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一個視頻刷屏: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張靜宇去年8年底到重慶石柱支教,一年過去了,她準備離開時,捨不得的孩子們在教室裡哭成一片,一些家長也和孩子一起哭了起來。
離開前,張老師為全班準備禮物,女生是白雪公主裙,男生則是運動球服。她說:「我希望我的每個公主和男孩們,都能快樂地成長。雖萬般不舍,但感謝相遇。」
網友們紛紛表示
「看哭了」
「支教老師和孩子之間是真感情」
「這就是『老師』這個工作的真正意義吧」
美好的回憶,真摯的情感,這樣的純真樸實讓我想起在大學時我也有過一段短暫的支教經歷。
那時是跟隨一個教育扶貧公益組織前往湘西山區為那裡的孩子們開展暑期學習活動,時間為一個月。為這一個月我們準備了近三個月的時間,精心準備深度思考,只為了給孩子帶去更多的見識和體驗。經歷了一個月難忘的時光,也經歷了分別時的難過感傷,那種感覺距今十來年了,每每想起還是深深觸動。
我還記得,當時我們結束支教回到學校後,義工們常在一起討論幾個問題:
1、我們作為義工支教,給孩子們帶去的是收穫更多還是衝擊更大?
十幾年前的支教的地方還有很多因為上不起學而輟學的孩子,我們在暑假去給孩子開展學習活動,能參加的孩子並不是全部。參加了的孩子會在我們的義教中學到他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並且看到我們這群來自城市的哥哥姐姐。有的孩子看到的是學習改變命運,要努力上進,而有的孩子看到的是差距遙不可及,乾脆不要再讀書了。
作為義工的我們常常被衝擊,儘管對學生對義工都有專業的心理輔導,但面對孩子輟學衝擊仍是很大,儘管大部分的輟學仍是經濟原因。
2、義教的時間裡是孩子們收穫更多還是義工自己成長更多?
在義教的時間裡,孩子們收穫知識、體驗、情感,我們義工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收穫、成長,這一定是同步的。我們思考的角度是義工自己成長更多在一定程度上給一些義工帶來愧疚感,我們帶著付出的心而來,卻發現收穫最多的是自己。這也讓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以及設計義教活動的過程中有些許不同的感受。
3、如果註定要承受別離,我們還要遇見嗎?
我去義教那一年是所在的公益組織開展義教活動的第三年,有些反覆參加活動的孩子其實在我們到來的時候就知道要分別,所以孩子們甚至在我們到來之前就開始偷偷為我們準備禮物。而真正分別的那一天的那種感覺還是讓人難以承受,有些義工會說明年不來了,實在無法承受分別的感覺。我們不知道孩子們怎麼看待這樣的分別,我們離開之後又有誰去疏導他們的心理,也無從判斷這樣的感受是否影響孩子後續的學習和發展,在當年只能靠書信與他們繼續聯繫的時候,交流一次的時間顯然是漫長的。
慶幸的是,現在我們知道,當年我們去義教的孩子都已經健康平安地長大,繼續學習或某得一份職業,在通訊發達的今天也能更及時的了解和交流。
義教至今已經過了十幾年,教育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我切身經歷和感受過的,現在我當年曾去義教的地方已經基本不再有因為經濟原因而輟學的孩子,走出大山的孩子們有的在城市發展得很好,有的回到家鄉,為家鄉的建設、教育努力。
所有的分別都是為了更好的遇見,再遇見時,我們都有了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