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犯糊塗的人年年有,疫情鬧騰也擋不住,比如那誰那誰那誰(住口)。
我們用好幾天時間惡狠狠刷了一遍今年的社會新聞,選出了一些人們在身體健康上一時糊塗的新聞。一方面給大家添個樂,另一方面當然還是要嚴肅地勸誡大家不要模仿,引以為戒!
很多人都有著急趕火車的經歷,有人因此誤了車,有人因此丟了包,但今年1月,廣西的一位爸爸忙中出錯,把自家小孩當成行李放在了安檢機上。
據車站工作人員介紹,在發現爸爸把兒子放在安檢機履帶上之後,她馬上提醒。年輕爸爸嚇得一激靈,趕緊伸手把孩子拉了出來。
看到這條新聞的朋友們,很多都擔心行李安檢儀的輻射會損害孩子健康,但實際上,行李安檢儀的輻射量很小。
行李安檢儀和醫用X射線診斷儀原理一樣,都是利用X光檢測對象,以獲得內部圖像。但行李安檢儀的輻射劑量比醫用X光診斷要小得多——因為前者的圖像並不需要達到醫療診斷級別的解析度。
根據國家標準(GB 15208.1-2005)規定,X光安檢儀的單次檢查劑量不應大於5µGy。而一次醫療X光胸透檢查的輻射劑量為50µGy。
所以,進了一次安檢儀的孩子,其健康不會受到損害。但是也別沒事兒把孩子放進去啊,裡面黑咕隆咚怪嚇人的。
經過今年這場疫情,很多人都知道了75%濃度的酒精有殺滅病毒的作用。今年1月29日,陝西一名男子想開車出門兜風,又擔心感染新冠病毒,便「抿了兩口」75%濃度的酒精開車上路了。
事情的發展不難預測。男子開的車被民警和衛生防疫部門攔下檢查。他的體溫倒是正常,但身上帶著濃濃的酒味。
經過檢測,男子體內酒精含量為32.4mg/100ml,已經屬於酒駕。沒撞上病毒,但遇上了處罰,最終男子被罰款1000元、扣留駕照6個月,駕照還一次被記了12分。
75%濃度的酒精也被稱作「醫用酒精」,是最常見的消毒劑之一,常用於物體表面的消毒,也可用於手術前皮膚的消毒以及手部消毒。75%的酒精可以使蛋白質變性,從而有效殺滅部分微生物,這是它起作用的原理,但它是外用的。
《乙醇消毒劑衛生標準》(GB/T 26373-2010)中指出:乙醇消毒劑屬於外用消毒液,不得口服,並要置於兒童不宜觸及處。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醇類消毒劑衛生要求》(GB/T 26373-2020),也同樣明確了這一點。
而且75%濃度的酒精比白酒度數高了太多,對黏膜刺激很強,肯定很難喝,於情於理都別喝。
今年5月,福建廈門一姑娘臉上長出了成片的紅色小痘痘,去醫院一看,臉上長的竟然是腳氣。「腳氣」裡帶個「腳」,怎麼會長到臉上去呢?
原來,姑娘家養了一隻加菲貓。這隻貓咪經常舔主人的光腳丫,主人又愛貓心切,時不時就抱著貓咪親它的臉蛋。
如此一來,腳氣很可能搭著貓咪順風車,一路從人的腳上長到了臉上。
「腳氣」在醫學上被稱為「足癬」,是一種真菌感染。人類的腳,汗腺發達,潮溼的環境有利於真菌的生長。
引起足癬的真菌不僅會長在腳上,還可能蔓延到身體其他地方,比如用手抓撓腳上傷口導致手部感染,又或者通過手、不乾淨的毛巾等,感染其他部位。
足癬丨James Heilman, MD/Wikimedia Commons
本次案例中的姑娘,也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傳播路徑——貓舔腳,人吸貓。
還有更罕見的案例。除了皮膚,腳上的真菌甚至可能進入體內。2018年12月,福建漳州一名男子因肺部真菌感染住院治療。原來該男子每天下班後都會聞自己的臭襪子,久而久之導致了肺部真菌感染。
染上足癬倒是不難治。除了要足療程使用抗真菌藥物,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穿著透氣的鞋襪、勤換洗,並儘量保持足部乾燥。
跑得過憂傷,跑不過民警和該打的針丨微博@阜陽公安在線
「怕打針」的現象其實很常見。2019年的一項系統研究顯示,大多數兒童對針頭有恐懼,此外20%~50%的青少年和20%~30%的青壯年也害怕針頭。當然,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恐懼往往會減小,但也存在更嚴重的情況,那就是這種害怕和恐懼成為叫做「針頭恐懼症」(Needle phobia)的可診斷疾病,俗稱「暈針「。
這種恐懼可能跟個人因素、過往生活事件、成長環境等有關。孩子害怕打針時,家長可以在醫護的配合下,嘗試分散其注意力、合理教育溝通、提前放鬆等。不過,孩子的年齡、害怕程度不同,這些方法的效果會有差異,所以家長們要多嘗試,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另外,如果孩子症狀十分嚴重,甚至確診「針頭恐懼症「,可能還需要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時不時會有這樣的報導:貨車在高速公路上側翻,附近居民非但不幫忙,還哄搶貨物回家。今年9月,這事在廣西發生了海上版本。
一艘裝載榴槤的貨船翻了,當地村民紛紛打撈榴槤回家吃,覺得佔了便宜。
佔便宜是有代價的。在吃了打撈上來的榴槤後,村民中出現500多人次的腹痛、腹瀉、嘔吐症狀。這明顯是吃撿來的榴槤中毒了啊!
根據廣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的調查結果來看,這批榴槤上帶有有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而這就是讓村民上吐下瀉的罪魁禍首。好在大部分村民經過治療已經痊癒。
撿來的東西不要隨便吃,道德不道德另說,吃出毛病了都投訴無門啊!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可以導致海產品相關的腹瀉。海鮮產品消費多的地方,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事件更為常見。在日本,其造成的感染更是多年來穩居食源性傳染疾病首位。此外,如果身上的傷口暴露在海水中,該細菌也可以造成皮膚感染。本次榴槤事件中,浸入海水中的榴槤,可能就不小心攜帶了副溶血性弧菌,引發集體中毒。
一旦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通常會在24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腹瀉(水樣便)、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嘔吐、發熱等。感染症狀通常會持續1~7天,並且該疾病有一定的自愈性,大多數人不需要額外的治療便可痊癒。一些免疫力較差的人,症狀可能會比較嚴重。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鮮、處理生海鮮後及時洗手、傷口不要沾染海水等,可以很大程度上預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都說養小孩就是養了「四腳吞金獸」,但養孩子可不一定只傷錢,逼急了也會傷「心」。
今年9月,深圳的一位父親輔導讀三年級的兒子寫作業。左講右講,小朋友就是弄不明白,老父親氣急敗壞,忙叫夫人來接手,自己去一邊消消氣。
不料,這位父親突然胸口絞痛,眼前一黑就暈了過去。等緩過勁了,他尋思去醫院看看,沒想到在醫院又暈倒,還抽搐了起來。經醫生檢查,這位父親是犯心梗了。還好就醫及時,這位被孩子氣到心梗的父親在接受心臟支架手術後,恢復了正常。
至於孩子作業怎麼樣了,我們沒有找到後續報導。
先安撫一下情緒崩潰的老父親,不值得不值得……
當心臟的供血受到阻礙(如血管堵塞),對應的心肌細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氣供應,就可能受損甚至開始死亡。隨時間流逝,死亡的心肌細胞越來越多,心肌不再工作,也就是發生了心肌梗死(簡稱「心梗」)。
心梗發作時,通常會有劇烈的胸痛,還可能有出汗、噁心嘔吐、頭暈、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症狀。心梗是急症,需要儘快就醫。
年齡較大、有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生活方式不良(如吸菸、嚴重缺乏運動等),發生心梗的風險會增加。此外,情緒與心梗發作也有一定的關係。觀察性研究發現,很多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前,都經歷了過度的憤怒、焦慮、壓力、悲傷等,輔導孩子作用似乎也容易「怒火攻心」,雖然具體機制還不完全明確,但是管理情緒也是預防心梗的重要一環。
我們生氣的時候常比喻說「肺都氣炸了」,但在福州一個小夥子身上,這可不完全是比喻。
小夥子愛玩遊戲。10月的一天,小夥子連玩4個小時,由於隊友太坑,把把皆輸,一怒之下摔下手機不玩了。沒料到不一會兒,小夥子就感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到醫院一瞧,結果小夥子被診斷患上了「自發性氣胸」。
雖然都氣出病了,但好在就醫及時,小夥子的狀況很快好轉了。
所謂的 「肺氣炸了」,在醫學上被稱為「自發性氣胸」。通俗來說,自發性氣胸就是在沒外傷、沒其他肺部疾病的情況下,肺裡的氣體洩漏到了肺和胸壁之間的空腔。20~40歲、又瘦又高的男性,是自發性氣胸的高危人群。總之,我們對遭殃的小夥子深表同情。
氣胸發生的時候,常會有突發的胸痛、氣短,不適感明顯。另外,氣胸是可能威脅生命的疾病,一定要儘快尋求醫療幫助。
很多男性熱衷於健身,想要練出施瓦辛格般富有男子氣概的體魄。但杭州一名小夥子因為健身,反而把乳房給練發育出來了。
說起健身的初衷,其實小夥子是想要通過體育鍛鍊這種健康的方式,來改善自己脂肪肝的情況。為了達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小夥子還斥資上萬請了私教。
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小夥子發現自己的胸部一碰就痛,還開始增大,看著也不像胸肌練出來的樣子。他疑惑地前往醫院就診,獲得了一個更讓人疑惑的消息:小夥子的雌激素、雄激素、孕酮都偏高,B超顯示雙側乳腺發育。
原來,為了讓小夥子快速長肌肉,教練給他推薦了一款營養粉。後來,這款營養粉裡被檢查出雄性類固醇激素。這種激素能幫忙長肌肉,但攝入過多的雄激素會在人體裡變成雌激素,如此一來,小夥子的乳腺就發育了。
當男性體內激素失衡,雌激素/雄激素活性比值增加時,乳腺組織就可能增加,然後就是所謂的「胸變大了」。這種情況被稱為「男性乳房發育症」,此時部分男性會覺得胸部有痛感,並且倍感尷尬。
具體而言,有很多原因可能造成男性乳房發育症。它可能是激素的天然變化引起的,比如青春期的激素變化可能讓一些男孩兒乳房暫時發育;一些藥物也可能引發類似的副作用,如某些抗抑鬱藥;還有一些疾病,可能影響激素平衡,從而造成男性乳房發育,如營養不良、性腺功能減退等。像小夥子這樣,使用合成代謝類固醇或雄激素來增肌、增強運動表現,也是常見的風險因素之一。
通常來說,這種情況問題不大,尤其是像小夥子這種,去除外界影響後,一般會恢復正常。但如果腫脹、疼痛等症狀明顯,或者有乳頭溢液,又或者身體有其他伴隨症狀,還是應儘早尋求醫療幫助進行幹預。
[1]http://www.gb688.cn/bzgk/gb/newGbInfo?hcno=50F51E2313C27374DA4B932B9CC72CCF
[2]http://openstd.samr.gov.cn/bzgk/gb/newGbInfo?hcno=684D80BED8AA57856EB79584286A2834
[3]https://www.alcohol.org/alcoholism/
[4]https://www.msdmanuals.com/zh/professional/dermatologic-disorders/fungal-skin-infections/tinea-pedis-athlete-s-foot
[5]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athletes-foot/symptoms-causes/syc-20353841
[6]Jennifer McLenon, Mary A.M. Rogers. The fear of needl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dv Nurs. 2019 Jan;75(1):30-42
[7]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2377960818759442#
[8]https://www.health.harvard.edu/a_to_z/heart-attack-myocardial-infarction-a-to-z
[9]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rt-attack/symptoms-causes/syc-20373106
[10]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heart-attack
[11]Donald Edmondson,Jonathan D.Newman,William Whang,et al. Emotional trigger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do they matter?. Eur Heart J. 2013 Jan 21; 34(4): 300–306.
[12]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vibrio-parahaemolyticus-infections
[13]https://www.cdc.gov/vibrio/investigations/vibriop-09-13/signs-symptoms.html
[14]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pneumothorax-in-adults-epidemiology-and-etiology
[15]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neumothorax/symptoms-causes/syc-20350367
[16]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gynecomastia/symptoms-causes/syc-20351793
[17]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clinical-features-diagnosis-and-evaluation-of-gynecomastia-in-adults/print
作者:黎小球,李小葵
編輯:luna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