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電影的固有印象是電影一定的有一個固定主線的故事,這是大家普遍的觀影舒適點,如果沒有一個成熟的故事的話,那麼觀影的感覺就會大打折扣。
因為故事往往是最直觀的一點,電影本身最早開始就是講故事的,而且是將一個大家不知道的故事,用一種大家知道的方法慢慢地闡述,這就是電影本身的魅力。
同時也是大多數人觀影的舒適區,這個區域決定了大多數人對於電影的第一印象。
在這個印象之下,好萊塢電影體系逐漸的成為了不願意思考者的大餐,他們通常用流水線作業的方式來讓我們吃一道快餐,至於說快餐的質量怎樣,這個沒有太多的要求,也沒有人會認為一道快餐的意義有多麼的遠大,因此,長此以往下去,我們自己真正的觀影體驗正在一點點的退化。
大多數人對於電影的嗅覺也在逐漸的被一種味道固化,以至於很多時候,電影本身的定義是什麼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但是電影依舊是可以成為一種藝術的表達的。電影如何能作為一種藝術的考量這就要拋開好萊塢電影去世界各地看一看了。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本身就是為了對抗美國的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下的快餐文化侵襲,因此,歐洲三大電影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有利代表。
他們注重的並不是以一個線性的故事,很多時候,歐洲電影節注重而更是對於藝術電影本身的探索。
電影究竟有何種表達方式或者在這些表達方式中,又如何會被拆開或者重組之下,產生另一種我們所看不到或者說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才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存在的意義,也是對於非線性,非故事性的電影本身探索的目的。
以上,就是為了對於今天所推薦的這部電影,做鋪墊。這部電影叫做《我離家了,但……》,它是一部入圍了柏林電影節的作品。
柏林電影節,提名了金熊獎,在第6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又獲得了開放電影大獎。
但是並不是這些大獎就能給這部電影加分,這些大獎只能是說明這部電影可以作為藝術電影讓大家一探究竟,至於說這部電影本身到底如何,這需要大家做進一步的探索。
本片著重講述了一個患有躁鬱症的母親,在離婚後獨自帶著一男一女兩個小孩的故事,大一點的孩子是男孩,他離家出走了一個星期,然後以自己的腳傷而回家。
此後的母親開始了自己歇斯底裡的生活,對於生活中的各種場景,這個母親看上去是病態的,一方面可以向一個陌生人喋喋不休,另一方面卻對於自己的孩子惡語相向。
如果普通人去觀看這部影片的話,一定會一臉懵逼,但是這部影片卻意料之中的獲得了某種推崇,我們就要來看看其中的秘密。
這是一部非線性的電影,因為從大家一般情況下理解的電影的角度去看,本片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故事可言,即便是一直以來作為主體的男孩離家出走且受傷的故事主線,本片也展現得非常不明顯,而片頭與片尾處的動物的具象,完全的將本片一開始的節奏就打亂了。
大家並不會在一開始就明白這樣的場景到底有什麼指向性。所以,困惑就在一開始蔓延了。
而這位母親的性格也漸漸地成謎,如果僅僅是躁鬱症的話,那麼一開始這位母親就應該展現出來應有的對於所有一切的暴躁不安,而不是僅僅對於自己的孩子的暴躁不安。
這也是不符合邏輯的地方,這同樣是很多人都不理解的地方。
母親的躁鬱症和母親的喋喋不休以及在家庭之外展現出來的嚴重的依賴情節到底哪個才是真的,那個才是虛幻的。
瑣事,或者說無處發洩,使得這位母親逐漸的讓自己失控了,這是可以預見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沒有什麼依靠的人,最容易的就是自怨自艾。
但是一定意義上這些人的內心往往很脆弱且不容易癒合。即使是有人可以對於這些人給予充分的關心,他們依舊是不會因此而有任何的悸動。
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的內心基本上並不是非常緩和的,當有一個可以緩衝的地帶來臨之後,往往就要迎來大爆發。
這也是為什麼這位母親會跟自己的話孩子發火,且對於一個路人更喜歡喋喋不休一樣。往往最深的人傷你最深。這也是本片中我唯一看明白的一處,至於說驢子與獵犬的寓意,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冷眼觀屠戮,完了依舊是不離不棄僅此而已。
說實話,這部電影本身並沒有看出來太多的觀點和技法。或許真的很優秀,不過我沒看完全懂而已。如果你懂,請告訴他。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