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真正強大的人,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2021-01-13 苗之潤潤

曾國藩早年為官的時候心直口快,遇事不懂得變通,因此失去了很多好友。

甚至因為自己的桀驁不馴得罪了皇帝,這為他日後的仕途埋下了不少隱患。

在一次次被針對中,曾國藩終於下定決心好好說話。

經過自己的反思與覺悟,他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謙遜周到,每每都能照顧到別人的情緒,因此他逐漸在官場上遊刃有餘。

正如後來他在家書中所說的那樣:

近年來體會到天地之道,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不振,太剛則容易招致折斷。

這也是曾國藩後來的處事之道。

01

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

中國有這樣句俗語:「狹路相逢勇者勝。」

其實很多時候如果君子和小人正面交鋒的時候,往往是小人獲勝君子吃虧。

因為君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會受到一些規則、道德或是自身高標準要求的束縛。

小人恰恰相反,他們做事情的時候都是全憑喜好,能夠豁出面子,只顧己私,不管做什麼都有一些自己取勝的歪門邪道。

雖然說小人的行事風格常常令人不齒,但是不得不說往往這樣做事才最容易接近成功。

《大戴禮記》裡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意思是君子不但對自己嚴格,對身邊的其他人也嚴格,這樣就會導致君子明面上的人際關係比小人差上一籌。

因此在很多事情上,君子和小人競爭的過程中君子總是略輸一籌。

《周易·泰卦》裡有這樣一段話: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需要做到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同時具備君子和小人這兩張面孔,才能凡事做到最優。

古人云:「君子懷德,小人懷惠。」

君子之所以常常在很多事情上輸於小人,並不是因為小人在某些方面比君子厲害,而是因為君子有高尚的情操,胸襟坦蕩。

但君子的行為固然高尚,可因為總是一昧清高,這也是他們的薄弱之處,在災禍來臨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幫助他。

小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深諳人性的弱點,明哲保身是他們處世的前提,喜歡奉承恭維,喜歡營建自己利益的小圈子。

但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小人有難處的時候,因為利益所在肯定就會有人幫助他。

一個真正的高人,往往都會做到外小人內君子。

這才是高明之人處世的必殺技。

02

做人要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做人,君子是一面,小人是一面。

與人為善是本性,以惡制惡是方法。

聰明的人,往往是雙面的,在很多時候,都可以在君子和小人之間來迴轉化。

沒有小人之心就防不了小人之害,內心強大不可能包容一切,對人,對事,必須有原則,守底線。

善良過了頭不是強大,是傻。

李世民被評價為千年難遇的明君,他奠基了大唐盛世,唐朝在李世民的帶領下出現了「貞觀之治。」

但這樣一個成功者,卻有自己「小人」的一面。

在玄武門,李世民對自己的親弟弟痛下殺手,不顧孝道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

李世民能夠登基稱帝,全靠自己的「小人」手段。

但是,他的成就又不光靠「小人行徑。」

在李世民稱帝之後,他便收斂了自己的殘暴行徑,用一副「君子」的姿態面對世人。

對臣子的上諫和衝撞一再讓步,還要求他們對自己的「不同意見」越多越好,這也是能夠開創「貞觀盛世」的最大因素。

李世民的成功,便完美驗證了「一半君子,一半小人」的高人理論。

對他來說,如果光靠小人手段,就算最終能夠上位也會不得人心,最終被推翻下去落個千古臭名。但如果光在道德上做文章,他可能連做皇帝的機會都不會有。

正是因為李世民把黑白善惡能夠玩轉於股掌之間,才能已成功的姿態被世人銘記。

這就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的厲害之處。

為人太剛正,不會方式方法,不討人喜歡,出力也不討好,顯得情商低。反之,外小人而內君子,外圓內方,圓通而不圓滑,隨機應變,包容但不失原則,這才是更加高明的處世之道。

03

高明的人往往都是外小人內君子

白面奸臣曹操把「外小人內君子」演繹到了極致。

哪怕《三國演義》如何捧劉貶曹,這終究改變不了一個歷史真相,那就是三國紛爭中,笑到最後的人是曹操。

劉備的寬厚,諸葛亮的仁德,關羽的義薄雲天,趙雲的忠貞不二,這些優良的品德並沒有給蜀國帶來成功。

曹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小人做到了五成。

他的奸詐都是用在政治鬥爭之上,對於治下的百姓,曹操做到了「仁德聖慈」。

《菜根譚》云: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憤世失機者,必執拗之人。

意思是能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謙虛又懂得變通的人,而那些失去成功機會的人,都是執拗任性之人。

只有學會剛柔並濟,這樣的人做事才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正如魯迅所說:「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

作家伍爾芙也說過:「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很多人可能覺得做一個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就是要讓自己內心充滿陰謀詭計,其實恰恰相反。

只要在行事上多一些出其不意的手段,保證自己的內心像一個真正的君子一樣不越過道德的底線就好了。

這樣的人在遇見真正的「小人」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不會盲目,而是會真正地憑藉自己的「小人之心和君子之義」打敗小人。

《厚黑學全集》裡說過:

人要想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厚黑,而厚黑的精髓就是做人要學會一半君子一半小人,既不刻板也不失德。

這樣才能立足於社會,到哪都能混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點個讚吧,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一半君子,一半小人」的處世之道。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周易·泰卦》裡說:「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人是一個矛盾體,也是一個多面體。 而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 真正強大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周易·泰卦》彖傳講:「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君子是陽的一面,小人是陰的一面。真正強大的人,往往也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同時具備君子和小人這兩張面孔。外小人內君子,才能戰勝小人,當乃真君子。
  • 真正厲害的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小人
    但其實,不管是會控制情緒,還是有修養,真正厲害的孩子,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01真正厲害的男人,是這一種倘若一個男人,過於君子,那麼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可若是一個男人過於小人,那麼也註定目光短淺。唯有一個男人,能夠做到一半君子,一半小人,才可以。比如有的時候,需要展現君子一面的時候,他們就是君子,而有的時候君子一面不管用的時候,就要有小人的一面。可是不管是什麼樣,只要我們有底線就好了。
  • 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小人?《小人經》中用一句話說明白了
    因此《小人經》中告訴大家:「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鹹用也」,真正智慧的人不會拒絕賢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會疏遠壞人,善與惡兩種人都要用。很多傑出的帝王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同時駕馭忠臣和姦臣,讓兩者之間互相制約和權衡,最終自己「漁翁得利」。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君子和小人,利用好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也就可以了。
  • 真正厲害的男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而這個人正是出身低賤的商賈呂不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呂不韋的故事。奇蹟初始呂不韋生活在一個「士農工商」等級森嚴的時代,過著有錢無權的生活。此時已是戰國末期,秦國與山東六國攻伐不斷,為了繼續貫徹張儀合縱連橫的計策,強大如秦國也不得不採用「交換質子」的手段來減輕自身壓力,秦公子異人便被送到趙國邯鄲做了質子。異人在邯鄲的日子很不好過,不僅缺吃少穿,還時時有性命之憂,更別提日後能有什麼前途了。
  • 曾國藩:真正智慧的人都懂「三不鬥」,可避免災禍,福氣不請自來
    但是,他如此成就與他的為人處世有著極大的關係,在他看來,人有「三不鬥」,只要做到了這三點,便可避免災禍,福氣不請自來。一、不與君子鬥君子名聲在外,而你要弱於君子之下,方可與君子同名同流。在社會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名聲好,在君子的骨子裡,更是異常注意自己的名聲,並且君子當有成人之美的度量,對於別人正在做的事,不打擊破壞,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受人尊敬,才是一位真君子。曾國藩在出任兩江總督的時候,招募了有「三聖七賢」之稱的幕僚作為自己的智囊團。
  • 曾國藩識人術:身邊有些人看似低調,實則是陰險小人,不可小瞧
    蜀漢軍師、一代賢相諸葛亮增在《出師表》裡面教育後主劉禪說要「親賢臣,遠小人」,古人一直教育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比如鬼谷子!小人容易混雜在人群中,讓人們難以辨別,哪怕是聖明的君主有時候也把「奸臣」當成了「忠臣」!那麼,「小人」都有哪些特徵呢?我們通過曾國藩的觀人術來探知一二!記住這四句口訣,遠離身邊的小人!
  • 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才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兩面派」
    但是真正厲害的人,身上往往融合了男人的剛健,以及女人的陰柔,處於「剛柔並濟」境界。因此,魯迅所說:「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作家周國平妻子更是說:「優秀的男人都有女性氣,同時又是真正的男子漢」。
  • 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往往取決於這2個因素
    ,他說: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可見,君子和小人並不是天生的,君子和小人的品質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那麼,君子和小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其實,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往往取決於以下兩個關鍵的因素。
  • 曾國藩語錄,君子坦蕩蕩
    曾國藩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真君子、真男人、真正的成功人士。他在平庸的環境條件下不甘平庸,持之以恆,終於得以在科舉考場和官場上無往而不利,成就了一番曠世偉業。他的語錄裡蘊涵著一個成事之人能吃苦耐勞的決心,下定決心後堅韌不拔的品質和處事的智慧,授人以漁,值得收藏。
  • 曾國藩:千古奇書《小人經》,教你看透人性險惡,道破小人伎倆
    《小人經》,相傳是由宰相馮道作,他在五代整整經歷了5個朝代,12個皇帝,在朝40多年,身在亂世,卻是官場不倒翁。這個為官記錄,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而此書也被稱作是教人做人做事的《葵花寶典》。馮老先生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葬禮萬人空巷,後周世宗柴榮罷朝三日以示悼念,最後追封為瀛文懿王。
  • 連曾國藩都驚悚的書,教你識小人,防小人,勝小人
    用獨特的視角定義了小人、以及應對小人並戰勝小人的方法。用曾國藩的話說:「此書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多數人認為,小人「惹不起」而「躲得起」,但實際上小人無處不在,躲到哪裡都能遇到小人。所以對待小人,躲是沒用的,唯有戰勝小人,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否則後患無窮。
  • 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謙謙自守的君子,更是一個豁達坦蕩之人
    要想做大事,就應當像曾國藩那樣一一開胸襟,容不容之事。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謙謙自守的君子,更是一個豁達坦蕩之人。沒有逆境的人生是不夠堅強的;只有在逆境中,才能考驗你到底有多麼大的承受力有多少挑戰逆境的智謀。個人無論如何偉大,相對於奔騰不息的歷史而言,總是渺小的。就一個人的一生而言,也往往是逆境多而順境少。
  • 一半,一半.
    一半煙火,是人得活得接地氣。一半清歡,是人「總要有一點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生活最好的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一半明白,心如明鏡。一半糊塗,人則豁達。明白存心中,糊塗過人生。人言世間事,我自賞花開。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人若是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由此可見,器是和道相對的,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思想通化,能夠遵循無形的大道,變化起來可以如龍如虎,也可以像莊子夢蝴蝶一樣。
  • 一半(深度好文)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通曉「一半的智慧」。需知大成若缺,人生不求太滿,「一半」即是圓滿。 一半在露,一半在藏莎士比亞說過:「愚者自以為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真正的聰明人,反而懂得隱藏自己的智慧。司馬懿和楊修,就是典型的例子。
  • 曾國藩:真正狠毒的人,不看面相,3種特徵一抓一個準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身邊總會有這樣一種品行低劣,低俗的小人。但要說「狠毒」,小人是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而且真正「狠毒」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他們不喜形於色,內心城府很深,但一旦出現,可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如果你身邊有這三種品質的人,一定要遠離他。
  • 曾國藩:人生三不鬥
    然而,曾國藩曾言,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不和謙謙君子比名聲,不與奸詐小人爭利益,不跟天地耍機巧,方為真俊傑。
  • 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
    近代思想家薛福成這樣評價曾國藩:「其待部下,一秉至誠將士來謁無不立時接見,殷勤訓誨,或有難辦之事,難言之隱,鮮不博訪周知,代為籌畫,別後馳書告誡,有師弟督課之風,有父兄期望之意。故非常之士與自好之徒,皆樂為用,而國藩見有善則無不極口稱譽。」 曾國藩尤其看重對國家忠誠之人,把「忠義血性」放在用才的第一位。他在《治心經》中寫到,「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經常有人說「我最近做什麼事情都不順,是不是犯小人了」。「小人」可不是現在的名詞,早在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就有了。那時小人的意思和現代不同,人們把統治者稱為「君子」,被統治的百姓稱為「小人」;人們把有德之人比喻成君子,無德之人稱為小人;還有人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面前,自稱為「小人」,也算是一種謙稱。後來人們乾脆把好人稱為君子,壞人稱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