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位、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1]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第九位、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1] 戰國時期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且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名列武廟十哲。 [2-3]
第八位、嶽飛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1-3]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嶽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備受尊崇。
嶽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嶽家軍的由衷敬佩。
嶽飛的文才同樣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 [4] 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第七位、韓信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大軍事家、淮陰侯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1]
天下平定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信的封地都是戰略要地,便將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遷移封地之後不久,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懷疑其有異心,韓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漢高祖劉邦率軍親自徵討,韓信逃往匈奴,並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帶兵攻漢之時,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第六位、衛青
衛青(?-前106年),本姓鄭,冒用母姓衛,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朝著名的將領、軍事家 [1] ,偉大的民族英雄。 [2] 其父鄭季,是平陽侯曹壽手下的一名小吏。其母衛媼是平陽公主的女奴。衛青從小就給人家做牧童,受盡苦楚。成年後,又做平陽公主的騎奴,公主出行時,他騎馬相隨。後來,他的姐姐衛子夫被選入宮,得到武帝寵幸,他才被提為太中大夫。由於他精於騎射技術,常隨武帝外出圍獵,很得武帝賞識。 [1]
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兵分四路出擊。其餘三路皆失利,只有衛青一路在龍城之戰獲大勝而歸。武帝大喜,封他為關內侯。公元前127年,收復河套地區。公元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舉南下,爆發漠南之戰。衛青利用右賢王傲慢輕敵、麻痺大意的弱點,乘夜奔襲,圍追堵殺,又獲大勝。捷報傳到長安,漢武帝喜出望外,特派使者趕到邊塞,拜衛青為大將軍,統帥六師。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重挫匈奴,迫使匈奴不敢南侵。 [1]
後來,平陽侯病死,平陽公主居孀,漢武帝下詔命衛青娶平陽公主為妻。元封五年(前106年),衛青病故,諡稱為烈侯,葬於茂陵。 [1]
第五位、王翦
王翦(?-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1]
王翦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為武成侯。
統一中國後,急流勇退,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2]
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第四位、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55年)。軍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
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文化大革命」期間,組建反黨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的林彪乘坐的飛機墜落在溫都爾汗附近,暴屍於異國荒野。
第三位、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人,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唐朝傑出的軍事家、名將,隋朝涼州刺史韓擒虎外甥。
李靖儀表魁偉,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晉陽起兵後,效力唐朝,從平王世充和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諡號「景武」,陪葬昭陵。唐玄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古代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今多已失傳。後人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為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1] 。
第二位、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1]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2]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在柏舉之戰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3]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4]
第一位、無所不能的你,熟讀古今的你
喜歡學習交流歷史的朋友可以互相加關注,以後會有獨家的詳細解說!謝謝大家支持!
後續還會有中國歷史古今十大戰神
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十大傑出人物
中國歷史對我們中國少年性格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十大武林傑出高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