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十月懷胎,我怎麼就沒見過幾個寶寶真正在媽媽肚子裡面待滿十個月的?」
相信很多人都產生過這樣的疑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孩子,多數都集中在8-9個月出生,幾乎沒有到10個月的。
一邊是流傳了不知道多久的「常識」,一邊是現實生活,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01懷孕時間的正確計算方法,原來是這樣
首先我們要來明確,如今醫學界認可的懷孕時間到底是如何統計的:
很多人喜歡將自己同房時間當作孕期開始日期,其實這是錯誤的,醫生在統計時,都是以末次月經的第一天為錨點開始統計日期。
舉個例子,假如你最後一次來月經的時間為6月10號,持續7天,6月17號走,並且於當月察覺自己懷孕了,那麼一切都是從6月10號開始計算,與17號還有發現自己懷孕的時間點都無關。
質疑:為什麼要從月經第一天開始計算?來月經不是意味著沒懷孕麼?
沒錯,第一次了解這種計算模式時,我也很疑惑,來月經就是沒懷孕,這一點是「鐵律」,不可能出現變化才對。直至後來才知道,醫學領域之所以採用這種方式,其實是為了方便診治,它必須設定一個統一的時間標準,與當事人到底有沒有懷孕無關。
02十月懷胎,到底是如何傳出來的?
眾所周知,胎兒足月就可以出生了,我們將37-42周的胎兒視為足月兒,42X7/30=9.8,這滿打滿算也不到10個月,難道胎兒月份計算還得進一?
其實這是換算標準的誤差,在統計月份時,醫生按照4周(28天)為一個周期,而不是30天,這樣一來,只需要40周就夠10個月標準了。
根據個人體質不同,有些孩子會超過10個月或者不足十個月,這都屬於正常現象,大家不要為此操心,只要在足月的合理範圍內,甭管啥時候生都行(西方學者認為,最好到39周)。
顯然,大家都沒錯,只不過是換算機制不一樣,本質上其實差不多。
03就算忘記末次月經時間,也不要緊張,醫生還有別的辦法
一孕傻三年,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準確說出自己末次月經的開始時間,不小心忘記了也很正常,在這種情況下,不要緊張,醫生還有別的招。
① 通過囊胚大小計算懷孕時間
利用B超方式檢測囊胚大小,將結果套入公式「(長+寬+高)÷3+25」,結果的單位是天,算出來是70天,那就是10周大。
② 通過胚芽長度計算懷孕時間
公式「胚芽長度+6.5」,結果單位為周,算出來是7.5,那就是7.5周。
細心的人會發現,這兩種方式存在一些缺陷,它們對於周數較小的胎兒不敏感,無法準確計算,而這就得依靠醫生去具體分析了。
孕媽也不用擔心這種誤差會影響胎兒健康,畢竟就算是記得末次月經時間的女性,時間統計也存在一定的誤差,畢竟現在絕大多數姑娘的經期都不規律,而理論分析卻需要建立在穩定經期上,只要差異性不大,效果都一樣。
04胎中一日,外界一月,不要提前讓孩子出生,不利於其生理髮育
就在去年,閨蜜家為了追求所謂的「吉利日期」,在足月卻沒到預產期時,將孩子剖了出來,讓我非常吃驚,什麼時候開始,寶寶出生日期都可以定製了?
雖說胎兒足月之後就可以出生了,在我們國家,正常標準為37周之後,然而在西方很多發達國家,該標準早已更新。美國嬰幼兒專家溫蒂·瑪斯認為,胎兒只有發育到39周之後,才真正具備出生的生理基礎,這是她調查統計了625個家庭的體檢數據而得出的結論。
39周之後才出生的孩子,不論是在免疫力還是在發育速度上,都有著比較大的優越性,甚至說在心理髮育層面,孩子也表現得更加懂事,胡鬧比例明顯下滑。
相對於封建迷信,這些生理特性是實實在在的,再說,37周與39周才相差14天,這麼多天都熬過來了,還差這短短兩周麼?
別拿孩子未來開玩笑,家長要知道,寶寶要是出問題,未來頭疼的還是家長。
05既然說到了出生日期,就不得不提到預產期。
在這先幫大家糾正一個錯誤觀點:
預產期只是醫生根據多年經驗,從大數據角度結合醫學知識點而總結出來的一種,供大家參考的預計。
而只有不到15%的寶寶能真正在預產期出生,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提前或者延後,大家不必擔心孩子日期不到就出生而出現損傷。
計算方式也很簡單,同樣是最後一次月經時間,然後「月份減三,日期加七」,還是前文那個例子,最後一次月經為6月10日,月份減三就是3月,日期加七就是17日,預產期為第二年的3月17日。
雖說它不是非常準確,但是不妨礙發揮參考作用,起碼能讓男人在伴侶快出生時不出差,安靜在家守候。
當然,如果孕婦超過42周還沒反應,大家就得重視起來了,我們以14天為界限,在14天內屬於正常現象,可要是超過14天,多半為某一方出現了問題,必須立即強制出生(剖腹產)。
老一輩總說過去不講究也能活,殊不知過去孕婦出險情的概率有多高,他們認為的「矯情」,只不過是過去新聞傳媒不發達,人們消息閉塞而帶來的假象。
更何況,這麼多年優生優育的成效早已出現,就拿00後來說,細心的人不難發現,他們的身高要比90後高很多,女孩子長到1.70米的比比皆是,男孩子高於1.80米的也不少,這可是質的飛躍。
總而言之,唯有父母上心,才能保證孩子未來的健康安全!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