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題:「人情月餅」成「甜蜜負擔」?——中秋節月餅浪費觀察
新華社記者邰思聰、魯暢、吳文詡
即將到來的中秋節是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消費逐漸回暖後的重要傳統佳節,不少消費者和企業提前許久採購和定製禮盒月餅,用專屬節日的「通貨」走親訪友、維繫客戶關係。然而,記者在中秋節前調查發現,隨著「人情月餅」越來越多,「買太多、送不完、吃不掉」的月餅讓不少人承受著「甜蜜負擔」,成為浪費環節不可小視的一部分。
(小標題)「買太多、送不完、吃不掉」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月餅既是中秋團圓不可少的美食,又是節日期間走親訪友、禮尚往來必備的人情禮。艾媒諮詢發布的《2019中國月餅市場與消費者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去年我國月餅產量約36.4萬噸,銷量13.8億個,幾乎人手一塊。不少受訪者表示,採購的月餅太多,收到月餅也不少,真正吃的卻非常有限。
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王麗就面臨這個問題。由於年底要舉辦婚禮,婚宴酒店以中秋優惠活動為由,在籤訂婚宴場地的同時贈送了價值6000元的月餅,共計34盒。「此外,我父母單位也各發了一盒,這麼多月餅哪吃得完,送也送不出去。」
不到9月底,市民李薇家中的禮盒月餅就已經堆成了「小山」,這些月餅絕大部分是她所在公司的合作企業寄來的,有的連快遞包裝都沒有拆開。「很多禮盒都是定製的,帶有公司LOGO,沒法再轉手送人。」李薇說,他和家人覺得月餅過於甜膩並不愛吃,只是為了有過節氣氛才幾個人分一塊吃。「扔掉覺得可惜,不扔掉又非常佔地方。」客戶的「好意」表示竟成了負擔。
《2019中國月餅市場與消費者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消費者購買月餅的意願達60.4%,其中打算買來送人的佔比超過三分之一,而不打算購買月餅的消費者中,有近一半的人也因為公司或好友贈送而在中秋節得到月餅。
供需間的「失衡」在今年中秋節或更為明顯。記者調查發現,受疫情影響,食品行業上半年的整體表現低迷,糕點類產品因其非剛需屬性使銷售壓力更加明顯,不少糕點企業將今年中秋節視為企業彌補損失的絕佳時機,加大了月餅的產量。
(小標題)「消費」過度,「消化」不良
近年來,從大量網民對「五仁月餅」的爭議,到對高校食堂月餅「黑暗料理」的調侃,都反映出民眾對月餅這一傳統美食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其原因是什麼?記者進行了採訪。
——高油高糖讓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在口味熱度上,傳統蛋黃、豆沙、蓮蓉等是消費者購買食用的首選,但其弊端是月餅的含糖量、含油量較高。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表示,月餅含油脂、蔗糖較多,即使低脂、低糖仍存麵粉等成分,過量食用易致胃滿、腹脹,引起消化不良,老年人、兒童更不宜多吃。
——奇葩口味拿來「搞怪」。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商家為了博眼球,生產銷售不符合大眾口味的月餅。在某電商平臺上,一款售價約60元,包含「韭菜、香菜、辣條、豬大腸」四種口味的搞怪月餅禮盒引發關注。部分消費者表示,購買這款月餅主要是想送給朋友「開個玩笑」。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月餅口味的推陳出新越走越偏,泡麵、酸菜、山楂、螺螄粉等口味月餅層出不窮。一位餐飲業內人士表示,這種譁眾取寵的做法是繼月餅「過度包裝」後的又一不良「變種」。口味創新頻繁,真正食用者寥寥。
——粗製濫造,最終只能「送」入垃圾桶。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日前對全市大型超市、生產企業、餐飲單位等各環節生產、經營的月餅產品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共監督抽檢月餅236批次,其中兩批次不合格,最終只能銷毀。有業內人士指出,月餅抽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主要涉及超範圍或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超標、質量指標不合格和標籤不規範等。
(小標題)少一些人情「買賣」 請把「本色」還給月餅
如今,月餅幾乎成為社交工具。受訪專家表示,生產商、商家、消費者各方都應理性思考月餅的真正含義,把「本色」還給月餅。
——月餅也可效仿「小份菜」,月餅也能更健康。在踐行「光碟行動」、拒絕餐飲浪費的大背景下,不少餐飲企業推出了「小份菜」,月餅也可以通過「變小」來減少浪費。據了解,今年已經有不少月餅做「小」了。有消費者表示,未來月餅生產企業如果能在「減量、減糖、減油」方面做更多嘗試,或許會讓月餅得到更充分的正向反饋。
——少些人情「買賣」,多些「清爽」交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宋煜表示,雖然饋贈月餅習俗早已形成,但如今這項習俗卻有些變味,從注重情感「異化」為注重形式,禮品功能也被不斷放大。
——理性消費,避免浪費。受訪專家表示,消費回暖後的首個中秋節,不少消費者難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行為,建議消費者理性消費、避免浪費。從個人來講要培養節約習慣,從社會來看要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氛圍。同時,在購買月餅時,一定要仔細核對各種產品生產細節,以免買到「三無」產品或假冒偽劣產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