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村距離餘姚城區和寧波市區均為21公裡左右,離高速路口4公裡,交通便利。東接大隱鎮,南鄰芝林村,北至姚江,與蘆山寺村隔岸相望,全村區域面積10.5平方公裡,人口約1500人。
河姆渡舊稱黃墓渡,因諧音之故,逐漸演繹為"河姆渡"。相傳,「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黃公晚年隱居於車廄一帶,他姓崔,名廣,字少通。曾隱居湖北谷城黃石山,世稱夏黃公,又稱黃公。逝世後,安葬於河姆蛇駝嶺榔幹山的山腳下。他是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品行高潔的文人,受人尊敬和敬仰。
滔滔江水不斷向前,讓人不禁聯想起《史記 · 留侯世家》中張良遇黃石老人的故事。相傳張良有一天來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之後無論老人怎麼做,張良都滿足於他。老人很開心給了他一本他夢寐以求的《太公兵法》……這位黃石老人就是黃公,這部兵法造就了興漢400年的軍師。
趁著天氣晴好,循著黃公的足跡驅車來到河姆渡村。河姆渡村屬於河姆渡遺址周邊保護地帶,保持著原生態自然景觀。這個流傳千年的古村落,承載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記憶。
一條碧波蕩漾的姚江橫跨在河姆渡村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之間,平靜的水面上泛著幾艘渡船,每天載著往來的遊客。姚江不僅是一條江,它還承載著河姆渡的古往今來。
在河姆渡村村民委員會的不遠處,有一座單孔石橋名叫福泉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四年(1468)之前,福泉橋原稱黃墓橋,又因其在福泉山下,而被人們稱為「福泉橋」。
站在橋上,耳畔傳來的潺潺流水聲,橋兩邊的尾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石鼓形圖案。橋板正中間亦有圖案:一隻花瓶插著三支戟,中間雙刃戟直插,二邊單戟斜插,戟刃向外。橋聯的上方還雕有龍頭,龍鬚分明,栩栩如生,一幅江南水鄉圖,渾然天成。
河姆渡村的美景誠然不止這一處。鮮紅的磚瓦院牆,青灰色的瓦片,門前三棵蔥蘢的古樟樹,水洗般的碧空,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照射在鮮紅的院牆上,這些鮮明的顏色交織在一起,儼然一幅相輔相成的畫。
迎著微風,踏進竹林小道,呼吸著來自竹林深處那一份的清涼,感受著遠離城市喧囂後的靜謐。穿過蔥蘢的竹林,眼前一座古庵赫然映入眼帘,這古庵名叫清化庵,始建於清代,是餘姚市文物保護點,現址是2002年10月重修的。它由大殿、東西廂房組成四方的院落,牆門朝西。大殿七開間,廂房各三開間,皆為硬山平房。
冬風乍起,竹影隨風一絲一縷的落在了石牆上,嵌在了石縫裡,靜靜地訴說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河姆老街舊名黃墓市,早在1227年的《寶慶四明志》內已有黃墓市的記載,是南宋時慈谿縣的六大集市之一。它是由上市頭、下市頭兩段組成。以涼亭為中心,南到八板橋不到一裡為上市頭。再由涼亭向北,一直到洞橋浦的河埠頭為下市頭。
清末明初,這裡曾經是船運停靠點,山貨、土貨、外來品的集匯地,河姆老街綿延一裡,縱橫數條街市,有鐵匠鋪、藥鋪、商品行等幾十家店。看著現在老街的規模,你就可以想像昔日車來人往、百舸匯集、吆喝叫賣的繁鬧喧囂的場面了。
如今的老街雖已上了年歲,老木古屋也都染上了歲月的風霜,但往昔的輝煌卻仍存在於每一位河姆兒女的記憶裡,他們總是會用最傳統的方式,把過去的故事,代代相傳,薪火不滅。
河姆渡村有著紅色基因,這裡曾是浙東遊擊隊三五支隊重要活動地。如今,烽火硝煙退去,留下的是幸福與美麗。天空依舊藍得純粹,陶徐馮水庫的水也呈現一種深藍的色彩。一眼望去,波光粼粼,蕩漾的水波在傾訴,在歡呼。
水庫邊的風很大,遠處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山勢隨著波紋的變化而變化著,水庫邊的樹木還沒完全泛黃,依舊帶著點綠意在風中搖曳。同時,陶徐馮水庫也是全村飲用水水源。
河姆渡的好山好水也滋養了美麗的石斛花。鐵皮石斛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石斛花營養好,理氣、安神、益血,能增強人的免疫力。
但是養好鐵皮石斛可不容易,它對環境的要求較高,溫度是否合適,溼度是否合適,都直接影響其生長。
只見黑色的遮陽網大棚裡整整齊齊的綴著溫度計、水龍頭,搭建的溫床約有三尺高,鐵皮石斛就這樣被精心呵護著。鐵皮石斛依附樹皮和木屑而生,泥土於它竟顯得多餘。這些石斛攀著樹樁而上,圍繞著樹樁生長、開花,淡黃色的花瓣怎麼看都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
美麗的石斛花不僅有觀賞價值還有食用價值。新鮮的石斛花放入水中洗淨,再用滾燙的水焯一下,放醬油和麻油攪拌即可。涼拌的石斛花就做好啦。除此之外,石斛花還可以用來炒蛋、燒肉。石斛花仿佛就是一種可以和任何食物搭配的蔬菜。
幹條的處理則要複雜的多,它是鐵皮楓鬥的另一種形式。同樣是採摘、挑選、烘乾,只是烘乾的溫度不同,相比於花朵,枝條需要的溫度更高。它在磨粉後可以用來泡茶、煲湯、入膳。
陽光照耀著果實,微風吹進了竹林,
漫步於河姆渡村,
停留駐足,
享受初冬的饋贈,
不負美好,
將村中美景存留心尖
……
風光無限好,只為你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