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徠卡的M口膠捲相機

2021-12-26 膠捲迷俱樂部

照片即歷史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為我的偶像毛曉彤拍一套照片,感謝各位新朋友的加入,更感謝各位老朋友多年的支持

昨天我們介紹了徠卡M口的系列相機和發展,今天我們來看看非徠卡品牌的M口相機,種類比起徠卡自然少了許多,且主要是以COSINA公司的福倫達品牌為主的。

如果說徠卡M是機械的殿堂,那麼非徠卡M就是電子的世界了。

徠卡在1954年為M口申請了20多年的專利保護,不再像L39那樣是開放系統,因此在1980年這個專利保護失效前,只有中國仿造的紅旗20一款相機較為系統使用了徠卡M口,蘇聯方面也沒有仿造M口的相機。

紅旗20外觀和徠卡神似,細節上差別很大,看起來更像日系相機,日本人認為它的外觀其實更接近M5。但是紅旗20的曝光操作的確是徠卡式的,符合徠卡M的基本使用習慣。

除了機身外,還製造了35/1.4,50/1.4和90/2三枚配套鏡頭,這些鏡頭的製造難度都不亞於這臺相機本身。

這個系列相機產量非常低,現在只是偶爾在拍賣會才會現身了,而且價格不菲。

真正算得上商品意義的非徠卡M相機,第一臺應該是美能達公司在1981年的CLE相機。美能達和徠卡的CL合作項目只持續了3年,之後在R系列單反上有所合作。

CLE是美能達自己開發的M口相機,相比CL有著本質不同。CLE是自動曝光相機,帶有A檔,它的本質是一臺電子機。

為了保證對焦準確性,CLE的體積比CL大,和一臺正常的徠卡M相機差不多。

美能達在原本CL系統40mm和90mm鏡頭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製造了一枚28/2.8的鏡頭,這枚鏡頭外觀完全模仿徠卡鏡頭製造。

美能達並沒有再進行後續的開發,之後他們的精力更多還是放在單眼相機,自動化上。

美能達CLE推出後沒多久,徠卡自己的M系統迎來了高峰,M6相機獲得成功,一系列高性能M口鏡頭從80年代末陸續出現。而對於一般相機愛好者,走向全自動是此時的主題,徠卡M只適合堅持手動攝影和旁軸愛好者,單反主流浩浩蕩蕩。

於是,非徠卡M口的相機便一直沒有出現,雖然其中出現過L39口的鏡頭,也還有一些L39口的相機,但下一臺非徠卡的M相機面世,又過去了將近20年的時光。

1999年,柯尼卡公司推出了HEXAR RF相機,相當著名的M口相機。

HEXAR RF是所有M口膠捲機中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除了對焦外均實現了自動化。它也是所有M口相機中唯一的自動過片機,其他M口相機自動過片都需要外接配件。

HEXAR RF使用非常優秀的亮線取景器,但他的取景器倍率比徠卡M要大,達到0.6,所以它的測距基線雖然比M長,但實際基線和0.7的徠卡差不多。框線和徠卡一樣是3組6條,6個焦段也一樣。

由於旁軸相機結構的影響,它的TTL測光還是SPD中央重點,依然沒有實現多功能測光,多區域測光的功能。

傳統徠卡M的快門速度一般是1000,但HEXAR RF可以完成4000的高速。

柯尼卡還設計了一批KM鏡頭,雖然數量不多,但也足夠經典,其中一枚廣角變焦和50/1.2超大光圈鏡頭非常突出。柯尼卡在KM鏡頭上採用了許多新的鏡頭設計思路,儘管普通鏡頭並沒有非球面化,依然保持著較好的能力。

不過柯尼卡這臺相機出的實在不是時候,2003年這個短命的項目就結束了。

同樣也是在1999年,日本的COSINA公司全面拿下了福倫達品牌的商標權和一批命名權,一個瘋狂的計劃開始醞釀,一個規模可以與徠卡原廠M口鏡頭匹敵的鏡頭系統猛然出現了。

2000年,他們先推出了一款L39口的BESSA R相機,到了2001年,他們推出了第一臺M口相機BESSA T

BESSA T擁有對焦系統,但是沒有取景系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旁軸,它的設計理念更接近L39時代的徠卡相機。

但是很快,2002年BESSA R2就出現了。

R2是在R的機身基礎上改了一個M口的機器,但實際上還進行了一些功能的拓展。

BESSA R2帶有測光,純機械相機,除了調節光圈,快門外沒有任何其他功能,相當純粹。它和R的最大不同在於可以外接自BESSA T以來的那個外接手動過片器,R下沒有相關的接口。R2之後的R系列旁軸都有這個接口。

R2以及整個R系列採用亮框取景,測距基線比較短,但黃斑對比和整體亮度還是讓人滿意的,在近距離時測距精度不高。

在這臺BESSA R2的機身基礎上,COSINA還和愛普生合作開發了世界上第一臺M口數位相機R-D1。

BESSA R2的生產非常短,2004年就停產了,也在同年,他們推出了自動曝光的相機BESSA R2AR3A,這是2004年版的,還不是大家熟悉的2007年版。

2004版的R2A和R3A機身文字是BESSA R2A,BESSA R3A,2007版就只有R2A和R3A。

但是2004版本和2007版本性能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差別。R2A和R3A一直生產到2013年。R3A是採用了1.0取經倍率的相機,除了取景器其他都和R2一樣。到了2007年,福倫達又推出了取經倍率更大的R4系列相機,並且又恢復了不帶自動曝光功能的純機械相機,也就是R2M,R3MR4M

福倫達的R3和R4採用了比徠卡0.85更遠和0.58更廣的設計,在R4中加入了21mm和25mm的框線。R4取景器的光學結構也非常複雜,因為如此大的角度還要控制取景時的變形,COSINA在這個取景器上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全BESSA R系列的框線都不能自動跳,需要手動調節,如果拍攝中換鏡頭是一定要注意的。

全系列用的也是同一種快門,包括他們的BESSAFLEX單反也都是這種最快2000的鋼片縱走快門,但我覺得這個快門聲音還是很輕的。

全BESSA R系列的價格都非常便宜,7萬,8萬日幣一臺,做工也的確是不敢恭維,但故障率並不高,畢竟結構非常簡單。

COSINA在買福倫達品牌權時和蔡司搭上了線,之後為蔡司代工手動單反鏡頭,看到COSINA的福倫達品牌推出了相機,蔡司也想推出相機,於是ZM相機出現了。
ZEISS IKON ZM也可以理解為COSINA公司生產的最高級的旁軸相機,它也的確比BESSA系列相機要高級得多。ZM相機擁有M口相機中最長的測距基線和最長的有效基線,可以在使用85mm鏡頭時依然保持很高的對焦精度。它的自動曝光系統和R2A基本是一套,快門也是一樣,布局也差不多。但是倒片在機底。

ZM相機的框線比較少,只有4條,28,35,50,85,也基本夠用了,由於搭配的ZM鏡頭使用了85mm焦距,框也變成了85,但根據實際使用,90和85也用不出什麼差別。

蔡司還製造了搭配廣角的盲拍機SW,主要用來搭配21mm,25mm,尤其是那枚15/2.8來使用。SW雖然沒有取景器,但依然由自動曝光功能。

非徠卡的M相機主要是日系,又以電子相機為主,自動曝光幾乎是這些相機的標配。
這些相機豐富了M卡口,它們也都能使用徠卡M鏡頭,或者將它們的鏡頭用在徠卡機身上。由於徠卡M卡口沒有聯動機關,也沒有電子接口,所以為這個系列的各家鏡頭交換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相關焦點

  • 徠卡真的牛逼嗎?膠捲新手的第一臺旁軸相機推薦
    對於膠捲新手來說,他們不玩數碼玩膠捲,是因為兩個方面,其一是膠捲的感覺比較豐富,不同的卷能拍出不同的照片,而不像數碼千篇一律,你再P還是這幅鳥樣。其二是他們想體會手動攝影的樂趣。其三是他們想要裝逼。但是,實際上,膠捲新手完全放棄數碼,專攻膠捲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因此,向新手推薦相機,半自動相機是必須又必須的,除非是極其經典的相機。但是問題就在這裡。
  • 主要膠捲相機品牌
    徠卡(德國) 135相機的鼻祖之一,最突出的產品是M系列旁軸相機,其M系列鏡頭很長時間裡在135鏡頭中素質突出。另一方面,徠卡也有自己的R系列單反,其中多款相機是與日本合作的產品。在膠捲時代徠卡沒有涉足120相機。
  • 徠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紀實(之二)
    作為徠卡工匠大師的沈國慶顯得很平靜,他說:「從這次改M口的實踐看,絕不是想像中的把M卡口裝上、調整一下法蘭距那麼簡單。因為III系的機身內部空間非常小,處處都是攔路虎。」「只有對巴納克相機非常喜歡,且熟稔其內部結構的人,才有信心去改M口。即使你有最先進的CNC,恐怕也是難以做到的」----沈老師如是說。徠卡IIIg改M口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要改M口呢?
  • Leica M5,一臺被嚴重低估的徠卡M系膠片相機 | 百年徠卡【07/100】
    即使到M系膠片機紛紛被炒上天的今天,M5依然是被提及最少、使用最少,但最具性價比的機型。而在M5之後,受挫的徠卡迅速退回了「經典時代」,之後的膠片機身M6、M7、MP和MA再也沒有做過「出格」的嘗試。倒是在數碼上,徠卡Q的出現,在我看來,是徠卡繼M5之後的第二次「反經典」嘗試,還好這一次,目前來看徠卡的策略是正確的。
  • 「我夢寐以求的相機」— 徠卡35mm系列鏡頭
    徠卡生產的M鏡頭憑藉其卓越的工藝和質量造就了相機鏡頭界的一個神話。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系統中最入門的焦段之一,也是傳說中世界上最華麗的鏡頭群:徠卡35mm鏡頭。1954年徠卡第一臺M相機—M3推出後的鏡頭為M口,在此以前為螺口。
  • 徠卡早期M鏡頭1954年-1959年(2020版)
    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本號點一點徠卡最有名的是鏡頭而不是相機,如果仔細去揣摩,你就會發現徠卡鏡頭的價格很貴,有的時候一枚鏡頭就能買一臺相機,這也是徠卡的驕傲所在。徠卡鏡頭最風光的時候是在80年代到90年代,雖然徠卡相機的科技含量已經落後日本相機,也在和日本人合作生產單反,但是徠卡鏡頭強大的光學素質依然是當時日本廠家望塵莫及的,到了90年代初,徠卡鏡頭大規模非球面化,設計思路和素質能力都是當時日本廠家無法比擬的。
  • 深度解析徠卡膠片相機
    4.打開相機底蓋。5.掀開相機底蓋。6.取出片筒。有些底片的末端沒有固定好在底片筒的軸心上,列如使用分裝片就比較容易出現問題。此時請按下列步驟處理:(1)在全黑的暗房取下相機底蓋。(2)握住相機,將底部朝下。(3)按下快門,轉動上片杆數次後底片會滑落下,請注意那好相機以避免掉落。
  • 膠捲燒錢篇之是高端拍立得相機呀~~
    特色:功能超多、使用簡單在過去幾年,拍立得相機再次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許多廠商都推出了拍立得產品,比如富士的Instax,Impossible Project的I-1,Lomography,甚至還包括拍立得相機鼻祖寶利來也推出了新款拍立得相機。
  • 徠卡M7相機(附完整零件拆解圖)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
  • 徠卡M狗頭,簡評福倫達35 1.4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這裡是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
  • 徠卡 | M2 | 性能 | 版本 | 經典
    新年之際,我用這樣一臺非常簡單的,寥寥數語便能說完的相機來進行。恰恰是寥寥數語裡卻又隱藏著千言萬語,這臺簡單的徠卡M2始終影響著徠卡相機的發展,乃至於它面世大半個世紀後,徠卡依然在依照它的外型製造相機。
  • 膠捲相機怎麼用 膠捲相機使用方法【詳解】
    摘要:膠片照片色彩奇特,中、大畫幅相機玩膠片機更實惠,使用更顯文青,所以還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膠捲相機怎麼用?下面為您介紹膠捲相機入門知識。  【膠片相機】膠捲相機怎麼用 膠捲相機入門知識  膠捲相機完全入門  世界的一切都是光。  什麼是膠捲相機?說白了,就是用膠捲拍照的相機。
  • 新手向 120膠捲相機入門
    大家注意,120膠捲是一種捲軸膠捲,而135膠捲是一種暗盒膠捲,兩種膠捲的卷片類型不同。135膠捲在拍完後,需要把膠捲從相機裡倒回到暗盒裡,有倒片這個過程。120膠捲的畫幅135相機的標準畫幅是36mmX24mm,幾乎99%的相機就是這個畫幅,所以我們也可以說135相機是一種固定畫幅相機,無論你使用尼康F3還是佳能F1,或者是徠卡M7,等等,每一張底片的畫幅都是36mmX24mm。
  • 膠捲相機的原價譜,CONTAX T3 98000日幣
    2005年是非常微妙的一年,這一年正好是從膠捲向數碼轉變的關鍵一年,在前一年裡尼康推出了最後一臺膠捲旗艦F6,當然,在雅典奧運會上膠捲相機仍然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到了4年後的北京奧運會幾乎看不到膠捲相機了。
  • 資料 | 徠卡IIIg相機知識介紹摘錄
    徠卡IIIg儘管使用卡口鏡頭的徠卡M3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但徠茲公司還是在1957年推出了最後一款安裝螺口鏡頭的徠卡相機徠卡
  • 徠卡的自動傻瓜機(2020版)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
  • 為什麼徠卡R被砍了?R鏡頭素質爛,賣得還比M頭貴!(2021版)
    相機整機和光學企業要生存必須要有技術上的優勢,除此之外還要有價格上的合理性,德國的機光企業很多倒在價格上,東西好但價格太貴就不值了,為了好一點就貴很多是不合理的。德國廠家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的方法就是嘗試和日本企業合作,尋找日本的代工。
  • 相機分類 | 膠捲相機
    膠片相機(Film Camera),膠片相機的成像方式是通過對光敏感的底片曝光來實現的。
  • 徠卡相機大全!
    在性能細節上,原型Leica裝配了天塞結構的42mm鏡頭,具有1/40秒的快門速度,使用的膠捲是經過手工裁剪的35mm電影膠片,底片幅面為24×36mm。原型Leica算得上是照相機小型化的先驅作品,但更深遠的意義卻是,他撼動了當時4×5英寸幅面「木箱子」相機的壟斷地位,開創了一個先進的主流膠片及相機結像幅面標準。
  • 傳統球面大寶劍對抗徠卡非球面黑魔法:CONTAX G上的蔡司鏡頭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這裡是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