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演繹—元素篇

2021-02-19 特色文化主題飯店

彎曲的細線條,似乎更被河姆渡人偏愛。他們喜歡用短線、斜線,用翃文、圓弧紋和人字紋來裝飾器物。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紋路,組合著物質世界的千變萬化和隱秘的內心世界。

餘秋雨-《藏著的中國》

在太平洋大酒店,河姆渡文化元素存在每個地方,一個簡單的指示牌、一個普通的符號,都是運用河姆渡陶器圍紋來製作而成,每一件就像是博物館中的藝術品。

Throughoutthe hotel, Hemudu culture exists from asimple directional sign to a non-smoking plaque.

 

河姆渡圖騰

         太平洋大酒店圖騰以七千年前古文明遺址河姆渡出土文物為範本,圍紋源於「象牙盅」(第三層文化,距今6000年至6500年),中圖源自「雙鳥朝陽」(第三層文化),中心為太平洋大酒店標誌,寓意太平洋人秉承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的勤勞奮進的美德,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經營理念之根本,創造出「顧客至上,永續經營」的企業文化,為賓客提供最滿意的服務。此圖騰也表現為「雙鳥舁日」,兩隻巨鳥拱護著一輪光焰熊熊的太陽,搏擊升騰,運行蒼穹,猶給人以一種自信、光明和向上的激情與力量。它同時象徵著太平洋人用智慧與勤勞在創造的綠色文明,並昭示著其企業強大的生命力。

 

The Hotel's totem is inspired by pottery and ivory artifact unearthed from Hemudurelics. The outer circle originates from the carved ivory artifact from the 3rdcultural layer (6000BC to 6500BC) and the inner circle represents the mostfamous symbol of Hemudu, ˇDouble Birds Worshiping the Rising Sunˇ The center isthe Hotel Logo, symbolizing the Hotel strives to bas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e as the fundamental business philosophy and to create a "customerfir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rporate culture.

 

  

河姆渡文化瀰漫在酒店的每個角落,銘刻在每個員工的心中。雙鳥舁日,鳳歸來,放眼北望,龍山舜水,正在鼓起太平洋文化的波浪!在這座古老文獻名邦的蒼穹之上,太平洋人正在書寫明日的輝煌!

The Hemudu Culture is filled within every corner of the hotel Enshrined in heart ofeach associate A pairof birds worshipping the rising sun Looking at North, Lonquan Mountain and YaojiangRiver is plumping up the wave of Grand Pacific Hotel Culture! In this ancientcity, the Pacific people are rewriting the glory of tomorrow!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河姆渡?這,就是河姆渡......
    有一種文化,叫河姆渡什麼是河姆渡?再讓Ta講一些其他的元素很可能就什麼也講不出來了誠然,你們說的都對但是河姆渡最有名、最深入骨髓的是千百年來,隱藏在這片土地背後的文化河姆渡文化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認識和了解
  • 牧古說古珠第八篇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珠子
    長江流域是由眾多支流衝擊形成的大大小小無數的沿江平原,平原邊緣的丘陵是最好的園圃農業臺地,河姆渡遺址就分布在餘姚平原東部山地前的緩坡上,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共有4個文化層,距今7000-5200年,時間跨度近2000年。
  • 河姆渡遺址觀感
    先在廣場拍幾張照片,然後進入由江澤民同志題寫館名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17時要閉館,我們匆匆離開,門口的公交車沒有了。打不到車,走了3公裡左右,到公交車站,乘19路車回甬。半天時間,收穫滿滿。頗有所思,亦有所得。可掃碼聽語音導覽,人工智慧元素明顯。博物館3個展廳,分列遺址概況、稻作經濟、定居生活和原始藝術,不論走到哪個展廳均可以掃二維碼,聽語音介紹。
  • 「我快樂,我是河姆渡小傳人」,丸子媽媽遠古文化探索之旅!
    要說 「最早的寧波」,標誌就是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本周丸子媽媽將要帶丸子大家庭的小朋友們去做一名「考古人」,了解寧波最早期的文化發源地:河姆渡文化遺址。我們邀請到了場館內的專業講解老師,從」衣、食、住、行」等四大分部進行生動講解。
  • 遠古江南:從河姆渡到井頭山的千年追問
    1978年,河姆渡遺址被寫進了中學歷史書。「這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表明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姚小強讀初中時,曾認認真真地背下這個知識點,當時壓根兒沒想過,離家10多公裡外的河姆渡遺址,會成為自己人生的關鍵詞。    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 寧波「河姆渡」年糕6年長跑終獲批
    日前,餘姚市河姆渡元國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餘元國在得知「河姆渡」年糕商標獲批後第一時間向餘姚市市場監管局丈亭所所長龔世偉分享了這個好消息。河姆渡」年糕商標註冊證作為這場歷時6年商標註冊「馬拉松」的參與者,對於餘元國的喜悅之情,龔世偉可謂是感同身受。
  • 井頭山遺址:放羊時意外發現的「河姆渡之祖」
    其中往往包含有陶器、石器等文化遺物。要是這個名詞還令許多讀者感到陌生的話,我們還可以揭示另一個事實:它已有8000年的歷史,比7000年歷史的河姆渡遺址,還長了1000歲,是「河姆渡之祖」。記者馮源攝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保存最好、地下遺存相對完整的一處史前村落遺址。2007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建成,由河姆渡博物館管理。它的主體是罩在考古發掘區上方的一座形如蚌殼的大型鋼結構保護棚,當地人對它也不陌生。
  • 不負美好,將河姆渡美景存留心尖
    河姆渡舊稱黃墓渡,因諧音之故,逐漸演繹為"河姆渡"。相傳,「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黃公晚年隱居於車廄一帶,他姓崔,名廣,字少通。曾隱居湖北谷城黃石山,世稱夏黃公,又稱黃公。逝世後,安葬於河姆蛇駝嶺榔幹山的山腳下。他是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品行高潔的文人,受人尊敬和敬仰。滔滔江水不斷向前,讓人不禁聯想起《史記 · 留侯世家》中張良遇黃石老人的故事。
  • 從河姆渡的豬紋陶缽開始,首博全景呈現古越文明
    包括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良渚古城遺址出土文物等均已被載入教科書,此次展覽也將一一呈現。 「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從史前直至明清時期,展示了浙江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浙江故稱「越」,展覽中古代浙江、越地寶藏悉數登場,本次展覽借展文物376組件,若以每一件展品為單位估算,總數量近450件。部分展品出自最新的考古發現,尚未定級,目前僅一級文物數量已達百餘件。
  • 經歷千年時間洗滌有著7000年稻穀文化的河姆渡畔又飄起了木榨油香
    後來這位老師傅被陸雪龍的誠心打動,來到餘姚河姆渡,足足修了20多天才修好。為了榨出更好的木榨油,陸雪龍還從安徽請來了一位有著38年木榨油經驗的師傅負責油坊的日常工作。為了弘揚和傳承木榨油的古老技藝,為了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健康天然的油品,陸雪龍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 七千年河姆渡遺址「地標」被撞 傾家蕩產?交警:撞的是偽造品
    初中歷史課本裡有幅照片,代表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遺址雕像,「雙鳥朝陽紋牙雕」,相信很多人存有記憶。它也是餘姚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不過,12月24日,有網友在本地論壇發出了一張照片,一輛白色奔馳轎車一頭載進「雙鳥朝陽紋牙雕」的石像裡,引起網友一陣熱議。「PS的?」
  • 河姆渡 · 城管 丨以堅守詮釋為民初心,以擔當踐行城管使命
    他們是千年古渡的守護者,他們守著鎮容整潔,護著百姓安寧,他們就是餘姚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河姆渡中隊。在河姆渡,有這樣一群身著藍色制服的身影,他們日夜奔走在山間、街頭,巡查、處置各類違法現象,不斷提高鎮容環境品質。
  • 河姆渡CEO華建剛第五屆中國智能建築節上發表主題演講
    河姆渡CEO華建剛在峰會上發表了《疫情是一場歷練,數字是一個時代》的主題演講。<以下文字根據華建剛先生演講內容整理而成>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朋友:我是河姆渡產業網際網路平臺的CEO華建剛。
  • 兩岸特色藝術新演繹:在地文化與流行元素相結合
    結合本土傳統信仰與流行文化的電音三太子在近20年的發展中,成為臺灣陣頭文化的一張新名片,甚至走出了寶島,讓各地都熟知。而臺灣獨有的霹靂布袋戲也把傳統布袋木偶戲文化演變為動漫IP。劇中的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所演繹的故事給觀者打開了一個新奇的魔幻武林世界。
  • 演繹傳統文化,這裡有最酷的姿勢!
    第4篇文章                                                       未來5G時代近在咫尺,新的風口將帶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莫高窟為設計元素,代表著中華文明的藝術高度和精神需求。朱雀承載了國人對藝術、樂律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以及宗教信仰的獨特理解。
  • 山東元素亮春晚齊魯文化傳神州
    2018年央視春晚,又有別樣風採:今年,春晚首次在山東設立分會場,更史無前例地將曲阜、泰安兩個歷史文化名城都納入其中。  山東元素在春晚舞臺上大放異彩,齊魯文化在神州大地廣為傳頌。這不僅是帶給全省人民的一道豐盛的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激發齊魯兒女文化自豪感的精彩亮相!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謂多種多樣、多姿多彩,因為我們之前就強調了挖掘元素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但面對這麼多元素,哪些可以被運用,或運用哪些會更好,這就需要我們對挖掘出的元素進行提煉。
  • 青海省蒲臺鄉讓文化融入黨建元素 開闢「黨建+戲曲文化」新模式
    樂都區蒲臺鄉堅持以「黨建+文化」為引領,在傳承保護傳統戲劇的同時,讓文化融入黨建元素,開闢了「黨建+戲曲文化」「黨建+非遺」新模式,探索建立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黨建新路子。樂都區蒲臺鄉位於樂都區雙塔溝,是河湟地區秦腔文化的活躍地帶,然而,戲曲文化不只是榮耀的象徵,也有甜蜜的苦惱。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逐漸與戲曲文化「失聯」。針對這一現狀,蒲臺鄉黨委依託「三會一課」,給黨員們講秦腔的歷史,講文化繁榮的重要性,激發年輕人的積極性。為發揮黨員示範作用,零基礎的年輕黨員白天忙農耕,晚上練習,常常一個動作練上幾個小時。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人民網 沈婧婕 攝紮根香港 再釋故宮經典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人文脈絡,形成了根植中華文化,又糅合西方色彩的香港文化。別具一格的香港視角,為故宮文化的演繹再添魅力。吳志華介紹,從外觀到內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兼備香港的現代特色,盡顯「陰陽平衡」「剛柔並濟」的中國宇宙觀。外部空間來看,七層樓高的建築「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形似中國古代的鼎;內部結構方面,汲取紫禁城中軸空間平面遞進的靈感,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打造成中庭空間垂直遞進的結構,兼具以現代手法演繹琉璃瓦圖樣的中庭天花。
  • 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將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講述萬年故事
    如是,上山文化也許可以被看做是稻作農業社會形成過程的起點。發展文明的起點與延續上山文化是浙江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期考古學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上山遺址也發現了跨湖橋文化的遺存物,豐富了浙江新石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