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膠片照片色彩奇特,中、大畫幅相機玩膠片機更實惠,使用更顯文青,所以還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膠捲相機怎麼用?下面為您介紹膠捲相機入門知識。
【膠片相機】膠捲相機怎麼用 膠捲相機入門知識
膠捲相機完全入門
世界的一切都是光。
什麼是膠捲相機?說白了,就是用膠捲拍照的相機。那麼膠捲是怎麼記錄圖像的?這在 9 月 14 日的日誌《膠捲入門》裡已經大致提過了,簡單來說,就是上面吐了一層藥,能夠感覺光,記錄光,把光存儲下來變成圖像。我們人眼看到的所有東西,其實都是光的反射,都是光,所以拍照就是捕捉光。
那麼今天就要說一下膠捲相機的工作原理了。
相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膠捲是用來記錄光的,因此它們是見不得光的!而 相機 本身,就是一個「暗盒」。膠捲在其中是一點光都見不到的。當我們需要拍東西時,我讓膠捲去見光,這就是「拍照」最基本的原理。
因此,相機就是「捕捉光的機器」。(無論數碼還是膠捲,都是如此)
那麼相機要如何捕捉光呢?這就需要兩個東西:鏡頭和快門。這也涉及到傳統相機的兩大核心技術:光學和機械。
鏡頭把我們需要捕捉的光,投射到機器裡,這個過程就叫做「對焦」,這涉及很複雜的光學知識,以後再說。簡單來說,鏡頭讓圖像呈現到相機裡。
接下來就是捕捉了,相機打開快門,讓膠捲感受到光,然後關上。由鏡頭捕捉到的光就在電光火石之間,記錄在膠捲上了。
這樣,一張照片就拍好了。
曝光,快門速度與光圈
我們上面說的這一系列過程,就叫做「曝光」,也就是讓膠片感受光,記錄光。
數位相機也是一樣,只不過他們用來感受光,記錄光的東西換成了傳感器,而不再是膠捲。
但是,並不是曝光我們就能得到滿意的照片,因為光是有數量的,有多少的。如果我們捕捉得太多,那麼照片就亮了,而如果我們捕捉得太少,照片又會變暗。我們如何控制「光的捕捉量」呢?
這裡就涉及兩個部件:鏡頭上的光圈和機身上的快門。
任何相機鏡頭的原理都是「小孔成像」,但是這個孔的大小是可以調節的,孔越大,能夠獲得的光就越多,反之越少。然而孔又和清晰度有關,孔越小,越清晰,景深越大,孔越大,越模糊,景深越小。
而快門的速度是可以調節的,快門越慢,也就是說打開的時間越長,膠捲捕捉光的時間就越長,那麼自然能夠捕捉到更多的光,反之亦然。
於是,光圈和快門形成一種合適的比例時,我們就能夠得到最合適的「光捕捉量」。
光圈大小示意圖
快門轉盤示意圖(自動相機的快門由電子控制,大多沒有這個轉盤)
測光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要拍照,我們又怎麼能知道什麼是合適的「光捕捉量」呢?我們要怎麼調節快門速度和光圈呢?人眼能不能測?能,但是需要長期的經驗,而且肯定不準。因此,我們需要「測光」。
有的膠捲相機自帶測光功能,而有些則沒有這個功能,比如徠卡 M3 之類的。這時,就需要測光表來輔助測光了。當然,你也可以用數位相機,或者有測光功能的相機來測光。
機械相機和自動相機
有了上面那些基礎,我們可以聊聊機械相機和自動相機了。
照相機一開始都是機械的,快門是一個機械部件,不需要電池的,因此,機械相機拍照,是不需要電的,是純粹的「光學 + 化學反應」。
人類都是懶惰的,那麼能不能通過電子技術把相機搞得自動一點呢?當然可以!這就是所謂的「相機自動化」。
相機的自動化和數碼化是兩回事,在膠捲時代,就已經有各種全自動的相機了,包括佳能的 EOS 系列。
機械相機的光圈,快門速度需要自己調節,全手動。
自動相機則分成三種。最基本的是 A 檔相機,這種相機的快門速度是電子控制的,可以和機器測光聯動完成「自動快門速度」,但這種相機的光圈還需要手動控制,而且一般沒有自動對焦功能。
第二種是有 A 檔,而且有自動對焦功能的 相機 。日本相機在 1980 年代末已經開發出了成熟的自動對焦系統。但是這種相機的光圈還是機關式的,很多時候仍然需要手動調節,比如尼康的 D 頭系列。
第三種就是全自動相機,鏡頭對焦和光圈開合由超聲波馬達控制,和現在的數位相機操縱起來別無二致,主要就是佳能的 EOS 膠捲機。
SMAP
smap 是自動相機的 4 種模式,也是 4 種專業模式。
M 檔,完全自己控制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
A 檔(佳能為 AV 檔),自己控制光圈大小,機器自動控制快門速度。
S 檔(佳能為 TV 檔),自己控制快門速度,機器自動控制光圈大小。
P 檔,相機控制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但自己可以選擇數據比率。(比如光圈 4 ,快門 125 和光圈 8 ,快門 60 都能獲得同樣的曝光時,自己可以選擇要哪組)
尼康的功能轉盤(來自數碼機)
佳能的功能轉盤(來自數碼機)
裝片,過片,倒片
膠捲相機需要裝膠捲,然後拍完一張,需要拉一下,讓下一段沒有曝光過的膠片來感光,這叫做「過片」,一卷全部拍完,要把膠捲倒回暗盒裡(這裡說的是 135 ),這叫做「倒片」。自動相機的這三個過程都是自動的,但是機械相機都是手動的。
膠捲衝洗和底片掃描
一卷膠捲拍完以後,我們把它們倒回那個圓形盒子裡,那個圓形盒子叫做「膠捲暗盒」,只有 135 膠捲有, 120 膠捲是沒有的。
這時候,膠捲上的圖像還是潛伏的,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需要去衝洗店,讓膠捲上的圖像顯現出來。
顯現出來後,他們就不叫膠捲了,叫做「底片」。可是底片很小,我們需要放大,才能成為照片。在過去,這個過程叫做「放大」和「彩擴」。現在中國幾乎沒有彩擴了。我們需要使用掃描儀,把模擬信號重新轉變為數位訊號。
但是這個轉變過程和直接拍數碼照片不同,因為掃描儀可以得到更大的色彩範圍。
(大型膠捲衝洗機)
膠捲相機和數位相機的不 同
膠捲相機,特別是自動膠捲相機在操作上和數位相機幾乎沒有差別,最大的不同在於膠捲和傳感器的不同。
數位相機最大的好處是拍完一張就能看,但膠捲不行,得把 36 張(或 24 張)全部拍完,送去衝洗,讓膠捲上的圖像顯現,再掃描,才能看到圖像。
但是即使如此,膠捲仍然能夠呈現比數碼更加豐富的顏色和動態效果。但在像素上,畫面細膩度上,膠捲不及數碼。
實踐出真知
理論的東西都是虛的,大家只要多拍幾卷,多實踐幾次,自然能夠把握膠捲攝影的精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