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大魚》很是火爆,它是一個關於海神新娘的故事。很多網友說:「張予曦」怎麼最近老是出嫁呢?之前她參演的《美人皮》、《人魚縛》都是根據《聊齋志異》改編的,看來張予曦和《聊齋》有說不盡的緣分啊。下面來看看這部網絡電影有哪些看點吧。
拍攝場面模仿《他是龍》
想必看過《他是龍》的觀眾一定記得,影片的最後一幕,男人跳下懸崖化身為龍,然後女主騎上龍去天空遨遊。而這次同樣的畫面也出現在《海大魚》裡,韓棟飾演的鯤為了帶心愛的女人去人間,也是跳下懸崖變成魚,然後帶著女主遨遊雲端。
難道這兩個畫面不是很類似嗎?就算不是刻意模仿,但是導演一定是借鑑了《他是龍》這部西方電影中的橋段。
缺乏解釋的片頭
在《海大魚》中片頭的一幕是觸目驚心的,海裡的一隻大魚躍出水面想要吃掉船上的人類,這與後期「鯤」善良的性格明顯不符,但是影片到了結尾也沒有向大家解釋這片頭中的魚是誰?
或許導演僅僅只是想通過這個片段來引入「鯤」娶新娘的傳說,但是沒有把片頭融入到正片中,也是本片的一個敗筆,加上五毛錢的特效,讓整個電影情節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壞。
海大魚的傳說
很多觀眾很好奇在《聊齋》中《海大魚》的傳說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和這次改編的影片究竟有幾分相似呢?書中的原文是這樣寫的「海濱故無山,一日,忽見峻岭重迭,綿亙數裡。眾悉駭怪。又一日,山忽他徙,化而烏有。相傳海中大魚,值清明節,則攜眷口往拜其墓,故寒食時多見之。」
意思是在東海本來是海邊上,本來沒有什麼山的,但是奇怪的是有一天海中突然出現了重重疊疊的山,而且還連綿的數裡,大家就很吃驚。又過了一天,群山還會動,就遷徙到其他地方去了,海邊上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山也不見了。
人們因此就傳說海中有大魚,到了清明節,他們也要攜家帶口的去祭奠,因此人們總是在寒食節看見這些山。
按照現代科學的角度,海邊出現山只有2種方法可以解釋,第一,要麼是出現了海市蜃樓,正好光的投射就是一座座山的地方,而之所以是清明節,那是因為「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時候空氣中的水汽重,霧氣也多,更容易在空中成像。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海中確實有大魚的存在,但是那最大的可能是今天的「鯨魚」,因為古人對之體型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它很大,所以就類比成了山。
和《聊齋》中的原文對比之後,我們發現《海大魚》並沒有很大程度上根據原文來進行改編,而是瞎編了一個大魚救世,人們拿新娘以還之的故事。而聊齋中的大魚指的是鯨魚,並不是「鯤」,這部影片把大魚換成了另外一種在《莊子·逍遙遊》中出現過的生物——鯤。書中提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很奇怪的是,該影片再次對「鯤」的設定進行了虛構,把「化而為鳥」的步驟省略了,這「鯤」作為巨型魚類已經直接能夠上天飛了。
人魚戀
近幾年,人魚戀的愛情屢見不鮮,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水形物語》,當初影片上映的時候轟動了多少人。其實表達的愛情觀都一樣,就是這些女性在真實的陸地上是找不到幸福的,所以才寄託於「魚」。
比如《水形物語》中的啞女在正常的生活中,她長得並不算美,也沒什麼男人追求,別人就算是想要挑逗她,也不是真心誠意的愛她,最多算是玩玩。因此這樣長相不佳,又先天有殘疾的女性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是很難遇到真心相待的愛人,與「魚」的相處變成了更加容易得到真心的一個過程。
但是看完《水形物語》還是有很多觀眾不能接受人魚戀,特別是因為影片中「魚人」的形象偏向獸,所以跨越種族在視覺上很難被心理接受,總覺得看著不搭,甚至有些後怕。但是《海大魚》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在此影片中,「鯤」的魚人形象類似於以前迪士尼動畫片《美女與野獸》中的野獸,雖然外表是獸的模樣,但是會說人話,也會有人的情感,除了比較易怒、脾氣很差以外,似乎沒有什麼和人類不一樣。而對比《水形物語》,那個魚人則不會說人話,只能用眼神和動作進行交流,很難被人接受。
在《海大魚》中為了給魚人一個更接近人類的身份,特地將之神化,其實在影片中多次提到「鯤」的真實身份不是神,它是一種妖,因為捉妖師手中的上古神器是用來解除「妖」施下的法術的,而「鯤」的冷凍術正好能夠被這盞燈所破解,因此我們也更加確認了「鯤」的身份是一隻妖。
但是為什麼我說影片將這隻妖神化呢?因為這「鯤」的能力非常強大,在劇中可以看見他以一人之力,抵擋了全族的攻擊,似乎在種族內已經是無敵的了。而放到外界,他又因為護佑一方百姓而被供奉,如果是「妖」又怎麼會被人供奉呢?
所以影片在「鯤」的設定上比較複雜,體現了人性、神性、妖性三點。妖性的一面是在感情觀上,他對曾經加害自己的養母懂得知恩圖報,既然沒有生恩,那也需要回報「養育之恩」,烏鴉尚且懂得反哺,所以這是體現了動物性的一面也是「妖性」的一面。
而神性是體現在他能夠珍惜這些之前送來的新娘的生命,沒有對其進行殘害,也沒有與之發生關係,慈悲為懷是佛性的體現。最後的「人性」自然不用多說,就體現在他與阿狸的相愛故事上,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情感」,動物也有伴侶,但是不會對自己的伴侶投入那麼深的感情,生死相依的畫面更多是出現在人的生活中。
聲音切換即性格切換
這部影片特別有意思的點在於,「鯤」在人面和獸面的時候聲音也是不同的,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這一點了,這其實不是導演的失誤,而是刻意的安排。人面的聲音很溫和,一聽就是個溫文爾雅的書生。而獸面的聲音特別粗,就像《亮劍》中的李雲龍一樣,一聽就是個大老爺們,而且還是個很兇的爺。
用聲音來向觀眾第一時間展示人物性格,這也是非常妙的手法,不用過多的情節或者人物的故事進行描述,只需要聲音一出,兇悍的一面和溫和的一面自由切換,觀眾也都能分辨的清楚。
二次合作
這次女主角張予曦與韓棟算是第二次合作情侶了,第一次是在之前的一部民國劇中《請賜我一雙翅膀》,其中的兄妹變情侶也讓很多人印象深刻。相信導演選角色的時候一定不是巧合,肯定是想要借上一部作品的情侶觀眾人群,作為這次的基礎觀影人群,換句話說,也有意在促成兩個情侶演繹出「前世今生」之感,這樣在網上炒作起來話題更多,流通性也更加廣泛。
「鯤」的愛情故事跨越種族感天動地,但是其實深思之後,發現影片想要表達的卻是一個悲劇,女孩在人世間遇到多少苦楚,就會在天堂遇見多少幸福,也許一切只是一場大夢,女孩只是沉入了大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