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Fujica Rapid D1是日本富士公司在1966年推出的一款使用Rapid膠捲的旁軸相機,該機主要的特點有兩個:1、該機為一部半幅相機;2、該機是發條為動力進行過片的相機。
說到日本富士公司,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因為即使沒用過Fuji的相機,但應該不會沒有用過Fuji的膠捲,哈。實際上,Fuji公司最早就是生產膠捲的。Fuji公司成立於1934年1月20日,成立之初產品就是各種膠捲。從上個世紀40年代起,富士公司開始生產軍用光學玻璃產品,並在1948年開始生產照相機。
Fuji公司的第一款相機產品是Fujica Six(富士6)。到了1970年代的後期,Fuji公司製造的相機開始使用Fujica的品牌,就是Fuji+Camera的意思(富士和相機的英文組合,Leica和Yahsica也是類似的意思)。到了1980年代中期,富士公司又將相機品牌Fujica改回為Fuji。到了1990年代中期,富士公司又將Fuji這個品牌改稱為Fujifilm(富士膠捲)。
從1988年開始,富士公司就開始涉足數位照相機的生產,並一直持續至今。
而Rapid膠捲,則是德國Agfa公司在1964年推出的,目的是為了同美國Kodak公司的126膠捲進行競爭。Rapid膠片系統是將35mm膠片裝在特殊的金屬片盒中,但是這種片盒沒有中央轉軸,因此高度比標準的135膠捲盒短。下面兩張圖片就是普通135膠捲片盒和Rapid片盒的對比。
使用Rapid膠捲的相機,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沒有倒片旋鈕!這是因為Rapid相機會將拍照完畢的膠片過片到另外一個相同的空盒中。這一點和120相機基本一個意思,只不過120相機使用的不是片盒而已。
所謂半幅相機,就是拍攝的底片畫幅只有普通相機的一半:普通135相機拍攝的底片為24X36毫米,半幅相機則是24X18毫米。所以半幅相機水平持握進行拍攝的時候實際上是豎狀的底片,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人像模式,要拍風光模式的底片時,必須將半幅相機豎立持握!所以我在第一次使用半幅相機時,非常的不習慣。下面幾張圖片,就是這款Fujica Rapid D1半幅相機與另外一款東德製造的Beirette SL100N片倉的對比圖,可以看到底片畫幅的大小對比。
這款Fujica Rapid D1採用了富士儂1:2.8/2.8cm的鏡頭,光圈為2.8、4、5.6、8、11、16和22,共7檔。快門速度為1/30、1/60、1/125和1/300秒和B門,沒有慢速門。該機可以進行自動曝光,曝光通過鏡頭周邊那一圈硒光測光電池來控制,只需將光圈調整環調整到A檔即可。
這款Fujica Rapid D1的取景窗中可以看到光圈和快門值,如下圖所示。
該機的底部有個大大的旋鈕,按照上面箭頭所示方向轉動即可上緊發條,之後按下快門按鈕後,發條即可進行自動過片。經過測試,我手中的這臺Fujica Rapid D1的發條連續過片7-8張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在這款Fujica Rapid D1的機頂右側(鏡頭向前時)有個旋鈕,上面有「SELF TIMER」的英文,這個就是該機的機械自拍上弦裝置。在按照旋鈕上的箭頭上緊自拍後,其啟動裝置在相機機背右上方(下圖中紅圈內),將這個中間是綠點的開關向右撥動,即可啟動自拍。這個開關的左下方「L」應該是英文LOCK鎖定的縮寫,右下方的「S」應該就是英文START啟動的縮寫。
這款Fujica Rapid D1的自拍上弦裝置設計的很有意思,換個方向看,我個人覺得就是個笑臉的形狀。
該機的計數器位於相機機背的右下角(鏡頭向前時),不過該機的計數器是倒數方式計數的,而且最大數字只有24。難道Rapid膠捲只能放12張底片的膠捲嗎?因為這臺是半幅相機,它的24張也就是相當於普通135膠捲的12張而已。但前面介紹時我也說了,Rapid膠捲的片盒中間是沒有轉軸的,理論上應該可以放得更多啊!這個問題,令我覺得某些莫名其妙。哪位同好實拍過這款Fujica Rapid D1、或者使用過Rapid膠捲的話,還望賜教,謝謝!
其他的好像也無需多做介紹了,還是請各位看圖吧。
作者:張一
來源:新華號 相機收藏經眼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