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10-24 12:29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空軍軍醫大學方面獲悉:我國和我軍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口腔內科學奠基人、牙體牙髓病學和牙髓生物學的開拓者、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專業技術一級教授史俊南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3日在西安逝世,享年101歲。
史俊南教授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空軍軍醫大學」
公開資料顯示,史俊南教授1919年9月16日生於江蘇省宜興市。1940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本科,1948年畢業留校任教,1949年4月參加工作,1960年10月入伍,1980年12月入黨。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主任醫師、專業技術一級教授、文職一級、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口腔內科學教研室主任兼口腔醫院口腔內科主任,兼任南京醫科大學兼職教授、日本明海大學客座教授等。1951年至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軍功章。1984年任第四軍醫大學專家組成員,1996年、1998年分別榮獲總後勤部「伯樂獎」和「一代名師」稱號,先後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史俊南教授曾擔任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組組長、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業委員會和老年口腔病學專業委員會顧問,全國副省級城市口腔醫學協作組組長,1991年創辦我國口腔內科學專業期刊《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誌》擔任主編,還兼任《中國口腔醫學年鑑》編委,《實用口腔醫學雜誌》常務委員,《華西口腔醫學雜誌》《臨床口腔醫學雜誌》《口腔醫學縱橫》《現代口腔醫學雜誌》特邀編委等。
空軍軍醫大學方面介紹:史俊南教授一生潛心鑽研,勇於探索,善於創新,取得一項又一項成果,填補了我國口腔醫學的許多空白。1954年,他首創慢性根尖周炎並發皮膚竇道的保存治療方法,改變了沿襲以前那種一律要拔除患牙的治療方法。1987年,史俊南教授又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根管治療術新理論,修正了國外盛行的要徹底擴大根管、徹底消毒根管和嚴密充填根管的傳統理論。「七五」期間,他證實了牙髓病和尖周病是G-厭氧菌為主的混合感染,而莢膜、膜泡和內毒素則是主要毒力因子。「八五」期間,他找出了免疫學反應在牙髓病、尖周病發病中起著特有作用的依據。進而建立起牙髓細胞、牙周膜細胞、牙囊細胞、牙乳頭細胞和破骨細胞以及永生化人牙成牙本質細胞樣細胞等的體外培養模型,同時還進行了小鼠牙胚和下頜骨的體外培養。「九五」期間,史俊南教授和研究生們對發育生物學,牙齒特異性蛋白及其功能、牙髓損傷和修復以及相關口腔遺傳病致病基因進行了重點研究。「十五」期間,史俊南教授等把研究重點放在幹細胞和牙齒組織工程方面。相關研究在國內外有關刊物上發表論文600餘篇,主編、參編了33本專著。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三等獎10項,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1項,陝西省、西安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他領導的實驗室研製成功的新藥粒細胞-巨噬細胞刺激因子,獲得國家二類新藥證書。1998年被陝西省學位委員會、陝西省教育委員會評為優秀博士生指導教師。2000年西安市衛生局授予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稱號。
史俊南教授經過幾十年的臨床醫療實踐和潛心研究,創造性地建立了牙髓學理論體系,提出了「發展牙髓學,向口腔醫學科學邁進」的觀點。他認為牙髓學應包括牙髓生物學、牙髓病和尖周病診療學、牙髓治療學、牙髓學與相關專業或病症的關係等四部分,要求對牙髓病和尖周病的研究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他的這一觀點,完全符合醫學基礎研究與臨床緊密結合的正確趨勢,更有利於本學科的健康發展。此外,他不辭辛苦,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應邀到國內27個省市的34個市、縣講學和辦學習班80餘次,介紹推廣研究成果,有8000餘人次的相關專業工作者聆聽他的講座。
史俊南教授一生嚴謹治學,辛勤育人,為我國、我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口腔醫學人才,包括博士後6名,博士研究生42名,碩士研究生20名。他以博大的胸懷,把所掌握的知識、技術、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學生。他經常用自己的座右銘「不迷信古人洋人,堅決破除舊觀念;要研究東方西方,努力創建新學派」來教導學生們。幾十年來,史俊南教授培養的口腔醫學專業人才已遍及全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已成為著名的口腔醫學專家。
空軍軍醫大學方面評價:史俊南教授一生大醫精誠,仁心濟世,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尊敬和愛戴的一代名醫。在醫療技術上,他始終堅持精益求精,創新完善了牙髓學理論和技術,為成千上萬的患者解除了疾患。退休後仍堅持在醫、教、研工作一線,親自參加科室疑難病症的討論和院內外重大會診。史俊南教授一生襟懷坦蕩,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集中展示了老一輩專家教授的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名人逝世
相關推薦
評論(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