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京的古書店,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曰豪放派,一曰精緻派。
豪放派書店,往往瀰漫著灰塵的味道。書被隨意擺放著,書架佔滿了,就堆在地上。套裝書尚且用繩子綑紮一下,零本則見縫插針地塞著。由於過道被嚴重擠佔,在裡面走動都有些困難,如果要看堆在地上的書,就只能側身、半蹲,把身體儘量彎成弧形。老闆一般端坐收銀臺前,在古書的包圍下埋頭做事,只有顧客結帳時才抬起頭。這類書店大多位置偏僻,但書價也偏低,適合披沙揀金式地淘書。
精緻派書店則佔據市中心的繁華地段,最典型的就是神保町的一誠堂了。百年老店的玻璃窗,永遠擦得鋥亮,棕色木地板反光,書一絲不苟地排列著。推開雕花木把手,西裝筆挺的店員就會馬上向你鞠躬,聲如洪鐘地:「いらしゃいませ!」,「いらしゃいませ!」(歡迎光臨!)代價則是書價也是其他地方的兩三倍。如果最後竟不憚於高價買了,結帳時,收銀員就會贈送當月最新古書目錄一本。我拿到的2015年版翻開第一頁,就是長慶年間古活字版《平家物語》,開價750萬日元。
今天的五十嵐書店二
五十嵐書店也屬於精緻派,價格卻嘉惠寒士得多,有些稀見書甚至賣全東京最低價。店址在新宿區西早稻田站不遠處,步行十分鐘即是早稻田大學。比起人聲鼎沸的神保町,這裡人流量並不算多。它有兩層店面,一層賣文庫本、畫冊及文藝類書,玻璃櫥窗上展示著江戶年間的精美和刻本。沿著旋轉木樓梯走到地下,色調驟然變成了冷色系——日本學術書裝幀的風格。
店裡燈光柔和,從雨簾、門牌到包書紙,都是清一色的深藍,logo則是一本翻開的書。舊書全部仔細清洗過,即使是半個世紀前的書,除了日光灼燒的變色外,也是一塵不染。這裡的店員也會說「歡迎光臨」,只是非常輕柔,尾音悠長,僅蓋過循環播放著的德彪西而已。
店內照片富有意境的店名 「五十嵐」,是日本東北地區常見的姓氏。書店創始人名為五十嵐智,1953年,山形縣酒田市出身的他十九歲時獨自上京,原本準備來報考大學,但不幸落榜,只好在東京四處求職謀生。在去水道橋參加一家企業面試時,這位落魄的小鎮青年,因為迷路而誤入神田古書店街,剛好看到南海堂書店招募店員的海報,臨時決定試一試,命運從此發生改變。
當時的日本,剛從戰敗的陰影裡走出。尤其韓戰爆發後,日本作為後勤補給基地,企業接到大量海外訂單,工作崗位迅速增加,經濟也在戰爭廢墟中起飛。在政府的鼓勵下,很多私立學校在這時創建,大學生人數翻倍,教科書需求自然隨之激增。當時南海堂的店主市田武夫(1905-1976)看中了這一機會,主營當時法律、理工、歷史系學生急需的教科書,憑藉高超的經營手段,在巖松堂書店(現已倒閉)、一誠堂書店兩大強敵瓜分市場的罅隙中,漸漸站穩腳跟。
對於手下員工,市內武夫秉持「尋人、用人、育人」的理念,平時要求他們早上六點前起床,晚上十點鐘休息。店員從打掃衛生學起,依次進修財務、運輸、運營等各方面知識。三四年後,再帶去拍賣會上實地鍛鍊。在五年的嚴苛學徒期結束後,優秀的店員基本可以獨當一面。如果他們有自立門戶的想法,市內也從不加以阻攔——今天神保町的山陽堂書店、古賀書店、姉川書店等,創始人都是南海堂的前員工。有趣的是,這些學徒們即使當上店長後,也仍然是南海堂旗下「南友會」或「小南會」的會員,如同日本家族制中「本家」與「分家」。他們定期聚會,相互幫扶,共同與以一誠堂為首的另一古書店聯盟競爭。
1964年,三十而立的五十嵐智,也在神保町創辦「南海堂支店」,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2014年時笠間書院出版了他學徒時代的日記,名為《五十嵐日記:古書點的原風景》。從書中收錄的昭和三十九年的一張老照片可見,當時支點的主營業務仍然是「教科書買入」。開業四年後,五十嵐智決定將書店遷到西早稻田現地址,並正式改名為「五十嵐書店」。
南海堂書店派系圖三
第一次去五十嵐書店,是因為在「古書屋」網上查到那裡有一套《皇明條法事類纂》,為1966年「古典研究會」影印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抄本。這套書國內已有楊一凡主編的標點本,但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裡,不單賣,且由於早已絕版,孔夫子上的價格被炒得奇高無比。被迫無奈,我只好轉進日本。到店裡說明來意後,店員說這套書目前放在倉庫裡,但可以馬上送過來,能等十分鐘嗎?我說可以,心裡竊喜正好可以藉機看看別的書。
隨意翻看店內書籍時,我看到一本船越泰次的《宋白續通典輯本》,為汲古書院版。我知道清人嵇璜曾有《續通典》一百五十卷,最早是乾隆三十二年的殿本,後又以《欽定續通典》之名在浙江書局、廣州書局重印。但宋白的《續通典》,之前還從未聽說過,好奇之下將其抽出翻閱。打開才發現,這是編者籤贈本,受贈人為明史學家山根幸夫,書中還鈐有後者的藏書印。山根的舊藏我一直注意收集,船越這本輯佚書國內也罕見,故此書雖要價六千日元,考慮後還是決定買下。
正在這時,書送到了,是上下精裝兩大冊。翻開正文第一頁,就看到「東京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 日軍土井大佐 竹中安太郎 寄贈」字樣。出國前,我曾看過這部書1974年臺灣文海出版社的「盜印版」,臺灣本不但字跡模糊,而且還擅做主張,把這一頁給去掉了。要知道,此書流落到日本的歷史,正是從此開始的。
竹中安太郎1846年出生於今山口縣下關市,是一名陸軍軍官。他二十多歲時就加入勤王軍,在「尊王攘夷」的鳥羽、伏見戰役中立下戰功,明治改元後,被授予陸軍少尉。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竹中隨政府軍出徵鹿兒島,平定了以西鄉隆盛為首的士族叛軍,藉此升任少佐。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又在旅順戰役中,連下和尚島饅頭山炮臺和蓋平縣太平山,因作戰勇猛而被封功四級,累進大佐。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出兵幹涉,其中包括日軍。當年7月,竹中安太郎隨軍在大沽登陸,8月北京淪陷,慈禧太后等清室成員倉皇逃亡西安。當時八國聯軍進城後大肆擄掠,日軍的軍紀相對而言較好,但也沒有空手而歸的道理。當竹中負責運送的清國戰利品抵達日本後,東大教授市村瓚次郎一眼就看中了這部《皇明條法事類纂》。
市村瓚次郎(1864-1947)是日本近代大學建立後,培養的第一批東洋史學家。他1887年畢業於帝國大學古典漢書科,先任教於學習院,1898年轉任東京帝國大學助教授,與白鳥庫吉同事多年,桃李滿天下。白鳥的專長,是用西方現代史學研究法治滿鮮、蒙古和西域諸史;市村則是傳統漢學出身,精於版本目錄學,擅用傳統史料撰寫通史,著有《東洋史統》、《東洋史要》、《支那論集》等。兩人一新一舊,恰好互補,合作無間,共同培養出了羽田亨、池內宏、石田幹之助、和田清等史學秀逸。
秀才市村與武夫竹中交涉的細節,今天已經不得而知。只知道這部五十卷、近5000頁、120萬字的明代法律檔案彙編,既不曾著錄於《千頃堂書目》、《四庫全書總目》、《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等大型書志,甚至沒有一部明清人著作提及過它,市村的眼光的確不一般。但它1901年10月正式入藏東大後,最開始幾十年只有日人淺井武夫、國人楊鴻烈等簡略提及。王毓銓等中國學者真正拿它做研究,更晚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即「古典研究會」這個影印本問世十多年後——正是流落日本的命運,才讓它有了被「再發現」的機會。
店內照片四
但故事還沒有結束。1923年9月1日,日本爆發「關東大地震」,死亡及失蹤人數高達14萬。在地震引發的大火中,日本大藏省、文部省、明治大學圖書館等公共機構,南天莊文庫、黑川文庫、松棲舍文庫等私人圖書館,都有大量藏書損失。在這場堪與「應仁之亂」並稱的浩劫中,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亦遭受滅頂之災。據小野則秋《日本文庫史》記載,當時東大總計有七十六萬冊圖書被毀,其中包括德國梵學家馬克思·穆勒(Max Muller)的全部藏書一萬八千冊、康熙《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近一萬冊、五臺山本朝鮮《李朝實錄》、《滿文大藏經》、《蒙文大藏經》、《西藏文大藏經》等等。
所以在大震災過後,著名中國法制史學者、東京大學教授仁井田陞一度認為,這部書肯定也無存於天壤間了。但他在閱覽1938年度《東京大學和漢圖書目錄》時卻赫然發現,居然還有《皇明條法事類纂》的條目。詢問了和田清後他才知道,在關東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東大的研究生齊藤清太郎恰好將這部書借出閱覽,放在文學部研究室裡,就這樣鬼使神差地讓它逃過一劫。「在這麼多珍籍燒失之季,此書得以倖存,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仁井田氏感慨道。
1940可謂這部書的重生年。當年8月,先是長澤規矩也在《書志學》發表《讀皇明條法事類》一文;同月,仁井田陞在《東洋學報》發表《舊抄本<皇明條法事類纂>私見》。與長澤僅僅摘錄了一下此書序言及目錄不同,仁井田對這部書做了詳細考證。他指出,此書正文前所附的所謂錢大昕、洪頤煊、孫星衍、朱彝尊等著名學者的題記,真偽大多可疑,比如其中錢竹汀題記云:「是書乃《永樂大典》時經進本也。」但此書大部分法律條文的抬頭是正德、弘治年,永樂年間的進呈本,怎麼可能包含七八十年後的內容呢?難以想像竹汀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仁井田陞進一步指出,此書的「御製皇明條法事類纂序」恐怕也是後人偽造。因為其前半部分文字與萬曆《大明會典》序雷同,後半部分則顯然抄自正德《大明會典》序,只是將其中日期、年號等信息稍作改竄而已。這麼一來,這篇「御製皇明條法事類纂序」所說的「命儒臣戴金敕編纂述」,也變得可疑起來。經過了這麼一番刨根究底的研究後,此書的成書年代、編者信息,這個抄本流傳順序,都變成了一個懸案。
但偽題記和偽序言,並不損害正文的價值。因為此書所提及的鹽法、廣西馴象衛、陰陽生觀測地震等史事和制度,以及所引用的《大明律》、《大誥》、《問刑條例》等法律條文,幾乎都可與明代同時期的材料相互印證。很有可能,是清代某個書商為了抬高這個抄本的價格,偽造了卷首題記及御製序。這一招似乎騙過了清代著名藏書家陳鱣,他在書上鈐白文印:「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鑑我」,另鈐其標誌性的戴笠半身小像「仲魚圖像」印一方。當年向山閣主人為了得到這個錯字百出、脫漏不少的抄本,想必所費不菲吧?
作為當代讀書人最大的便利,就是當年難得一見的珍本秘籍,不用那麼辛苦也能擁有一份副本。那天買下《條法》和《續通典》後,我心滿意足,繼續逛早稻田附近。根據「早稻田古本街地圖帖」,這一帶聚集了34家書店,是東京第二大古書店聚集地,但和神保町100多家店的規模不能相提並論。由於顧客多為早大學生,這裡的書店很多賣教輔和文庫本,學術書亦以政治經濟學、法學居多。作風老派的五十嵐書店,在這中孑然獨立,固執地堅守著昭和時代古書店的遺風。
昭和時期(1969年)早稻田古書店地圖(參考文獻:五十嵐智《五十嵐日記:古書店の原風景》,笠間書院2014年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