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複製人,現實中的克隆技術

2021-01-10 中國科學技術館

在新片《複製人》中,曾經的大帥哥基努·裡維斯飾演有兒有女、略微發福的中年科學家威爾。影片開始後沒多久,暴雨天氣行駛在山間小路的威爾一家五口就出了車禍。 

威爾在車禍中倖存了下來,但是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卻不幸遇難。在最初的悲痛過後,威爾意識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也許可以「拯救」他的家人。原來,威爾的科研團隊一直在研究的課題正是克隆和意識轉移。 

於是,接下來的電影劇情就是威爾如何在巨大的透明「水缸」中,培養出克隆體;又如何攻破研究難關,將親人原來的記憶移植到新的克隆體大腦中;以及最終如何打敗反派大Boss,一家人終得團圓(而為他兩肋插刀的好友卻領了盒飯)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略顯老套,「五毛」特效也毫無新意,但好在節奏緊湊、故事完整、演員演技在線,慄子覺得還算值回票價。 

好了,言歸正傳,說回我們今天的主題——克隆。 

克隆,簡單來說,就是無性繁殖。這一生物學專業詞彙為大眾所熟知,要拜克隆羊「多莉」所賜。1996年,英國科學家基思·坎貝爾和伊恩·威爾穆特用成熟體細胞成功克隆了一隻羊,並將它命名為多莉(Dolly)。多莉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的哺乳動物,是克隆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可能得益於上世界90年代已經逐漸成熟起來的通訊和信息技術,克隆羊多莉的問世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對克隆技術的關注和討論,一時之間,多莉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在此之後,克隆成為大眾詞彙,克隆題材的科幻電影層出不窮。

 

2000年斯瓦辛格主演的電影《第六日》中,在克隆技術發達的未來社會,人們可以花錢隨意克隆死去的寵物,並且將原寵物的記憶也移植到克隆體內,使得克隆出的寵物依然記得原來的主人;複製人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雖然法律「第六日禁令」嚴格禁止複製人,但是生物公司巨頭卻私下偷偷克隆死去的富人,為富人續命。

 

2001年尚格·雲頓主演的《複製人》(又名《複製殺人魔》)中,人們通過克隆技術「複製」了一個殺人狂,希望通過研究複製人的行為,找到殺人狂的線索並將他逮捕。然而,複製人卻擁有和殺人狂不同的性格、行為。 

《逃出克隆島》電影畫面,圖中是複製人培育艙

2005年的《逃出克隆島》和2010年的《別讓我走》兩部電影的主題都是複製人作為器官捐贈源被製造出來,當原自然人生病、衰老需要進行器官移植時,複製人就會被推上手術臺。二者的不同僅在於,前者的複製人是培育出的成年克隆體,後者則是在人類社會中從嬰兒時期慢慢長大成人。《別讓我走》中的複製人在成長過程中清楚自己的來歷和未來的命運,但身處人類社會的他們無處逃脫,在成年後只能順從地一次次躺上手術臺,直至死亡。歡樂的童年時光和成年後的悽慘命運,形成鮮明的對比,催人淚下。

《別讓我走》電影畫面,圖中男女皆為複製人,作為器官移植供體而活。

此外,克隆題材的電影還有《月球》《克隆丈夫》《遺落戰境》《複製人返鄉》《你的樣子》等等。雖然故事各有不同,但它們的一個共同點是克隆技術總是被一筆帶過,製造複製人是輕而易舉的事(電影《複製人》中,從注入遺傳基因到培養出成年複製人只需要17天,而且整個過程由計算機控制在培養箱中自動進行),著墨點永遠是複製人技術帶來的倫理和社會問題。在慄子看來,也許這是因為導演和編劇都相信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複製人的出現是遲早的事。 

那麼,現實中,我們離複製人究竟還有多遠呢? 

雖然大眾所熟知的克隆羊多莉誕生於1996年,但早在20世紀初期,科學家們就已經開始進行動物克隆研究了,至今已近百年。 

1928年,德國科學家漢斯·斯佩曼用含有初步分化的細胞核和受精卵細胞質的蠑螈細胞培養出了蠑螈個體,為以後的體細胞克隆研究奠定了基礎。 

漢斯·斯佩曼(Hans Spemann,1869-1941),獲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2年,科學家羅伯特·布裡格斯和託馬斯·金首次實現了以卵細胞為受體的核移植動物克隆實驗。他們將青蛙的卵細胞去核,然後將分離得到的青蛙胚胎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養出了發育正常的蝌蚪。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核移植動物克隆實驗,是克隆技術發展道路上的一座裡程碑。 

1958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戈登克隆出了世界首例體細胞核移植動物——非洲爪蟾。這意味著,動物克隆不再僅依賴胚胎細胞的細胞核,已經分化的成熟體細胞的細胞核也可以,體細胞核也具有發育的全能性。 

約翰·戈登(John Grudon),因在體細胞核移植研究中的貢獻獲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3年,我國科學家童第周首次成功克隆了亞洲鯉魚。1973年,童第周成功將亞洲鯉魚的基因移植到歐洲鯽魚中,首次實現了種間克隆[1]。 

1984年,英國科學家利用1952年以來一直沿用的核移植程序(細胞核+去核卵細胞),首次成功將核移植克隆技術應用到哺乳動物身上,得到了克隆綿羊。儘管他們使用的細胞核來自胚胎細胞,而非成熟的體細胞,但是他們的成功為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提供了依據。 

1996年,大名鼎鼎的「多莉」誕生,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克隆成功。 

克隆羊「多莉」和它的創造者之一伊恩·維爾穆特 

自此之後,多種哺乳動物通過體細胞克隆成功:小鼠、牛、豬、馬、騾子、非洲野貓、狗、雪貂、狼、水牛、單峰駱駝等[2]。 

科學家已經成功用體細胞克隆出的哺乳動物(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但是,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未取得成功,直到2018年。 

2018年1月25日,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報導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強研究團隊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兩隻獼猴「中中」和「華華」。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這是克隆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座裡程碑,《細胞》雜誌的主編這樣評價道:「該成果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意義非凡的工作,是全世界同行科學家花了20多年時間才打到的裡程碑。它有潛力引發動物研究的革命並幫助研發治療人類疾病的新方法。」[3]  

至此,在技術上,我們離複製人只剩一步之遙。

現在,人類站在了這樣一個岔路口: 

向「左」一步,是複製人的時代,我們有可能將科幻電影變成現實。生病需要器官移植了,缺少廉價勞動力了,孩子不幸遇難了……沒事,可以求諸複製人技術,但由此引發的倫理、社會問題等必然激增,並且可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可預知的重大風險。 

向「右」一步,則是相對保守但更為穩妥的未來世界。人們更加謹慎地對待克隆技術,複製人被禁止。但我們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克隆獼猴等靈長類動物,加速對人類大腦、遺傳特性、各類疾病的生理病理機制等許多科學研究的步伐,加速相關藥物和治療技術的研發。 

我們常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慄子認為,這句話用在克隆技術上尤為合適。我們不能放鬆對克隆技術的監管,不顧倫理和社會問題貿然複製人;也不能因為對複製人的恐慌,就放棄其他克隆技術的研究和發展。與核技術等其他科技一樣,克隆技術的出現只是人類探索世界過程中科技進步的一個必然結果,它本身並無好壞之說,關鍵在於人類如何使用它。 

所以,慄子十分贊同並支持我國政府對克隆技術的態度。 

在2002年聯合國為制定《反對生殖性複製人國際公約》的會議上,我國代表明確表明了中國的態度:生殖性複製人違反人類繁衍的自然法則,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複製人,不贊成、不允許、不支持、也不接受任何複製人試驗;但治療性克隆研究與生殖性克隆有著本質的不同,並不產生嚴重的道德、倫理、社會或法律問題,治療性克隆對於挽救人類生命,增進人類身體健康有廣闊前景和深厚潛力,如把握得當,可以造福人類;主張對治療性克隆加以嚴格的監督和必要的控制。 

讓我們期待克隆技術的發展會幫助人類擺脫阿爾茨海默症、自閉症等腦疾病的困擾,擺脫腫瘤、免疫缺陷、代謝性疾病的困擾,擺脫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困擾……同時,通過嚴格的法律和政府監管等手段,將克隆技術關在合適的「籠子」裡。

 

 

參考文獻:

1. 付國斌. 百年動物克隆[J]. 自然雜誌,2018,40(4).

2. 秦逸人. 從蠑螈到克隆猴:核移植研究90周年記[J]. 自然雜誌,2018,40(4).

3. 王亮,趙同標. 「克隆猴」的前世今生[J]. 科學通報,2018,63(18).

相關焦點

  • 第9期:電影中的複製人,現實中的克隆技術
    在科幻電影《複製人》中,基努·裡維斯飾演有兒有女、略微發福的中年科學家威爾。影片開始沒多久,威爾一家五口就出了車禍。  威爾在車禍中倖存,但他的妻兒卻不幸遇難。在悲痛過後,威爾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科研工作可以「拯救」家人——他的團隊一直在研究克隆和意識轉移技術。
  • 複製人:如果影片中的技術被壞人掌握,恐怕比《機械公敵》更恐怖
    複製人:如果影片中的技術被壞人掌握,恐怕比《機械公敵》更恐怖話說「克隆題材」的電影,相信許多朋友們應該都是看過不少的吧?在電影中,創造複製人幾乎都是為了達到各種目的,有些的想要組建成複製人軍團,有些的像是保護傘公司那樣,不過呢小編覺得,許多克隆電影裡出現的設定都是非常的一般,因為感覺這些複製人都是不穩定因素,如果他們擁有自己的人格,那麼終將造反。而今天要說的這部複製人電影中的設定則是非常的神奇,這部電影也就叫做《複製人》,電影的主角人名氣也是非常的大,他就是基努裡維斯了!
  • 「複製人」只出現在小說?不《複製人》電影上映告訴你不再是想法
    「複製人」只出現在小說?不《複製人》電影上映告訴你不再是想法說起克隆技術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定就是克隆羊多利了,這是第一個克隆成功的案例,因為這個案例的成功,讓人們有了「複製人」的想法。複製人之前只有在科幻小說才會出現,但是因為人們對克隆技術的研究,現在已經不再是幻想。
  • 克隆技術已經成熟,為什麼不克隆愛因斯坦,然後植入他的大腦?
    克隆羊多利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當時有很多人猜想,如果我們克隆一個完整的愛因斯坦,然後把他的大腦植入到這個身體當中,是不是在世界上又會出現一個全新的愛因斯坦?複製人早已明令禁止沒有想到的是,在6年之後,事實證明了複製人這項技術並不成熟,綿羊多利身體出現了多種疾病,最終科研人員不得已給綿羊多利實行了安樂死。
  • 23年前科學家就克隆出羊,為何沒複製人?看克隆羊的下場就知道了
    這種能力相當於是想要什麼就會出現什麼,包括複製人。而老癢就在不為人知的時候他複製出了另一個自己,那個人跟他一模一樣,甚至有著他的記憶,但他是被複製出來的。這個複製出來的人卻選擇了殺死本體的老癢,徹底取代了他。這種能力有點類似複製人,同樣表示了複製人下場的一種可能性,在許多電影中,這樣的類似情節也出現過。當然,這種情況是小說跟電影的虛構,實際上如何也沒有人知道。
  • 《複製人》:一部腦洞大開的科幻電影,以克隆技術復活親人!
    作為一部硬核科幻電影,《複製人》主要講述主角威爾(基努·裡維斯飾)企圖依靠克隆技術以及傳輸意識「復活」家人的故事。該片在保證科幻動作片的娛樂性上,更觸及靈魂,介乎於人性與倫理道德之間進行深度探討。隨著年齡的日益增長基努·裡維斯也一天天的老去,但是以往的魅力卻絲毫不減,依然深深地印在觀眾的心中。
  • 兩隻刷屏的猴子讓複製人變為現實?科學家:沒任何興趣複製人
    北京時間2018年1月25日,國際生物領域頂級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兩隻食蟹猴的研究文章,這是世界首例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靈長類動物。▲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得到精心照料(1月22日攝)。
  • 《複製人》中規中矩之作立意不足
    一看見男主回家和家人的對話,妻子一些近乎毒奶的話語,加上開車在黑天+暴雨一下子就能猜出肯定是車禍然後男主要克隆他們來展開劇情。當然這些俗套的地方都不是問題,畢竟這只是來引出重點的。然而在克隆過程中,為什麼一定是17天?而且所有人時間都相同?既然可以調節速率為什麼不能往短裡調節?
  •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複製人》,這就是人類長生不死的方法?
    《複製人》這部電影上映於2018年11月,講述了一個科學家復活了車禍死去的家人的故事,備受期待的這部電影口碑卻不佳,主要是劇情太過狗血,不過其中的科幻設定卻讓人深思,也許人類不久的將來就可能會實現這樣的長生不死。
  • 電影《複製人》觀影后感
    電影《複製人》講述了一個死而復生的故事。科學家威廉受僱於一家生物醫療公司致力於移植人類思維到人造人上。在實驗接近成功時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不幸在一場車禍中喪生。痛苦之下威廉做了一個瘋狂的逆天決定,迅速call來同事讀取了家人的思維數據,然後利用公司的設備克隆自己的家人,再把思維數據導入到複製人的大腦中。其中設置的技術難關,奸商的刁難追殺等情節沒啥好講的,我覺得這些不過是為了增加電影可看性而已。
  • Replicas 複製人
    不幸的是,在一次周末出遊的過程中,主角的四個家人都去世了。主角對家人的愛是無可比擬的,所以讓助手將公司的機器都搬到家裡來,包括克隆身體的容器。在完善克隆意識的算法之後,主角逐個給家人克隆了意識。由於克隆的容器只有三個,所以主角在掙扎之後,暫時將小女兒的意識存了起來。這裡有個科學前提,就是機器人技術和人體器官的克隆技術已經成熟,但人類意識的克隆技術還在完善,主角就是這類領域的科學家。
  • 不遜於人工智慧的克隆技術,為何複製人不行?科學家說出弊端!
    不遜於人工智慧的克隆技術,為何複製人不行?科學家說出弊端!人工智慧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一項技術,自它出現之後,人類的辦事效率提高了,很多事情都可以依靠人工智慧解決,缺乏了動手的能力。與人類不同的是,機器人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必須在人類的操控下才能進行。
  • 《複製人》在電影中圓夢的老李
    完全從電影來說,劇情線非常簡單,很多該著力刻畫的矛盾點,該解釋清楚的東西都被簡單化了,整體的感覺就是要快速完成復活全家快樂生活的happy ending從「克隆的腦洞上"說,很多硬生物邏輯上並沒有合理的解釋和支撐,導致觀感上缺少對故事的信賴感特效上,幾乎看不出是一個18年的電影,設備看起來老舊落後,唯一上得了場面的可能是VR眼鏡了但結合老李的真實人生來看
  • 想克隆一個自己嗎?看完這7部複製人電影再說吧!
    雖說在現實中「複製人」始終未能被法律允許,小時候的幻想並不能被實現,但在電影中,人類的腦洞早已超越日常,奔向遙遠的未知領域。這也就產生了一個獨特的電影類型—複製人電影像《銀翼殺手》、《逃出克隆島》這些都是經典的複製人類型電影,今天呢我就給大家帶來另外7部同樣精彩的複製人電影,希望大家喜歡!
  • 複製人有多可怕?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
    同理,克隆技術成熟的今天,克隆小動物可以,複製人類絕對不允許。現實世界中不可以。電影中可以。今天碟叔說的這部電影就是關於複製人的。片名就叫《複製人》,主演基努·裡維斯。所以,他來演這部電影還真是挺殘忍的。
  • 《複製人》:合法,世界將會怎樣?
    其實克隆題材的電影並不少見,從科幻電影裡程碑之作《星球大戰》開始,克隆這一題材就已經越過現實的界限,混成了大眾熟悉的樣子。但是這次,我們不想談電影本身,我們想談談現實裡克隆這個名詞的真實模樣。早就明朝時,中國人就對「克隆」生物有了幻想。《西遊記》中,六耳獼猴乃是孫悟空的克隆分身。
  • 《複製人》一部讓我們深思的電影,珍惜身邊人!
    《複製人》一部讓我們深思的電影,珍惜身邊人!說起我們身邊的人,也是有很多人都是十分熟悉,在我們的身邊有我們的家人、朋友、戀人,有著很多讓我們十分在意的人,有的時候我們會對他們耍一些自己的小脾氣。我們總是覺得身邊的朋友們和自己的家人會懂自己愛自己,所以有什麼事情也都是和他們分享和商量,而有些比較任性的人也是只顧著自己耍性子卻是在那些肯包容我們的任性和小脾氣的人走了之後,才後悔為什麼沒有好好珍惜他們,卻是悔之晚矣。
  • 《複製人》成為自己,不接受克隆,只有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在看本片之前,對於克隆技術,我的印象停留在生物教材中克隆多莉羊的一張照片上。通過運用現代技術處理羊的乳腺細胞,培育出毛茸茸的生物體,它就真實存在在人類眼前,呼吸、飲食、生長,它的基因來自另一隻羊,是對先前個體的再現。這是現代科學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嘗試。
  • 這幾部超經典科幻電影讓你秒懂克隆技術
    這部被稱為「顏值最高」的克隆類電影則更多地將重點放在克隆的倫理問題上。一部《銀翼殺手2049》讓這部30多年前的經典重新回到大眾視野。這部誕生於1982年的科幻電影可以說具有相當的前瞻性,裡面具有哲學意味的思想也讓這部電影成為科幻歷史上的經典。影片中的複製人嚴格意義上來講和普通的複製人不同。他們雖然在思想和肉體上都與人類完全相同,但他們只有四年的壽命,還要受到人類的奴役和統治。
  • 美國科幻電影,博士復活妻子,妻子發現全家是複製人
    隨著科學的發展,克隆技術越來越被提及,前段時間更是出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今天要講的是一部多國合拍的科幻片,博士克隆自己車禍中死去家人,最後神轉折的故事。在一家製藥公司,博士男主跟同事艾迪正在進行實驗,實驗的內容就是把人的大腦的意識轉換到人造機器上。這次看起來成功了但是實驗對象發現自己從肉體變成了機器,情緒十分不穩定,開始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