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徵:沒做基本的表演功課,就hold不住大銀幕

2021-02-19 三聯生活周刊

「我印象中,北電、中戲、上戲,國內這三大專業院校的表演系火起來是1998年之後的事了。《還珠格格》裡的『小燕子』火了,大家開始追星,泛娛樂時代開始了,想當演員、有明星夢的年輕人才一下子多了起來。」

「馮老師還沒來,你門口等會兒?」人藝門口的保安大哥提起馮遠徵,不像是在說一個有名氣的演員,而是單位裡的某個老同事。

演員馮遠徵升任北京人藝副院長之後,在院裡的時間變多了,會也多了,要操心的事更多了。但在他心裡,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是演員,這個身份到什麼時候都不會變。從早年《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的家暴男安嘉和,後來《非誠勿擾》裡的「娘娘腔」,到最近上映的《你是兇手》裡的反派李愛軍,過去20多年來,馮遠徵塑造了很多大眾熟悉的角色。在很多影視劇裡,他的角色戲份不多,但一出場就能讓人記住。在大眾視野之外,北京人藝的舞臺上,他從《北京人》《茶館》《日出》……演到《杜甫》,演成了人藝的臺柱子,演員隊隊長。最近幾年,馮遠徵開始嘗試在各大院校教授表演課。1991年,他從德國學習表演後回國,最想做的事就是教表演,時隔20多年,這件事總算做起來了。疫情期間,劇院放假,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排練和演出。我會在家自己做做深蹲、平板支撐,維持一個好的身體狀態。「表演」是什麼?是用你的身體、聲音、表情去完成作品。你的身體就是你的武器,是你的創作材料。你當然要對它了解,能夠掌控它。這些都建立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之上。在德國學習時,我學的是格洛託夫斯基學派,它有一套完整的身體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運動量的訓練,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格洛託夫斯基非常重視熱身訓練,那些精心設計的動作,能讓你超越極限,在舞臺上擁有超凡的爆發力和控制力。強度有多大呢?當時,我認識一個旅居德國的中國雕塑和行為藝術家。有一次,我和他說,讓我給你做一次發聲,我們用聲音做個行為藝術。他說,行。當即我就在他的工作室裡開始熱身,熱身後開始練習發聲,聲音一出來,玻璃都跟著共振了,大家都很吃驚。在那之前,我熱身了2個多小時。在日常的表演課上,最多一次,我們熱身了5個小時。2015年9月6日,馮遠徵在北京人藝劇院排練歷史劇《司馬遷》 (視覺中國供圖)當你超越身體的極限,你的專注力、感受力都會超越極限,這是演員開發自己潛力的方式。現在很多時候,別說開發自己,學表演的孩子甚至忽視了基本功訓練。有兩年,人藝一個新演員都沒招到。我們已經把標準降得很低了,但還是招不進來。原因很簡單,還談不上對表演的理解,多數剛畢業的年輕演員基本功就不到位。面試時,學生一進來,剛一張嘴你就知道,這四年沒怎麼練功,臺詞都說不清楚,聲音都打不開,這肯定演不了人藝的戲。這麼多年,很多地方都變了,但人藝的戲堅持不用「小蜜蜂」(麥克風)。一來是要保持話劇的原汁原味,二來舞臺上演戲,聲音的大小和動作幅度相匹配,弄一個麥克風,聲音大了,肢體動作就也起變化,這是影響表演的。前兩年,我第一次去給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上課,去之前已經想好了整套教學方案。一下飛機,他們班的學生來接我,在車上,我和他們閒聊,「學到什麼程度了?」「還練功嗎?」他們答得支支吾吾的。我一下子就知道,壞了,方案不能用了。2017年8月,任鳴、馮遠徵(左)在北京人藝劇院討論排戲(視覺中國供圖)原本,我判斷他們有一定的基礎,經過一定強度的訓練,所以準備了一套格洛託夫斯基學派的高強度訓練計劃,但那天和他們聊幾句就已經知道,多數人都不太練功了。我趕緊調整方案,把高強度練習變成了從玩遊戲開始。
我1991年從德國回來就很想當老師,也試著爭取過,但各個學校都不要。當時,學院對表演老師的需求確實有限。我印象中,北電、中戲、上戲,國內這三大專業院校的表演系火起來是1998年之後的事了。《還珠格格》裡的「小燕子」火了,大家開始追星,泛娛樂時代開始了,有明星夢的年輕人才一下子多了起來。在那之前,哪有動輒上萬人報名表演系?有個幾千人就不錯了。所以,那時候老師的需求量沒這麼大,待遇也一般。做老師這件事就先放下了,我去演戲,專心做演員。這幾年,才有機會再教表演,接觸不同的學生。這小30年,我演了20多部話劇、幾十部影視劇,總結了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和教學方法,其中有格洛託夫斯基的東西,有斯坦尼的東西,也有人藝培訓演員的方法。之前我總批判,演員的表演問題是我們表演教育的問題。這麼多年,國內學院體系的教學一直在沿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這麼多年還沒有發展和改良,整套教學系統已經落後了。我經常說,我們教的斯坦尼那套體系,是不斷讓人穿衣服,先解放天性、無實物練習、動物模仿,再集中注意力,觀察人物、塑造人物……放鬆和專注常常是拆解開的,有些教條的孩子就很難掌握。學習表演不該是穿衣服,應該是脫衣服,你把自己清空了,完全放鬆,才能讓角色注入到身體裡。還有就是,好多教表演系的老師都沒演過戲,教的都是理論,而表演是高度依賴實踐的一門技藝。這就總讓我想到,30年前德國就已經是所有老師都要演戲,沒有特殊事情,他們暑假就要聚在一起排戲,開學時演給學生看,學生再根據老師的表演進行雙向選擇。我趕上過一次,那年,老師們排的是莎士比亞戲劇裡的幾個愛情段落,放在一起,取名《德意志愛情故事》。排練時他們極為投入,都盤算著怎麼用表演徵服學生。要是哪個老師沒有學生選,她就只能自動匹配學生,那可能就選不到自己得意的人了。「我可以請你喝咖啡嗎?」老師還想著討好學生,在那之前,我從沒有過這樣的體驗。這種師生關係一旦建立,就有天然的信任感,因為是彼此選中的。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68周年紀念演出劇照

從2013年開始,我每年都去北京電影學院,給他們攝影系大一的學生上一個月的表演課。30天,什麼別的課都不上,學生的心思全在這兒。最初,是當時攝影系的系主任王競找我的。我和他一起拍過3部戲,拍戲間隙總會聊聊表演。他自己有個困惑,不知道如何與演員溝通。攝影師總希望演員走位精準點,出現在畫面裡是好看的,但很多時候,演員最好的表演不是在預設的鏡頭裡完成的。所以,他就想讓我去給攝影系上表演課,讓大家對表演有個概念。剛去時,我愛人還說,你這些學生,都不像能當演員的。我趕緊跟她解釋,我教的是未來懂表演的攝影師或導演。教表演,首先得讓學生敞開自己。我小時候,不愛說話,完全看不出有做演員的潛質,是學習跳傘把我的任督二脈打通了。當運動員,首先要學會放棄自己,擁有對身體的掌控力;其次,運動員得有點血性,得學會罵街。跳不好了,罵自己,同伴之間交流好像很粗魯,但其實是打開自己的過程。剛到人藝報到時,一進門,我站都站不直,弓著個腰,晃晃蕩蕩的。老師就呵斥我:「立正,你會不會?」進了人藝才開始練習走路,練形體,規範自己。這是好事,你得先放出來,再往回收,收容易,打開更難一些。現在大部分學生,沒有收的問題,都是打不開自己。我的同事丁志誠給青年演員上課,第一句話就是,你們都不夠「壞」,連架都沒打過,這哪行啊?雖然教的是攝影系,但我對他們的要求從沒降低過。30天的課,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消耗都很大。有時一天2節課,有時3節,從早到晚,都泡在排練室裡。各種遊戲、發聲和身體訓練,我都和學生一起完成。表演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一定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能建立對彼此的信任。第一次帶攝影系學生時,我們用18天的教學時間,排演了一出《哈姆雷特》,沒有戲服,也沒化妝,這些沒有表演基礎的學生在短時間內,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掌握了一些表演技能,很好地完成了演出。表演系的老師看了,都覺得驚訝。我沒教他們什麼,只是開發他們身上原本就有的東西。我一直覺得,老師不僅是一個教授者,更是開發者。像個淘金人一樣,淘學生身上的表演潛質。演員是個特殊的職業,它必須得心動,必須和人發生關係。不僅是師生,同學之間、演對手戲的演員之間建立信任關係也十分重要。電影《天下無賊》裡,我演的那個「娘娘腔」,完全是在現場即興出來的。當時,我和範偉都只拿到兩頁紙的劇本,都不知道那電影講的是什麼,怎麼個風格。導演馮小剛來了,我和範偉問他:「這戲怎麼演?」馮小剛說,本來呢,這個火車的景兒是搭的,要拆了,但他總覺得還可以拍點什麼,就加了這麼一場戲,原來劇本裡沒有,到時候看看怎麼剪,可用可不用。他琢磨了一會兒說,範偉那「藥匣子」演得挺好,可以按「藥匣子」來演。說我在陳凱歌那個10分鐘的短片《百花深處》裡的老北京「瘋子」挺好,可以演那個。我一下就明白了,其實就是希望我們這兩個打劫的性格和形象上有反差。進了現場,導演喊開機,範偉上來就喊:「打打打打劫!」臺詞一出,群眾演員就開始笑了。大家一笑,範偉老師就更來勁。我一看,哎呦,壞了,這怎麼演啊?這麼一刺激,我就也把自己的人物誇張到「娘娘腔」了,還豎了蘭花指,還嚷嚷:「嚴肅點,嚴肅點,不許笑,這打劫呢!」《非誠勿擾》裡,也有即興的東西。我和葛優有場相親戲,戲排了幾遍,都走順了。真正演的時候,我臨時加了個動作,兩人拉手時,他本來一下就能撤回去,但我拉住了沒撒手,他拽了一下,氣氛就尷尬起來了。導演一喊停,葛大爺說,「哎呦,我渾身雞皮疙瘩」。我說,「我也是」。這個人物關係就是對的。演戲,對手真的很重要。你信任對手,聽對方說話,感受對方帶給你的東西,你再交付你的東西。你不能關上感官,自顧自地念臺詞,那是演不好戲的。

《非誠勿擾》劇照

現在的年輕人接觸多了,我會漸漸找到些和他們打交道的方法。教表演,因材施教很重要。我在上海戲劇學院給學生上10天的大師班課,頭兩天上午,主要是在做遊戲,下午才上一些專業的表演課。做遊戲是為了讓他們放鬆下來,展現最真實的自己,在這過程中,我會觀察每一個人,有的人有點自我封閉,有的人性格外放,有人適應能力很好,有人想像力不錯……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表演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案,它面向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只有真正面對學生,走進他們,老師才能給出適合的教學方法。現在學校裡一成不變的課程設計顯然是有問題的。現在的年輕人個性突出,但也有一些共性。優點是聰明,很多人家庭條件優渥,這讓他們見多識廣。雖然有眼界,但他們往往有個最大的問題——缺乏和人真正的交流,很難真正地信任人。上課時,我會帶學生做信任練習,比如很多企業團建會做的,一個人從高臺上倒下來,其他人要接住他。一開始,很多人害怕,不敢倒,但只要成功一次,他們就願意信任自己的夥伴了。我還讓他們練習擁抱,每個人都要擁抱每個人,不低於30秒鐘。當你真正地擁抱,感受對方的呼吸、心跳之後,彼此的關係就自然拉近了。給攝影系上課時,有研究生同學來旁聽。我告訴他們,旁聽也要參與排練,也要參與最後的匯報演出。一開始,本科生排外,不同意,我就讓他們打散了練習,互相融入,慢慢的他們就彼此接受了。做演員,你個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尤其是今天這樣的大環境,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手機屏幕上,缺少交流和真正的生活體驗,學會觀察生活、喜歡觀察生活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我是北京人,但「文革」時父親下放到農村,我也跟著去了。在農村那5年,所有農活我都幹過。後來,被張暖忻選去拍我的第一部電影《青春祭》,演的是一個插隊的知青,根本不用觀察生活,什麼農活我都會幹,這些東西早就長在我的身體裡了。

《青春祭》劇照

演員能演出多少東西,取決於腦子裡有多少東西。腦子裡的人物形象足夠多,細節足夠豐富,碰到一個角色時,你才能隨時調取記憶庫,把那些形象和細節賦予角色。我總和學生說,你們要去觀察生活,養成習慣,這樣,它就會漸漸成為你的下意識。我出門總不自覺地盯著人看,愛人說我,你別這麼看人家,不禮貌,我這才反應過來,但還得討論幾句,你看那個人哪兒特有意思。很多人問過我塑造《非誠勿擾》裡「娘娘腔」那個角色的方法,其實不難,因為我生活中見過這樣的人,它就在我的腦子裡,遇到這個角色時,那個人的形象就跳出來了。有些離你生活太遠,或者走內心的角色,就需要下一點功夫了。《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我演安嘉和,一個博士、醫生,也是個打老婆的人。當時,我對這個群體了解不多,就打電話給婦女熱線,諮詢關於家庭暴力的事。人家以為我是個打老婆的人來尋求幫助,就熱心地開導我。他們告訴我,在那些施暴的人中,百分之三十八點幾都是大專及以上學歷,研究生和博士也有的是。類似的問題聊了很多,這就讓我更相信自己的角色了,也更堅定,為了讓他立體可信,在家裡越是暴力恐怖,在外就越要把他演得正常,甚至是高尚。可能是受了大環境影響,很多學生和年輕演員的目的性都很強,有的人會直白地和我說,考上戲就是為了當明星。有人問我,自己也想考人藝,但人藝的工作是不是有限制,會耽誤我接戲,耽誤我出名?那些只想出名的學生,我會勸他們,去拍戲吧,有戲拍就拍戲,聽經紀人和公司的安排,那是另一套系統。按格洛託夫斯基學派的觀念,每個人都有潛質成為演員,更何況是那些圈子裡外形條件很好的年輕人。問題不在於「流量」,在於「流量」讓他們沒有踏實學習的時間。之前,有個所謂的流量明星找我做表演指導,我說,做不了,你得去進修,表演不是一對一能教出來的,你必須跟人合作,和人有真正的交流,學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些是最基本的東西。但他的經紀人說,我們沒有時間。為什麼很多「流量」在大銀幕上就不起效了?就拉動不了電影票房了?我還是相信,看電影的人多少是要看真正的表演,真正的情感。你如果沒有基本的技術作支撐,就hold不住大銀幕,一個特寫眼神,就會露怯。你是可以找表演指導,現場人家演一遍,你再模仿一遍,但那個東西是沒有靈魂的。真正的功課得做在前面,你要做練習,排劇本,完成指導老師給你的功課。你要是太累,沒時間,那就真的沒轍了。

這幾年,人藝招演員,我總會問那些進了劇院的小男孩、小女孩:「你們來人藝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他們大多回答我,想要在表演的殿堂裡,成為一名好演員。我會告訴他們:「你記住這個,10年之後我再問你同樣的問題。」我和剛進人藝的這些孩子說,別老著急出名,先把劇院裡面的戲演好,把基礎打好,再出去賺錢、賺名。年齡大了之後,找你的戲少了,至少你還有人藝這個舞臺,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你得跟他們很現實地分析,他們和我不一樣,我在這個樓裡長大,這就是我的母校,我的家。對青年演員,需要培養他們熱愛這個劇院。青年演員剛進劇院時,我會站在排練廳的門口和他們說,這不是殿堂,這就是排練廳,你的工作單位。這裡頭有好事,有壞事。有人很正直,有人思想沒那麼好。你剛來,要用自己的道德和職業素養去做判斷,你覺得不對的,記住,它一定是不對的。如果你沒有這根弦,時間久了,就會被同化。小到別人隨地吐一口痰,你都不能察覺了。演出上臺前,我還會把年輕人集中起來,站在後臺,告訴他們,這是殿堂,不是排練廳。晚上6點30分以前,必須到後臺,「人藝」這塊招牌是前輩藝術家給我們盤出來的,你得尊重它。在去德國學習之前,我已經在人藝完成了基本功的訓練,甚至已經開始演主角。在德國,除了系統地學了格洛託夫斯基學派的東西,那兩年對我最大的影響可能在世界觀和生活觀上。我養成了不遲到的習慣,即便在劇組拍戲,也會提前10分鐘進化妝間,寧可我等人,不讓人等我。我在德國的老師以前也是演員,後來是教授,在當時,算是物質條件很好的。剛去那段時間,我住在教授家裡,她家裡的大小事情,能自己做的都自己做,家裡什麼工具都有。金錢和地位,不太會影響他們的生活。

尤其是演《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名後,所謂的名利一下子都擺在面前,要怎麼選擇,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對我影響很大。表演是個從大俗到大雅,再到大俗的過程。第一個俗是真情實感,大多數剛入門表演的演員和小孩都靠這個。雅是技術,靠技術展現喜怒哀樂,可以隨時調取表情包,真正動心的東西很少。第二個俗就是演戲的最高階段,擁有技術的同時,可以調動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生活經歷,並把它賦予到人物身上。(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48期,點擊文末封面圖一鍵下單)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過年好

相關焦點

  • 馮遠徵:沒做基本的表演功課,就hold不住大銀幕,小鮮肉?
    「馮老師還沒來,你門口等會兒?」人藝門口的保安大哥提起馮遠徵,不像是在說一個有名氣的演員,而是單位裡的某個老同事。演員馮遠徵升任北京人藝副院長之後,在院裡的時間變多了,會也多了,要操心的事更多了。但在他心裡,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是演員,這個身份到什麼時候都不會變。
  • 馮遠徵:表演是在自己身上淘金
    最近幾年,馮遠徵開始嘗試在各大院校教授表演課。1991年,他從德國學習表演後回國,最想做的事就是教表演,時隔20多年,這件事總算做起來了。以下為馮遠徵口述。演員是什麼?面試時,學生一進來,剛一張嘴你就知道,這四年沒怎麼練功,臺詞都說不清楚,聲音都打不開,這肯定演不了人藝的戲。這麼多年,很多地方都變了,但人藝的戲堅持不用「小蜜蜂」(麥克風)。一來是要保持話劇的原汁原味,二來舞臺上演戲,聲音的大小和動作幅度相匹配,弄一個麥克風,聲音大了,肢體動作就也起變化,這是影響表演的。
  • 馮遠徵:穿牆而過,更新表演
    馮遠徵:心裡覺得熱乎乎的。我曾經落選北京電影學院,被認為「形象一般」。能考入北京人藝這個殿堂,我特別珍惜。我們人藝這麼多年的票價基本沒有上漲,一直以藝術而不是以票房來評判水準。但是我們劇院也到了新老交替的階段,培養能夠當頂梁柱的年輕文藝工作者是我們現在特別需要做的事情。
  • 深度訪談 | 馮遠徵:穿牆而過,更新表演
    馮遠徵:心裡覺得熱乎乎的。我曾經落選北京電影學院,被認為「形象一般」。能考入北京人藝這個殿堂,我特別珍惜。我們人藝這麼多年的票價基本沒有上漲,一直以藝術而不是以票房來評判水準。但是我們劇院也到了新老交替的階段,培養能夠當頂梁柱的年輕文藝工作者是我們現在特別需要做的事情。
  • 馮遠徵:誰都會表演,但不是誰都能當演員
    一個年輕人你要想做明星,你什麼都可以去幹,因為你要出名,必須要有人關注你。做演員你就要演好每個角色,演員和明星的關係,屬於兩個層次的問題。新京報:當下也有很多表演類的綜藝節目,既有好的演員去表演,也有明星參加,似乎二者混在一起,是否混淆了你說的這種概念?馮遠徵:首先,那就是一個真人秀,千萬不要把它當成一個傳遞表演技術的專業節目。這些不過是博人眼球的事。
  • 馮遠徵:成功背後,是不為人知的職業精神
    馮遠徵真的每天回家對著鏡子練走路,還專門睡了一段時間硬板床糾正駝背。之後,加上形體課訓練,駝背的習慣慢慢改掉了。形象只是最基本的,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面。1986年下半年,還未從學員班畢業的馮遠徵,被抽調去參加話劇《北京人》的演出,飾演曾文清。頭一天排練,他飾演的曾文清從外面進屋,掀門帘。剛一掀,導演夏淳馬上叫停:「再來。」再掀,再來。
  • 馮遠徵演技如何
    馮遠徵演技影帝級,最起碼是實力派演技,優秀男演員,馮遠徵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出身,曾經應邀在德國西柏林高等藝術學院進修過,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格洛託夫斯基表演學派,更加通俗的說馮遠徵的表演方式是體驗式的。這部劇馮遠徵可以說奉獻了精湛完美的演技,只是這個「變態」醫生的角色也給多少人留下了陰影。包括在拍攝家暴場景時,馮遠徵的演技太過逼真,連和他拍對手戲的梅婷也被他的眼神和家暴嚇住,在之後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當時真的感覺自己被嚇到了。甚至說,當時的劇組人員也對他她開玩笑表示,在收戲之後,不讓馮遠徵找他,他會控住不住自己想打他她。
  • 「獨家專訪」馮遠徵:一個活在舞臺、銀幕、B站和童年陰影裡的男子……
    「一個演員最重要的就在這個瞬間,是不是顧及到人物最本質的、最基本的先天條件。」當年拍《一九四二》時,為了演出饑民的狀態,必須迅速減肥,靠吃瀉藥,靠純餓,馮遠徵、張國立和徐帆幾乎不吃不喝,餓得氣息奄奄。在馮遠徵眼中,表演到最後依然是要落到「人」上,技巧最終需服務於人性和自然。那時,才是真正的演員誕生的時刻。
  • 馮遠徵:希望《杜甫》成為北京人藝「別樣」的古裝大戲
    在北京人藝2019年原創大戲《杜甫》中兼任導演、主演,馮遠徵在「累」之外,感受更明顯的是自己身上的重任。作為北京人藝年度首部原創大戲,話劇《杜甫》從題材選擇到舞臺呈現都一直備受矚目。24日,該劇首次開放媒體探班,作為北京人藝的資深演員,此次兼任導演的馮遠徵無疑是臺上臺下最「忙」的人。
  • 馮遠徵批演技類綜藝:那種表演要打引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孔昕 由王軍執導,馮遠徵、於非非、李濱、雷恪生等主演的影片《應承》,在北京舉行發布會。影片圍繞幾個社會底層小人物,講述了一段關於親情與誠信的感人故事。馮遠徵飾演的許二瓜以拾荒為生,儘管生活窘迫,他卻始終履行著年輕時的承諾,替車禍離世的情人把孩子養育成人。
  • 電影《應承》首映式在京舉行 馮遠徵現場質疑演技類綜藝
    電影《應承》憑藉其獨特的觀察視角、質樸寫實的影像風格,將小人物的悲歡人生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大銀幕之上,譜寫出一段令人驚嘆的凡人傳奇。映後,現場影迷與嘉賓的情緒難以平復,紛紛給予影片好評。同時,也集結了馮遠徵、李濱、於非非、雷恪生等老中青三代實力派演員。此次首映式觀影現場,笑聲與嘆息聲此起彼伏,觀眾的情緒被主角許二瓜的人生軌跡緊緊牽動。此次,馮遠徵通過精湛的演技,將陝北農民憨厚樸實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大銀幕之上。
  • 馮遠徵:戲比天大
    著名表演藝術家林連昆是他的班主任,每天早上7點,林連昆都和同學們一起出晨功,一小時的臺詞訓練再加一小時的形體訓練,雷打不動,風雨無阻;蘇民老師喜歡和同學們分享人生感悟,談做演員的操守和底線;鄭榕老師眼裡不揉沙子,對任何不認真表演、不尊重藝術的行為,都會嚴厲批評——一次馮遠徵在排練時竊竊私語,被鄭榕趕出了排練廳,在走廊裡罰站。
  • 馮遠徵:誰都會表演,但不是誰都能當演員丨2020娛樂年度人物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今年年初,疫情影響下,各大劇院及演出機構不得已紛紛將原定的演出計劃推遲或取消,行業停擺數月間,也促使很多業內人士開始了全新的思考,這其中就包括時任北京人藝演員隊隊長的馮遠徵。巧合的是,疫情暴發後,北京人藝宣布停演的作品之一,便是馮遠徵主演的話劇《全家福》。
  • 星裡話丨馮遠徵:演安嘉和曾讓梅婷差點抑鬱…
    2.在電影裡,如果說一個表演滿分是100分的話,你應該只用70%的力,你要是按照正常生活中的狀態去做,就過火了。3.左小青和任素汐在《演員的誕生》裡面演《1942》的片段演技非常好,但她們唯獨忘記了一點,沒吃飯。
  • 馮遠徵:中國大部分的表演老師自己都不會演戲
    馮遠徵在他關於表演的書中寫道:「一千個人演哈姆雷特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我們在指導學生時往往會說,你這是哈姆雷特嗎?也就是我們不自覺地在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人。」馮遠徵說,中國戲劇最大的問題是表演教學的落後。他從德國回來的時候,最大的願望其實是教課。
  • 馮遠徵:絕不允許綜藝標準的表演出現在人藝舞臺
    作者:張赫 劉臻來源:新京報    馮遠徵,近些年一直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人藝演員隊與去年剛開班的「表演學員培訓班」的中青年演員的培養上。對於「表演」,他自有一套想法與見解。  成為演員需不需要門檻?在馮遠徵看來,人們從事任何領域,都有高、中、低之分,表演也一樣。
  • 小學生:我腹肌真大,大學生:有我大?看到大爺:hold不住!
    而這樣的好身材,既然在學生中間也是有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不同年齡段的人的福氣都是什麼樣的,那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一位小學生了,這位小學生雖然看上去年紀不大的樣子,但是看他渾身的肌肉,就覺得非常的佩服他了,沒想到人家這麼年紀輕輕的就比我們這麼多人,有毅力去鍛鍊身體了。而他的腹肌看上去也是非常強壯的樣子,看起來沒有一絲的肥肉呢。
  • 時隔19年,人民文娛提《陌生人說話》,馮遠徵:不是我最好的表演
    導讀:時隔19年,人民文娛再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馮遠徵卻說這不是他最好的表演一部記憶非常深刻的家庭倫理劇,尤其是劇中由演員馮遠徵塑造的冷酷無情有暴力傾向的「安嘉和」至今都是「家暴」的代名詞。我看的劇不多,但馮遠徵的安嘉和、李明啟的容嬤嬤、陶昕然的安陵容、劉奕君的王柏林等等,還有很多老師很多角色,那才是讓人記憶深刻的演技派反面人物。但面對人民文娛的採訪,馮遠徵卻表示《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是他最好的表演。
  • 《Hold住愛》票房高漲 劉愷威顛覆表演受認可
    劉愷威寫真  搜狐娛樂訊 中國情人節「七夕」過去一周,在七夕當天上映的電影《hold住愛》卻帶來了票房佳話。《Hold住愛》是香港小生轉入內地發展後首度出演的內地大熒幕作品,此次不僅票房成績突出首戰告捷,其在影片中顛覆性的喜劇表演也受到不少業內人士和粉絲觀眾的普遍認可。  在8月23日上映的「七夕檔專屬電影」《hold住愛》是劉愷威、楊冪在戀情公開後聯手合作的大銀幕作品。無論是二人的粉絲號召力,還是電影本身的喜劇基礎、懸疑、時尚元素,都令該片成為七夕檔期間備受期待的一部影片。
  • 他說:「我hold不住你!」
    我還沒完全反應過來,他又拋了一堆問題出來。「你家人都不管你的嗎?女孩子家怎麼不好好在家呆著?」「啊?」EXCUSE ME!我沒聽錯吧,他剛剛說什麼!他像是一頭安靜觀察著獵物的獅子,獵物還沒動,突然間自己卻炸毛了起來,噼裡啪啦放鞭炮一樣炸開了。「你手上的花紋是刺青嗎?還是貼上去的?」他問道。貼上去的?