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8月24日晚19點,《八佰》累計票房已經突破9億大關,加上點映,綜合票房超過10億。實時票房與熱度,毫無爭議地排在第一位,遠遠超過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星際穿越》等此前霸榜票房的影片。
上映4天以來,單日票房均破億,不斷刷新全球記錄。不容置疑,《八佰》成為了一部現象級的國產戰爭片,成為了今年因疫情而萎靡不振的電影行業最大救市之作,讓更多觀眾回歸大銀幕,直接起到了行業快速回暖、振奮士氣的效果。
轉眼,內地影院復工已經滿一個月了。《八佰》上映前,國產新片寥寥,國外新片如《1917》,成績也並不理想,累計票房僅6000多萬。影院聰明地選擇了重映電影來回血,彌補半年多的收益空缺。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靠情懷破2億,《星際穿越》6年後依然實力超群,而國產重映片僅有《風聲》質量口碑俱佳。
可惜的是,《風聲》的重映沒激起太大水花,就北京地區而言,一些大影院並沒有排片,中小影院的場次也相對較少,看來影院並沒有強推這部經典諜戰片,而把期待寄托在了《八佰》身上。並大膽預測它能達到23億的最終票房。
《八佰》不負眾望,它的成功背後,或許可一窺電影行業的發展程度。
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可追溯到1905年的《定軍山》,可是,當今時代的商業電影,卻是從2002年才開始的,至今還不到20年。《八佰》是否意味著商業電影已經達到成熟的階段呢?
2001年,中國加入WTO,決定了中國電影行業向全球開拓,趨勢下,中國電影要走向以娛樂為目的、成熟完整的商業電影,既要滿足國內觀眾的需求,又要與好萊塢電影搶佔市場。
張藝謀導演在2002年的《英雄》則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商業大片,奠定了商業片的基本模式,選取中國最獨特的武俠題材,集結最大明星陣容,梁朝偉、章子怡、李連杰、張曼玉等國際知名演員,從武打、攝影等技術層面都是當時最頂級的。
《英雄》模仿好萊塢模式製作,產生了中國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國產片,累計2.5億票房,開創了商業片時代。
商業片吸引了不少導演的目光,以馮小剛為代表性人物,他使電影的商品屬性得到極大化的發展,不局限於票房收益,更從產業化模式方面,如合拍電影、植入廣告、推動華誼公司上市、投資與發行、宣傳任務,皆融進一部作品中。
如馮導的《唐山大地震》,是和唐山市宣傳部合作,這拓寬了商業片的創作範圍與思路。
隨著商業片在國內市場屢試不爽,新導演逐漸增多,如徐崢、寧浩以喜劇風格為主的導演;也有吳京、管虎等,對戰爭題材涉獵的導演。
甚至這一時期,出現導演職業多元化的趨勢,如趙薇、徐靜蕾等演員轉行當導演;郭敬明、韓寒等作家轉行掀起青春文學改編熱潮,發展到五花八門的IP商業電影。
雖然電影創作者、類型題材等方面,越來越豐富,但中國電影行業仍面臨多重危機。筆者觀察並總結出兩大點危機。
第一點,技術。
不難發現,技術方面,好萊塢一直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開創3D與IMAX的《阿凡達》早在2009年就大獲成功,至今,仍然佔全球票房排行總榜Top1。在國內達到13.4的高票房。
2010年,中國才開始了第一部3D與IMAX電影《龍門飛甲》的前期準備,2011年12月才搬上大銀幕。直到今年的《八佰》,才首次全程使用IMAX拍攝。
技術上,國產片已經在努力跟上潮流,從這一點上《八佰》意義重大。
第二點,藝術性。
危機甚至大於第一點。隨著票房大增,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市場,超越了日本,每年增幅30%,中國電影行業勢不可擋。
但同時顯出了一些弊端,即高票房、低質量的電影大量出現,如《小時代》等,此類影片被歸類為&34;。過去,中國也曾拍出《霸王別姬》這樣藝術性與口碑兼具的好作品,對比之下令人唏噓。
原本,應該先規劃&34;,再考慮&34;,不料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狀況。
馮小剛導演對此在2014年發表看法:
中國電影的人文精神和藝術性出現了整體下降。十多年前,很多電影導演為了挽救中國電影,毅然放棄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而投入商業洪流。十多年後,我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此刻,該是我們重拾電影人的理想、重塑電影人文精神、回歸電影藝術本體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將愧對這個時代。
近幾年,有一些作品的出現,稍微改善了這一危機程度,讓中國電影行業重新煥發積極正能量。如前幾年大火的《戰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更重要的,還有今天的重頭戲《八佰》。
《戰狼2》在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榜上佔Top1,總票房56.39億;《哪吒之魔童降世》僅次於此,總票房49.34億;《流浪地球》位居第三,取得了46.18億的不俗成績。而第4名才是外國影片《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總票房42.05億。
從以上數據可以觀察出,這幾年,國產電影的號召力越來越強,即使是強大的漫威系列也望塵莫及。有至少超過56億的觀眾進影院,選擇了當時爆火的國產片。這體現了觀眾對國產片的支持與認可度,越來越強烈。如果觀眾普遍認為國產片不行,又怎麼會出現前三名總票房榜均是國產片的現象呢?
這幾部電影還體現出,口碑與票房基本成正比的趨勢。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豆瓣評分高達8.5,《流浪地球》7.9分在國產片口碑中已屬不錯,而《戰狼2》稍低,只有7.1分,但它上映時間最早,已是3年前的作品了,而另兩部皆為去年上映。綜合看來,國產片口碑呈現越來越好的趨勢。
那麼,《八佰》的口碑,以及其藝術性,和票房的關係又如何?目前,《八佰》豆瓣保持在7.8分,算是不錯的成績。大體上口碑較好,大部分評論表示視聽語言震撼人心、演員表演也足夠到位,也有不少聲音指出本片的缺憾所在。
筆者也參考了外媒針對《八佰》的評價,總體評價良好,外媒把《八佰》與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相比,稱讚《八佰》在戰爭寫實方面的精良,如實刻畫出了當時中國軍隊如何面對當時的日本侵略。
以及,外媒客觀地肯定了此部影片的上映,正是在這艱難時期凝聚了中國人的向心力。並且在文章中回顧了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趨向。
《八佰》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某種意義上,不僅作為復工試水電影,挽救影院於水火之中,更值得肯定的是,《八佰》為中國電影行業克服2大危機的路途,邁出了踏實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