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令人無比揪心的「恐怖片」,安東尼·馬拉斯導演的《孟買酒店》。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它講述了2008年11月發生於印度泰姬陵酒店的恐怖襲擊事件。
恐怖分子全副武裝進入豪華的五星級酒店,對酒店的客人、服務生、主管、前臺等,進行無差別槍殺,最終導致160餘人喪生。
目前,這部電影在豆瓣被超2萬人評出8.4分,是近期口碑最佳的影片。
這部電影共123分鐘。
看片過程中,處於上帝視角的觀眾,可能會產生很多憤怒時刻,在這些時刻裡,我們發現,明明這場危機有部分挽回的機會,明明事件結局可以不必如此慘烈。
比如,印度特種部隊在恐襲發生將近一夜之後,才從新德裡抵達孟買,最終控制酒店,擊斃恐怖分子,而孟買警方則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解救行動。
救援的遲緩恐怕令很多觀眾感到寒心。
又比如,在原本身處貴賓酒吧的眾人向員工通道轉移時,如果其中一人不通過手機接受酒店外的媒體採訪(當然,他以為自己是在呼救),而讓恐襲幕後主使通過手機定位知道更多人的藏身之處,傷亡或也不會如此慘重。
更令人氣憤的是,印度新聞媒體對事件時效性的盲目追逐,在某些時刻,成為令人心驚的「幫兇」,正是他們所獲取的新聞畫面以及對事件進程的報導,使逃生人群被明晃晃地被暴露在恐怖分子的視野之中。
同時,在這樣一部節奏緊湊、令人無法呼吸的「商業電影」中,劇作對某些命題有相對深入的刻畫,比如,信仰。
片中的恐怖分子都是穆斯林教徒,他們信仰真主,之所以發動此次恐襲,就是因為他們堅信,是非穆斯林教徒奪走了原本屬於穆斯林教徒的生活,而使穆斯林人群陷入貧窮與痛苦之中,他們將恐襲理解為一場「聖戰」。
而在最後處決俄羅斯人、美國人等代表白人權貴階層的重要人質時,女主角Zahra抬頭直視恐怖分子的眼睛,開始進行穆斯林禱告,恐怖分子由此產生思想與靈魂的「分裂」:這個富有的美國女人奪走了穆斯林的生活,但她自己卻是一個穆斯林?一個穆斯林怎麼可以處決另一個穆斯林?儘管幕後主使通過對話機一再提醒行刑的恐怖分子,這沒什麼不對,這同樣是「善意」的,但這名恐怖分子最終無法說服自己,而放棄處決Zahra。
而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孟買酒店》都是這個時代的一則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