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讓卡西拿下奧斯卡影帝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嗎?
當時獲完獎後影評人就各種花式誇。
今年8月《海邊的曼徹斯特》在大陸上映的時候,口碑又爆了一次。
說卡西奉獻了從影以來最好的演技也不為過。
他飾演的lee喪到讓人絕望,那種冰寒徹骨的孤獨和絕望讓很多觀眾大呼受不了。
今天影sir要安利一部同樣以「人性和情感」為內核的高分片,但還沒有那麼喪的片子——
豆瓣8.4。
很多人稱其為溫柔版《海邊的曼徹斯特》,至少不像前者這麼喪得慌。
男主馬修是巴黎賣狗糧的,年過30的他已經娶妻生子,生活平靜。
他的母親去世的早,生父不知下落,
這個角色就是我們常說的私生子。
某天,他接到一通電話,電話裡的人自稱是他生父的摯友。
那人說,你的爸爸最近去世了,有些遺物要郵遞給你,希望籤收。
what?!
三十多年都沒有爸爸,從哪裡蹦出來個爸爸!
雖然父親對自己生而未養,但血濃於水的親情還是讓他忍不住想去參加葬禮。
他立馬訂機票,準備前往父親生前的所在地,蒙特婁。
電話中叫皮埃爾的那位生父摯友如約出現。
皮埃爾接待了馬修,並將一幅畫交給了他。
那是一幅名畫,價值數萬美金,皮埃爾說這是馬修生父死後留給馬修的唯一東西。
馬修對名畫是拒絕的,
生我下來對我不聞不問,死前愧疚要來補償我?
從皮埃爾口中得知,他還有兩位同父異母的哥哥。
成長經歷中一直缺乏親情的馬修決定去見見兩位哥哥。
馬修的生父溺水身亡,屍體不知所蹤,兩位哥哥正好要去打撈父親的屍體。
那畢竟也是馬修的父親,馬修也參與進打撈工作。
然而整天的打撈只找到一頂帽子。
入夜,四人在湖邊木屋休息,兩位哥哥卸下了偽善的面具。
老大,是個整天只知道酗酒的醉鬼,他認為打撈屍體根本就是浪費時間。
他揶揄剛去世的老爹:
他也許根本就沒死!花心老爹指不定帶著姑娘私奔到什麼地方快活著呢。
顯然這是老大偷懶的藉口。
老二一丘之貉。
他一直鼓動大家打撈屍體其實另有目的——找到遺體他才能立馬繼承父親的遺產以解資金周轉危機。
沒有遺體,就得等到七年後,這是他無法忍受的。
老大看不慣老二的冷血無情;老二嫌棄大哥的懶惰無能。
兩人你一拳我一腳,勸架的馬修還被罵個狗血淋頭。
鬱悶的馬修在屋外一夜未眠,他只是一夜情的產物,來參加葬禮就是個錯誤的選擇。
浪費陪伴家人的時間千裡迢迢跑到這裡,只是和兩個瘋子找屍體,這太荒謬了!
他決定立馬訂機票回家,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皮埃爾看見馬修不好受,將一個聽診器交到他手裡。
皮埃爾告訴馬修,他的生父是名醫生,曾經到巴黎出差時愛上了馬修的母親。
他的生父浪蕩不羈愛自由,但唯獨那次動了真情。
兩人如果早些遇見彼此,也許會終生相伴永不分離。
彼此都是對的人,奈何相逢太晚,這才是兩位離世老人今生最大的遺憾。
在離別前,皮埃爾的女兒貝蒂娜帶著馬修進城狂歡。
返回途中,馬修撞見自己的那個醉鬼大哥。
沒想到,醉鬼哥是貝蒂娜的前夫,誤會面前的這兩人有姦情,差點將馬修的鼻梁骨打斷。
貝蒂娜自遭受家暴後就獨自帶著倆女兒過日子,一直缺少依靠。
馬修出生就沒父親,結婚後又因工作太忙,長期和妻子分居,同樣缺愛。
兩個孤獨的靈魂相擁相依相互取暖,
某種躁動在空氣發酵,眼看就要發生不可描述之事。
這時,貝蒂娜突然看見了那幅名畫,她和父親皮埃爾曾去藝術展看過那幅畫,當時還在畫前停留了許久。
細思極恐,這讓馬修有了某些猜想。
看到這我也有點愣,這是幾個意思,半路情人變德國骨科(親兄妹不倫戀)?
第二天一早,馬修查看曾經的相冊,發現皮埃爾給自己的聽診器,竟然真的是皮埃爾本人的。
這更加印證了心中的猜想。
馬修其實是皮埃爾的兒子!
皮埃爾的妻子告訴馬修,皮埃爾其實患了癌症。
化療能延續十年的壽命,可皮埃爾總固執地認為化療藥是毒藥,並不能醫好癌症。
她希望馬修能勸勸皮埃爾!皮埃爾也許會聽馬修的話。
好像這位阿姨也知道了什麼,否則怎麼會讓一個局外人來勸自己丈夫?
馬修一臉懵逼,WTF…怎麼就我不知道!
那幅名畫是父親送給兒子改善生活條件的禮物,而聽診器也是皮埃爾平時行醫的重要工具。
他原本只是想給遠在巴黎的兒子一些補償,誰知道馬修堅決要來參加葬禮。
計劃被打亂,他只能讓不幸出意外的摯友來背鍋,頂替「父親」這個角色。
而他也能在暗中接觸自己的親生兒子。
畢竟皮埃爾已經有了家庭,甚至都有了孫女,永遠隱藏這個秘密也許對雙方家庭都有好處。
嗯…你懂得,咱倆誰都別說!
但秘密終究還是暴露了。
不光是馬修知道,皮埃爾妻子知道,貝蒂娜也隱約知道。
鬧了半天,這一家三口都知道,這還是秘密嗎?
相比《海邊的曼徹斯特》頹喪的結局,本片的的結局終歸是美好且帶有希望的。
皮埃爾和馬修在機場帶著笑意揮手道別。
兩人的欲言又止,恰到好處,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馬修接受了那副名畫,接受了經濟饋贈,證明他接受了「生父」這個角色。
而皮埃爾也答應未來會去巴黎看自己的孫子,這表明他會接受化療延續自己的生命。
劇情稍有狗血,但並不突兀,即便是結尾的反轉,帶給觀眾的也是合理範圍內的驚訝。
現代影視劇的認親橋段,總會以激烈的情感衝突和家庭矛盾為輔線,不時還帶有爾虞我詐的心理戰篇幅。
這也是我們常下意識以為認親就代表狗血爛俗的理由之一。
好在本片稍有不同,導演用極為柔和的手法,將本身複雜且猛烈的情感衝突柔化處理,化作一碗溫補的熱雞湯。
故事全篇沒有一句父親或者兒子的稱呼,但細膩的父子情盡在不言中。
三十餘年素未謀面的父子兩人其實在心中都為對方預留了位置,
所以老人身患癌症也不忘給遠在巴黎的兒子獻上一份經濟饋贈。
而兒子一度相信生父是真的去世,也不遠萬裡趕來參加葬禮,甚至數次拒絕名畫的饋贈。
因為他不想讓銅臭氣玷汙了心中寶貴的東西。
故事的最後,父子兩人的相認完全是意外,可能冥冥中兩人真的緣分未盡!
畢竟親情可是上天賜予的最大的緣分。
友誼的小船可能說翻就翻,但親情的火苗可不會說滅就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