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第22次推送的前面
2017年4月~8月,共21次推送,其中包括7本書評,1篇影評,1篇劇評,1篇書單,2篇影單,1篇工具分享,2篇媒體食譜,3篇評論,3篇攝影。好在堅持更下來了,原創標算是微信公眾號給的一個鼓勵吧。本喵在此謝過每一位關注的朋友 (*^__^*)
# 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效率工具
工作以後,明顯感覺大家對於事務性工作越來越煩躁。
處理完一件件瑣事,心力也就損耗得差不多了,還不得不做好被隨時打斷的準備。
生活中也總有一些事來分散你的注意力,直到你的大腦炸裂、放空,開始思考到底如何做好自我管理。
為什麼有的人家裡家外事情很多,卻不見他手忙腳亂?
為什麼有的人掙錢、養娃、學習,樣樣安排的妥妥噹噹?
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訣,也有自己的疑惑。
網際網路時代,工作與生活變得比以往更加難以分區,同時有非常多的效率工具供我們挑選。比如印象筆記、奇妙清單、番茄鍾等等。工具不在多,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怎樣判斷什麼類型的工具才是適合自己的呢?
這就要從思考方式入手,不斷地試用、總結、更新,慢慢摸索出一套依託於某種核心思維的工具使用論。
說到奇妙清單,這才是本文的重點!!!
(~·~)~zZ
其實這個APP幾年前我曾用過,荒廢了很久,最近才下載回來的。原因是,本以為一個印象筆記可以全部搞定呢,顯然並不是這樣。
作為工具界的扛把子,印象筆記以其界面清爽、功能齊全、可塑性強吸引了一票忠實粉絲。但問題來了!
在此前 [ 我的印象筆記使用心得 ] 一文中,提到了我對印象筆記的使用主要以清單為主,同時會做一些主題閱讀的嘗試。那會兒相當於用清單來規劃工作,也列了一些生活上的,比如「人生之選」和「斷舍離計劃」。
後來不太想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工作清單每天都會使用,生活清單卻一直沒有得到更新。所以我索性重新調整了印象筆記的功能,主要以工作和學習為主,生活上的大小事則全部轉移到奇妙清單。如此一來,更方便在工作時間集中精力處理工作任務,也可以在休息時間集中精力讓生活自有一片天地放飛。
兩個APP就像辦公室和家的切換一樣。
打開印象筆記,@#¥%……&***來,開始工作。
打開奇妙清單,買點啥、看點啥、帶點啥、吃點啥……就是這樣 ♪(^∇^*)
至於市場上那麼多清單類APP,為什麼選了奇妙清單?大概是因其顏值,和印象筆記也很配噢!
# 確定使用範式,打通清單思維
剛開始工作那會,每次有落地活動要主辦,我都會早早拿出一張A4紙,一項一項列出來需要調配的資源,包括大量的相關人員和物料,然後集中處理掉這些事。特別怕遺漏任何一個小細節,可能只是因為開場前沒檢查話筒就會讓活動變得很糟糕。
慢慢地,經驗豐富一些了,自製的活動檢查表可以套用幾乎所有的落地活動,才減輕了我在每次活動前的焦慮感。甚至遙控一場其它城市的活動也應付自如。
這個活動檢查表正是一個活動前要準備好的清單,既可以對抗健忘症,預防可能出現的任何差錯,也有助於從全局思考,梳理事項重點併合理安排委外,最重要的是有了清單,效率分分鐘提高,工作一下就清爽了。
清單就是有這個威力,它的應用非常廣泛。
小到通訊錄、菜譜、旅行安排,大到投資理財、管理一家公司,清單都是一種簡潔高效的思考工具。只要確定了使用範式和主要功能,很快就能得心應手。
華裔管理諮詢師高原這樣定義「清單」:把所有懸而未決及需要解決的事情存儲到我們的「收集系統」之中,而不是佔用大腦。這樣才有機會留給大腦更多的深度思考時間。
小事不遺漏,大事不含糊。列生活清單可以參考《金字塔原理》提到的MECE,儘量做到不遺漏、不重複。
# 構建生活清單系統,增強時間效能
清單的本質正是時間管理,構建生活清單系統意味著要反覆問自己:第一,有沒有對自己的「時間效能」提出要求;第二,有沒有對「重點時間」進行重點利用。
生活中的小事總是簡單卻更容易遺忘。還總以為自己失憶了,是的你真的會失憶。尤其現在信息超載愈發嚴重,大腦總是滿著的,有個新東西擠進來可能就會忘掉一件什麼事。
奇妙清單作為工具恰好可以解決這個痛點。比如上個月忙東忙西的差點忘記還京東白條,我趕緊新建一個「還款清單」並設置前一天提醒。再比如上周去健身房忘帶水杯和頭繩,回去馬上在奇妙清單上列了一個「健身裝包清單」。
生活清單基本上不需要考慮可行性,但總有一些事很難完成。比如給貓剪指甲……可行性極低,嘗試了很多次……
攤手 ┑( ̄Д  ̄)┍
8月裡遇到的多數事情,我都會優先選擇清單來整理備忘,所以也是一直在不斷地拓展清單種類。
像上個月讀過的書和在看的書,有幾本可能讀不完了,就挪到9月書單裡面。有了書單就有影單,還有空間改造清單、旅行清單……看著這些清單,會覺得8月過的很充實。
一個初級使用者的奇妙清單頁面截圖(部分)↓↓↓
# 寫在文章末尾
關於清單,你有哪些私家使用心得嗎?歡迎留言分享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