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地處晉北交通樞紐,也是晉北商品集散地,更是晉商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
忻州古城歷史上商賈雲集,造就了實力雄厚的忻商,使其成為晉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民初,忻州古城有商鋪400餘家,大街小巷商店林立、鱗次櫛比,各商鋪貨物齊全,種類繁多。尤其是地處城中心的十字街,更為熱鬧繁華。全城商業以綢、茶、幣、紙、錢、糧、鐵、藥、當等行業為主,以郜、王、張、陳、石、連等姓氏家族為主要業主。他們開辦錢莊、發行鈔票、辦理匯兌。同時六大財主在城內設有帳莊,負責總、分商號的結算,成就了許多具有豐富內涵與人文背景的老字號。如今的忻州老城,就是在這些老商號、老建築的遺存上翻修、復建而來的,基本上保持了當時的風貌。在忻州老城中,秀容書院依山而建寬大宏偉,作為忻州第一所學府,培養了大量的知識人才參與到晉商各商號的管理與經營中,為晉商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雁門關,山勢險峻、道路崎嶇,作為軍事要塞,歷來是扼守中原、屏障三晉的咽喉。換個角度來講,雁門關也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區,是古代南北通商的重要貿易通道,更是晉商萬裡茶路唯一的孔徑。據史料記載,和平年代雁門關隘門大開,商隊熙熙攘攘時常擁堵滯留甚至發生衝突。為解決這一問題,清乾隆三十六年,代州知州專門立分道碑制定交通規則,碑文曰「雁門關北路緊告山崖,往來車輛不能並行,屢起爭端,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勢,於東路另開車道,凡南來車輛於東路行走,北來車輛由西西路徑由,不得故違」,從而合理地分開了上行下行,有效地緩解了交通壓力。這碑文正是當時「關道」繁忙程度的真實寫照。除分道碑外,如今雁門關也有記載當初過往的晉商捐款捐物維修道路的碑文。
如今的雁門關,沒有了金戈鐵馬,但那斑駁的牆體、曲折的古道、高聳的旗杆猶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訴說著曾經的滄桑與輝煌。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攝影報導
1.忻州古城城門樓。
2.忻州古城裡的秀容書院全景。
3.雁門關的明月樓。
4.忻州古城古城牆遺址。
5.忻州古城中的關帝廟。
6.採訪團在雁門關合影。
7.華北現存最大的州文廟——代縣文廟全景。
8.代縣古縣城的阿育王塔,原為圓果寺中的建築,又稱圓果寺塔,寺已毀,塔獨存。
9.代縣的代州邊靖樓。
06-09版攝影: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責編:褚嘉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