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那篇「鍥子」,我們真的看懂了嗎?
原創:龍鄉
鍥子,來源於元雜結構中的一部分,為戲曲名詞,作用是對故事背景作一個交代。用於小說中,可能並不一定交代背景,但是作為被放在正文前面的一篇短文或段落,起著引了的作用。它和正文有直接關係,所涉及的內容很雜,可以交代背景,可以倒敘,可以交代與主人公有淵源關係的人物,可以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引出,就相當於現代影視劇中的序幕。
《紅樓夢》開卷的這篇鍥子,究竟寫的是什麼,於正文起到了什麼作,我們都真的看懂了嗎?
主流紅學的專家們從整篇鍥子裡,只看到了「曹雪芹」三個字,忽略了鍥子開頭寫的「作者自雲,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
這也就是說這本書原是有自傳性質的,但卻借「通靈寶玉」之說,將真實的故事,即「曾歷過(的)一番夢幻」完全隱藏了起來。並且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了一個表面的故事。
在這樣的語境下,作者如果把自己的真實名字光明正大地寫在鍥子的結尾處,豈不是前後矛盾嗎?豈不是枉費了「真事隱去」「假語村言」,而成了「假事隱去」「真語村言」?畢竟如果有了作者的真實姓名,所謂自傳性的利用「假語」把「真事隱去」就變成矯情的醉話空話。因此,無論誰言之鑿鑿地說「曹雪芹」是作者,都千萬不可相信。
專家們還忽略了鍥子的主體故事,即女媧補天剩下了一塊頑石,後被二仙幻化成了「通靈寶玉」,上面鐫刻的「莫失莫忘,仙壽恆昌」,顯然來自於傳國玉璽上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試問,作為包衣(滿清奴才)的曹寅家,何人敢自比補天餘石,何人敢佩戴有非凡象徵的「通靈寶玉」?
另外鍥子中還有「情僧(空空道人)」,「吳玉峰」,「東魯孔梅溪」幾個名字,專家也都給忽略了,給不出任何解釋。所以說,主流紅學的專家們在通篇鍥子中只看到了「曹雪芹」三個字。
那麼鍥子中下面這段文字該怎麼理解呢?
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這段文字顯示出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貌似介紹得十分清楚,但是,這是在「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語境下進行的描述,我們絕對不可以不加咀嚼分析,就將其全盤接受。在「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處有一段眉批:
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回如此處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
作者寫的清楚,我們看得明白,批書人卻提出了疑問,既言作者之筆狡猾,又言「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我們還能相信文中清楚的交代裡沒有隱藏文章嗎?
而在「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處又有一個眉批:
雪芹舊有《風月寶鑑》之書,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餘睹新懷舊,故乃因之。
這幾句批語講得非常奇怪,「今棠村已逝,餘睹新懷舊,故乃因之」,表面看只是一種題外的個人感懷,依常理而論,是不可寫在批語中的。因此,應該是話外有話。而「雪芹舊有《風月寶鑑》之書,乃其弟棠村序也」言語中更是矛盾得沒有一點兒道理。
其一,這裡的「棠村」,搜遍明末與清中前期,只有梁清標一個人有」棠村」這樣一個號,據考證,在梁清標的兄弟中只有兩個堂兄梁清遠、梁清寬有記載,但都與《紅樓夢》《風月寶鑑》沒有過任何聯繫。
其二,棠村既為雪芹之「其弟」,梁棠村生於明朝泰昌元年(1620),逝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那麼這個「雪芹」就應該出生於1620年之前,而不會是主流紅學的曹學專家們猜側「考證」的1715年,這中間可是相差了至少95年。
其三,「雪芹舊有《風月寶鑑》之書」,這裡的「舊有」表示什麼呢?「藏有」或者是「寫有」?如果是藏有的話,那麼《風月寶鑑》作為《紅樓夢》的另一個名字,就應該在梁清標去世的1691年之前的康熙前期就存在了;如果是寫有的話,不但應該寫於1691年之前,而且雪芹應該是棠村的晚輩,至少是弟弟,因為你絕對很少見到長輩寫的書讓晚輩去作序的,也絕對很少見到兄長寫的讓弟弟去作序的。但是批語中卻說「乃其弟棠村序也」。
其四,正常情況下,批語中的「其弟」應該表示雪芹與棠村是同胞兄弟,或者是堂兄弟,然而「棠村」姓梁,下文中又有「曹雪芹於悼紅軒中」之語,說明「雪芹」姓曹,因此這裡的「其弟」是不太符合情理的。
我們不能懷疑批書人是在大腦迷糊之時才寫出了如此矛盾而沒有道理的批語。那麼這樣寫批語是什麼意思呢?其意就在「棠村」姓「梁」,「雪芹」姓「曹」,姓曹的「其弟」為姓梁這個矛盾上面。可見「曹」和「梁」的姓氏才是最重要的。
棠村本與此處無關,批書人卻偏偏兩次提到「棠村」,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棠村姓「梁」,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去探究一下梁姓的起源:
梁源於嬴姓,出自東夷少昊部,少昊即玄囂,為黃帝之長子,黃帝次子為昌意,生子顓頊,因輔佐玄囂有功被封至高陽,即繼黃帝之位者帝顓頊高陽氏,其裔孫伯益之後裔的封地夏陽梁山,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料記載,嬴姓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非子的,善於養馬。周孝王便讓他負責養馬,結果養馬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周孝王便封秦邑給他,被稱為秦嬴。非子的曾孫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徵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後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終將西戎打敗,收復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時常大興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紛紛外逃。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乃以故國名為姓。該支由顓頊—伯益—非子—秦仲—梁康伯,一脈相承。
曹姓則有這樣兩支起源:
一支源於黃帝姬姓的後代。公元前1122年,周文王第六子,周武王之弟振鐸被封於曹,建都陶丘,世稱曹叔振鐸,成為始封之君,也就成為了曹氏的受姓始祖。
在周朝獲得封國、後人以國名為姓這一點上梁姓與曹姓倒是有點相似之處。且看曹姓的另一支來源:
出自東夷少昊部。黃帝次子昌意之子帝顓頊,其曾孫吳回之孫安被封在曹國(今山東菏澤一帶),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曾孫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嬇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夏禹賜封安為曹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也是曹姓得姓之始,曹安即曹姓得姓始祖。周朝時,武王改封曹安的後裔曹挾於邾國(今山東鄒城境內)。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之後,邾人有的以國為氏,改為朱氏;有的仍以曹為氏,是為曹氏。這一支從顓頊—吳回—陸終—曹安—曹挾,一脈相承。
(顓頊高陽氏,為梁姓與曹姓之共同祖先。)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姓與梁姓均來自東夷少昊部,為帝顓頊高陽氏之後裔,因此,兩姓的祖先必然在某一代是同胞兄弟,而這個時代若有「其弟」之稱,則是最正常不過了。鍥子批語中的「其弟」,或者正是暗示我們去追溯梁曹兩姓之先祖存在的淵源。同時這兩姓也都在周朝時獲得了封國。
但是鍥子中的這個批語出現在「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處有什麼意義呢?
原來無論是曹安,或是曹叔振鐸受封的曹國,都是在陶丘建立都城,而曹國之東是魯國,魯國又有附庸國邾國,恰好又與孔子故裡曲阜為鄰,這個「東魯孔」的由來就是為了隱指邾國。
還有一種解釋或許更有道理:梁曹二姓均出自東夷少昊部,上古時期的東夷即指現在的山東,而魯國就在山東境內。批語中的「其弟」的矛盾,就是為引出顓頊—吳回—曹安這一支的後人曹挾,受封於周武王,在上古東夷少昊部境內的魯國建立了一個附屬國,而且是與孔子故裡曲阜為鄰的邾國。
無論哪一種解釋,得出的都是一個結論,即「東魯孔梅溪」並非指某個人,而是隱指邾國。
那麼,「東魯孔梅溪」隱指邾國的意義是什麼呢?原來,邾國被楚宣王滅亡後,邾國的後人很多以「朱」為姓,開始逐漸地向外遷移,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都有他們的後人,其中有一支在古吳國境內的沛地落腳,近兩千年裡,他們以沛地為中心,奔波於江蘇與安徽之間,直至元朝末年,出現了一個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
知道了「東魯孔梅溪」的真實涵義,「吳玉峰」和「曹雪芹」這兩個名字的隱意就很容易理解了。
吳氏紅學在研究發現,《紅樓夢》裡凡是集中在一起出現的詩詞、謎語等所隱藏的內容都是有緊密聯繫的,甚至是一件事物,必須作整體解讀,而不能拆分開來去單獨地作解釋。比如我在過去的拙文中曾進行的解讀:五首《五美吟》隱藏的是毛文龍被殺;八個「暖香塢燈謎」隱藏的是魯王監國朱以海以舟山及普陀山為基地進行抗清鬥爭;五個妙玉的茶具,隱藏的是隨著弘光政權的滅亡,南明被滿清佔領的地區;薛寶琴的十首懷古詩隱藏的是自1644年五月至1664年十月南明二十年的形勢變化等等。
反觀鍥子中,不但人名緊密相關,甚至那五個書名,以及前面的神話故事,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需要連在一起作解讀。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鍥子是怎樣通過「假語村言」把互相之間有聯繫的真事給隱藏起來的:
1.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東魯孔梅溪隱指曹挾亦稱朱俠建立的邾國,因為這裡是明朝皇族得姓之地。《風月寶鑑》出現於小說第十二回的情節中,並非書名,作者以此告訴我們《紅樓夢》正面的故事是美人、是公子紅妝,背面的故事是骷髏、是白骨如山。
2.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吳玉峰隱指朱姓的祖先吳回。據《史記》等多種史料記載,顓頊帝曾孫重黎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因平定共工造反不力,被帝嚳所斬。而「其弟」吳回隨後被帝嚳封為火正祝融。吳回之孫安被封曹國而得曹姓,曹安裔孫曹挾被封邾國,明朝皇族即為邾國之後人。《紅樓夢》即《朱樓夢》隱指朱姓的王朝皇權之夢。
3.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則題曰《金陵十二釵》。曹朱同祖,曹隱朱姓,代指朱明;雪隱水和冷,隱喻來自東北寒冷之地的滿清;芹為長在溪水旁的野芹菜,因其數量較多,歷來被人們輕看。曹雪芹三字意思就是,苟活於清朝的身份低賤的明朝遺民。《金陵十二釵》之十二之數來自秦朝及其後的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這十二個歷史時期,代表了王朝之興亡。書中以此隱指明朝末年在其滅亡中發生的有影響的十二個重要歷史事件。
4.「(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隱喻王朝的興亡更迭,轉換變化;「空空道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補天餘石幻化為象徵傳國玉璽的通靈寶玉後不知經歷了幾世幾劫,回歸青埂峰後在石上寫下的經歷,因此《石頭記》代表的就王朝興亡的歷史;《紅樓夢》惜春、柳湘蓮的出家隱喻著死亡,寶玉出家象徵了明朝的滅亡,《情僧錄》則暗指此書是由明朝遺民所寫。
5.女媧鍊石補天的傳說中,水神共工因戰敗而怒觸不周山,打敗他的火神祝融,應是重黎,重黎死後,其弟吳回被繼封為火神祝融,吳回又為朱氏之先祖,這種關聯性,或者也是在鍥子中以女媧補天開篇的原因之一。(女媧補天於全書有多重意義)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鍥子中的所有元素都與明朝有關,似乎就是在概括朱姓的發展演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