非徠卡M相機,第一臺應該是美能達公司在1981年的CLE相機。美能達和徠卡的CL合作項目只持續了3年,之後在R系列單反上有所合作。
CLE是美能達自己開發的M口相機,相比CL有著本質不同。CLE是自動曝光相機,帶有A檔,它的本質是一臺電子機。
為了保證對焦準確性,CLE的體積比CL大,和一臺正常的徠卡M相機差不多。
美能達在原本CL系統40mm和90mm鏡頭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製造了一枚28/2.8的鏡頭,這枚鏡頭外觀完全模仿徠卡鏡頭製造。
美能達並沒有再進行後續的開發,之後他們的精力更多還是放在單眼相機,自動化上。
美能達CLE推出後沒多久,徠卡自己的M系統迎來了高峰,M6相機獲得成功,一系列高性能M口鏡頭從80年代末陸續出現。而對於一般相機愛好者,走向全自動是此時的主題,徠卡M只適合堅持手動攝影和旁軸愛好者,單反主流浩浩蕩蕩。
於是,非徠卡M口的相機便一直沒有出現,雖然其中出現過L39口的鏡頭,也還有一些L39口的相機,但下一臺非徠卡的M相機面世,又過去了將近20年的時光。
1999年,柯尼卡公司推出了HEXAR RF相機,相當著名的M口相機。
HEXAR RF是所有M口膠捲機中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除了對焦外均實現了自動化。它也是所有M口相機中唯一的自動過片機,其他M口相機自動過片都需要外接配件。
HEXAR RF使用非常優秀的亮線取景器,但他的取景器倍率比徠卡M要大,達到0.6,所以它的測距基線雖然比M長,但實際基線和0.7的徠卡差不多。框線和徠卡一樣是3組6條,6個焦段也一樣。
由於旁軸相機結構的影響,它的TTL測光還是SPD中央重點,依然沒有實現多功能測光,多區域測光的功能。
傳統徠卡M的快門速度一般是1000,但HEXAR RF可以完成4000的高速。
柯尼卡還設計了一批KM鏡頭,雖然數量不多,但也足夠經典,其中一枚廣角變焦和50/1.2超大光圈鏡頭非常突出。柯尼卡在KM鏡頭上採用了許多新的鏡頭設計思路,儘管普通鏡頭並沒有非球面化,依然保持著較好的能力。
不過柯尼卡這臺相機出的實在不是時候,2003年這個短命的項目就結束了。
同樣也是在1999年,日本的COSINA公司全面拿下了福倫達品牌的商標權和一批命名權,一個瘋狂的計劃開始醞釀,一個規模可以與徠卡原廠M口鏡頭匹敵的鏡頭系統猛然出現了。
2000年,他們先推出了一款L39口的BESSA R相機,到了2001年,他們推出了第一臺M口相機BESSA T。
BESSA T擁有對焦系統,但是沒有取景系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旁軸,它的設計理念更接近L39時代的徠卡相機。
但是很快,2002年BESSA R2就出現了。
R2是在R的機身基礎上改了一個M口的機器,但實際上還進行了一些功能的拓展。
BESSA R2帶有測光,純機械相機,除了調節光圈,快門外沒有任何其他功能,相當純粹。它和R的最大不同在於可以外接自BESSA T以來的那個外接手動過片器,R下沒有相關的接口。R2之後的R系列旁軸都有這個接口。
R2以及整個R系列採用亮框取景,測距基線比較短,但黃斑對比和整體亮度還是讓人滿意的,在近距離時測距精度不高。
在這臺BESSA R2的機身基礎上,COSINA還和愛普生合作開發了世界上第一臺M口數位相機R-D1。
BESSA R2的生產非常短,2004年就停產了,也在同年,他們推出了自動曝光的相機BESSA R2A和R3A,這是2004年版的,還不是大家熟悉的2007年版。
2004版的R2A和R3A機身文字是BESSA R2A,BESSA R3A,2007版就只有R2A和R3A。
但是2004版本和2007版本性能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差別。R2A和R3A一直生產到2013年。R3A是採用了1.0取經倍率的相機,除了取景器其他都和R2一樣。到了2007年,福倫達又推出了取經倍率更大的R4系列相機,並且又恢復了不帶自動曝光功能的純機械相機,也就是R2M,R3M和R4M。福倫達的R3和R4採用了比徠卡0.85更遠和0.58更廣的設計,在R4中加入了21mm和25mm的框線。R4取景器的光學結構也非常複雜,因為如此大的角度還要控制取景時的變形,COSINA在這個取景器上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全BESSA R系列的框線都不能自動跳,需要手動調節,如果拍攝中換鏡頭是一定要注意的。
全系列用的也是同一種快門,包括他們的BESSAFLEX單反也都是這種最快2000的鋼片縱走快門,但我覺得這個快門聲音還是很輕的。
全BESSA R系列的價格都非常便宜,7萬,8萬日幣一臺,做工也的確是不敢恭維,但故障率並不高,畢竟結構非常簡單。COSINA在買福倫達品牌權時和蔡司搭上了線,之後為蔡司代工手動單反鏡頭,看到COSINA的福倫達品牌推出了相機,蔡司也想推出相機,於是ZM相機出現了。ZM相機的框線比較少,只有4條,28,35,50,85,也基本夠用了,由於搭配的ZM鏡頭使用了85mm焦距,框也變成了85,但根據實際使用,90和85也用不出什麼差別。
蔡司還製造了搭配廣角的盲拍機SW,主要用來搭配21mm,25mm,尤其是那枚15/2.8來使用。SW雖然沒有取景器,但依然由自動曝光功能。
非徠卡的M相機主要是日系,又以電子相機為主,自動曝光幾乎是這些相機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