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歷史的帷幔,拂去歲月的塵埃——記始於天津的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史實

2021-02-18 倚瀾憑風

       這是一張上世紀五十年代拍攝於天津的、已穿越了近七十年歲月風雨的畢業合影。你是否知道它不尋常的來歷和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它在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史上的定位和意義又何在?讓我們一起來掀開歷史的帷幔,拂去歲月的塵埃,去一探究竟吧!

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天津時的情景(來源:天津市檔案館)

       歷史的鏡頭慢慢推向七十年前的天津。那時,這所中國北方維新變法的前沿、近代洋務運動的中心、租界林立的國際商埠、渤海之濱海河之畔的名城上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淮海戰役」的硝煙剛剛散去,經濟、教育、醫療、民生.百廢待興。

      在抗日戰爭中被迫停辦了九年的「河北省立醫學院」經過積極的籌備於1947年來到天津復校辦學。此時(1949年)正待擴大招生規模和專業。

圖為1949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天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布告

(來源:天津市檔案館)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後,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復校後的「河北省立醫學院」由天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同年4月又被華北人民政府接收,更名為「河北醫學院」。時任校長為復校籌備處負責人、在冀醫歷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享有盛名的齊清心教授。

圖為當時任河北醫學院院長的齊清心教授(冀醫校史館提供)

       齊清心(1893-),河北蠡縣人。美國傑弗遜醫科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河北大學醫科教授、主任,河北省立醫學院院長、河北醫學院院長。抗戰勝利後,積極籌備復校,為學校的恢復做出了突出貢獻。其實在1945年8月抗日戰爭剛取得勝利,齊清心教授和學校的志士仁人就多方呼籲、盡力籌建河北省立醫學院。1946年初在北平成立了「河北省立醫學院復員籌備處」,召集舊部、招聘職員,各地的師生紛紛響應母校的號召趕回母校,投身到學校的復建工作中。1947年,復校後的河北省立醫學院由保定遷往天津。

       進入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為了儘快培養建國後急需的各類各專業醫學人才,學校在招收六年制本科醫生班的同時成立了兩年制專科部,分別招收牙科、眼科、助產士和護士等專業的學生。就這樣,河北醫學院歷史上首屆牙科專修班於1949年秋季在天津誕生了。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後的河北醫學院行政業務機構圖(來源:冀醫校史館)

      從河北醫科大學校史館展牆上展示的這張天津時期河北醫學院行政、業務機構概覽表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年母校各個專業包括牙科專修班的設置情況。這是我們現今可以查證到的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的起點!

     

1949年河北醫學院附設專科部招生簡章(來源:冀醫檔案館)

      上圖為我們在河北醫科大學檔案館裡收集查證到的當年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醫本科和醫、牙、眼、助產士專科班的招生簡章。在檔案裡我們還有幸查看到了當年(1949年 7月30日)華北人民政府衛生部關於同意河北醫學院專科部招收牙、眼、醫、助產士班招生計劃的批覆件!

 圖為1949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 7月30日華北人民政府衛生部關於同意河北醫學院專科部招收牙、眼、醫、助產士班的批覆件(來源:冀醫檔案館)

       從這份批覆件落款籤字看,當時華北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為殷希彭,他是從河北醫學院走出去的著名的博士將軍。據河北醫科大學官網介紹,殷希彭(1900-1974),河北安國縣人。1927年河北大學醫科 (河北省立醫學院前身)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在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獲醫學博士。曾任河北省立醫學院病理學主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參加八路軍。先後任白求恩衛生學校校長、晉察冀軍區衛生部長兼華北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第一軍醫大學校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等職務。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上圖為1949年天津河北醫學院大門前學生們的留影(冀醫校史館提供)

 1949年1月22日河北省立醫學院房產及借租房產表(來源:冀醫校史館)

     上圖為河北醫學院來到天津辦學時,購買、租賃和借用的八大處校舍——羅斯福路246號(今和平路)、西藏路24號、哈密道38及40號、多倫道276號、迪化道(今鞍山道)26號、迪化南裡29號、蘭州道迪化新裡3號、嫩江路107號的有關情況記載。其中後兩所系借用中央醫院和審計處的危樓和暗樓,不堪使用。經筆者近期現場考察,現如今這當年的冀醫八大處校舍中,和平路、哈密道的房屋還保存較為完整,但已移做它用;多倫道還有少量疑似老舊房屋餘存,其餘五處——迪化道、迪化南裡、蘭州道、西藏路、嫩江路的舊址由於改道、拆遷和建新等原因已經不復存在。

圖為早期北洋醫學堂師生合影(冀醫校史管提供)

   「千年中國看北京,百年中國看天津」。中國近代史資料表明天津不僅是中國北方維新變法的重要基地,也是近代洋務運動的中心和發源地。天津曾是近代中國了解西方的窗口,抨擊專制、呼喚變革的輿論前沿,推動變法維新的重要基地,成為左右中國近代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以天津為基地,推行洋務運動。與此同時,還提出了「肄習西學,培養人才實為中國自強之根本,乃當務之急」。在西學東漸理念的影響下,他在天津積極創辦了一批新式洋務學堂,其中就包括河北醫科大學的前身——北洋醫學堂。其即由李鴻章1893年上奏朝廷於1894年正式建立,是中國第一所官辦西醫學府。其它具有影響力的還有李鴻章於1895年建立的「北洋西學學堂」,後改為「北洋大學堂」——現在天津大學的前身。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後,又於1902年建立了「北洋軍醫學堂」,1908年建立了「北洋女醫學堂」等冠以北洋的醫學諸學堂。

 這是北洋醫學堂舊址照片,原址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大沽北路),後在此建成著名的天津馬大夫紀念醫院;解放後相繼改為天津市人民醫院和天津市腫瘤醫院,現址為天津市口腔醫院。

(圖片來源:天津市檔案館)

 

圖為1925年北洋醫學堂校友會合影(圖片來源:冀醫校史館)

 圖為當年由清朝政府頒發的北洋醫學堂(也稱天津醫學堂或海軍醫學堂)的畢業證書(圖片來源:冀醫校史館)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北洋醫學堂第九期畢業生關衍輝老先生為感恩母校曾在2011年將自己當年的北洋醫學堂畢業證書捐獻了出來,但他起初誤認為現在的天津醫科大學就是原來北洋醫學堂的延續,逐向天醫捐獻了畢業證書和行醫筆記等重要物證,並傾其積蓄二十萬在天津醫科大學設立了關衍輝獎學金。後來當他得知河北醫科大學才是北洋醫學堂延續下來的血脈、也就是他真正的母校後,逐決定再向母校進行捐獻。但此後不久關衍輝老先生因病不幸逝世。為了完成關衍輝老先生的遺願,其後人在河北醫科大學建立125周年之際,代表他老人家又向母校捐獻了一筆三十萬元的助學金,並在2019年10月20日校慶當天舉行了捐獻儀式。關衍輝老先生這一心繫母校、愛校如家的情懷和舉動令人動容。

     另一所冠以北洋的醫學堂是「北洋女醫學堂」,為中國最早的官辦西式婦產 科和護理學校,隸屬於李鴻章1894年創立的北洋醫學堂管理。上圖標記處為1908年位於天津東門外老育嬰堂(今海河之畔水閣大街28號)的北洋女醫院,與大王廟「施醫院」隔河相望。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在天津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公立西式婦產科醫院——北洋女醫院(局)。該院借用天津育嬰堂的一部分房屋,經費由海關按月撥給,不足款由醫院診費收入和官商捐助作補充。1908年8月,袁世凱令天津海關撥銀2萬兩,委託長蘆鹽運使張鎮芳督辦,由院長金雅梅創建北洋公立女醫院附設的北洋女醫學堂。該學堂分產科、看護兩科,以二年為修業年限。學生邊上學邊做衛生及初級護理工作。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產科、看護科及通用藥理、衛生、種痘等科學。該堂由長蘆鹽運使司主管,金雅梅出任堂長兼總教習。這是天津第一所女子護士學校,也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女子護士學校。金雅梅是中國護理教育的開拓者。  

  圖為收藏在天津檔案館的作為鎮館之寶的當年北洋軍醫學堂的畢業證書(來源:天津檔案館)。

       還有一所被冠以北洋的醫學堂是「北洋軍醫學堂」,始創於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是今天台灣國防醫學院(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NDMC),或稱國防醫學中心的前身。其創始人同為當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其聘請日本駐軍醫院的院長陸軍二等軍醫正平賀精次郎為總教習,以徐華清擔任總辦。專門以培養北洋陸軍軍醫為目的。最初地址在天津南斜街原浙江會館(天津東門外海運局舊址)。1906年6月在海河北岸的河北新區黃緯路蓋建新校舍,同年十二月竣工,學校搬遷。新校舍是歐式樓房,能容納二百人。在1907年2月,第一期畢業生三十五名,全都擔任官職,配屬北洋各鎮。

1912年(民國元年)因為被陸軍部接管,逐更名為陸軍軍醫學堂。

1914年遷至北京;1928年該校被南京國民政府接收,學校遷至南京漢府街。

1936年更名為軍醫學校;1937年日本侵華,9月遷往廣州。

1938年廣州危急,學校先遷往桂林,後遷至貴州安順。

1947年遷到上海江灣,轉年與軍醫預備團及陸軍衛訓所合併為國防醫學院

1949年(民國38年)遷至臺北水源地,1999年遷至今天台北市內湖區。

學校因為抗戰和內戰幾經遷徙、更名,最後遷去了臺灣,所以鮮為人知。人們容易把它與1894年李鴻章創立的北洋醫學堂(海軍醫學堂)混為一談,也有人把它和保定軍醫學堂相混淆。

      

   1949年天津時期河北醫學院行政、業務機構概覽表(來源:冀醫校史館)

       以上我們用了些篇幅介紹了包括北洋醫學堂在內的幾所發祥於天津的西醫學堂的創立背景和歷史沿革。現在讓我們回到校史館裡陳列的這張1949年天津時期河北醫學院行政、業務機構概覽表。我們對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的溯源查證就是循著當年母校——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曾經設立了牙科專修班這一線索逐步展開的——結合當時的一些聽聞。

      

  高本端主任的「河北醫學院畢業證明書」(來源:天津市口腔醫院檔案室)

       2018年11月25日冀醫口腔院慶活動結束回津後,筆者帶著河北醫科大學的介紹信在天津市口腔醫院主管領導的支持下,在院檔案室查閱了已故牙周科主任高本端的人事檔案,結果欣喜地發現了一份高主任於1990年補辦的「河北醫學院畢業證明書」。據他的檔案記載,高本端當年確實是在天津時期河北醫學院牙科專修班(大專)上過學,而且他的同時期證明人和入團介紹人填寫的均是楊群超——我們冀醫口腔系78級的口腔頜面外科老師。說明他們倆曾是當年牙科專修班的同學!這個信息反饋到學校後,在校宣傳部張冶部長的布置下,根據高本端主任畢業證明書上的學號,校史館的現任館長石奔同學很快在學校檔案館查找到了當年冀醫第一屆牙科專修班的花名冊,裡面赫然清晰地列著我們熟知的冀醫口腔接醫學界老前輩楊群超、高本端以及其他13位冀醫首屆牙科專修班同學們的名單!

      

      得到這一重要史料後,筆者在冀醫口腔78級同窗好友、現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口腔外科主任醫師蔣崇檳同學的幫助下,找到了其中的關鍵人物——已退休多年、現居河北醫大二院家屬宿舍的楊群超主任,並通過他的二女兒約定時間專程去探望和拜訪他老人家。電話裡楊主任和家人聽說我要去拜訪非常高興,讓我吃驚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仍然能夠清晰地叫出我們冀醫首屆口腔系同學們的名字。由於楊主任年事已高聽力有所下降,他的夫人、醫大某附院退休護士長熱情地為我們互通傳遞會話信息。

     為了留住和搶救這段精彩的、寶貴的、目前尚鮮為人知的歷史,除了作為學生的身份專程看望和拜訪老師外,2018年11月30日和12月3日筆者兩次專赴石家莊,配合學校宣傳部對楊主任進行了口述歷史的採訪和史料徵集工作。同行的還有學校宣傳部張冶副部長、校電教室攝像師和年輕的文史收藏家賈江榕老師。我們拉了一個儘可能詳細的口述歷史採訪單。


      畢業三十五年過去了,記得還是1988年我去華西醫科大學進修歸來特意去冀醫二院口腔外科探望過楊群超主任和我的其他冀醫口腔任教老師們。這一次再見到楊主任,一點也沒有生疏的感覺,他也如數家珍地說起我們第一屆口腔系的學生,其中現在冀醫二院口腔外科工作的蔣崇檳同學就是他的得意門生。問明我們的來意後,楊群超老師詳細向我們介紹了他作為首屆牙科專修班的學生加班長當年在天津求學的情況 ,並從身旁擺放整齊的資料抽屜裡拿出了一本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執筆寫就,其他親歷人老師審定的名為「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口腔科發展史(附河北醫科大學口腔系創建與早期發展)1952-1992」的小冊子贈送給我們 。裡面詳實記錄了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保定河北醫學院時期——石家莊河北醫學院時期冀醫早期口腔醫學發展史(1992年之前)中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我們驚喜地發現我們提綱裡幾乎所有的問題在這本小冊子裡都能找到答案,不禁感嘆:楊老師可真是一位有遠見卓識、心思縝密的冀醫口腔醫學界老前輩!

   圖為楊群超主任編寫的河北醫科大學口腔系創建與早期發展的小冊子

      據楊群超老師介紹,他的籍貫是當時的熱河省承德縣,是在北平讀的高中。1949年他高中畢業時是在北平的報紙上看到了河北省立醫學院的牙科專修班的招生廣告後來天津應考的。順利考取後成為了河北醫學院牙醫專修一班第一號新生並擔任班長職務。當年由於他經常要協助學校和班主任做一些京津地區任課老師的迎送工作,所以對任教老師都比較熟悉。據他回憶,當年冀醫第一屆牙科專修班的教學實習醫院是在天津市立牙防病院(現天津市口腔醫院),牙科專修一班當時的班主任暨兼職教授正是天津市立牙防病院的吳廷椿院長,同時期擔任授課老師的還有天津中央醫院口腔科主任劉昌運教授、北平醫學院口腔系主任鄭麟藩教授和河北醫學院青年教師陳瑞梅講師等。「鄭麟藩教授每次來授課都是坐火車從北平來天津,每次都是我去火車站接先生」。楊主任如是深情地說。據他敘述,陳瑞梅老師是1950年經由其學長吳廷椿院長介紹從華西協合醫科大學牙醫學院來到天津為冀醫首屆牙科專修班任教的,她同時還在天津市立牙防病院兼任口腔矯形科主治醫師(這些後來在學校檔案館查到的陳瑞梅主任的人事檔案裡也得到了印證)。

   圖為筆者和張部長前去探望及採訪楊群超主任的場景

       通過和楊主任的兩次交談我第一次了解到,當年河北醫學院在天津辦學時由於本校尚無教學實習的附屬醫院,一切都是藉助天津的醫療和教學力量進行的。1949年開設的牙科專修班也是如此,當時位於羅斯福路(現和平路)的天津市立牙病防治院(如今的天津市口腔醫院)當時被指定作為河北醫學院牙科專修班的教學和實習醫院,天津市口腔醫院時任院長吳廷椿教授受聘於天津河北醫學院擔任教授兼牙醫專修班的班主任。牙科專修班共開設了口腔基礎課及口腔臨床課共10門課程。吳廷椿院長一人承擔口腔解剖學、口腔麻醉學和口腔外科學三門課程的講授;北平醫學院(現北京醫科大學)口腔系鄭麟藩教授承擔口腔組織胚胎學的講授;天津總醫院口腔科主任劉昌運教授承擔牙體牙周組織學和牙周病學的講授;河北醫學院陳瑞梅講師承擔口腔病理學的授課;江惠貞講師承擔牙體解剖學的授課;於以階主任承擔充填學的授課;李紹德講師承擔口腔修復學的講授;還有天津市立牙防病院的李樹田、丁淑芳醫師和董淑芬講師(後調去西安醫科大學)皆受聘擔任首屆牙科專修班的任課老師。牙科專修班的「大醫學」實習基地和學生宿舍則是在位於迪化道(現鞍山道)和蘭州道附近的天津中央醫院及周圍(現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總醫院)。

       這是我們敬愛的楊群超老師的近照(筆者拍攝)。他給人最深的印象是思維敏捷、條理清楚、記憶力超強,對母校口腔醫學發展史一往情深。以前發生的事情,尤其是冀醫口腔學科初創和發展進程,樣樣在心。他家中有關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的歷史資料保存得十分完好,書桌抽屜裡整齊有序地放滿了這些寶貝。

       後來經我們在津冀兩地多方查證,發現多位天津當時的醫學大家如俞頌庭(天津總醫院外科教授,天津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創始人)、方先之(天津骨科醫院創始人)、金顯宅(天津腫瘤醫院創始人)、朱憲彝(天津醫學院創始人、內分泌專家)、石毓樹(天津醫科大學二院心臟科創始人、天津總醫院心血管病專家)、朱希濤(北京市口腔醫院創始人,始為天津總醫院口腔病專家)、吳廷椿(天津市口腔醫院首任院長)、劉昌運(天津總醫院教授兼口腔科主任,後調至天津市口腔醫院任牙周科主任)等皆受聘於當時的天津河北醫學院(有當年學校聘書存根為證)。當年河北醫學院外聘的專家教授可謂大家雲集,他們多為當時國內頂尖的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和華西協合醫科大學牙醫學院博士畢業,且有出國深造經歷的優秀醫學人才,所以河北醫學院當年在天津復校時期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不容小覷。

       這是楊群超主任編寫的有關冀醫早期口腔教育發展史小冊子裡第一頁記載的內容,詳細地向我們呈現了當年天津時期河北醫學院開設牙科專修一班的概況和教學陣容。當年牙科專修一班的實習基地就是吳廷椿教授任院長的天津市立牙防病院——如今的天津市口腔醫院(南開大學口腔醫院)。

         

圖為楊群超主任正在家人的陪伴下開心地過生日(楊老師家人提供)。 

     這位親歷見證了冀醫口腔醫學教育七十年發展歷史的楊群超老前輩現年雖然已經89歲高齡,但是面色紅潤,性情開朗、思維清晰、表述連貫,對親身經歷的冀醫口腔醫學發展中的重要史實記憶憂新;當年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進程中重要節點的數次申請報告——包括冀醫口腔系在1957和1974年兩次開始籌建的申請都是經由他執筆起草,還有與保定時期河北醫學院副院長吳弢的建系面談,以及許多上級批文也是經由他去進一步落實。彼時他作為冀醫口腔創始人——陳瑞梅主任的第一屆優秀學生和得力助手對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發展的貢獻不可磨滅。

       這是楊群超主任家客廳牆上懸掛著的他們當年的結婚照。夫妻二人眉目清秀、青春煥發。據楊主任介紹,夫人當年是保定護士學校的學生,二人是河北醫學院遷去保定後相識並結婚的,如今他們已經相濡以沫地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直到現在依然和睦相處,相敬如賓,令人生羨

      根據楊群超老師提供的口頭和書面線索,我們會同學校宣傳部和校史館有關人員又查證了相關的教務和人事檔案(詳情見後記)。據教務檔案記載:1949年河北醫學院復校後,學校計劃招收首批牙醫專科班新生20名,最後共招收了19名學生,他們分別來自天津、河北、北京、熱河、山東、承德、衡水等省地市;另有10名試讀生。最後完成學業共畢業了15名學生,其中男生10名,女生5名。冀醫復校初期師資匱乏,在津無自己的附屬醫院(復校後在建的附屬醫院遠在保定)。於是學校領導層高屋建瓴,借力而為,選擇了聘請在天津當地甚至在北京的著名醫科和牙科專家教授、主任和醫師兼職於河北醫學院為首屆牙醫專科班學生授課,天津市立牙防病院院長吳廷椿教授受聘擔任了首屆牙科專修班的班主任。並指定了天津市中央醫院(現在的天津市總醫院)和天津市立牙防病院(現在的天津市口腔醫院)作為首屆牙科專修班學生的實習基地。

   

     圖為河北醫學院牙科專修二班的畢業生花名冊(來源:冀醫檔案館)

      我們後來循著已有線索在學校檔案館進一步查證到的河北醫學院牙科專修二班的畢業生花名冊。其中男生10名、女生5名。從籍貫上看,這些學生分別來自天津、北京、河北、山東、浙江、廣東和綏遠(綏遠為中華民國時的塞北四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之一,簡稱綏,省會歸綏,即今呼和浩特市)。他們1951年在天津入學,1952年隨學校遷移到保定,1953年在保定畢業。畢業留校兩人:王樹榮和李慕華。他們和牙一班畢業留校的楊群超、田固、王懷印共五人,作為冀醫口腔早期的種子人才,在陳瑞梅主任的帶領下參與了河北醫學院保定附屬醫院口腔科的復建開診並承擔了河北醫學院其它專業口腔科學的教學工作,還承接了河北省口腔醫學人才的進修學習任務。成為了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歷史上1959年和1978年兩次建立口腔系的骨幹和師資力量。所有的歷史碎片都被串聯到了一起,冀醫早期口腔教育的脈絡漸漸清晰,一位位鮮活的任務形象躍然而出,他(她)們背後的精彩故事和與時代脈搏共振的拼搏精神無不令人動容.

     上圖是冀醫口腔第二屆專科專修班畢業合影(1953,保定),當時與冀醫療專業本科醫科三班同時在保定畢業,所以畢業合影是為合照。但由於年代久遠已不甚清晰。

     1958年, 保定河北醫學院整體搬遷至省會石家莊,其附屬醫院口腔科也編製成為河北醫學院第二醫院口腔科,院系一體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於1992年建成了河北醫科大學口腔醫院,成為整個河北省口腔醫學教育的發源地和口腔醫學人才的搖籃。

      至此,所有散落在七十年歷史長河中的珍珠都被串聯到了一起,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的脈絡漸漸清晰,一位位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而出,他(她)們背後的故事、事件和與時代脈搏共振的拼搏精神無不令人動容.楊群超老前輩提供的那本有關河北醫學院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的小冊子和他的細節敘述,我們陸續在天津市口腔醫院檔案室、天津市檔案館、河北醫科大學檔案館和附屬二院檔案館裡查證到的史料,讓我頭腦裡有關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史的零碎片段連結融合,漸漸呈現出了一幅清晰、感人、厚重的歷史畫卷……這裡面️有幾代冀醫口腔人的追夢、拼搏、前赴後繼、只爭朝夕的奮鬥精神和艱苦歷程,才使得冀醫口腔醫學教育和教學機構從無到有、從專科教育發展到本科教育、再到研究生教育,現如今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學會多位一體的現代化口腔醫學院暨河北省口腔醫院、河北省口腔醫學中心。心中不禁油然升起了對為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的諸位老前輩、老專家和任教老師們無限的敬意!

  


    圖為1951年河北醫學院首屆牙醫專修班畢業合影(楊群超主任提供)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本文開頭展示的這張由楊群超主任精心保存的、穿越了近七十年歲月風雨的珍貴的畢業合影照片,是揭開照片中主人翁身份謎底的時候了:

       1951年5月25日,河北醫學院首屆牙醫專科班(簡稱牙一班)15名學生在天津畢業,這是當年校領導和牙科專修班師生的畢業合影。請注意:一排左起依次為:董淑芬(講師)、陳瑞梅(河北醫學院青年講師)、劉昌運(兼職教授,天津中央醫院)、齊清心(河北醫學院時任校長)、吳廷椿(天津市立牙防病院院長、冀醫兼職教授,牙一班班主任、戴葆如(大夫,天津市立牙防病院)、李紹德(大夫,天津市立牙防病院);二排左起依次為:鄒維漢、楊群超、王懷印、丁淑芳(大夫,天津市立牙防病院)、李樹田(主任,天津市立牙防病院)、杜次昭、田固、高華榮、劉玉芳;三排左起:李文錚、趙德明、何文俊、高本端、沈國仁、袁文海、梁祖貽、王琦。

      在這張珍貴的、精心保存了68年之久的畢業照背後,楊群超老師親筆做了詳細的標註!真的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些標註,我們能認出他們中的多少人來!有些冀醫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時任河北醫學院校長的齊清心教授、時任天津中央醫院口腔科主任的劉昌運教授、時任天津市口腔醫院院長兼牙醫專科一班班主任的吳廷椿教授和時任口腔矯形科授課老師的李樹田主任,他們當年的照片我們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到!尤其是時任天津河北醫學院牙醫專修一班青年講師的溫而文雅的陳瑞梅老師,第一眼未經提示絕對想不到!當年他們如此年輕、如此具有學者風採和大家風範,真是太難能可貴太令人欽佩了!

    天津時期河北醫學院首屆牙科專修班學生的畢業證書(楊群超主任提供)

       上圖為1951年6月在天津冀醫首屆牙科專修班畢業時,河北醫學院頒發給畢業生楊群超的畢業證書。證件照片上的楊群超同學英俊帥氣,書生氣十足!這張冀醫口腔早期畢業照的原件和畢業證書的原件目前已由時年八十九歲高齡的楊群超老師作為2019年新春大禮和對河北醫科大學125周年華誕的獻禮,捐獻給母校校史館永久珍藏。大寫的贊給楊主任和他的家人!

      從這張1951年拍攝於天津的牙科專修一班的畢業合影上我們看到,吳廷椿院長和劉昌運教授分坐在齊清心校長的兩邊,彰顯了他們兩位在在冀醫牙科專修一班的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當時天津口腔醫學界的名望和實力。

        1948年天津市立牙病防治院全體成員合影(來源:天津市口腔醫院)

       鑑於吳庭椿院長和天津市口腔醫院與早期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的緊密聯繫以及做出的突出貢獻,有必要用一定的篇幅給予介紹。上圖為天津市口腔醫院成立早期,1948年11月27日,天津市立牙病防治院全體成員的合影。吳廷椿教授時任該院代理院長(前排左四)。據天津市口腔醫院2007班院志介紹和在津親屬講述,吳廷椿院長1941年從華西協合醫科大學畢業後先是選擇去了條件艱苦的大西北,在位於甘肅蘭州的西北醫院白手起家創建了口腔科,為西北人民帶去了高水平的口腔醫療;因業績突出於1946年公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口腔頜面外科;1947年學成回國後途經天津時,被當時的天津市長熱情挽留在天津擔任天津市立牙防病院的顧問 ,次年(1948年)擔任了該院代理院長。1950年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任命為天津市立牙防病院院長。

 圖為1950年由天津市人民政府籤署的吳廷椿任天津市立牙防病院院長任命書

     

    圖為1948年天津市牙醫公會成立大會合影,前排右數第六為吳廷椿院長,是為天津市牙醫界核心人物之一。

                吳庭椿教授中年照(來源:天津市口腔醫院檔案室)

      吳廷椿(1913-2008),奉天(今遼寧)義縣人。1941年畢業於華西協合大學牙醫學院,獲牙醫學博士學位。1946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腔外科學院學習。1947年回國。建國後,歷任天津市口腔醫院主任醫師、院長、名譽院長;河北醫學院教授暨口腔專科班主任,天津醫學院教授暨口腔系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口腔科學會常委、天津市口腔科學會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天津分社副主任委員;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長期從事口腔頜面外科疾患的臨床治療和研究工作,成功地開展了頜骨缺損整復術。1986年被接納為國際牙科醫師學院院士,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吳廷椿教授是我國口腔頜面整形外科學界的先驅和開拓者,1964年在國內首先設計使用複合植骨塊整復下頜骨缺損;國內外首創下頜骨造釉細胞瘤截除保留下牙槽神經即時植骨術,論文發表於1984年美國《口腔頜面外科雜誌》。他還著有《下頜骨斷裂缺損即時植骨》、主編《口腔頜面外科及頭頸部整形外科臨床實踐》,參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口腔醫學》和《小兒耳鼻咽喉科學》,校審《英漢口腔醫學詞彙》等多部學術專著,獲天津市優秀論文獎和衛生系統伯樂獎,獲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證書和國際優秀醫學論文證書。

        天津市口腔醫院2007版院志人物誌中關於吳廷椿院長介紹的全文如下:吳廷椿,1913年10月出生,遼寧省義縣人,九三學社社員.現任天津市九三學社名譽副主委、天津市口腔醫院名譽院長和主任醫師、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中華口腔醫學會顧問、天津市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1941 年畢業於成都華西協和大學牙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牙醫學博士學位,留校任助教,住院醫師。1942年赴蘭州,任西北醫院牙科主治醫師,代理科主任,兼任西北醫學專科學校講師。1946年9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腔外科學院進修。1947年9月回國後任天津市牙科醫院顧問和主任醫師。天津解放後,1950 年被任命為天津市立牙病防治院院長。當時,河北醫學院在津,協助該院創辦了口腔專修班,擔任班主任。1959年向朱憲彝院長建議,在天津醫學院設置口腔系,該系很快建成,由吳廷椿兼任系主任。1962 年院系調整時該系被撤消。「文化大革命」以後天津醫學院重建口腔系,1982-1984 年吳廷椿再次擔任系主任主持該系工作。1951 年參加抗美援朝救護隊,擔任天津市紅十字會國際醫防服務隊第三大隊隊長。1953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1959年參加赴蘇聯及東歐四國參觀訪問團。多年來,兼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口腔醫學專題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口腔科學會常委、人津市醫學會理事和顧問、天津市醫學會口腔科學會主委,《天津醫藥雜誌》和《中華口腔醫學雜誌》編委、《華西口腔醫學雜誌》、《實用口腔醫學雜誌》、《口腔頜面外科雜誌》、《上海口腔醫學雜誌》、《口腔醫學進展雜誌》特邀編委,《現代口腔醫學雜誌》、《天津衛生科普報》顧問,天津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 天津紅十字會理事,天津市衛生局諮詢委員會委員、天津市中青年授銜專家評議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天津分會理事,天津市對外友好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顧問,天津市離退休醫務工作者協會理事和顧問,中華口腔醫學會第一屆理事會顧問、中國民航學院名譽醫學顧問,中國牙膏工業協會顧問。曾任天津市和平區第九、十、十一屆人大代表,天津市第一、八、九、十屆人大代表,河北省第二、三屆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六、七、八屆中央委員,天津市九三學社副主委。曾獲1992年天津市第八屆政協第四次會議優秀提案獎,1992年中共天津市委統戰部繼續醫學教育調查報告三等獎,1992 年天津九三學社關於儘快對三資企業職業危害進行綜合治理的建議三等獎.曾向天津市衛生局等有關部門建議獻策,先後提出:(1)關於發展天津市口腔衛生事業的建議(1984年);(2)天津市口腔病防治的現狀與建議(1985年);(3)關於發展我市整形外科的建議(1986);(4)天津市口腔科現狀和展望(1988年);(5)繼續醫學教育調查報告(1992年);(6)關於儘快對三資企業職業危害進行綜合治理的建議(1992年);(7)對我國口腔高教改革之管見(宣讀於全國口腔醫學教育會議)。專長口腔頜面外科.上世紀50年代創翠先在大津市開展口腔頜面外科和整形外科手術。1954年引進開展唇顎裂成形術,填補天津市唇顎裂成形術空白。在全唇頰再造病例中發現:頸部全厚皮轉移到口腔內,其結構和功能20年仍在;背部全厚皮轉杉到患頰側,其表層10年漸變為與健側頰同等柔軟與紅潤。1957年升展下頜骨斷裂缺損即時植骨手術,1964年在國內首先設計使用複合植骨塊植骨整復下頜骨缺損。國內外首創下頜骨造釉細胞瘤截除保留卜分槽神經即時植骨術(《下頜骨造釉細胞瘤截除保留下牙槽神經即時植骨》論文於1984年美國《口腔頜面外科雜誌》發表後,引起一些國家同行的關注,來函要求交流。巴西的Martins 教授和德國的Becker教授還寄來仿照和類似的手術方法施行手術成功的論文。抽出下頜骨腫瘤標本中未受侵犯的下牙槽神經將其與骨床中兩斷端相吻合的即時植骨術和為保存整復下頜骨特定畸形病例下牙槽神經完整從下頜骨兩側拔除第一磨牙。並從牙窩切除V形骨塊的人工骨折復位法。1983年指導完成《國人髂嵴和下頜骨之觀測》研究項目,取得整復國人下頜骨斷裂缺損所需植骨塊高度和厚度數據。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餘篇。著有《下頜骨斷裂缺損即時植骨》專著,主編《口腔頜面外科及頭頸部整形外科臨床實踐》,參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口腔醫學》和《小兒耳鼻咽喉科學》,校審《英漢口腔醫學詞彙》。獲天津市優秀論文獎和衛生系統伯樂獎。獲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證書和國際優秀醫學論文證書。1986年被接納為國際牙醫師學院成員,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7年,天津市口腔醫院建院六十周年暨吳廷椿院長從醫六十五周年紀念大會上,我國口腔醫學界多所口腔醫學院得多位頂尖專家如張震康、邱蔚六教授等親自前來祝賀。

在天津市口腔醫院2007版院志中,清晰地記載著吳庭椿院長對河北醫學院和天津醫學院早期口腔醫學教育作出的重要貢獻:吳庭椿院長於1949-1952年受聘擔任河北醫學院教授暨牙醫專科一班班主任,並親自教授口腔解剖學、口腔麻醉學和口腔外科學。後來我們在史料查證過程中於河北醫科大學早年教務檔案中也發現了他當年聘書的存根。河北醫科大學2007版校志裡也有吳院長在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任教任職這段歷史的詳實記載。

      在河北醫科大學2007版校志上,也清楚地記載著學校在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吳廷椿院長和天津醫學界其他知名專家當年在河北醫學院任職任教的概況。天津的醫學大家方先之、金顯宅、朱憲彝、虞頌庭、劉昌運等知名教授均在列。除了吳庭椿院長曾擔任河北醫學院牙醫專修班班主任外,天津醫學院首任院長朱憲彝教授也曾於1949年兼任河北醫學院的教務主任。這為他1951年創建天津醫學院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由於歷史的原因,河北醫學院、天津市口腔醫院和天津醫學院的發展史,尤其是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是交互共融、互相借力、共贏發展的。吳院長不僅在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初期承擔了重要的職責,在天津醫學院口腔醫學創建初期也擔當了重要角色。據2008年版《中國口腔醫學年鑑》(周學東主編)和天津市口腔醫院2007版院志中人物誌 記載,1959年天津醫學院成立不久,吳廷椿教授提議建立天津醫學院口腔系,並親任首屆口腔系主任;1974年天醫口腔系復建時再次受朱憲彝院長之邀擔任天津醫學院口腔系主任;在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院成立之前,天津醫科大學口腔系的實習基地就設在天津市口腔醫院,口腔系學生的教學任務也主要是由天津市口腔醫院的醫教人員承擔。

       筆者本人也曾作為天津醫學院口腔系的實習帶教人員之一。筆者1983年自冀醫78級口腔系畢業分配到天津市口腔醫院牙周科工作後親自帶教過天津醫科大學口腔系79級之後幾批學生的臨床實習,還和其中的一些學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直至現在。值得書寫的是,天津市口腔醫院那時雖未曾隸屬於哪家醫科大學,但卻承擔了冀醫和天醫兩所醫科大學的口腔醫學教育職責,而且吳廷椿院長本人還擔當了冀醫牙醫專修班班主任和天醫口腔系主任等重要的創始人的角色,不能不說我們吳老院長的眼界、胸懷、格局和口腔醫學教育情懷是如此博大深厚,始終以中國和天津的口腔醫學教育振興為己任,只爭朝夕,負重前行,成績斐然。  這段歷史在冀醫和天醫口腔教育史上均意義重大,值得深入挖掘和完整呈現,不應掩埋在歲月的塵埃裡。

       據了解,當年吳庭椿院長不僅積極投身天津的口腔醫學高等教育事業,為了口腔醫學界早出人才、多出人才,還親自掛帥通過天津市衛生局舉辦了數屆口腔醫士、技士培訓班和全國口腔頜面外科專業進修班,以天津市口腔醫院為基地,以院內各科主任、醫師們為師資力量帶教和培訓,有效解決了當年口腔醫學人才短缺和口腔醫療水平低下的問題。

這是當年(上世紀五十年代)位於羅斯福路(今和平路)上的天津市立牙防院部分工作人員合影(來源:天津市口腔醫院)


       圖為現在的天津市口腔醫院(南開大學口腔醫院)門診樓和住院樓全景。該院始建於1947年,至今已有七十二年歷史。是集臨床、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口腔專科醫院,為南開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和口腔系所在地。醫院坐落在美麗的天津母親河——海河河畔,醫院總建築面積23791平方米,設有23個臨床一線科室。截止2017年12月底的統計數據,現有在崗職工892人,副高級以上職稱人員129名,口腔醫學博士56名、碩士182名,建有科學研究和實驗平臺;醫院共獲得各級科研成果104項,有博碩士研究生導師26名,91人次專家學者分別在全國和本市56個專業學科或學組擔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理事長、常務理事、常委或委員。天津市口腔病防治辦公室、天津市口腔醫學會、天津市口腔質量控制中心、天津市醫學美容質量控制中心、天津市醫學會整形分會、天津市醫學會醫學美容及美學分會、天津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口腔醫學工程專業委員會均掛靠該院。

2000年天津市口腔醫院新門診樓奠基儀式(2007版天津市口腔醫院院志)

      圖為2000年天津市口腔醫院新門診樓奠基儀式上吳廷椿院長親自為新樓鏟土奠基。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口腔醫院的舊址是當年的馬根濟大夫紀念醫院,而馬大夫紀念醫院的前身又是北洋醫學堂(天津醫學堂/天津海軍醫學堂);北洋醫學堂的前身則是清光緒年間的施醫養病院(總督醫院)。令人稱奇的是2000年在新建此樓挖掘地基時發現了一塊清光緒年代施醫養病院的建院石碑!據向當時負責此樓基建的知情人李主任了解,石碑確實是在當年天津市口腔醫院新門診樓挖掘地基的施工過程中發現的,當時還請了天津市文物局前來鑑定,後來天津官媒北方網還對此專門進行了報導。


圖為天津史料中記載的這塊石碑的原始樣貌

       這座石碑是在北洋醫學堂舊址,現在的天津市口腔醫院出土的我國第一所西醫醫院——施醫養病院(總督醫院)的奠基石。其碑首與碑身為一體,另有碑座,刻有庚辰年(1880)秋九月敬立,碑首雕有雲紋,篆文為「博施濟眾」。碑文只有少數文字可識,其中「或與之鐵砭,或以電機」記載了西醫治療方法,「中堂之仁心寬厚……懷行濟世……故於紫竹林之地捐建醫病館一所」則記載了醫院修建緣由。這些歷史上的機緣巧合讓人感嘆!天津作為曾經的直隸省或河北省會與北洋時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關係密切。天津市口腔醫院也因為其舊址曾是河北醫科大學的前身——北洋醫學堂所在地而更加緊密了我們與母校的聯繫。此碑原件始由天津市和平區文物局保管,現在天津市博物館「中華百年看天津」常設展館中展出。

  

     圖為陳列在天津市博物館「百年中國看天津」常設展館的該尊奠基石碑。

 

 目前位於石家莊的河北醫科大學校史館裡目前也陳列著一尊該石碑的仿製品

      現在我們再來簡要介紹一下照片中坐在齊清心院長左側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劉昌運教授(1911-1987)。他與吳廷椿教授是四川華西協合醫科大學1941年的同班同學,1946年12月來到天津後先是受聘擔任天津中央醫院教授和口腔科主任,1949-1952年受聘擔任河北醫學院教授、牙科專修班任課老師,教授口腔內科學和牙周病學(在河北醫科大學的教務檔案中也發現了他當年的聘書存根)。1956年任同濟醫學院教授,1964年又調至天津市立牙防病院任口腔內科(含牙周組)任主任,後來擔任天津市口腔醫院牙周科學術主任,直至1987年因病去世。

        筆者1983年自河北醫學院畢業來到天津市口腔醫院時劉昌運教授正擔任牙周科學術主任,高本端時任牙周科行政主任。劉昌運教授也是筆者事業上的貴人,在他五大道的家裡我結識了天津總醫院和醫科大學口腔醫院的許多專家學者,王正坤  李世芬、李錦標、楊若愚等教授,拓展了人脈,搭建起了事業的框架。夫妻二人對筆者在生活上也是關懷有加,師母遊悔方女士曾是某大學高材生,後加入了基督教女青年會,還是位詩人,出過詩集。有關劉昌運教授和師母遊誨方的精彩故事筆者後續再做專章敘述。

       以下我們將要濃彩重抹地介紹冀醫口腔醫學事業的創始人、冀醫口腔教育事業的開拓者陳瑞梅教授(1921-1991)。從這張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畢業合影上看,當年我們的陳瑞梅老師(前排左二)是多麼知性美麗、躊躇滿志、具有學者風範!據後來我們查證到的教務和人事檔案記載,陳瑞梅主任是1945年由華西協合牙醫學院畢業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8月由其學長、時任天津市立牙防病院院長的吳廷椿教授推薦來津擔任冀醫首屆牙醫專修班任講師併兼任天津市立牙病防治院的主治醫師的。1951年晉級為副教授。1952年隨河北醫學院搬遷去了保定河北醫學院附屬醫院,任口腔科副主任、副教授;同去保定的的還有牙科專修一班畢業的三名學生:楊群超、田固和王懷印,他們三人以及1951年在天津入學、1953年在保定畢業的牙醫專修二班的李慕華、王樹榮等人都成為了冀醫口腔的中堅力量和種子人才。1958年陳瑞梅老師等又按河北醫學院的戰略布局搬遷去了河北省會石家莊,歷任冀醫第二附屬醫院口腔科主任、河北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口腔系副主任。

       陳瑞梅教授於1959年和1978年兩次主導創建了冀醫口腔系本科(楊群超老師為其得力助手),並於1978年招收了第一屆第一位口腔醫學研究生;雖然1959年已招生的三十名口腔系本科學生後來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原因遵循教育部的八字方針於1962年轉併到醫學系,但以陳瑞梅教授和楊群超主任為代表的我們的前輩們為了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做出的積澱和重要貢獻不可磨滅。隨後陳瑞梅主任又於1985年前後創立了河北省口腔醫學會和現代口腔醫學雜誌,親任學會會長和雜誌副總編。直至70歲還在擔任冀醫口腔研究生教學工作並為籌建河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不懈努力,直至1991年12月因病不幸逝世。1992年,河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宣告成立。

      以下讓我們回顧陳瑞梅主任從青年時代到老年時代各個階段的照片,綜觀從1949年天津開始有她主導的的這段精彩的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


     圖為陳瑞梅教授的華西協合醫科大學時代,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


                                 圖為 陳瑞梅教授的青年時代

                                    圖為 陳瑞梅教授的中年時代

圖為陳瑞梅教授的中老年時代

圖為陳瑞梅教授的老年時代

       從陳瑞梅教授在華西協合牙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1950年受聘於天津時期河北醫學院、1952-1957年就職於保定時期河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科、1958年-1991年任職於石家莊時期河北醫學院附屬二院口腔科和河北醫學院口腔系後,就一直馬不停蹄地走在開拓冀醫口腔醫學事業的路上,卓有成效地樹立了冀醫口腔教育史上一個又一個的裡程碑,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陳瑞梅教授竭盡一生心血率領她的團隊和助手把冀醫口腔醫學教育事業、口腔醫療事業和口腔預防事業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把她的全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都奉獻給了她鍾愛的冀醫口腔醫學事業,她本人就是冀醫口腔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上圖是位於河北醫科大學口腔醫院九層展示牆上的關於陳瑞梅主任的生平簡介。照片上,她笑容可掬,工作中,她待老師、同學和患者如親人。2018年11月口腔醫院院慶期間我也同期拜訪了口腔內科的費勤梅主任,她感概地提到,陳主任甚至博愛到把生活拮据的病人安排到自己家中吃住,一般人做不到,沒有她這樣的胸懷!為了冀醫的口腔醫學事業,她竭盡了全力,最後積勞成疾,於七十歲那年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永遠離開了我們。她的學生們和同事們在她的生平總結中這樣寫道:陳瑞梅教授一生光明磊落,勤勤懇懇,廉潔奉公,樸實無華,為人師表,治學嚴謹,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她的逝世,是我國尤其是河北省口腔醫學事業的重大損失,陳瑞梅教授永垂不朽!

      雖然她老人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她的音容笑貌、精神風貌、遠見卓識和對她的學生們的殷切希望與用心扶持卻永存我們心中。致敬恩師!

                    上圖為陳瑞梅教授追悼會上的悼詞全文

     圖為一張在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上彌足珍貴的合影照片。地點據知情人敘述應該是在當年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二院門口。根據史料分析推測應該是口內外矯各教研室成立時我們的任教老師們的合影。陳瑞梅主任位於第二排右二;楊群超老師位於前排左二。左起第一排:劉書魁,楊群超,張金廷,牛夢勇;左起第二排:費勤梅,馬芳琦,陳瑞梅主任和王領弟;左起第三排:于慧軒,李慕華,趙華平。這些老師們對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的發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的事跡以後會列專章介紹。

      在2018年11月24日冀醫口腔醫院40年院慶的校友專場論壇上,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校友都表達了對敬愛的陳瑞梅主任的深情的懷念和感恩。院慶徵文時筆者專門寫就了一篇圖文並茂的回憶錄:題目是:「母校賜我鴻鵠志,恩師鑄我創新夢」,以懷念敬愛的陳瑞梅主任在我事業初創期和上升期給予我的莫大關懷、支持和鼓勵。陳瑞梅主任給予我的信任和厚愛我將一生銘記!

現今我們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盡情地施展我們的理想和報負,用實際行動報答著陳瑞梅主任、楊群超主任和全體冀醫口腔任教老師們的辛勤培育之恩。

這是四十年前的1979年,我們冀醫首屆口腔系全體同學在正定大佛寺的合影

      這是河北醫科大學校史館裡陳列著冀醫首屆口腔醫學系(1978級)的畢業合影(1983年)。當年我們第一屆25名口腔系畢業生像種子一樣播種到了河北省的各個地區,唐山、保定、石家莊、衡水、邯鄲、邢臺、廊坊、張家口、承德、秦皇島乃至天津(後來又陸續延展到北京、廣東和山東),在各地生根開花,逐漸枝繁葉茂,開創了河北省口腔醫學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先河。經過四十年的努力和拼搏,我們冀醫首屆口腔畢業生已經成為了各地各單位各部門的中堅力量,承擔著口腔醫療、預防、教學、科研和管理崗位的重要角色,大家在崗位上不斷開拓創新,為河北全省、京津冀、乃至全國口腔醫學事業的騰飛和專科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些同學目前有的還繼續在崗位上肩負著使命,有的已經卸去了院領導、科主任、大學教授或研究生導師的職銜退居二線,還有的同學已經退休,在喜歡的領域繼續發光發熱。

  圖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筆者正在走出河北醫學院大門

      經調查考證, 截止目前,在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進程中的幾個重要的節點上,都有相關校務文件(申請或批覆文件資料)做支撐和印證:

一、1949年至1953年冀醫牙科專修班的招生計劃和畢業學生花名冊;

二、1949年至1953年在天津河北醫學院牙科專修一、二班任教的教師聘書和編制職稱;

三、1959年冀醫招收第一屆口腔系30名學生的名單;

四、1978年4月關於抽調醫學系應屆畢業生進行口腔專業培養的請示報告及批文;

五、1978年4月河北醫科大學向上級報請的關於在醫大二院口腔科基礎上成立口腔系並於當年招生二十名的申請報告(實招25名);

六、1978年7月4日河北新醫大革委會(78)41號文件關於修建口腔系樓安排的意見給二院的復函;

七、1978年10月河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首屆研究生名單(僅1名,導師為陳瑞梅教授);

八、1979年2月關於在冀醫附屬二院成立口腔系辦公室(劉根萬任系主任,陳瑞梅任副主任)並建立口腔系實習生活兩用樓的批覆文件;

九、1980年11月關於建立口腔各專業教研組的通知和批覆文件;

十、1980年11月關於河北醫學院籌建口腔醫院的申請文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冀醫口腔系建立不久,即向上遞交了關於籌建立冀醫口腔專科醫院的申請);

十一、1984年9月,河北醫學院口腔醫學系改教研組為教研室(杜潔君老師任主任)等等。

  圖為筆者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學期間的攝影作品—河北醫學院第一教學樓

       綜合目前掌握的資料:在1992年河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正式成立之前,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的發展粗略經歷了三個階段:一、專科教育階段(1949-1953,天津,保定);二、本科教育初創和師資培養階段(1953-1977,保定、石家莊);三、口腔系成立、教研室完善與本科、研究生教育階段(1978-1992,石家莊)。(後續是冀醫 口腔醫學院建立與口腔系、院、醫學院三位一體階段,另文專述)。

       其中,冀醫口腔醫學專科教育的發源地是在天津;口腔醫學本科初始教育的發源地是在保定(1957年即申請建立口腔系);恢復高考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發源地在石家莊;當時定位於以冀醫附屬二院口腔科為基礎,集聚附屬二、三、四院的優秀教學力量(人事隸屬關係不變)組成口腔系和口腔各專業教研室(有相關教務文件為證)。

      以上只是個粗略的框架。隨著母校125周年校慶盛世校志修訂工作的開展,將由專門的校史校志及院史院志研究班子進行研討和定論。以後大家在河北醫科大學校史館或未來的冀醫口腔醫學院院史館中應該能看到定論後的版本。

       這本由楊群超主任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撰寫並保存完好的小冊子也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佐證,奉獻了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細節,尤其作為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口腔醫學教育初創時期牙科專修一班的親歷人,和從1949年開始的整個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的見證人、畢業後分配到保定河北醫學院時期附屬醫院口腔科的具體籌建人之一、以及石家莊河北醫學院時期陳瑞梅教授申請建立口腔系和建立口腔醫院的得力助手,他的貢獻也同樣可圈可點,難以磨滅。楊群超主任毫無疑義地也是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教育事業的重要開拓人之一。

       需要提出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1958年-1965年間天津市曾劃歸河北省管轄,代替保定成為了河北省的省會。所以在這份1959年的教務檔案裡記載著天津醫學院、河北醫學院和河北中醫學院的招生計劃。其中,天津醫學院當年計劃招收40名口腔專業本科學生,河北醫學院計劃招收30名口腔專業本科學生。實際兩校也按招生計劃實施招收了口腔醫學專業新生(已查到當年的招生名單);只是後來由於國家遭受了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教育部逐下達了停轉並改的八字方針,兩個學院1962年都不得不將口腔、兒科、以及預防專業招收的學生併入醫療系畢業,所以冀醫1959年的口腔系本科初次招生開了花卻未能結出果實。天津醫學院同年代初創的口腔系也是同樣的結局。

       細算下來,1959年那個初次冀醫口腔系本科招生距離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冀醫口腔系本科招生相隔足有二十年之久!而距今則已過去了整整六十年!現在,冀醫口腔醫學教育史上這段塵封的歷史終於恢復了其應有的本真。

      後記:誠摯感謝在本文查證過程中提供支持的親歷人老師楊群超主任、費勤梅主任、馬芳琦主任和他們的親屬;學校宣傳部張冶部長等管理人員、學校檔案館、校史館的同學們以及津京冀熱心校友;天津市口腔醫院(南開大學口腔醫院)相關領導及人事科檔案室、天津檔案館、天津圖書館、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保定市城市檔案館等相關單位的主管領導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也提供了關鍵的支持和幫助,特別要感謝吳老院長在各時代的照片提供者我院一級攝影師陳瑞和主任,最終使得涉及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的精彩篇章能夠詳實呈現。

      以下簡略回顧一下這次由2018年11月25日在口腔醫院建院四十周年慶祝活動中萌動的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查證歷程:

      初次見到上圖這張有關解放初期河北醫學院各專業設置(包括牙科專修班)的列表是在2018年11月25日,冀醫口腔醫院系列院慶活動的最後一天上午,承蒙冀醫口腔醫院領導的關照,母校校史館為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參會校友加開半天。在參加完口內專題學術報告會後我有幸參觀了校史館。在布局考究、內容豐富的展件當中,一張1959年河北醫學院行政業務機構列表介紹引起了我筆者極大的興趣和關注!

      這張列有牙科專修班的河北醫學院1949年行政業務機構設置概覽表,讓筆者聯想到了冀醫口腔醫學教育史的溯源。之前在天津以及2018年8月受邀去石家莊參加冀醫口腔醫學院建立四十周年院慶籌備會時的種種聽聞在頭腦裡快速檢索,建立了一些聯想——這個始於天津的牙科專修班會不會就是我們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的起端?我目前所在工作單位天津市口腔醫院牙周科已故高本端主任生前曾經提到過他年輕時曾在河北醫學院求學、冀醫口腔的創始人陳瑞梅教授曾經當過她的老師,那麼這個在天津開設的牙科專修班會否就是他所在的班?陳瑞梅教授年輕時是否曾在天津當過他的任課老師‍?於是筆者帶著這些疑問啟動了一系列查證工作。所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河北醫科大學學校領導、宣傳部張冶部長、校史研究和檔案管理相關部門、熱心校友和眾多有識之士的鼎力支持和幫助,使得查證工作順風順水,頗有成效。

     圖為筆者在2018年11月25日與張冶部長在河北醫科大學校史館的合影

      當發現相關線索和產生相關推斷後,筆者首先請當時在校史館現場負責講解的學生身份的工作人員立即聯繫了他們的領導,校史館的負責人、校宣傳部副部長張冶老師。我們在電話裡簡短通話說明來意後,她立刻從外面趕回了校史館。張老師非常敬業而且有專業水準。她對我重點關注之一的有關天津北洋醫學堂的歷史及其與河北醫科大學的關係做了詳盡的介紹,並問及了自我目前所在單位天津市口腔醫院出土的那塊石碑的具體情況;隨後就我們就共同感興趣的有關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牙醫專科班以及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起點的話題進行了熱烈地討論,結論是許多史實和細節需要進一步考證。於是筆者決定回天津後先從已故高本端主任的人事檔案查證入手裡一查究竟。張部長很快為我開具了查證必需的學校介紹信,保證了後續查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張冶老師在校史館中為我介紹北洋醫學堂的歷史和當年在天津的情況

     圖為北洋醫學堂的創始人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的情況(來源:冀醫校史館)

      

       圖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天津馬大夫醫院(北洋醫學堂的前身)的外觀

       天津馬大夫醫院(現址為天津市口腔醫院)在天津老一輩人中幾乎人人皆知。天津作為曾經的河北省省會與河北醫科大學的關係淵源流長!天津市口腔醫院也因為其舊址曾是河北醫科大學的前身北洋醫學堂所在地而更加緊密了我們與母校的聯繫。作為畢業後來到天津市口腔醫院工作的河北醫大校友倍感親切和自豪的同時,一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責任感也油然而生。

         

     2018年11月25日筆者與張部長以及當天負責校史館講解的同學合影

       2018年11月25日,冀醫口院院慶活動結束回天津的路上,筆者第一時間在冀醫口院院慶籌備組群裡發布了當天在校史館裡的相關發現和回津查證的初步想法,立即得到了口腔醫院領導和北京張方明、唐山謝善培等口腔校友的認可和支持。其中將冀醫口腔系79級校友、北京友誼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北京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冀醫口腔北京校友會會長張方明的精彩發言摘錄如下:「 追尋河北醫學院口腔醫學教育的歷史,應該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1949年之前的歷史不好查證。但是你發的照片當中有一張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後河北醫學院的專業設置。這裡邊明確標出有牙科班。這充分說明,那是我校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的開始!這個記載,在我國醫學院校開設口腔醫學教育的歷史來看,我們的排名可能僅次於國內口腔著名的華西、四醫大、北大等院校,以前沒人關注過這個信息。尤其是在那個年代,醫院建立一個口腔科,和醫學院辦個牙科班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後者是辦牙科教育,為醫院培養輸送專業人才,能有如此理念並付諸實施,需要有超前意識和辦學實力。我們不是吹噓是史實,也是我們的先人們留下的財富!我記得很多人說過,省二院口腔科的楊群超教授就是我校早期牙科班畢業的,似乎還有曾經教過我們的其他老師。天津口腔醫院牙周科的高主任,也許和他們是一批人。因為,那時學校就在天津。這兩位前輩如果還健在,問一問就很清楚了。另一個考證的途徑,可以從學校的院史辦(館)去詳細的諮詢、挖掘。還有一個考證途徑是查閱相關人員的檔案記載。理清我校早期牙科班的歷史,與我們1978年成立口腔系並不矛盾。牙科班畢竟沒有延續下來,但是這是一段珍貴的歷史。陳瑞梅主任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畢業於華西,那時至少是青年教師。追尋歷史就像是「搶救」工作,一旦老同志不在了,再加上沒有記載,輝煌的歷史可能會變成一片空白!您對母校的深情和執著的精神讓我們感動!」

     如前所述,筆者於2018年11月30日和2018年11月3日兩次專程赴石家莊,與學校宣傳部張冶副部長為楊群超老師做口述歷史採訪留影,並徵集了當年畢業證書、論文證書及任職證書等史料。其間楊群超老師和家人給予了我們熱情而真誠的幫助。

    2019年1月3日,元旦剛過,我們津京冀校史研究小組一行四人在校宣傳部張冶副部長的組織下對冀醫口腔教育發展進程中的相關史實進行了進一步梳理和查證,理出了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大致的脈絡和框架。之後張部長帶領青年教師賈江榕等校史骨幹又分別至冀醫學校檔案館、附屬二院檔案館和人事、教務等部門多方查證,找到了許多關鍵史證;筆者作為身居天津的冀醫口腔校友也進一步在天津市檔案館、天津市口腔醫院檔案室、天津河北醫學院舊址、部分當事人親屬以及當年相關歷史事件親歷人中間進行了有效查證;結合1997和2007兩版校志中的相關記載,冀醫口腔醫學教育七十年的發展史脈絡清晰地展現在了眼前。

       

 這是我們在學校圖書館505室查閱相關檔案文件並討論的場景(賈江榕攝)

   

      這其中有一個小插曲是:筆者在查閱天津市口腔醫院高本端主任的檔案時有一個意外的發現,他上世紀五十年代(1956.4-1957.3)曾在北京蘇聯紅十字醫院(現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專業進修過,這是他當時的進修證書複印件。

      這是高本端主任1956.4-1957.3年在北京蘇聯紅十字醫院進修證上的證件照,那個年代的青年學者的模樣!

      這是由冀醫口腔79級校友張方明主任提供的北京友誼醫院口腔科當年的全家福合影,前排正中是兩名蘇聯專家,後排正中劃出紅圈的正是年輕時的高本端主任(高本端主任已於1995年因病去世)。

      隨後的2019年7月19-20日,由筆者和在保定的大學時代同窗、78級醫學系張志桐主任牽線搭橋,在河北醫科大學新任兩辦主任張冶老師和保定中醫院李開主任的帶隊下,調研小分隊一行9人前往保定河北醫學院舊址考察調研,我的任務主要是考證一下當年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招收的兩屆牙醫專科班學生的去向以及早期口腔醫學教育和醫療在保定的延展,兼任攝影工作。

       保定時期河北醫學院舊址目前座落著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的總院。當年河北醫學院搬離保定到石家莊後, 這所醫院就整建制搬到了這裡。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的歷史前身是1886年美國長老會在保定北關外創建的教會醫院,距今已有130年的歷史文化和醫療傳承。1959年7月,在已整體遷出的河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舊址上,來自這所老牌醫院的醫務專家團隊,由院長徐校卿教授帶隊整建制遷入正式組建了當時的一所省級醫院——河北省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該院後來又歷經保定專區醫院,保定地區第二醫院,保定地區醫院,1995年保定地市合併後更名為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2008年保定市委、市政府決定將「保定市人民醫院」整體併入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資源整合以後的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現已發展成為保定市衛生系統的龍頭單位,集120院前急救、醫療、教學、科研、康復、社區醫療服務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河北省衛生廳確定的四個地市級區域醫療中心之一。

        圖為調研小分隊與保定第一中心醫院的領導、聯絡人、熱心校友以及當年河北醫學院畢業生中的重要知情人的合影。據介紹,當年河北醫學院整體搬遷至石家莊時,陳瑞梅、楊群超主任率領的附院口腔科全體工作人員及教學骨幹全部隨學院到了石家莊河北醫學院二院,在那裡開啟了冀醫口腔醫學醫療教學研究的新徵程 ,成為了河北省省會和全省冀醫口腔醫學發展的大本營和策源地。而現在的保定第一中心醫院口腔科是由當年北京醫科大學口腔系畢業生重新組建並發展起來的,與當年保定時期河北醫學院的口腔科已然沒有關係。

    

        調研小分隊在保定市城建檔案館裡找到了當年河北醫學院的總平面圖。

       調研小分隊一行參觀了保定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並在門前留影。

       綜合以上調研資料,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1949-1951年)開設的牙科專修一二班;上世紀五十年代末(1959年)和七十年代末(1978年)兩次冀醫口腔系的建立,及後來的九十年代(1992-1994年)冀醫口腔醫學院的建立,均是冀醫口腔科學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大事件,尤其是天津河北醫學院時期首批牙科專修班的設立,把河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教育的創建時間定格在了1949年,距今已經走過了七十年的歷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

        而創造了這段歷史的關鍵人物也將載入史冊!他們是吳廷椿院長、陳瑞梅教授、鄭麟番教授、劉昌運主任、楊群超主任、費勤梅主任、楊申隆主任、王植三主任等眾多津冀京口腔界老前輩。對這段歷史的追溯和深度挖掘無論對於還原歷史、豐滿人物、緬懷先輩還是激勵後人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讓我們銘記這段冀醫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史和創造了這段不平凡歷史的關鍵人物!

        


       圖為1948年有吳廷椿院長主持的天津市立牙防病院第一次學術講演

       上述史料查證表明,吳廷椿院長對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付出良多、貢獻巨大,不但親任河北醫學院教授和牙醫專科班主任、親授三門課程、提供教學師資、辦學條件和實習地點,當年陳瑞梅老師也是吳廷椿院長親邀來津在牙科專修班任教的。故筆者認為他應和陳瑞梅主任一同被列為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的創始人。

       需要提出的是,吳廷椿教授、劉昌運教授、王文靖主任都是筆者1983年由河北醫學院分配至天津市口腔醫院後職業生涯中的貴人,在我亊業的關鍵時期給予了我方向指導、溫情關懷和鼎力支持,他們都是陳瑞梅老師在華西協合醫科大學牙醫學院的學長,當年我畢業分配到天津市口腔醫院時陳瑞梅主任親筆給他們寫的推薦信。後來吳廷椿、劉昌運教授又把我推薦到了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進修學習,向我介紹了更多華西優秀的老師,王順靖、肖卓然、張舉之、張蘊惠、王大章、溫玉明、易新銓、王毓英、王惠芸(四軍醫大).讓我一直成長在華西醫科大學的立學理念和優良學術氛圍裡,為我日後的口腔醫學研究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得以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感恩有他們!

      謹以此文獻給母校河北醫科大學125周年華誕,和為冀醫七十年口腔醫學教育前赴後繼奉獻了全部青春和熱血的口腔教育工作者們!向您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19年10月20日,河北醫科大學125周年校慶典禮現場

                      圖為河北醫科大學校志銘

    

       撩開歷史的帷幔,拂去歲月的塵埃,我們的母校河北醫科大學歷經百年滄桑,經過了三個朝代、走過了兩個甲子,經歷了5次搬遷、8次更名,是一部中西合璧、不懈進取的我國近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不平凡歷史。河北醫科大學與天津的淵源深厚,歷史上天津曾是直隸省的首府和和河北省的省會,除了其前身——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於1894年創立的北洋醫學堂發源於天津以外,河北省立醫學院暨河北醫學院剛復校時還曾在天津辦過五年學(1947-1952),和天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天津更是冀醫早期口腔醫學教育起步的地方,一如前述。如今的河北醫大人才輩出桃李滿天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燕趙醫學人才的搖籃;在經歷了125年的歲月風雨洗禮後擁有了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學術人文內涵。這次河北醫科大學125周年華誕之際很榮幸受到母校邀請專程回來參加盛大的校慶慶典儀式和座談會,感觸頗深,也深深地激發了作為一名冀醫學子的自豪之情,母校「明德博學、行方智圓」的八字校訓已經融化在我們的血液裡。祝母校125周年生日快樂!願她秉承初心、前程似錦、再創新輝煌!

溫馨提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在西安開館 一館看盡口腔醫學發展史
    昨日,位於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內的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隆重開館。該館館藏歷史之久、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門類之全、規模之大,堪稱當今世界口腔醫學博物館之最,也被中國醫師協會、中華口腔醫學會等多個國家級學會確定為醫學人文和科教基地。走進這個容積21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展廳,就像穿越到人類口腔醫學發展的時光隧道。
  • 醫學丨口腔醫學就是做牙醫嗎?其實真不是你想的那樣,身體限制條件了解一下
    同學們,在前兩天的推文裡,咱們一起了解了醫學學科門類下基礎醫學類和臨床醫學類的相關內容:醫學丨想要學醫
  • 【典故趣聞】簡明中國牙醫學(口腔醫學)發展史
    18、唐·太宗  太醫署的醫學分科,首次出現耳目口齒科,培養一個耳目口齒科醫生,其學制為4年,是中國口腔醫學分科的開端。19、唐·高宗     孫思邈《千金方》,記有切開引流術治療牙周膿腫和對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
  • 有口腔醫學的專科學校
    有口腔醫學的專科學校,那麼,關於有口腔醫學的專科學校還有哪些知識點呢? 近年,學口腔,牙科醫學都非常火爆,很多人想學,但苦於不是醫學專業出生。非醫學專業是不能報考執業醫師的,國家雖然大力鼓勵醫學但是對非法行醫打擊更為嚴格。那非醫學專業想學口腔醫學怎麼辦呢?簡單,就讀一個醫學班,很多非醫學專業的人也能順利圓了執業醫師夢!
  • 口腔醫學教育和技術發展緊密相關 校企合作培養「好牙醫」
    12月19日,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院與湖南省紫百合義齒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口腔修復工藝實訓教學工作年度總結大會」上,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院院長唐瞻貴給出答案:「口腔科醫生不僅要懂醫療,還要懂產品,才能為患者設計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口腔醫學教育和口腔技術發展緊密相關。
  • 百歲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史俊南逝世,曾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
    百歲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史俊南逝世,曾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10-24 12:29
  • 學醫最好的大學有哪些呢?中國十大醫學專業大學
    中國十大醫學專業大學,排名不分先後。1、北京協和醫學院 ( 雙一流 )北京協和醫學院作為我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和最高醫學教育機構,院校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引領我國醫學科技教育發展和維護人民健康為己任,為我國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專業解碼|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口腔醫學
    口腔醫學院是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辦學歷史最長、最具專業專業、最受社會歡迎的二級學院之一,現有口腔醫學、中外合作口腔醫學和口腔醫學技術三個專業,其中口腔醫學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孫小鈞,副教授,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中共黨員。從事口腔醫學專業臨床及教學近20年,口腔主治醫師,雙師型教師。
  • 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張雪華教授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方面獲悉,我國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口腔修復學專家,中國共產黨黨員,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張雪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7日4點30分逝世,享年85歲。張雪華教授曾任原湖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矯形科主任、口腔矯形學教研室主任,參編過第一、二版《口腔矯形學》教材。於1995年元月退休。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方面介紹:張雪華教授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一生奉獻給口腔醫療和口腔醫學教育事業,醫者仁心,立德樹人。
  • 口腔醫學執業醫師之路
    或許你是初中、中專、高中學歷;口腔醫學技術等技術專業;成教自考本科畢業;統招非醫學專業,醫學專業不對口等等各種情況。多少人在通往執業醫師資格之路上,尋覓探索多年,迷茫無助走了多少彎路,甚至窮其一生去追尋,只為將醫學經驗技術留給後世,造福人民,讓中華醫學發揚光大。但是任何情況都阻攔不了你一顆學醫的心 。
  • 口腔醫學(牙醫)培訓學校湖北就有
    口腔醫學(牙醫)培訓學校湖北就有:開辦十年,累計近5000人順利進入醫學本、專科院校,獲得了自己所夢想的口腔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等專業。 十年如一日,圓你執業醫師夢:因為專注,所以專業。因為相信,所以選擇。
  • 一所軍隊醫院,為何能建成「五最級」的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
    課堂上,學生只能翻翻書本、記記概念。這促使趙銥民萌生一個想法:如果能將口腔醫學發展中的一些實物、資料保存積累起來,讓學生看到一個完整的口腔醫學發展歷程該多好!從此,趙銥民開始收集與口腔醫學相關的文物,如老舊的設備、器材、書籍、圖片、模型等。這些東西閒置在庫房角落裡,無人問津。但被趙銥民拿到課堂上,就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和光彩,授課效果顯然好於單純的理論灌輸,深受學生喜愛。
  • 2020國內口腔醫學專業最好的十所大學 川大第一
    那麼中國口腔醫學專業哪所學校好呢?1、四川大學 ( 211 985 雙一流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前身是華西協和大學牙學院,建於1917年,是中國現代口腔醫學高等教育發源地。學院擁有口腔醫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口腔臨床醫學和口腔基礎醫學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在職人員想轉行學牙醫可報口腔醫學高職擴招嗎?
    答案是可以的,近幾年」學醫熱」已經成為了眾所周知的事實,而臨床、中醫、口腔醫學高職擴招更是醫學類擴招中熱門專業,同時也是屬於國控專業,這也意味著國家對醫學這塊的擴招名額把控會更加嚴格。對於已經工作的朋友來說再返回學校上課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朋友想要轉行從事醫學類的工作,又沒有考證學歷又想拿到醫師證,就想買個醫師證之類的,這裡譚老師一定要提醒大家,現在的教育體制已經是不可能買來醫師證的,買來的醫師證是不被國家認可的,而且還可能上當受騙,到時你損失的不僅僅是財產上的損失,更是你從醫生涯中不光彩的一筆。
  • 記天津醫科大學生命意義教育基地:在這裡,與高尚的靈魂對話
    如今,以這間展室為主體擴建而成的生命意義教育基地,已經成為天津醫科大學學生德育工作的「精彩之筆」——一屆又一屆莘莘學子在此接受心靈的洗禮,在閱讀「大體老師」(即捐獻遺體供醫學院教學使用)感人至深的親筆遺囑中體味生命的價值,感受「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醫者責任。
  • 社會人員怎麼學口腔醫學考牙醫助理
    目前很多從事醫學類職業的朋友,因各種原因沒有相關專業普通全日制畢業證,而導致了沒有資格參加醫師資格證的考試,這可能就限制了在醫學行業的發展。那麼,怎麼獲取一個全日制醫學學歷呢?
  •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口腔醫學專業全日制大專怎麼樣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口腔醫學專業全日制大專怎麼樣,那麼,關於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口腔醫學專業全日制大專還有哪些知識點呢? 2020年社會生報口腔、臨床醫學、中醫學全日制大專高職文件落地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高職擴招200萬」,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政府工作報告說,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
  • 浙大口腔醫院華家池總院(浙江大學口腔醫學中心)啟用
    ,浙大口腔醫院華家池總院(浙江大學口腔醫學中心)正式啟用。吳朝暉在致辭中指出,浙大口腔醫院歷經四十載發展建設,實現了醫療技術、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全方位提升,為我省乃至全國口腔醫學事業作出了應有貢獻。
  • 天津這所二本醫科獨立學院,臨床口腔比一本線高,明年變化會更大
    2020年多所大學都公布了分專業分數,醫學院校非常火爆,分數也是出奇的高;很多二本醫學院校的分數均是超過一本線很多分;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也公布了2020年的分數,二批次招生,但是口腔醫學、臨床醫學的分數超過一本線很多分;比如2020年在四川二批招生,調檔線445分;口腔醫學專業,最高分578分,最低分500
  • 2020年高考熱門專業之口腔醫學專業(附山東省招生錄取數據)
    主要課程:(1)平臺類課程:大學英語、體育、政治理論課、計算概論、軍事理論等;(2)職業與人文素養類課程: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史、自然辯證法、醫患溝通技巧、早期接觸臨床實踐等;(3)自然科學類課程:普通化學、有機化學、普通物理學、高等數學、普通生物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