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
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
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
最早的時候,人們攝影不需要快門。那個時候的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非常低,所以要拍照你打開鏡頭蓋就行了,差不多了就把鏡頭蓋蓋上。
到了20世紀,感光材料的能力不斷加強,感光度不斷提高,開始出現50度,100度的感光材料,100度在20世紀上半葉屬於感光度很高的材料了,這個時候,控制曝光的快門開始出現了。
由於早期攝影器材的特點,那個時候的快門都是裝在鏡頭上鏡間快門,隨著20年小型照相機的興起,裝在機身上的平面快門開始逐漸興起。之後,照相機的快門主要就是兩個類型,鏡間快門和平面快門,這兩種快門形式並不是說一定會出現在特定的器材上,在135和120裡都有大量兩種快門的器材。
到了二戰後,隨著快門機械技術的發展,135相機上的鏡間快門逐漸減少,平面快門開始增加,但實際上在135相機上依然存在大量鏡間快門相機,比如在各種不可更換鏡頭的旁軸相機上。
而在120相機領域,鏡間快門的主要陣地在雙反和一些旁軸相機上,平面快門依然數量不少。
鏡間快門的速度在不斷增加,但由於鏡間快門必須要全部打開,因此它的速度是有一定極限的,加上那個時代沒有超高感光度的材料,所以理論上並不需要超高速的快門。
不同尺寸的鏡間快門的速度各不相同,在一般常見的最高速度在1/400和1/500,這已經是極快的速度了。
不過,鏡間快門也有不同的運行方式,下圖是最基本的運行方式,也就是打開,關上,在大畫幅,雙反上很常見。但是許多單反鏡間快門並不是這樣運行的,因為取景原因快門是開著的,所以在使用時,鏡間快門本來是打開的,曝光後反光板彈起,光圈收縮完成曝光後快門關上,快門只有一個動作,而下圖裡快門是開-合兩個動作。
首先是快門的材料,在戰前,平面快門的材料主要布制的,這裡的布並不是真的布而是化纖材料,在戰後這種材料依然被使用,比如徠卡M相機就一直是布簾,而日本各個廠家也普遍保持布簾。
布簾只能是橫走的,不能縱走,但布簾已經可以用前後簾幕製造間隙的方式來提高快門速度了。
平面快門能夠製造500以上的高速並不是說這個快門速度真的很快,而是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實現的,它的最大全開速度是並不是最大速度。
布簾有很多問題,比如耐用性,以及一個很特殊的問題,有時候會因為聚焦而損壞。此外布簾的比較厚,影響了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相機內部空間。於是使用合金材料製造快門的風氣出現,出現了金屬橫走快門。
金屬橫走快門的基本原理和布簾差不多,所以實際上金屬橫走快門並不能帶來更快的速度。
這種捲簾門一樣的縱走快門最早是德國人設計的,在早期蔡司相機上也有出現,但是機械原理和我們現在常用的這種快門並不相同。我們現在常看到的這種快門是COPAL公司在50年代改進開發的,最早的實踐是在柯尼卡相機上,但這種快門一直到80年代才逐漸在照相機上普及起來,而作為80年代代表性的尼康F3,賓得LX,徠卡M6,使用的都是橫走快門(但材料各不相同)。
由於這種縱走快門能夠很好地控制頁片之間的距離,因此能夠製造更高的實際快門速度,將快門速度突破到4000,8000的級別。我們看到尼康FM2作為一臺機械相機,它卻能夠實現4000的速度,就是這種快門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