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上上周末了,F君在家閒來無事把英劇《少年特工》,一口氣給刷了。
小夥嘛,也沒有多俊,漏洞嘛,還是不少。
不過裡面把有錢人家的小孩克隆了,回去繼承家業、顛覆世界的設定,讓人感覺倒真還有可能性。
克隆,是科幻裡的骨灰級老梗了。葉永烈老先生就曾經說過,科幻裡有三種人——機器人、外星人和複製人。
本來,這篇文章F菌只是想說說《少年特工》這部劇,後面覺得,完全可以來捋一捋——「複製人」已經被我們創造出了多少種用途。
因為在流行文化中,早已有上百部談論「克隆」的作品,尤其影視作品,非常之多,下圖有統計。
在這麼多大膽的想像中,我們可以按照,人安給複製人的各種設定,大致分個類,一窺人類的野心。
不難發現,我們許多創造發明,都是圍繞著自身欲望而展開,複製人自然也不例外。
僅在中國,每年都有約30萬人在等待著移植器官,而願意捐獻器官的人,遠遠無法滿足這一龐大需求。
於是才有了近來,日本幹細胞生物學家中內啟光的團隊,用豬來培育人體器官的大膽實驗。
在科幻裡,複製人被當做人類的「器官庫」,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設想。
代表作品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十年前,小說被翻拍成了一部文藝唯美的科幻片。
學校裡的孩子都將成為器官捐獻者,年輕的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努力地證明著他們也是有感情的人。
然而最終沒有人能逃脫,主角被推進手術室,電影落幕、不存在任何反轉。
相比他們的無力反抗,《逃出克隆島》裡的複製人們在最後,看似迎來了春天。不必再成為器官的提供者或是代孕母親,逃離了關押他們的禁地。
而南希·法默的小說《蠍子之家》,更是把一位名叫馬特的複製人推向了權力的巔峰。
儘管這位複製人的最初存在的意義,是為給未來世界的鴉片王國大boss阿爾帕特隆提供器官的,但他最後成功取代了阿爾帕特隆,成為了國家的領導者。
因提供器官而誕生的複製人,從無能反抗到反抗成功,再到逆襲成功的應有盡有。
除了提供器官,在科幻中,「打工人」也是複製人無法逃脫的角色。
《美麗新世界》裡智商低下的德爾塔、埃普西隆,一輩子只能做著最低等的工作。
《銀翼殺手》裡的複製人,被指派去地外殖民地承擔所有最危險的工作;
《月球》裡採集氦-3合同工山姆,被複製成了無數個,一個「過勞死」,另一個接上,永無止境地在月球基地上做著最孤獨的工作;
還有《遺落戰境》裡的阿湯哥,雖然是被外星人克隆出了N多個,但顯然外星人也是把他們當廉價勞動力來用。
如果有一天真有複製人誕生,那麼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人類工作,仿佛是他們無法逃脫的命運。
《天賜》裡就有兩位智商卓越的複製人。他們天生木有肚臍,一看就不是胎生的,在人造子宮裡一呆就是十多年,只為促進了他們大腦的發育。
雖然劇裡還沒有來得及說,培育出大腦被開發了至少80%、看一遍就能背下百科全書的複製人的目的。
但根據科學家在他們還在人造子宮裡,就訓練複製人做高數的行為來看,F菌猜測如此聰明的大腦,定然是為了推動社會發展而創造的。
可惜拍完第三季,這劇就被砍了,人類創造他們的目的成謎。
相比提供器官者、打工人,複製人能享受到的更好的待遇,大概是被當做政治、軍事工具,起碼略微自由點。
《少年特工》,號稱克隆版豫章書院,有錢人家的問題少年們,被送去特殊學校改造,學校克隆了孩子,把「乖乖牌」複製人送了回去,讓其殺害他們的父輩,繼承財產&大權,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控制世界。
艾拉·萊文的科幻懸疑小說《巴西來的男孩》,想像了一番克隆94位小希特勒的景象,納粹軍醫想用這種方式讓反人類組織東山再起。
去年的美劇《我們》,則講述了美國政府試圖複製本國每一位公民,通過控制複製人來控制自己的國民。
以上說到的這些都是把複製人當政治工具來用的,至於把他們當成軍事工具的作品,自然也不在少數。
例如《阿凡達》裡,軍隊令人類科學家克隆出的、與納威人外觀神似的生命體,戰士可以通過連結倉,遠程控制阿凡達,並潛入納威人的家園,雖然這種派臥底的方法最後都被策反了。
不過《絕命複製人》、《雙子殺手》裡身手矯健的複製人們,就完全沒有辜負眾望,完美駕馭了天才殺手的設定。
另外,《機動戰士高達SEED》裡的大Boss勞·魯·克魯澤,也是位戰鬥能力超群的複製人。更別說《星球大戰》裡的克隆軍隊,更是直接把複製人投入到了戰爭之中。
當然除了打打殺殺比較黑暗的一面外,複製人扮演的角色中也有比較溫情一面的。
《丈夫一籮筐》裡的男主角,就嫌自己要承擔的角色太多,丈夫,父親,職員,簡直分身乏術忙不過來,在遺傳學家的幫助下,他有了N個複製品…
總的來說看海報就能看出來,這是部比較輕鬆向的科幻電影。
相比它,匈牙利導演本尼德克·菲利格夫拍的《克隆丈夫》,就顯得驚世駭俗了些。
女主為了「復活」出車禍死亡的愛人,生下了愛人的克隆體,把他從小養到大,然後在!一!起!啦!這個無底線的腦洞F君很服…
兩年前,基努·裡維斯演的《複製人》,則是用克隆技術復活了自己的妻子兒女。
除了上面這些設定外,還有一些作品,讓複製人與本體成為了夥伴的關係。
比如《第六日》裡施瓦辛格飾演的飛行員亞當,與自己的複製人聯手對付了幕後黑手。
去年的美劇《悅納新自我》,本體與克隆體也是友好的合作關係。
只不過克隆體幾乎樣樣都比本體強,兩人磨合了很久才彼此看得順眼些,後來本體的老婆還懷孕了,還不知道孩子是他倆誰的,第一季結束時,三人暫時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大衛·布林的小說《陶偶》中的設定,也與上面這部劇有些許相似,當然,他的想法要早於《悅納新自我》。
小說所想像的未來是,人類已經可以利用「偶人」來替本體學習、工作甚至享樂、冒險等,而本體只需坐在家中,等偶人回來上傳記憶就好。相比《悅納新自我》的喜劇特質,《陶偶》顯然要深刻、嚴肅很多。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人類對「複製人」的幾種「妙用」,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雖然複製人還沒有現世,但人類龐大的想像力,已經構建出了一個日臻完善的「克隆世界」——如果運用了這項技術,我們會有N個怎樣的未來。
這樣的未來離我們還遠嗎?從技術上來說,單純創造一個複製人,應該是已經可以實現了,邁不過去的是倫理的那道坎兒。
然而曾經只在電影中出現的寵物克隆公司,二三十年過去了,現已出現在了現實裡。之前很多人覺得不能接受的,現在慢慢也有越來越多人能夠接受,克隆寵物仿佛讓我們離複製人類又近了一步,倫理的高牆也許真的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被瓦解。
只說一點吧,如果以後真的有複製人了,希望像《雙子殺手》裡的特工亨利所說的那樣,多克隆一點聰明的大腦,少克隆or不克隆「殺人機器」,然後器官的問題,就期待一下那些聰明的大腦來解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