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沉迷,一起感受時光倒流。
如果你是對「時間」著迷的人,
包裡是肯定少不了膠捲相機的。
為什麼必須是膠捲?我也無法回答你。
但是,
如果你屬於以下人群,那麼本文也許會涉及到你的周末活動,也許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 你喜歡攝影;
• 你聽說了但還未接觸膠片攝影;
• 你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買一臺膠片相機;
• 你已經入了膠片坑,想要找到更多小夥伴一起分享這份心情;
• 你已經拍了很多年的膠片,但還是想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如何看待膠片攝影的。
我邀請了10位熱愛拍照的小夥伴,他們不同拍攝年齡,不同身份職業,拍攝著各自喜歡的內容題材,一起在這裡分享了自己最愛的那臺膠片相機和對膠片攝影的感想體會。
@小樣子
器材:Fujifilm Klasse w
拍齡:6年
陪伴了6年之久的Fujifilm Klasse w,只要我想拍照了就會帶上它。
自動對焦,28mm的定焦鏡頭決定了它是一隻非常適合拍人文景觀的掃街利器,並且它把我想要的那個環境下的氛圍都充分表現出來了。
忘記想要當攝影師的你,忘記想要拍得更好的你,拿著它你不需要動太多腦筋,你只是一個日常劇場的攝影記錄員。當然只有一臺相機是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想要拍更多好照片的你的,最完美的狀態大概是用手裡有限的工具做出滿足自己的創造吧。
我最喜歡的香港舞臺劇演員葉麗嘉這樣評價Klasse w:「這臺定焦f28mm的底片相機和月光卷Natura 1600幾乎負責了這次舞臺和夜晚的所有拍攝。它是富士月光機Classica Natura的進化版,Natura在光線微弱又變化不定的舞臺上會常常發出信號聲無法對焦,但Klasse w卻沒有這個問題,即便呈現出的顆粒很大卻還是拍下來了。」
@ yoursister
器材:CONTAX G2
拍齡:6年
△ 右一為CONTAX G2
我特別喜歡那些便攜的PS機或者旁軸機,掛著它們悠閒地一邊走一邊看,去拍攝一些日常的瞬間。CONTAX G2是我使用時間最長的相機了,現在仍然每天在使用,儘管它的外觀已經有了許多磕碰劃痕,還有大片的露銅,但我依舊非常喜歡它,因為這些痕跡都是我在相機上留下的戰鬥證明。
G2是一臺全自動可換鏡旁軸相機,我搭配的是定焦45mm/F2,人像風景都適用。非常便攜,顏值高,蔡司鏡頭成像素質好,風格明快,就像它的快門聲一樣利落清脆。雖然我已經想不起開始使用膠片相機的理由,但是打開任意一個膠捲文件夾,不管多久之前,我都可以清晰地回想起當時拍照的情形。銀鹽真是一種神奇的物質呀,它承載了我無數難忘的旅程和瞬間。
很喜歡拍照的朋友,最後是一定會去嘗試膠片的,為它美妙的顏色,為它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驚喜。拍膠片會讓你放慢拍攝速度,更加關注拍照這件事情本身。當你放下膠片再回頭去拍數碼的時候,同樣你會把膠片思維放在數碼單反上,減少快門,提高出片。
你對後期的調色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學著調整各種要素讓照片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些都是膠片帶給我的,每個人感受到的都不太一樣。我喜歡膠片,我也喜歡數碼,我更喜歡手機的隨時隨刻。拍照的介質有很多,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拍出自己心中所想。
@小魚
器材:雅西卡T4 / 寶麗來鯨魚機
拍齡:4年
△ 右二為雅西卡T4
在沒有接觸膠片之前,我的愛好大概只有擼劇。
其實玩膠片也只是很隨意的決定,可是,真的停不下來了。
4年時間裡,我用得最多的相機是雅西卡T4。雖然是變焦,光圈也小了一點,但是蔡司鏡頭相當銳,在PS機裡成像真的很不錯。足夠輕巧,也能應對所有場合,對焦快準狠,直到現在也是我的心頭好。我帶著T4去我去的所有地方,出門從不落下。
15年瘋狂迷戀寶麗來,靠著朋友送的一隻鯨魚機闖遍了大江南北。
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正方形構圖!底片大,取景框也很大,取景框內的圖像捕捉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質感,特別有意思。現在600系相紙多變的顏色和形狀,也讓每次拍攝都帶著奇妙的新鮮感。16年Impossible出了新的寶麗來機器 i-1,我投稿報名參加上海的i-1亞洲首發會,結果很幸運地被Impossible選中受邀參會,還和CEO合了影,也算是很奇特的一次經歷了。
要說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當拍了數月甚至一年的膠捲一起被衝洗出來傳到文件夾的那一刻,看著照片上獨特的顆粒填充起完整的影調和質感,覺得擁有這些照片的自己可真豐盛啊。
@王同學-xm
器材:佳能AE-1
拍齡:1年
佳能AE-1是我的相機,也是一臺非常適合新手入門的膠片單反。全手動操控,自動曝光,能使用FD手動調焦鏡頭群,最高1/1000的快門,可以說功能相當nice了。我是一名視頻攝影師,使用過很多類型的相機,但當手上拿著的是膠片時,我希望每一次按下快門的瞬間都能留住一個真實的故事。
攝影真正的樂趣並不是如何方便快速地得到一張相片,而在於親手控制拍攝的過程。手持沉甸甸的金屬機身,取景,測光,調節光圈快門組合,再轉動略微發澀的調焦環,於是故事在取景器中逐漸清晰,最後按下快門,的確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手中的這臺老傢伙,真是有幾分可愛!
@ 孫少
器材:Rolleicord
拍齡:8年
最喜歡用的是一臺雙反,Rolleicord,這是一臺全機械相機。全機械相機可以感受到機械特有的精密氣息,在上弦,過卷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機器內部的機械轉動。
帶著相機出門的時候我總是隨緣拍照,有的時候一天按不下一張,有的時候一天可以拍好幾卷,感覺到了就會不停地拍。拍出來的照片大多數都是比較空空的景觀,如果用攝影師做類比的話,我的隨拍照一點都不森山大道,反而更像是張克純的風格。
喜歡這臺相機的原因有很多,Rolleicord是所有120相機裡最便攜的,它的外觀也很好看,還有之前提到的機械感。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儀式感,120膠捲一卷只能拍12張,這會讓我非常珍惜每一張的拍攝,用120拍照可以讓我完完全全地沉浸在拍攝裡。
@阿柴同學
器材:Canon rebel T2
拍齡:4年
高中畢業時,我在加拿大的一家中古店裡,買下了全店唯一一臺相機。
它是Canon rebel T2,佳能早期的一臺自動膠片機,不過現在這個型號很難找到了,它的操作簡單而且電子化,變焦鏡頭方便實用,機身也很輕便。
拍攝第一卷時候就感覺它跟數位相機完全不一樣,逐漸了解之後,我開始重新思索拍照的意義。
當你透過膠片機的取景器,對著你想要拍的東西。那種感覺就像眼睛在看轉瞬即逝的事物,你看完了就消失了,剩下只有在腦海裡的殘存記憶。你想要的時候,就去腦海裡提取它。底片洗出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會有很多的驚喜。而且我覺得想要真正去了解膠片,就必須要自己親手在暗房把照片調教出來,這一個完整的過程,會讓人很有成就感。
我覺得膠片帶來了不一樣的攝影體驗。膠片色彩的寬容度和對光線的處理,會讓影像帶著一種情緒,而且更加真實。我學的是建築設計,膠片的色彩和光影也常常會給我以設計靈感。收藏膠片機就跟收藏黑膠唱片一樣,有年代感的東西總是很吸引人。
@綠丁兒
器材:Fujifilm Natura classic
拍齡:8年
△ 傻瓜機集合,前排左一為月光機
Fujifilm Natura classic,這臺相機我把它歸類為My lovely little camera,幾乎是教科書式的傻瓜機,回卷時有時光倒流的美感。
據說用傻瓜機的人是傻瓜。可能我喜歡的就是傻瓜機帶給我的那種自由自在的心情,比如很喜歡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隨便拿一臺傻瓜機掛在脖子上出門郊遊。
也比如可以隨手拿起它記錄追著自己尾巴玩兒的三萬(我的貓),清晨之前戀人的懷抱,或者在春天像要隨燕子一起飛走的葉子,它是日常生活中一種輕而易舉的浪漫。
@ 已下架
器材:CONTAX T2 / Olympus mju1
拍齡:5年
如果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攝影,我最先準備的會是我的衣服,鞋子,而非相機,膠捲。很奇怪對吧?如果我不在意這些,穿著和當地風俗格格不入的衣服,當地的人一定會對我這個拿著相機瞄著鏡頭的外鄉人懷有戒心吧。所以,想要拍好照片首先得融入環境,拖鞋短袖沙灘褲簡直是我屢試不爽的標配,當氛圍和交談變得輕鬆愉悅,好照片自然會誕生的。這算是保持當地的儀式感吧。
我也一直對構圖這種說法有輕微質疑。我是不相信所有的攝影畫冊裡的優秀作品,都是攝影師事先嚴密考慮過構圖而誕生的。我覺得根據情況的不同,抓住時機,融入環境,自然地按下快門,也許是比思考如何構圖更好的選擇。荒木有一幅作品,拍的是一個小家庭,用傳統審美來看,構圖歪七倒八,還不注重透視原理,但它呈現的人性的美好,使它成為一幅優秀的作品。
至於那套通用構圖原理的解讀,真的是一些編撰者在好照片基礎上的瞎扯,反正作品很優秀,怎麼扯都是對吧,哈哈哈哈哈。構圖這種儀式感,我會弱化它放下它,畢竟用心感受才重要,把相機當做自己的一部分感官,而不是機器。
關於器材,我已經不是很在意了,能拍就行,很久沒有看相機行情,追不完的。這樣反而讓我和目前使用的相機關係親密,不會有壓迫感。鏡頭35mm-40mm之間,光圈最常用是2.8-5.6。我會儘可能用定焦鏡頭,因為變焦會切割我和環境的距離,而定焦能讓我親身移動拍照,和被攝主體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更近哦。
@三貓叔
器材:佳能EOS 5
拍齡:13年
5年前,我買了一臺佳能EOS 5眼控膠片機,這機器外觀很醜,也很笨重,塑料的機身毫無手感。不過我還是非常好奇眼控對焦到底是怎麼個對焦法,再加上,EOS 5也是我喜歡的攝影師-梅佳代的最愛,於是愛屋及烏。裝好電池簡單設置後,就能開啟眼控對焦,看著對焦框的紅點隨著眼球的方向移動,特別有「指哪打哪」的成就感。
也是在這一年,我開始用膠片記錄外甥從獨子升級為哥哥的過程。EOS 5配合鏡頭50/1.4,對焦非常快,即使室內光線不足,也可以迅速抓到人物動作。
外甥是個淘氣的娃娃,我們之間的默契是拍照時不喊口令,我也不讓他擺任何Pose,抓拍他最自然的樣子。我不在他身邊的時候,他一直都學不會自行車,大概是對兩輪物體能否保持平衡心存疑慮,每次都是坐在車上滑著往前走,從不敢雙腳離地,我只用了3分鐘就教會了他騎車。周末的時候我會陪他在農場盡情折騰,記錄他餵羊、趕雞、撈魚、騎馬的歡樂。
我更喜歡在家裡拍他,家裡的燈光多是溫暖的黃色,不用開閃光燈,EOS 5和F1.4的大光圈就可以拍到我想要的。有時候即使照片糊了,糊得也很有味道,膠片的不可預知總能帶來驚喜。我看他在球場上奔跑,看他囫圇洗完澡吹頭髮,看他抱著出生不久的妹妹做鬼臉,看他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男孩一點點變成了哥哥。
@丫子
器材:MAMIYA M7II /
富士GF670 / 富士GA645i
拍齡:20年
我剛開始使用膠捲是在上世紀90年代,當然那時候是沒有數碼的。一直拍到現在,拍攝水平也是從最開始的爛到家到現在的還算可以吧。我擁有過很多相機,要說最喜歡最常用的就是以下4臺了。
喜歡富士GA645i,主要是因為這是唯一一臺中畫幅全自動旁軸相機了,是我拍攝題材時的主要機器。搭載的富士龍鏡頭具備高素質的成像質量,號稱大徠卡。機身也便於攜帶,最厲害的是可以自動識別富士120膠捲的感光度。
▽ 圖為《給陌生人拍照》系列部分
MAMIYA M7II和富士GF670也是現在最常用的兩臺機器,喜歡6x7畫幅。兩臺機器的風格有差異,MAMIYA M7II配上80mm/F4的鏡頭,機身穩定性好,成像質量更高,機械快門帶來的拍攝質感也是很好的;而GF670依託富士龍鏡頭,成像自然不差,其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摺疊,方便攜帶。
不得不說的還有一臺MAMIYA C330,是可換鏡頭的雙反相機,成像質量、機械質感和操作性能都極其優異。但最大的問題是這相機如果在你脖子上掛一天,你就得準備好虎骨麝香膏了,對於沒有臂力的妹子,那就是大考驗!
關於膠片和數碼哪個更好的爭論我覺得是無解的。它們只是介質不同而已,對於好作品最終的呈現其實是毫無影響的,用數碼還是膠片都只是一個喜好的問題,最關鍵的是你要找到適合你的呈現方式。我比較喜歡膠片是因為膠片更符合自己對於攝影題材的思考和表達。這是一種極具形式感的拍攝,膠捲的拍攝、衝洗、放大/掃描和呈現,是值得享受值得期待的過程。膠片拍攝也會讓你的內心漸漸安靜下來,我想這是每一個真正的膠片攝影師應該經歷的過程和所具備的品質。
撰文 | 周葉子 編輯 I 英澤
圖片由嘉賓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